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共谱中国式现代化新华章

2024-08-22陈颖陈希琳

经济 2024年8期

改革开放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向前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继续擎起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在新征程上续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入分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要更大力度、更深层次地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同时更大范围、更高质量地深化改革、狠抓落实。

深刻领会“六个必然要求”的内在联系

《经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张占斌:中国式现代化成绩的取得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一个最重要的经验积累。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这一方面的不懈努力。新中国成立为真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开了前进通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把改革的旗帜高高举起。此后召开的三中全会,实际上也都是围绕着改革在不断深化,提出重大改革问题,不断明确改革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拉开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之所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因为在推动改革开放上有更大的举措,有更明确的方向,有更坚定的意志,也有更加实实在在的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党成立100周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些伟大成就更加证明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已经紧紧地连在一起。

中国式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呼唤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更进一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这“六个必然要求”实际上清楚地讲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决定》在这“六个必然要求”之后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就突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决定》的最后一段特别强调“高举改革开放旗帜”,说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不断演进的,进而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

更好理解“四个迫切需要”的深刻内涵

《经济》: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勾画了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这次会议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有何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张占斌: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了“四个迫切需要”。这“四个迫切需要”讲明了此次全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提出:从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同时,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第三,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归结起来,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反映,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

第四,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从这“四个迫切需要”中,我们能看出,下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要迈上新台阶,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两个“力”如果发展得好,会有利于我们统筹国内国际大局,更好地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决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提出了“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需要我们认真领会贯彻执行。

系统推进“七个聚焦”的贯彻落实

《经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划出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如何高标准完成这一任务,打好改革“组合拳”?

张占斌:这是个好题目。《决定》很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强调了我们要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特别强调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讲清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式现代化再往前走,可能就走不动了,也就无法前行。所以把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了特殊重要的位置,表明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党和政府是捍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尊严、捍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的,而且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这个事情办得更好。

《决定》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句话是第一次写入这么重要的文件,而且摆在目标里头。这表明我们的决心很大,期待很大,也就是想通过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奋勇前行,通过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找到前行的动力和力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句话的分量就更重了,它表明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上,虽然风雨兼程,仍然坚定不移,这条道路只会越走越宽,决心越来越大,所以必须高标准地完成这一目标。

那么如何打好改革“组合拳”?《决定》中提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的“七个聚焦”为回答好这一问题提供了参考:

——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

——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除了第一条“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其他6个方面的“聚焦”对于实现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非常必要的,需要以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牵引,来把工作做好。

首先,提高认识。我们要认识到,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意义重大,这是一个全球竞争的呼唤。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坚定理论,才能奋勇向前,否则可能会犹豫甚至退步。过去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杂音,例如民营经济离场论、公私合营论、国进民退论,这些错误的论调影响了一些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发展,这些杂音的出现说明我们在有些地方、有些领域还不够完全坚定、理论上还不是那么清晰。所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其次,发挥优势。《决定》提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要通过这两个比较优势的组合,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来体现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体现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心和信心。例如,《决定》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要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等等。

再次,整体推进。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靠很多好的体制机制来保障,我们要按照《决定》要求,同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最后,周密安排。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遵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6项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总体来看,下一阶段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想办法把全社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人有了积极性,社会有了活力,就能移山填海、攻坚克难。要通过构建更好的体制机制,来解放发展生产力,调动全社会的活力,解决有的地方出现干部不愿作为、不会作为或者不能作为的问题,解决发展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限制的问题。要不断地、更大程度地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光喊口号是不行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因此要实事求是并且付诸行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决定》提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您看来,《决定》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哪些亮点举措?

张占斌: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多次讲过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决定》这次特别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

《决定》提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一是要因地制宜,二是要建立体制机制。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要求各地方包括企业要实事求是,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要尊重自身的基础要素禀赋,不能贪大求洋,不能一哄而起,不能搞成一个模式,要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另外讲到要建立体制机制,这个提法非常有现实意义,就是要通过好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保障,打开前进通道。

《决定》特别提出,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好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实现良性互动,就能创造出更大的业绩,带动生产力得到更大发展。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要求我们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人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等,这些都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决定》提出,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这也是一大亮点,因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托于科技含量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些领域需要强大的资本融通作为支撑,而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环境还需要极大改善,各种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包括一些耐心资本的作用发挥还是不够,要在这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和长进。因此要把资本市场建设摆上日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资本市场必须要完善,要脱胎换骨、刮骨疗毒,要取得整个市场投资主体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拥护,同时丰富各种投资品种,完善投资体系,为高技术形成更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