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任务型作文写作指导探微

2024-08-23曹刚

关键词:写作教学初中语文

摘 要:情境任务型作文渐成中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情境任务型作文的特点是:凸显写作者主体意识,聚焦真实情境,指向素养考查,要求写作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读者意识,有效避免套作。针对该类作文题,教师要启发学生在开掘语词的基础上领会情境,引领学生聚焦任务解决一个具体存在的问题,点拨学生在巧妙拟题的前提下依体写作。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任务型作文;写作教学

情境任务型作文渐成中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何以成为趋势?对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境任务型作文的特点是:凸显写作者主体意识,聚焦真实情境,指向素养考查,要求写作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读者意识,有效避免套作。另外,这类作文题型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关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求”规范下的必然。面对这一类型的作文,教师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思考、写作?本文拟以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的作文为例简要阐述。

题目如下:

很多中小学校开展了徒步远足活动。大部分学生、家长对此持肯定、欢迎态度,也有一部分持不同意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布置了三项任务,请你任选一项完成。

任务一:写一篇说明性文章,介绍徒步远足应做的准备,打消部分学生、家长的顾虑。

任务二: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将自己徒步远足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向校刊投稿,与同学分享。

任务三:写一篇议论性文章,提出进一步完善徒步远足活动的合理化建议,在班会上与大家交流。

要求:① 文题自拟;② 不少于600字;③ 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一、 启发学生在开掘语词的基础上领会情境

从根本上说,作文测评是通过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来评定其言语思维与思想精神的测试。从理论上讲,考查一个人的言语思维与思想精神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观其言,察其行”,进而考查其“听说读写”的素养水平。然而,现实中很难做到以充分的时间及共在来进行这样的评价。通过一道具体的情境任务型作文题,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来评定,成了一种可能。因此,情境是对生活的还原,作文题本身也就是语言交际的现场。从这个角度讲,审读作文题,就是理解情境规定下的语境,而读懂语境的关键,又在于对其题干中语词的开掘。

上述作文题中,何谓“徒步远足”?“持肯定、欢迎态度”具体指什么?“不同意见”又指向什么?一般而言,学生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徒步远足”在所有人心中的内涵近乎一致,其实不然。事实上,一位资深驴友心中的“徒步远足”,与一位仅仅参加过学校春游的学生心中的“徒步远足”,其内涵是有根本区别的。客观地讲,这也很好地区分了二者生活的质地、视域的差异与可能的见识的高下。因此,基于对生活的体认,不同的个体对“徒步远足”的认识必然是有不同的。而这种内在的差异,也反映了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及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

更进一步地说,一位学生可能确实没有参加过长途跋涉,然而,因为其确实有过春游的具体经历,由此,他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开掘“徒步远足”四字的含义,可能会产生比春游更深的理解。如果说“徒步远足”与“春游”同有在大自然中行走、与同学一起游玩的性质,那么,进一步开掘“徒步远足”一词的含义,他可能意识到,“徒步远足”中面对不同难度的徒步路线,还可能涉及意志力的磨炼、与同伴的合作,以及远离城市喧嚣,对身心的解放;接触新环境和自然知识,增长见识,提升学习兴趣,发掘探索精神,包括进入异域文化,感受不同的风俗民情等。上述对“徒步远足”的理解,其本身就体现了语文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是一个人的精神、思想的表现。

基于对“徒步远足”的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追问:“学生和家长‘持肯定、欢迎态度’的原因有哪些?”“‘不同意见’又具体指什么?”回答这两个问题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因为,其中的认同与反对,代表着在境况、意识和思想的差异下,人们对同一件事情所持的不同态度。如果说,学生对“徒步远足”的解读,是对一个现象世界的理解,那么,对“不同态度”的认识,则需要学生对“他者”的懂得。

所以,作文题中所给出的“情境”,绝不是一个头脑认知层面的知识,而是生活本身。这意味着,理解作文的情境,就是去理解生活,是一个以切身投入的方式,去感受、体验与领悟的过程。

“学生和家长”认同,可能仅仅意识到徒步远足是一种亲近自然、锻炼身心的活动,而另一些“学生和家长”反对,则可能认为徒步浪费时间,耽误学业。世界的复杂,即在于人的差异,尤其是观念的差别,思想的迥然。而所谓“领会情境”,即在于要求学生基于对语言文字的开掘,抵达生活本身,从而让自身处于交互语境之中,调动其感受、体验与领悟,并做好言说的准备。

二、 引领学生聚焦任务解决一个具体存在的问题

情境任务型作文题的“情境”,目的在于将学生引入真实的任务中。任务,简单地讲,就是“要解决的问题”。在该作文题中,三个任务,指向三种不同的文体,对应解决三个不同维度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情境任务型作文,就是在充分领会情境的基础上,解决一个具体存在的问题。在这里,以“任务三”为例,进一步讨论。

