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空经济乘势起飞

2024-08-22曹允春翁显耀

经济 2024年8期

1993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掀开了中国临空经济发展的序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临空经济已经走过了31年。截至2023年底,国内已颁证民航运输机场的260个机场中,已规划和已建设临空经济区的机场达100多个,国家批复建设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达到17个,中国临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全面铺开、均衡布局、梯度发展的总体格局。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新机场建设时,强调“新机场是首都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机场及临空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作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机场及临空经济区能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其经济学解释是在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期,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速度经济时代的到来,航空运输从空间范围内将经济全球化、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融合一体,大型枢纽机场及周边地区必然成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

临空经济区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区

新质生产力是指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形成的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临空经济区能够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区的机理在于机场对创新资源要素的聚集以及整个临空经济区对产业创新的催化作用。首先,机场对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要素的聚集,为临空经济区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土壤。区别于其他运输方式,航空运输能显著提升区域间的区位通达性,其所具有的速度快、安全性高、机动性强等的优势,能更好地满足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要素流动需求。特别是在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的背景下,由航空运输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在空间上的网络化、高密度分布,进一步降低了区域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提升区域间的开放度,扩大市场规模,支撑知识流、技术流、信息流、经验流的快速流动。使临空经济区能够依托高效协同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使生产要素呈轮辐式全方位聚散,再造地区优势产业,最终重塑区域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临空产业生态群落,实现经济组织形态的跨界融合和革命性变迁,这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其次,临空经济区作为区域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临空经济区承担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航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建设临空经济区的重要目的是以开放合作和改革创新促进民航业发展,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和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我国区域创新发展格局;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因此,临空经济区具有先行先试的培育新质生产力制度保障优势,借助政策的催化促进作用,各地临空经济区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将加快涌现。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在临空经济区的聚集,能更方便地通过知识关联将创新元素传导至整个集聚空间,使相关企业生产更易获得新型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也有利于减少知识传播中的信息损失,提升知识溢出效果和区域的创新能力。此外,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会提升相关企业间的联系频度,在降低它们之间交易成本的同时,能强化要素在企业间、产业间、区域间的流动频率和强度,通过资源配置的持续优化,以及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和创新。

举个例子,低空经济就是一种由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而催生的新兴的经济形态。其表征为由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生的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其中,新劳动者指的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与之相对应的是低空经济的操控系统和程序设计者、无人机飞手、大数据工作者等;新劳动对象不仅包括了物质形态的设施设备,还包括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和新的劳动对象,低空经济的空域资源、数据资源、新能源、新材料都是典型的新劳动对象;低空航空器、数据通信、卫星导航等工具和技术都属于新劳动工具的范畴,同样的低空经济新建的设施网、航路网、通信网、服务网等设施都属于新型基础设施。新业态则是通过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水平。以电力行业为例,随着电力网络的日益复杂,传统的人工巡线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电网的运维需求。无人机巡线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以其广泛的巡视范围、高效率和良好的安全性,逐渐成为电网运维的重要手段。南方电网作为国内领先的电力公司之一,积极推广无人机巡线技术,以提升电网运维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

“港产城”一体化成为临空

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

港产城一体化指的是空港、临空产业、航空城三大核心要素相互作用、互动发展。如果把临空经济区看作一个系统,“港-产-城”是其三个子系统,三者相互影响和作用最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空港是驱动临空经济发展的龙头、临空产业是临空经济发展的核心、航空城是临空经济发展的承载地,三者之间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关系。空港为临空产业提供高效的运输服务,促进临空产业的发展;临空产业为空港提供货源保障,推动空港的进一步发展;航空城则是临空经济的载体,是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承载地。要实现整个临空经济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求空港、临空产业、航空城三个子系统都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规模,才能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推动临空经济区的发展。

一是以“港”促“产”。

荷兰史基浦机场临空经济区依托其便捷的航线网络、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优质的服务吸引众多跨国企业总部入驻。2003年荷兰史基浦机场临空经济区产业遴选开始采用严格的航空关联性检测,这些具有航空关联性的商业园区的物流或者工业准则包括:在公司流入或流出的货物中,其中至少有25%(数量或者价值)通过空运运输;公司至少每周两次有快递空运;公司作为航空关联性相关的物流链的一部分;公司与航空产业相关;公司位于机场内且必须重新选址;在史基浦地区首次开展他们的荷兰或欧洲业务的外资企业。离机场控制圈越近的位置,该标准要求就越严格。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荷兰史基浦机场临空经济区的“港”的特性与“产”的发展完全融合在一起。

