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音乐综艺节目的策划创新路径探究

2024-08-21杨海心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1期

摘要:智媒时代背景下,在国内音乐综艺节目的发展面临同质化困境时,《声生不息》系列音乐综艺节目以文化为主题、以传承为主线,大胆创新,深入挖掘经典歌曲的价值魅力,打造出“华夏音乐三部曲”,发挥了音乐凝心聚力的功能。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从节目的栏目策划、内容创新及营销传播三个层面,深入探究《声生不息》对经典歌曲的深度挖掘、创新的节目设计和整合营销策略,通过系统分析节目成功的因素,以及节目制作团队和参与的艺术家访谈的一手资料,揭示其在文化传承、节目制作和观众互动方面的创新路径。研究发现,《声生不息》不仅在主题上立意高远,在文化传承和节目制作上展现出新意,而且通过再现集体记忆的场景,成功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从而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建构起广泛的文化认同,凝聚了思想共识。然而,本研究也指出节目在吸引年轻观众群体时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音乐综艺节目要在保持文化深度的同时,探索更多吸引年轻观众的策略。《声生不息》系列节目为音乐综艺节目在智媒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容与探索创新传播方式,音乐综艺节目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栏目策划;内容创新;营销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1-009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山西主流媒体提升新闻宣传‘四力’的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YD115

近年来,音乐综艺不断涌现,《我们的歌》《现在去演音乐剧》《时光音乐会》等节目广受欢迎,引发大众追捧。这些节目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娱乐选项,但也逐渐陷入内容雷同、流程僵化和模式化的困境。作为国内传统电视媒体转型和台网融合[1]的标杆,湖南卫视和芒果TV推出的《声生不息》系列节目,从港乐季到宝岛季,再到家年华,三季节目共同谱写出一组“华夏音乐三部曲”[2],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性、多样性和深厚底蕴。

一、深刻的节目内涵

在三季节目中,音乐文化传承是一个显著的共同点。节目通过演唱金曲和对不同年代音乐的演绎,致力于展现和传承中华音乐的悠久历史。港乐季着眼于对香港音乐中人物与事件的挖掘,通过人物与故事回顾历史,将香港音乐文化和历史转换成极具代表性的个人故事进行诠释,被誉为“大湾区文化融合风向标”[3]。宝岛季将大量镜头用于回顾历史,站在较高的角度浓墨重彩地讲述宝岛音乐发展史,串联起一段段影视记忆,强化了两岸民众的共同记忆和情感联结[4]。家年华季将中国音乐的演变与过去百年民众生活的变迁相结合,按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用歌声勾勒出中国音乐百年的历程,以一种立体的方式呈现了“中国音乐历史年表”,观众能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声生不息》并非完全复刻和搬运老歌,而是要求歌手对每一首金曲进行改编演唱。节目组在制作中着眼于对经典歌曲的改编和创新,在经典和流行之间找到了平衡。老歌新唱塑造了新的“本真性”文化符号[5],为“尘封往事”注入时代灵魂,歌手们也在个性化的演绎中赋予了音乐新的时代内涵。第一季中,经典粤语歌曲如《单车》《高山低谷》《分分钟需要你》等作品被重新演绎[6];第二季的《Last Dance》《外婆的澎湖湾》《兰亭序》等歌曲登上热搜;第三季中,《大中国》《岁月》《萱草花》等经典之作[7]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重新演绎并被注入新的活力。《声生不息》系列节目在怀旧之余,避免了过分沉溺于过去,也没有拘泥于传统,使众多经典歌曲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独特的栏目策划与内容创新

(一)创新的竞演机制:跨团队对抗与多元地域合作

竞演机制是该节目的亮点。歌手们分为男女两队进行对决,同时设置队伍间的人员交换,将合作和对抗两种元素融入机制中,歌曲碰撞与情节冲击的元素为节目增加了看点。节目虽有竞争,但不设置淘汰,能让观众在和谐友爱的基调下见证不同风格、不同年代音乐在团队中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华音乐的多元性。

