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科技期刊发展模式思考

2024-08-21单婕安娜戚庭野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1期

摘要: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科技期刊既是科技创新、发明创造成果首发竞争的主战场,又是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更是学术交流的主渠道和学术传播的主力军。我国矿山工程技术学科期刊有75种,其中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期刊并不多,《山西煤炭》作为代表期刊,立足于能源大省山西,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文章从编辑团队、专家队伍建设、办刊成果分析等方面系统剖析近五年期刊的发展情况,分析期刊发展与区域特色的关系,旨在为相似期刊发展模式提供一定参考。通过自主优化、主办单位支撑和青年人才培养三管齐下,大幅拓展和优化专家库规模,其中,中青年专家的系统培养尤为突出,为期刊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发文数量方面,编辑部围绕建设特色、突出优势,持续扩大期刊影响力。在巩固传统优势基础上,编辑部还着力增加交叉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以满足学科发展的前沿需求。在学术影响力方面,编辑部团队始终坚持把控内容质量这个核心。影响因子、他引率、核心期刊收录数量等指标均实现稳步增长。

关键词:区域特点;《山西煤炭》;科技期刊;编辑团队;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1-0224-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西省期刊协会高校期刊委员编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核心素质与创新思维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B202219;2022年度山西省期刊协会高校期刊委员编辑学研究项目“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的同行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B202225;2023年度山西省科技期刊能力提升“《山西煤炭》学术交流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JQK2023-04

我国能源结构决定了煤炭的主体地位,“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煤炭的积极贡献[1],煤炭低碳、绿色、智能化开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环节。我国矿山工程技术学科期刊有75种,其中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期刊并不多,《山西煤炭》作为代表期刊,立足于能源大省,集中展示与煤炭相关的行业科研成果、技术革新和应用、能源经济管理以及煤炭综合利用最新进展,致力于促进煤炭行业学术技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

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区,由于其自身特点,因此首先要带动煤炭产业转型。刊物从煤炭产业的现状出发,坚持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原则,在技术上扶持指引煤炭产业的发展,发展新型煤化工、建立清洁利用的煤炭绿色产业,推动智慧化矿山建设。

在当前的出版环境中,探讨地方期刊如何适应和利用新媒体,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提高影响力,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山西煤炭》的案例则提供了一个研究窗口,通过分析其发展策略、改革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果,可以为其他地方期刊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编辑部的发展与改革

(一)编辑部办刊队伍在发展中的改革

2021年,在主办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省煤炭学会的支持下,编辑部积极与学会合作,共同组织成立了多个专委会(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委员会、煤矿智能化委员会等),并多次参加学会组织的行业会议(如碳中和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论坛、第二届总工程师(智能化)论坛、煤矿智能化论坛等)。在此过程中,编辑部积极宣传、组稿、约稿,扩展稿源及影响力。会议过4d960cb7bd7a0b784e93cfac74047d61程中所组织并最终刊登的稿件,在质量方面均有所提升,并受到读者的好评。刊物影响因子呈逐年稳步上升态势,2023年期刊5年复合影响因子达0.747,如图1所示。

此外,编辑部成员均为具有煤炭学科背景的博士研究生,编辑部利用自身优势,于2021年11月1日应邀参加了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太原煤气化公司“科技项目管理,科技政策解读”专题培训。培训会上《山西煤炭》编辑部学科编辑安娜博士、单婕博士向大家介绍了科技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通过与参会人员的交流,对生产一线工作人员在科技论文写作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解答,同时也聆听了一线作者对于刊物发展的需求与期望。参会人员对于此次培训的内容及形式给予了肯定。此次活动也在学会公众号、编辑部公众号及太原理工大学期刊中心网页上进行了宣传。

2023年11月4日至5日,《山西煤炭》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矿山充填青年学者论坛在山西能源学院成功举办。论坛上,太原理工大学期刊中心主任冀伦文向青年学者宣传了《山西煤炭》服务于绿色矿山的办刊思想以及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工作理念。

(二)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时代,传统出版模式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山西煤炭》来说,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种适应趋势的必然选择,还是一种战略性的前瞻布局。这一转型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数字出版的引入、数字资源的管理以及与读者互动的新方式。首先,在数字出版方面,《山西煤炭》开放获取,这不仅使期刊能够更快地发布、更新信息,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便捷的阅读方式。引入数字化内容管理系统,以优化文章的存储、检索和分发过程。这一系统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数据分析和内容优化提供了基础。其次,在数字资源管理方面,编辑部建立了一个全面的数字档案库。这个档案库不仅收录了新的文章,还对过往的纸质文档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从而形成一个内容丰富、易于访问的数字资源池。档案库的建立使历史数据得到了更好的保留和再利用,同时也为学术研究和数据挖掘提供了基础。最后,读者互动方面,编辑部通过建立微信群,增强了与作者、读者的联系。微信公众号能够更好地推广内容、收集反馈并参与讨论。通过这些渠道,编辑部不仅能够收集到宝贵的读者意见,还能够及时回应学科热点和读者关切[2-6]。