二是以“产”兴“城”。

商贸会展具有临空经济、会展经济的双重优势,依托以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会展中心形成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带动周边企业总部、会展高端商务、酒店、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城市综合服务配套功能,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成为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总投资约160亿元,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集展览、会议、活动、商业、办公、酒店等多种业态为一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会展综合体。虹桥世界中心紧邻国家会展中心,是上海西区最具标志性和影响力的城市核心区综合体之一,集甲级总部办公、创意甲级办公、甲级办公以及LOFT、酒店、商业中心于一体,涵盖所有办公类业态。周边虹桥商务区打造了虹桥海外贸易中心、长三角国际贸易展示中心、虹桥长三角电商中心、进口商品交易展示中心、长三角会商旅文体示范区联动平台等多个功能性平台,布局了上海新虹桥灿辉希尔顿、虹桥凯悦嘉轩酒店等70余家酒店,完善了会展产业配套服务和区域人居生活配套服务,推动会展、商贸、旅游、科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展城融合、会城融合的综合发展。

三是依“港”建“城”。

通过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发展模式,打造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吸引人口、产业集聚,逐步形成枢纽经济,进一步促进交通功能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城市功能融合,构建协调有序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态,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效率和能级。上海虹桥机场通过打造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促进交通功能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城市功能融合,构建协调有序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态,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效率和能级。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通过人流聚集效应,配置与枢纽直接相连的一站式新生活中心——虹桥天地,为虹桥商务区的办公人群、西上海居民及高铁一小时经济圈所辐射的7500万人口提供全新的商务、休闲及娱乐体验。

四是“产”“城”融合。

天津空港经济区以国际社区建设为导向,聚集了优质的城市配套资源,不断打造产城融合示范样板。教育方面,空港经济区涵盖幼儿园至高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中,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由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与天津市重点中小学天津市第一中学、天津市实验小学合作共建。商业商务配套设施方面,布局了全球单体商业面积最大购物中心天津滨海城市广场(SM)、国际品牌占到60%的天津新燕莎奥特莱斯。医疗资源配置方面,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家大型三甲医院以及1家国际康养中心,分别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天津肿瘤医院和中国人寿泰康中心。休闲设施方面,建设了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展览馆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空港经济区文化中心以及天津空港体育中心。

临空经济与高铁型枢纽

经济融合发展趋势显现

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快建设。2020年1月,《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提出贯彻落实国家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要求,依托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积极鼓励和引导临空经济发展,通过优化布局、科学规划,打造“机场+”生态圈。2021年12月,《“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体系,将推动机场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其他交通方式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以机场为核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目前,国内已有10个旅客吞吐量在2000万级以上的机场启用集轨道交通和公路交通于一体的地面综合交通中心。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是我国交通史上最大规模集“轨、路、空”三位一体的交通枢纽,已形成航空、铁路和公路三种交通运输方式协同均衡发展的态势。

临空经济与其他枢纽经济融合发展加速新经济业态的产生。枢纽经济是一种以交通及物流枢纽、信息服务平台等为载体,以聚合、扩散和疏导为特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致力于实现经济要素优化配置、产业体系重新形成、区域能级全面提升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各类交通枢纽不仅是支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条件,更是深度融合物流链、产业链、贸易链与价值链,深度关联新兴消费,联动培育新兴业态的重要载体。高铁经济、临空经济、港口经济都是枢纽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各类交通枢纽在“跨界”融合理念下,依托各类枢纽载体所形成的新业态模式和经济发展范式,将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增长点。

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来看,临空经济与高铁型等枢纽经济融合发展的新经济形态已显现。以法兰克福机场广场区的毕马威(KPMG)为典型代表,作为从事金融审计、税务筹划和财务咨询的公司,员工出差的频率非常高(通常3/4以上的顾问都要在客户办公室工作),因此需要一个到机场和火车站均交通方便的地方,同时,由于很多同事是驾车来上班的,公司周边的交通必须足够好,不能有太多堵车的情况,还要有足够的停车位,法兰克福综合交通枢纽有效支撑了高铁经济和临空经济叠加下的新业态融合发展需求;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区是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枢纽经济融合发展样本,其最大优势是“空铁联运”,虹桥站和虹桥机场二者合一,换乘便捷,客流量叠加。2018年,上海虹桥枢纽总客流量超过4亿人次。以虹桥枢纽为中心,带动了周边地带与临空经济和高铁经济紧密相关的高端商务办公、商业休闲、旅游服务、居住生活等业态的发展,目前已吸引了千余家企业入驻,其中总部型企业约30家,世界500强企业10家,日客流量超过110余万人次成为常态化。

