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递进式混合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2024-08-21黄峥
摘要: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旨在培养学生新闻采访写作的核心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当前,课程教学面临一系列问题,如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如何实现“术”与“道”的融合发展,如何适应“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模式等。为解决这些问题,课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以“深学—笃信—践行”为内在逻辑的递进式混合型教学模式,力求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与思政内容的强化,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思想性,将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在知识点的讲授之中,对接于案例分析之中,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成效;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中国大学MOOC平台、校内Moodle平台等线上资源,教学案例集、实践项目实施方案及教学实践平台等线下资源,为各教学环节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充分保障;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通过多环节、多维度地综合考评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到价值引领与思想引导的目的。研究认为,课程通过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学生新闻采写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获得了一定的提升。
关键词:新闻采访与写作;递进式;混合型;教学模式;设计思路;改革举措
中图分类号:G212-4;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1-0009-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深学—笃信—践行: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递进式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例”研究成果
随着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正式拉开了新文科建设的大幕。新闻传播人才教育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中宣部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1]。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教学改革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引导新闻学子肩负起将新闻写在祖国大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正如《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的,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2]。
一、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实现“术”与“道”融合发展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社会实践性,教学不能仅仅指向“术”的层面,即学生采写技能的掌握,还必须完成“道”的层面的养成教育[3],即帮助学生立德明智,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立场。
(二)适应“Z世代”大学生学习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Z世代”大学生,其学习时空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因而必须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4]。
二、递进式混合型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为破解教学难点痛点,课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以“深学—笃信—践行”[5]为内在逻辑的递进式混合型教学模式,力求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彰显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专业性、实践性、思想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做知识的讲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做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景模拟、合作交流、会话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的目的[6]。
深学、笃信、践行是不同学习和教育阶段的目标和方向,但也能构成有机结合的整体,推进课程教学的实施。
(一)线上教学让学生知之深
课程教学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依托中国大学MOOC平台及校内Moodle教学平台,针对性地设计SPOC线上教学方案和内容模块,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二)翻转教学让学生信之笃
线上教学和线下翻转相互配合,线上教学注重让学生汲取知识,线下教学则注重思辨与探究。通过案例分析、主题探究、随堂练习等形式,帮助学生实现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阶认知目标。这样的翻转,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中不断反思“已知”与“未知”、“真懂”与“真信”,从而产生信赖与共鸣[7]。
(三)实践教学让学生行之实
学生的价值观不仅是“说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构建了课堂实践项目化、校园实践综合化、社会实践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课堂实践项目化。课程设置了模拟记者发布会、消息报道、人物通讯、深度报道等采写实战演练项目,随堂设置了新闻价值判断、采访提纲撰写等丰富的实训项目。
二是校园实践综合化。借助校融媒体中心,教师将实践教学进一步延伸到课堂外,将校园新闻媒体如校报、电视台、官方微博、校各部门的微信公众号等打造成教学实践锻炼平台,学生通过实际参与采写工作,提升综合素质。
三是社会实践立体化。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让其成为大学生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意的有效载体[8]。推进假期实践、社会调研与思政教育融合,围绕重要节庆和重大实践主题,开展各类主题采写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思政与专业深度融合的能力。
三、改革的具体举措
(一)强化教学内容重构及思政内容,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思想性
一方面,以新闻采访写作的业务流程为主线,重构课程知识单元,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线上线下教学,并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亲身体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另一方面,将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在知识点的讲授之中,对接于案例分析之中。通过引入热点话题、案例分析等,找到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打造体验式情境思政课,把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融入各个教学单元。