二、专家队伍的建设

(一)编辑团队

《山西煤炭》编辑部成员结构合理,具有雄厚的学术研究实力。一方面,编辑部现有在编人员3名,全部拥有博士学位。这些成员均毕业于知名高校,具有扎实的本学科理论功底,同时也具备良好的编辑技能,能够在稿件选题设置、内容规划、格式审核、语言润色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是宝贵的编辑人才资源。其次,这些成员在参与期刊编辑的过程中,也在本学科前沿领域不断深耕,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研究成果。他们熟悉本学科前沿方向,对本学科的学术热点和技术难点有清楚认知,能为稿件提供高质量的评审意见[7-8]。

(二)主办单位自有资源挖掘

首先,编辑部充分发挥太原理工大学自身学科优势,从学校内部选拔高水平的专家加入专家库。太原理工大学作为我国煤炭高等教育的摇篮,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领域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编辑部从矿业工程学院、机械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等多个学院选拔了80余名专家加入专家库。这些专家都拥有博士学位,且专业方向涵盖煤层气开采利用、煤矿采掘与安全、煤炭资源精准开发、煤炭洁净化技术、数字煤矿建设等多个煤炭领域。例如刊物主编冯国瑞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QpKyxYwFU9x31hrd+FE0kvxUQdt2VhYgzDSQt/a81lY=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遗留煤炭资源开采与灾害防控;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冯子军教授,主要研究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与工程;资深教授王开,在岩石力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煤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等。这些高水平专家的加入,扩大了专家库的学科覆盖面,也使期刊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其次,编辑部重点发掘潜力优异的青年人才,太原理工大学有大批青年教师正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高水平研究成果。编辑部从中选拔了部分学术潜力突出的青年专家,例如太原理工大学白锦文、杜献杰、杜孙稳、孙海涛等青年老师,他们在绿色开采、智能矿山等前沿领域展开研究,代表了学科发展的未来方向,为专家库注入了新鲜血液。此外,编辑部还通过与主办单位山西省煤炭学会的合作,从生产一线技术工作者中遴选了部分技能突出、审稿态度负责的专家入库,旨在确保研究不脱离实际,形成产学研一体。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专家库的综合实力,在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优秀青年学者

编辑部高度重视发现、培养优秀青年学者,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在招揽青年人才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首先,编辑部广泛搜罗国内外新锐力量。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渠道,编辑部广泛发掘潜力突出的青年学者,吸引他们为期刊撰稿或提供审稿服务。这些青年学者大多拥有国内外高校博士学位,在各自领域开展前沿研究,部分已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其次,选聘部分青年学者担任特约编委或特约审稿人。编辑部会从高潜力青年学者中遴选部分人选,委派他们担任特约编委或特约审稿人。这类青年学者评审来稿时态度较为负责,可为编辑部提供中肯建议。同时,通过接触更多来稿和开展编辑工作,也能启发他们对学科发展的深度思考。

再次,根据年轻学者的工作情况进行系统培养。编辑部会对青年特约编委、特约审稿人进行动态跟踪,了解他们的工作开展情况。之后,编辑部会挑选工作出色、评审态度负责、学术思维活跃的优秀青年,进行定向培养。比如组织专题讲座、工作研讨,让他们学习编辑经验;安排参与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拓宽视野等。这些青年人才得到系统培养后,实力明显提升。

最后,根据培养效果选拔任用。编辑部会从接受培养的青年人才中,根据工作表现、学术成长潜力综合评估,选拔部分人选正式入选专家库,成为期刊特约评审专家。这些人才在加入专家库后,会因身份变化而产生更强的工作积极性,并在实践中持续强化。

编辑部的专家库实现了优秀力量的不断补充,为期刊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40岁以下的青年专家已占编辑部专家库总数的50%以上[9-13]。

三、《山西煤炭》成果分析

(一)发文情况汇总

近5年《山西煤炭》发文量保持稳定态势,发文情况如图2所示。2023年全年共接收稿件355篇,其中通过双盲评审获准发表的文章有83篇,这83篇发表论文涵盖煤炭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煤矿安全智能化、矿山绿色发展等多个主题方向。这些论文的发表,推动了区域煤炭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反映出刊物的稿源数量和学科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并获得了广大作者的认可。在通过双盲评审获准发表的83篇文章中,研究论文77篇,占92.8%,这是刊物的主要文章类型;学术信息6篇,占7.2%,报道了科研动态。这与编辑部持续加强自身建设、扩大专家队伍规模等措施是分不开的。总体来看,在编辑部的扎实工作推动下,《山西煤炭》的发文质量、发文量均实现了稳步提升。同时,发表论文的学科广度和学术质量也得到维持甚至提高。刊物发展的积极态势对促进和服务山西乃至全国煤炭科技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