低空经济与临空经济逐步融合成为趋势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低空经济与临空经济的融合逐渐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在中国,低空经济与临空经济的融合取得了显著进展,多个城市和地区展示了这一趋势的成功实例。例如,成都FBO(FixedBaseOperator,固定基地运营商)项目是一个结合商务航空和低空经济的典范。2024年6月28日,成都FBO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成都在公务航空与低空经济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成都FBO占地5500平方米,配备20多个专用机位,提供24小时管家服务,具备大型会议接待、商业包机服务、静态展示、医疗救援等综合保障能力,不仅满足了公务机用户的精致生活需求,还融合了艺术会展和高端餐饮,打造了独特的高端生活空间。成都FBO通过优化机场接驳和空中出行服务,提升了出行效率,并推动了低空经济的发展。公务机旅客和定期航班的高端商旅客可以在成都FBO无缝换乘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低空飞行器,极大地提升了出行效率。这种“公务航空+低空经济”的创新模式,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智慧出行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展示了低空经济与临空经济融合的广阔前景。

在国际上,低空经济与临空经济的融合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达拉斯-沃斯堡国际机场(DFW)是全球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在低空经济与临空经济的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DFW机场还实施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升级项目,以支持低空经济的发展。这些项目包括扩展航站楼、增加停机位和改进货运道路系统,为无人机和其他低空飞行器的运营提供了更好的支持。DFW还积极参与空域管理改革,优化低空飞行器的起降和航线安排,确保这些飞行器能够安全、高效地运行。DFW机场积极推动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DFW机场的无人机项目还包括与ShieldAI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无人机操作。ShieldAI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和无人机技术的公司,其技术可以执行复杂的任务,如空中巡查和物流配送。这些合作项目不仅提升了机场的运营效率,还展示了低空经济与临空经济融合的巨大潜力。

多元开放平台成为临空

经济最具活力的发展极

多元开放平台通过实施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和创新资源入驻。外商投资和新技术的引入为临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资金,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本文将主要探讨自贸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等多元开放平台如何成为临空经济最具活力的发展极。

临空经济区通过强化以空港为核心的全方位立体化设施网络,提升境内市场与境外地区的联通程度,在势差效应的作用下形成要素流量(资金流、物质流、知识流、信息流、人才流等)的双向循环,使临空经济区成为全球资源要素统筹配置的节点;并在开放合作新机制、新政策、新平台的作用下推动流量产业化,最终形成面向全球集高端制造、国际贸易、投融资和高端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型临空产业集群,把临空经济区打造成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国际商品消费链和国际高新技术创新链的开放型区域经济系统(见图)。

截至2023年底,我国自贸试验区总数达22个。其中,15个空港型自贸试验区依托“区港叠加”优势,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先导作用和全球要素的配置功能,空港已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支撑点,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临空经济区的融合发展正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随着我国机场设施的持续完善,依托机场建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空港片区)将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作为“临空+自贸”的叠加区域,临空经济区是地区探索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先行区。自贸区通过简化海关手续、降低关税和优化监管流程,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入驻,推动了区域内贸易的快速增长。纵观国内已有的自由贸易区实施范围,上海浦东临空经济区、北京大兴临空经济区、西安空港新城、成都双流临空经济区、天津空港经济区、昆明空港经济区等临空经济区的部分重点区域被纳入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贸区还注重制度创新和政策试点,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海自贸区内设立了多个创新试点项目,如自由贸易账户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系统,简化了贸易流程,提高了贸易便利化水平。此外,自贸区内还推动了金融改革,鼓励外资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为临空经济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支持。这些措施共同推动了自贸区内临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综合保税区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对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体现一个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的风向标。2023年,29个空港型综合保税区有明确的进出口统计数据,29个空港型综合保税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0171.03亿元,占全国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量的16%。排名前三的空港型综合保税区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和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通过政策扶持和创新试点,推动了跨境电商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例如,跨境电商综试区通过建设高效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极大提升了航空货运的效率,促进了跨境电商的发展。政府在综试区内推行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等,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这些举措不仅吸引了更多企业入驻,还提升了整个区域的商业活力。

责任编辑:陈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