在主持人设置上,节目依然秉持多元化属性。港乐季由何炅担任主持人,王祖蓝担任金曲推荐官,两人分别代表内地和香港,同台使用双语主持,扩大了受众群体。宝岛季则开设第二演播厅,在宝岛台湾设置分会场,邀请台湾主持人与主会场主持人协同主持,两地演播室隔空对话,实时连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同步观看和录制,第二空间的设置成为第二季节目的一大看点。

(二)独具特色的节目板块:纪录短片穿插叙事

《声生不息》致力于打造特色板块,在每期节目中都安排了纪录片,通过插入大量采访视频和历史影视资料让观众看到当时的社会。由音乐发展史延展到文化艺术发展史,延展到社会生活,最终落脚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每期的短片或在竞演前播放,或穿插进每一首歌曲的演出当中,与歌曲演出形成密切的互动,进一步强化了视听效果。

例如,《声生不息·家年华》的首期节目,以中华音乐百年发展历程中的经典之声带领观众回顾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筚路蓝缕。以经典歌曲《渔光曲》为蓝本创作的《跟着你到天边》,带观众了解近代流行音乐萌芽时期的种种故事。《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激情岁月中传唱的歌曲,道出了中华儿女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坚定信念。《上海滩》等影视剧歌曲则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广播、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的普及,被人们所熟知的,体现了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六场迷你演唱会从自我、爱情、生活等不同横纵轴展现百年来中华音乐的多元面貌。从老一辈的经典到新生代的创新,从传统的戏曲到现代的电子音乐,每一首歌曲都仿佛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家庭的记忆、一段国家的历程,不断强化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与共同情感,激活中华基因中的文化自信。

节目组努力挖掘音乐背后的文化、人物与事件,采访与当期主题相关的音乐人、专家、导演等,从他们的视角出发聆听音乐背后的故事。采用故事化的叙述,让历史更鲜活更具体,削弱了灌输感,以辅助节目进行文化传播,让受众了解时代故事,达到增强记忆建构的作用[8]。在港乐季与宝岛季中,纪录短片选用来自香港和台湾的解说员进行解说,叙事风格较为宏大严肃。而在家年华季,纪录短片一改往日的风格,在极具网感的热梗和快节奏的剪辑下,叙事更加活泼,在唤起80后、90后等时代亲历者记忆的同时,也帮助“Z世代”重建了集体记忆。

(三)细腻的叙事手法:建构文化场景

场景理论是芝加哥社会学派提出的一种解释后工业化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论范式,是一种解释力较强的理论工具,能从文化的角度提供动力分析框架[9]。

在场景理论中,场景是一种融合了消费、体验、符号、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文化空间。它不单传递功能,还携带文化和价值观的符号信息,悄然影响个体的消费行为和心理。

《声生不息》通过搭建沉浸场景,结合舞美和人物表现给观众带来视听等感官的极致体验。其塑造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文化场景,构建了仪式化传播[10]。家年华季中以“家”为主题搭建场景的集体大合唱《大中国》,深刻演绎了中华情[11],使观者的文化记忆被再次激活,在独特音乐空间的符号性表达中传达了文化价值观。而《让世界充满爱》则契合时事,用音乐鼓励甘肃地震灾区的同胞们,用歌曲为人们注入前行的力量和未来的希望。这种设置让网友直呼“有格局”,赋予了节目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多元的整合营销传播

(一)社交媒体推广

前两季播出后,《声生不息》初步建立起节目IP与粉丝群体,在受众黏性的红利下,节目充分利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小红书等,通过官方账号发布海报、官宣阵容,吸引用户关注。同时,定期更新花絮、幕后故事、歌手风采等内容,引发观众讨论和分享。

节目制作组还与明星歌手合作,通过歌手的个人社交媒体进行联动宣传,提升节目知名度。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和分享,提升了节目的口碑和曝光率。

