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出黄龙 波纹落钙华
2024-08-24卞跃跃

走进川西神秘而幽远的山地,在仰观群山之余,我们还能欣赏到呈珠串状分布在横断山脉东部的地表钙华景观。自四川省西北部九寨黄龙启程,南下至云南省香格里拉,这一路上,各类钙华景观星罗棋布,绵延数百千米,成为水与岩石共同创造的杰作。
水与岩石:
共执神笔绘波光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地下水流经石灰岩地层时,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形成饱和溶液。当这样的岩溶水流入溶洞或溢出地表时,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水中的二氧化碳会大量逸出,碳酸钙随之析出、沉淀,形成各种各样的喀斯特景观。
这是一个可逆的化学反应,当沉淀的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时,又会被分解成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喀斯特作用不断地溶蚀、搬运、沉淀、冲刷,循环往复,随水岩环境条件变化实现了化学的动态平衡。
世遗黄龙:
山雄水秀造胜景
四川黄龙国家地质公园(以下简称“黄龙”)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的边缘。这里是3个大的地质构造单元(扬子准地台、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与秦岭地槽褶皱系)的接合部,既有堆叠营造的雄奇山势,又有断裂形成的纵横沟谷,地质构造十分丰富,地理条件极其复杂。

横断山脉地势较高,以风冻和冰雪侵蚀为主;黄龙地区季节性水量充沛,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的水循环系统交互强烈;地下多破碎地块和发育断层,造成泉眼出露,因此,这里形成了与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不同的高寒喀斯特地貌——析出的碳酸钙多沉淀并附着在地表,被称作钙华。
人间瑶池:
水落石出点龙鳞
黄龙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是钙华彩池群,它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露天钙华景观之一,3400多个梯田状的彩池集中分布在长约3600米的黄龙沟内。
黄龙沟背倚终年积雪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是一条在地质历史时期由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冰蚀谷。其山谷底部裸露着大量黄色岩石,远远望去,好似一条盘旋在密林幽谷中的黄龙。
雪宝顶上的积雪融化后,沿石灰岩形成的山坡汇流成溪,并在地形复杂的山地上溶蚀形成众多瀑布悬流。它们泻落到沟谷中,与涌出地表的地下岩溶水汇聚交融,在平缓的沟底静静流淌,其中的碳酸钙物质不断沉淀,最终在黄龙沟发育出层层叠叠的钙华埂边石坝(梯田状钙华景观的坝状边石),将流水区分成梯田状排列的彩池,如同黄龙的龙鳞。

锦绣钙华:
日夜消长记光阴
钙华池是钙华沉积的主要形式之一,多形成于地势较为平缓的斜坡台地。地表水在缓坡流动的时候,受枯枝、落叶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流速会发生变化,导致碳酸钙沉积速度出现差异,形成边石坝,并最终创造了如同梯田般线条柔美、色彩绚丽的钙华彩池。
钙华池看似静止,若将它们置身于成千上万年的时间“进度条”中,它们其实是动态变化的。有的小坑洼会长大,合并成大水池;有的大水池也有可能遭遇外界扰动,被新生的边石坝重新划分成小块,甚至被钙华填满,直至消失。
边石坝的生长倾向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钙华池的变化趋势,例如:边石坝直立的钙华池,一般处于稳定期;如果边石坝上端向外倾斜,意味着钙华池处于生长期;而如果其上端开始向内倾斜,则钙华池可能进入了衰退期。

黄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钙华“博物馆”,其地表钙华景观宏大的规模和丰富的类型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在黄龙,除了造就钙华彩池,水流还会在宽缓斜坡上堆叠形成钙华滩流、在地形陡坎处增长形成钙华瀑布、经历岩溶塌陷或堰塞积水形成钙华湖,或是参与周而复始的溶蚀与沉淀,最终留下古钙华的堆积遗存。这些历经数万年存留下来的地球印记,为我们研究钙华的发展和演替过程提供了完整样本。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