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分析
2024-08-21蔡丽煌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革新不仅涉及教育观念的迭代,教学方式也应有所突破。通过改革,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文章研究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冲击,旨在为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不足,缺乏应有的系统性与广泛性。文章首先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最后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以期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1-001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厦门工学院教研项目“心理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JY22004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众多领域得到了普遍运用。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若干考验[1]。教师应基于大学生的个性特质深入探索创新教学策略,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当前,新媒体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优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心理素质培养效果,高校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积极投身于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实践。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自20世纪90年代起,各方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引领日益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暴露出众多缺陷,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
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陷入了网络沉迷与依赖,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另外,部分教师无法熟练操作网络教学平台,导致与学生互动交流以及在线解答学生问题的效率低下,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焦虑、厌学等负面情绪。同时,新媒体也为虚假新闻的传播和舆论反转提供了机会,这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诱发心理障碍[3]。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代大学生更习惯通过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智能设备来搜集所需资讯[4]。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亦随之上升[5];在众多手机用户中,高达99.9%的用户倾向于通过手机浏览网络。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凭借信息资源丰富、即时刷新等特点受到更多用户青睐[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提供了创新启示,促进了教育成效的提升,同时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深度革新带来了机遇。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兼顾科学性和实效性。作为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应在新媒体的辅助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7]。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在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改善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主体性成长的情况。尽管教师对心理健康课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8]。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应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恪守以生为本的教学宗旨,将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9]。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采取多元化的手段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鼓励学生主动投身于学习实践中。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要迎合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10]。
其次,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利用新媒体渠道,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效。
再次,教师要巧妙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革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师生互动的桥梁,加强教学双方的沟通,优化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应整合心理健康指导和学生管理策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统一[11]。
(二)拓展教育途径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此拓展校园文化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同时要策划各类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探求学术奥秘的同时,增进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与运用[12]。例如,学校应策划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研讨会,为学生安排涵盖多个领域的实践项目,以及在课程中穿插团队互动练习。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在线互动和沟通。借助微信公众号,推送关于心理素质培养的相关文章和教学资源,以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轻松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教育资讯。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大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引导他们自觉进行学术研究。
(三)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大学阶段,优化学生的精神风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尤为重要。大学生不仅要吸收知识,还要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13]。因此,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并构建专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网站。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感智慧,高校应主动策划并实施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致力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提供宽敞舒适的休闲空间及丰富的娱乐设施,从而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开展学生事务管理时,应注重关心与照护学生,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学习与生活条件。另外,应定期举办多种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顺利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教学环境的支持。
首先,要将教学和德育活动有机结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来强化教育效果。
其次,学校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保证学生能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最后,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一方面,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另一方面,家长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正确引导孩子。社会上也有很多能为大学生提供系统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试室等,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指导。
(四)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利于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产生更深入的认识。比如,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可开设一系列心理健康主题讲座;针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技大赛。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自身的了解,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另外,还可以设立若干心理咨询场所,或在宿舍、教室等区域布置辅导站点,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还可以打造一个专注于心理健康的网络教育平台,通过网络教育渠道,实施心理健康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巧妙应对情绪波动[14]。
(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机制
在大学教育阶段,要持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理解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必须革新工作内涵和方法,积极迎合新媒体生态。新媒体环境下,要秉持持续创新的理念,摒弃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利用新媒体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应利用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先进技术优势,保证学生能够及时有效地接收有益的网络资讯,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媒介的积极效用,并且主动积极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革新。教师应把网络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视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15]。
(六)构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面对生活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大学生容易陷入心理困境。因此,教师要研发出一套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紧急预警机制,旨在通过细致监测学生日常作息及学术表现,深入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构建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深入剖析并预见潜在的难题,从而及时干预,化解可能出现的困境。利用新媒体工具,如微博、微信、QQ等,构建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布心理健康教育资讯。
其次,教师应依托新媒体渠道,构建与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档案系统,以便持续跟踪与评估他们的心理成长状况。
最后,高校教师应深化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助力学生提升自控力。
五、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挑战,积极配合教师完善相关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等,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成效的目的。深入挖掘新媒体的潜能,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同时探索并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依托新媒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营造一个有益于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 孙克芝.新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3):6-7,10.
[2] 贾洁,郑孟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2):187-189.
[3] 刘慧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分析[J].山西青年,2022(13):187-189.
[4] 王梦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22.
[5]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03-22.
[6] 谢旭婧.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评《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闻爱好者,2021(11):97-98.
[7] 赵芳,张少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J].品位·经典,2021(19):122-124,138.
[8] 陈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究[J].数据,2021(8):100-101.
[9] 刘德宝.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J].理论观察,2021(6):171-173.
[10] 南迪.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作家天地,2021(13):132-133.
[11] 熊雯雯,黄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9):131-132.
[12] 赵紫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4):93-94.
[13] 王永亮,张倩倩,李莹.新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21:187.
[14] 周翠萍.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措施[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2020课程教学与管理云论坛(贵阳分会场)论文集.日照: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2020:4.
[15] 陈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农家参谋,2020(19):294.
作者简介 蔡丽煌,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