(二)多平台再生产传播

《声生不息》作为台网融合模式下的综艺节目实践,不仅在芒果TV播出,还于周六晚的次黄金档在湖南卫视播出。在此实践下,“双屏”[12]播出获得了比“单屏”播出更多的关注与点击量。

此外,《声生不息》通过打造互动化的情感内容和偶像化的符号[13],将传统电视节目的单向传播转变为与观众的双向互动,提升了观众参与度,有效促进了主流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

以抖音平台为例,除了《声生不息》官方账号发布节目高光片段外,许多普通节目观众、歌迷粉丝等也参与到节目二创当中,发表共鸣感受,参与歌曲合唱短视频制作,促进了节目的再生产传播。

(三)与观众紧密互动

《声生不息》在芒果TV和微博平台设置“金曲出品团”招募,观众可以通过免费报名,前往节目录制现场观看演出并参与集体大合唱。这一机制引起了观众更广泛的关注,同时为下一期节目的播出做了预热。

节目组充分与观众互动,持续开放歌单征集问卷,听取观众的建议。其在各平台官方账号的评论下与观众保持互动,促进了受众共听、共唱与共享[14]。

从社交媒体互动和传播效果来看,在播出期间,《声生不息》系列节目在网络平台上的影响力持续提升。节目在微博、抖音等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官方账号积累了大量粉丝,节目相关话题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分享,在空间上实现了受众生产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的融合共存、人际节点空间与主体意象的多重建构[15]。

四、结语

智媒时代,音乐综艺节目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观众获取内容的方式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音乐综艺节目要不断创新和突破,才能受到观众认可。

《声生不息》系列音乐综艺节目在立意上站位高远,在内容上精心策划,在传播上影响深远,打破了常规音乐综艺的表达桎梏,是网络视听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节目中融入的历史故事和音乐记忆对推动港台同胞一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观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两岸文化融合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强先,杨忠良.湖南卫视原创综艺节目的价值引领[J].当代电视,2022(9):107-109.

[2] 刘晶,朱琳.智媒时代综艺节目融合传播路径研究:以《声生不息·港乐季》为例[J].传媒论坛,2023,6(19):57-60.

[3] 牛梦笛,吴潇怡.《声生不息·港乐季》:奏响内地与香港共奋进的铿锵旋律[N].光明日报,2022-08-05(008).

[4] 许莹,杨茹涵.《声生不息·宝岛季》情牵两岸,唱响时代新声[N].文艺报,2023-07-28(003).

[5] 杨盈龙,冯应谦.“本真性”塑造:垂直类音乐综艺节目符号与意义的文化生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5):99-104.

[6] 周蕊,王志扬.《声生不息》对港乐的视听建构与共情传播[J].传媒,2023(21):65-67.

[7] 廖立胜,刘方畅.新时代音乐综艺节目的创新实践:以《声生不息·港乐季》为例[J].传媒论坛,2023,6(22):43-45.

[8] 李永健,杨昕怡.再现·共享: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文化认同建构:以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为例[J].东南传播,2023(6):99-102.

[9] 周建新,谢金苗.中国文化产业研究2023年度学术报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1(1):55-70.

[10] 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10.

[11] 谢迎博.综艺节目主流价值取向的传播和引领:以湖南卫视《中餐厅4》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0(11):74-76,81.

[12] 肖坚尧.湖南广电和芒果TV的台网融合策略[J].青年记者,2016(14):65-66.

[13] 罗依坤.互动仪式链视域下主流价值的“破圈”传播:建党百年融媒报道的创新实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4):62-65.

[14] 胡阳,刘婷婷.音乐类综艺节目《声生不息》的创新路径[J].视听,2022(12):78-80.

[15] 史文静.数字媒体语境下电视综艺文化生产的空间融合[J].中国电视,2020(1):77-80.

作者简介 杨海心,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