“写一篇议论性文章,提出进一步完善徒步远足活动的合理化建议,在班会上与大家交流”,这个任务“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呢?“写一篇议论性文章”,“提出进一步完善徒步远足活动的合理化建议”,“在班会上与大家交流”。

“写一篇议论性文章”与“在班会上与大家交流”,规定了言说的方式及场合,即倾向于口语演讲的方式——说理。这是文体和语体的要求,尚非问题的核心。真正的问题在于“提出进一步完善徒步远足活动的合理化建议”。

结合情境,我们应当认识到这里的“合理化建议”隐藏着一个前提,即需要“进一步完善”。这就是“问题”的针对性。针对什么?针对前面学生和家长已然“肯定”之外的“其他”,以及“反对”的“再矫正”。

具体地讲,这里的“合理化建议”是建立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的。比如前面提到学生、家长已然认识到“徒步远足是一种亲近自然、锻炼身心的活动”。针对这个认识,还有“其他”的“合理化建议”吗?也许这些学生、家长还当认识到徒步远足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那么,此时的建议,则可能是“在徒步中培养团队精神”。进一步说,如果学生、家长已然认识到“与他人一同徒步,可以增进友谊,学习团队合作,共同克服困难”,那么“进一步”的“合理化建议”则可能是“不带手机,享受徒步”。相反,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徒步“浪费时间,耽误学习”,针对这样的认识,可以提出的“进一步完善”的“合理化建议”可能是“在徒步中学习”,“眼中有景,心中有人”……

可见,任务即“要解决的问题”,但“要解决的问题”本身是有其针对性的。事实上,我们可以说,议论文写作,其本质就是针对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观点,并进行概念界定和论证推理。因此,只有充分领会了情境,才有可能明确要解决的问题,而要领会情境,又当充分地理解语词本身。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论证,而是语文课程本身,即语言是“存在”的载体,对语词的开掘,就是在领会“存在”。

三、 点拨学生在巧妙拟题的前提下依体写作

目前类似的情境任务型作文,往往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所谓“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作文题,往往就是观点、立意的体现。透过文题,就能窥见学生的思维、思想,包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仍以“任务三”为例,笔者所在的班级,第一次习作出现了以下拟题:

《徒步远足活动建议》《徒步远足应提前做好准备》《远足的准备》《通过远足静心》《徒步远足需要坚定的毅力》《远足需要写随笔》《徒步远足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提升徒步远足活动的质量》

课上,我请学生分析上述题目,哪些不切题,哪些没有回应“要解决的问题”——“合理化建议”,哪些勉强可以用。同时,就前文提到的“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给出若干示例。

学生意识到“远足需要写随笔”明显不切题,“徒步远足需要坚定的毅力”“徒步远足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讲的是徒步远足的好处,而非“建议”,除了“提升徒步远足活动的质量”算是一个建议外,其他题目都过于泛化,且非明确的观点。

同时,学生也反思,为什么没有准确拟题,或者说题目“观点不明确”,根本上是因为前文两点,即对“情境的领会”与“要解决的问题”不够明确所致。

下面是学生修改之后的拟题:

《在远足中学习》《远离手机,享受徒步》《做足准备,安心远足》《眼中有景,心中有人》《在徒步里领会人生》《用脚步丈量山川》《阔步前行向未来》《穿越一座城,邂逅古韵金陵》《徒步何必带相机(建议携带相机)》

其中最后一个题目,是基于一位学生提出的“徒步建议带相机”反其道而拟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总结一下巧妙拟题的方法:(1) 题目应是观点,观点要明确(议论文);(2) 并列结构,概念对举;(3) 创设情境,形象描绘;(4) 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

这里是以任务三为例来阐述的,下面简要阐述不同文体写作的要领与区别。从这道作文题来看,三个任务指向三种不同文体的写作,分别侧重说明、记叙和议论。这也是从表达方式上作区分的三种不同的文章体式。

文体的差异本质上是写作意图的差别。说明性文体,往往侧重介绍,或指向事物的特点,或指向事理的逻辑,或指向动作的顺序过程,倾向于实用;记叙性文体,侧重在叙述,兼有描写、抒情、议论,旨在分享;而议论性文体,则重在说理,往往是针对一个问题或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看法,目的往往在于说服读者,获得认同。

当理解了上述文体差异,再结合前文提到的“领会情境”,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气质、言说习惯以及具体情境下的联想、想象、情感、认知等,选用相应的文体。但是,必须重视的是写什么文体就应当是什么样的文体。具体说来,写议论文,必然要就针对的问题提出明确的观点,界定概念,分类讨论,运用多种论证方式,推理,结论。写记叙文,则是隐藏作者的观点,而选择以景、物、事、情及细节等来呈现。二者根本不同,前者是显性的,观点先行,要求明确、清晰,条分缕析;后者是隐形的,往往含蓄、蕴藉,以形象代言。

猜你喜欢

写作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