(二)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线上资源主要包括中国大学MOOC平台课程及校本Moodle平台课程。课程引入中国大学MOOC平台国家级一流课程作为线上教学资源,开展异步SPOC教学。不仅充分利用MOOC精品资源,还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删减和增补课程内容[9]。
Moodle平台开辟了动态交互区和静态拓展区两大功能空间。动态交互区进行实践实训项目发布、学生作业提交、作业成绩发布、评阅意见反馈等。静态拓展区提供微课资源、视频资源、学生优秀新闻采写作品库等,满足了学生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线下资源包括教学案例集、实践项目实施方案及教学实践平台等。课程精选精编《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案例》,以强化案例教学效果。
在案例选取上,注重多元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建立起多层次、多项目、全程化、高真度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各类实践项目的实施方案及学生指导书[10]。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消息采写、人物通讯采写、深度报道采写等重点实战演练项目,以及若干小型实训项目,实践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此外,依托校融媒体中心,整合了校内校外各类新闻媒体平台,包括地方新闻客户端、校报、校官微、校实验电视台、二级学院微信公众号等,形成了全媒体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全真实践练习的机会。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课程采用基于雨课堂的BOPPPS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推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部分,即导言、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11]。结合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的功能,能较好地实施BOPPPS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研讨式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研讨式案例教学是在案例教学基础上的深化[12],教师通过精选案例为研讨式案例教学提供内容支撑,通过规范流程优化研讨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具体环节。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通过实施和完成一个个真实的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3]。项目既包括课内单项或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又包括课外延伸性实践项目。互动式教学法则体现为课堂教学注重师生对话、生生交流,课外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微信、钉钉等社交工具开拓互动学习新途径,交流学习成果。
(四)采用V22zQrdeN/MSYLnZ4kwxKg==多环节、多维度的综合考评方式,引领思想和价值,考查能力和素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性原则,着力凸显过程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
课程设定了两次新闻采写实践项目(各占比15%)、课堂表现(包括考勤、课堂发言、笔记等,占比15%)、中国大学MOOC平台使用情况(包括教学资源的学习情况、话题讨论的参与情况、单元测验等,占比15%),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项目;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40%。教师在制订考核标准时,要融入思政元素,增强学生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感。例如,在人物通讯采写的考核要求中,“选题价值”占比25%,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深挖报道对象的思想闪光点,这符合“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新闻观[14]。
四、结语
“深学—笃信—践行”递进式混合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体现了课程设计的宏观视野和思想内涵,对教、学、效展开全方位思考,注重从整体性上探讨课程改革及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改革实践中,思政内容全面融入线上、线下、实践等教学空间,融入课程设计、课程资源、案例教学、项目实践、协同评价等教学情境之中;多平台联动的混合互动式教学方法满足了“Z世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多层次、多项目、全程化、高真度的实践教学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功底,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通过改革,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明显增强,学生公开发表的新闻报道作品数量和质量较以往均有一定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子铭.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讨[J].传媒,2023(13):76-78.
[2] 王仕勇.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进路[J].中国编辑,2021(2):16-21.
[3] 严励,李征.范式理论视角下新闻传播大类培养中的“术”与“道”问题探究[J].大学与学科,2023,4(3):73-85.
[4] 蒋荣.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 实施路径与效果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98.
[5] 严三九.上海大学 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J].新闻潮,2021(2):9-10.
[6] 崔瑜.建构主义视域下地方高校新闻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23,35(3):56-61.
[7] 陈恒英,沈军.知、信、行三位一体“SPOC”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62-63.
[8] 金正连.新时代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1:56.
[9] 黄峥. OBE理念下新闻实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例[J].新闻传播,2021(11):58-60,63.
[10] 黄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写课程教学目标重构和建设思路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4):24-26.
[11] 杨娜,刘宝华.混合式BOPPPS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29(4):65-69.
[12] 吕颖毅.数字素养视域下的案例教学:目标解析、设计创新和教学实施[J].科技风,2024(7):91-93.
[13] 刘星彤.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新闻采写课堂的应用[J].教育艺术,2022(2):61.
[14] 朱艳琳,唐乘花,劳欣哲.网络新闻采写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基于“三链融合”模式[J].时代报告(奔流),2022(3):121-123.
作者简介 黄峥,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新闻实务、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