APP下载

叶画:笔尖下 有乾坤

2024-08-24丁力

知识就是力量 2024年8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颜料防腐

叶画,又称叶雕,最早源于古代《贝叶经》(用叶子刻写成的佛经)。创作者依托叶子的自然形态,巧借叶片的天然脉络和纹理而作画,用轻灵的笔触,将多彩精妙的画面与树叶的自然美融为一体,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叶画蕴含着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别具韵味、灵秀自然。

▶ 创作者在制作叶画

手掌间的灵巧与精湛

唐代诗人柳宗元曾在诗中提到:“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不仅如此,早在西周时期,周成王与弟弟姬虞就曾“剪桐封国”——将桐叶剪成圭形(圭为古代玉制礼器,圭形通常为长方形),送予弟弟,封其为唐国侯,而那片桐叶就是早期的叶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叶画作品的呈现形式与制作工艺也在持续更新,不断丰富着其中承载的人文内涵。

选叶

并非所有叶子都能承载复杂精细的画作。叶画所用的叶子,最好来自原始热带雨林、生长周期满5个月以上、黄而不脆、未被虫叮咬过的。同时,以叶片中间的叶杆为轴,左右两侧接近对称的为最佳。

筑“基”

叶子是叶画的基础,要想呈现精美的叶画,对树叶的处理至关重要。一片叶子的处理需耗时7小时,经过修剪、浸泡、锤打、重压、微刻、研磨、熨烫、漂白等几十道繁杂工序的精加工后,方可打牢作品根基。

备“墨”

在正式作画前,还要提前准备好颜料。颜料以纯天然矿石为主,经过打碎、研磨等步骤,形成叶画所需的“墨”。

▶ 成品画《锦鲤望月》

铸“身”

要令作品更显神韵,就要像为人体补充水分一样,使叶片汲取充足的“养分”,这里的养分指的就是多道制作工艺。叶画的制作需运用绘画、刺染、微刻等多种方法,精雕细琢。一幅作品至少需要1~2个月才能完成初步制作。

注“魂”

以刺染工艺为例,创作者要贯通运用工笔、水彩、水墨、油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以银针为笔,以矿物颜料为墨,经过几万针、甚至几十万针,一点一点刺入叶子的经脉、叶肉,让“墨”融入其中,经过多次叠色,才能成就一幅精美的叶画。

经微刻后的右半片叶脉络清晰

钻“技”

对于一件好的叶画作品而言,长久保存、世代相传能使它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因此,创作者不仅对叶画创作悉心研究,还携手自己的科研小组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失败,耗时十几年,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终于将叶片防腐保护技术从第二代提升至第五代,成为当前一项“首创”科研成果。如今,经过防腐处理的叶片创作出来的叶画作品,已经做到叶片耐酸碱,若非人为损坏,可流传世世代代。

修“骨”

微刻工艺的核心要领是手稳,整个过程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心无杂念,要稳定呼吸的节奏,才能保障运刀流畅,一气呵成。

创新工艺为作品赋“魂”

创作者历时19年,从美学理念、古法技艺、叶片防腐研究等方面,将新元素与多项传统文化跨界融合,用叶脉画作为基底,融入古法刺染、古法蜡染等技法,对非遗叶画技术进行全方位突破创新,已经研究出叶画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与此同时,始终将个人的“意”与“境”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情怀融入叶画作品,用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把埋藏在深山的“大自然宝物”搬运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

当古老的叶画遇上当代青年匠人,迸发的是传承的火花和以创新为内核的青春力量。一件件叶画作品在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唱响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章,也鸣奏着中华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

(责任编辑 / 王佳璇" " "美术编辑 / 周游)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颜料防腐
多元归一——中国画表现形式探析
打翻了颜料瓶
基于防腐层电阻率的埋地管道防腐层退化规律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颜料抹在了脸上
压力容器补强圈设计与防腐对策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
新闻策划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相互呼应
事故车维修中的车身防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