(二)专家队伍建设成果分析

在编辑部的持续努力下,《山西煤炭》专家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专家库的规模和结构不断优化,为期刊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具体来看,编辑部专家库现有专家115人,所具备的整体实力在国内煤炭类期刊中居于领先地位。这些专家中,博士学历占比超过9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占50%以上,充分体现了专家队伍高学历化、职称优化的特点。

在专家结构中,中青年专家和高校专家占有较大比例,分别约为50%和80%,这确保了专家库新陈代谢与边缘领域覆盖的良性运行。其中,中青年专家正致力于数字化煤矿、绿色煤炭等前沿方向的研究,高校专家则在多学科交叉领域开展研究。还有适当比例的企业专家,能够及时反映生产一线的需求。

现有专家所涵盖的学科基本覆盖了煤炭资源勘探、安全高效开采、智慧化利用等方面。其中,精准开采、绿色利用类专家占比约40%;智能监控类专家约占30%;资源评估类约占20%;其他交叉领域约占10%。这种布局充分契合了当前煤炭科技发展的方向,能够提供全面高水平的支持。总体来看,编辑部专家库的规模、结构、布局等方面均实现优化,形成了一支治学严谨、积极进取的高素质专家队伍,为提升期刊的综合实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4-15]。

(三)期刊影响力分析

在编辑部的努力推动下,《山西煤炭》的学术影响力和权威性稳步提升,已在国内学术数据库中占有一席之地。近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3版)》,自2022年以来,《山西煤炭》已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四、结语

通过持续加强自身建设,《山西煤炭》编辑部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期刊发展势头良好,正处于一个由量入质的飞跃阶段。

在专家队伍建设方面,编辑部成功实施“内培外延,老中青结合”的人才强化策略。通过自主优化、主办单位支撑和青年人才培养三管齐下,大幅拓展和优化专家库规模,提升专家队伍整体素质,在国内煤炭类期刊中占据领先地位。目前,专家库人数、学历结构、职称配置、年龄结构等指标均实现优化升级,为期刊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发文数量方面,编辑部围绕建设特色、突出优势,持续扩大期刊影响力。2023年度共发表高质量论文83篇,同比增长12%,足以显示编辑部工作的成效。刊物发文量的稳步提升也体现了作者群体的积极性提高。在巩固传统优势基础上,编辑部还着力增加交叉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以支持学科发展的前沿需求。

在学术影响力方面,编辑部团队始终坚持把控内容质量这个核心。刊物所发表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引用率稳步提高,已在国内重要数据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影响因子、他引率、核心期刊收录数量等指标均实现稳步增长,刊物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获得稳固提升,学术地位更加巩固,为学科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国法.“碳中和”不是零碳,“碳达峰”也绝不是能源达峰[J].山西煤炭,2021,41(3):1-2.

[2] 张雪梅.高职学报青年编辑个性特点及培养策略[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5):137-140.

[3] 程琳.护理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发展困惑和培养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6):221-223.

[4] 张桂梅.新时代背景下导师制青年编辑培养制度探析[J].传媒论坛,2023,6(8):95-97,114.

[5] 张中兴,梁清.老编辑在中青年编辑培养中如何发挥作用[J].采写编,2022(10):133-135.

[6] 苏雨恒.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加强青年编辑队伍建设[J].中国编辑,2019(1):4-7.

[7] 姚志昌,雷萌,张贵芬,等.高校学报载文特征对文献指标影响的量化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5):535-541.

[8] 曹红亮,闫其涛.关于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期刊发展模式的思考: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办的期刊为例[J].编辑学报,2017,29(S2):95-98.

[9] 王涛.行业期刊“会刊互动”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交通信息化》杂志为例[J].传媒,2014,5(22):45-46.

[10] 彭飞.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期刊发展趋势及经营模式思考[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43(2):60-62.

[11] 肖宏.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办刊层次与发展模式的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10,24(3):166-168.

[12] 王荣兵.我国科技期刊以数据库为依托的全球化发展模式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5):154-156.

[13] 于孟晨,张立新.学术期刊转型期陕西地方高校学报发展模式的思考[J].新闻知识,2015(10):95-98.

[14] 韦沁.科技类出版社青年编辑学术能力提升方法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3):219-221.

[15] 刘冰.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对青年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8):1098-1103.

作者简介 单婕,编辑,研究方向:煤炭清洁利用。 安娜,编辑,研究方向:煤炭清洁利用。 戚庭野,教授,研究方向:煤矿充填开采、电法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