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助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2024-08-20宋小涵
摘 要:近年来,乡村地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新时代的重点话题。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文化自信是重要推动因素。新时代要想实现中国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就离不开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的内涵与价值入手,分析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文化自信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美丽乡村;文化自信;新时代
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应该是什么样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勾勒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和美丽愿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落实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坚定文化自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与价值
沿着历史的发展轨迹深入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深厚的根基和博大的内涵构成了文化自信最根本的部分。而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它们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汲取了以上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优良品格,全面彰显了新时代守正创新的鲜明气象,成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旺盛的活力,为未来中国文化事业进一步建设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方向[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文化不断结合而成的新文化,在全球文明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居于主导地位,其有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我们在身心自由、健康财富自由方面获得极大满足[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等特征,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具备的高度的历史自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达到了新高度,助力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的升华,为我们党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更为世界文化共同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3]。
二、文化引领下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一)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013年,我国首次特别强调了“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的观点,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公布确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出了新要求。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实施路径,其内涵仍在不断深化拓展[4]。
美丽乡村,美的不仅是村民的物质需求,还有村民的精神面貌。乡村振兴工作是在乡村主体基础上因势利导,立足本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在特色文化发展的带动下,呼吁广大村民坚持不懈打造美丽乡村的过程。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村民们不仅加深了对自己乡村文化的了解,还提升了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可以说,建设美丽乡村是一个在乡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文化的再认识与再深化,从而再实践与再改造的过程。从根本上来看,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才有磅礴的力量去推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然而,从现实实践的角度观察当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发现最大的挑战是文化的缺失,这与改革开放后某些城市逐步偏离其历史轨迹,最后变成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城市的情况相似。这也是当前很多乡村被遗忘或被改造成旅游景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新时代下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1.乡村本土文化流失
当前,美丽乡村的建设主要集中在街道的清洁、建筑外观的统一等方面,对乡村的本土建筑和特色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使得许多乡村丧失了原本具有的乡土气息及淳朴民风,失去了其特有的地域风貌,变成了毫无生机活力的空壳村。我们必须承认,虽然这些方法在改善村容村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忽视了每个乡村的独特魅力文化,容易形成复制粘贴的模式,从而导致文化内涵的流失。
因此,探索如何将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尤为重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表示,应该“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想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将乡村建设融入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中,而这也需要乡村文化来支撑。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等其他领域的建设同等重要,它为乡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文化自信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的重要表现之一。换句话说,文化自信构成了乡村地区崛起和复兴的稳固基石,借助文化自信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进而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是新时代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不二选择。文化,作为沉淀于地域历史中的核心,是乡村的灵魂。为了建设美丽乡村,我们应该坚持以文化为核心,紧紧围绕文化自信这一主题,确保文化元素在乡村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2.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缺失
培养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区域的乡村文化特色各异。新时代下,各地区都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规模地建设和恢复各种文化设施。然而,现在更多的人开始追求利益最大化,对乡村的文化建设缺乏关注,导致乡村文化人才流失和后备力量不足。在个别地区,有关部门对乡村振兴文化的建设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往往依赖经济指标来评价乡村振兴的成效,过于关注基础设施,却忽略了乡村文化这一关键性建设。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速,大批的中青年劳动者纷纷涌入城市,乡村地区出现了老龄化和空心化的问题。同时,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陷入人才短缺的困境,乡村的传统文化基础受到了挑战。由于乡村文化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偏低,许多当地的民间艺术家不得不转行,而大部分留在乡村的妇女儿童对乡村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时间去关心与乡村文化相关的事务,导致乡村文化的主体资源严重不足。
三、文化自信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一)让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美丽乡村先行示范地
2023年底,河北宽城的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的白姜种植系统以及浙江仙居古杨梅群的复合种养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已经增加到22个,位居全球之首。在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和“美丽乡村建设”等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的焦点。代表委员们指出,我国拥有丰富的农业历史和多样的生态地理条件,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为美丽乡村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解决方案。
我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并且农耕文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确保农耕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其独特魅力,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尤其鼓励学者围绕农村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农村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利用价值。同时对全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深入挖掘其中的精华,并将其应用于实际,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其次,我们应该依托农业文化的发源地,整合各种农业文化资源,努力将农业文化遗产转化为展现中华卓越农耕文明的窗口。加强对农耕技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和旅游产业,大力推进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乡村特色品牌的影响力,为乡村文明的繁荣谱写新篇章。
(二)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以文化成果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的本土文化代表了数百年乡村的历史沉淀,它与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有着紧密联系。这种文化是乡村居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蕴含了当地独特的人文情感。在建设过程中,要将乡村传统文化融入进去,使其焕发出新时代的新价值。其中,最为关键的任务是要积极地进行乡村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每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特征;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这样才能够使乡村本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弘扬。例如对于某些乡村的文化遗产,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大对当地古建筑、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手工艺、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对本地特色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修复工作。只有当我们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独特乡土文化时,才能真正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吸引力,推动乡村文化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并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持续的精神动力。
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文化创新并驾齐驱,通过引进、整合和创新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的进步,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演出、影视、旅游和手工艺品等多种文化产业,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路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国的乡土特色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良品质,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乡村文化具有地域性特色和民族风格特点,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尽管我国的许多乡村都拥有丰富和独特的文化遗产,但这些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并不代表乡村文化产业的强大。当前我国乡村文化产业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我们要有勇气进行改革、创新和调整。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输送强大的助力主力军
新时代下,人才已经成了推动创新和发展的首要资源。乡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国家重要产业之一的农业经济,其在推动社会进步上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而人才则是支撑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根本动力。因此,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为了建设美丽乡村,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的培养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持久有效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在乡村土生土长的文化建设者,与外地人才相比,他们对家乡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家乡之间的情感纽带更为紧密。可以积极推进乡村基础教育发展,例如建设学校和完善教学设备,以确保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人才得到持续培养。与此同时,政府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通过提升基层文化人才薪酬水平等手段来留住乡村地区本土人才。其次,我们需要确保人才有效引进。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由于受到环境、政策和待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很难吸引到文化建设领域的外来人才来此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吸引乡村地区文化建设外来人才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基层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通过推出更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文化建设人才,协助他们解决乡村的住房、医疗、工资待遇等问题,确保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外来人才积极投身于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四、结语
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动乡村的整体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具有引领性和推动性作用。如果乡村建设失去了文化的支持,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能推动乡村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人才,乡村振兴也就失去了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新时代的新人才更应坚定文化自信,将个人梦融入国家梦,勇于担当历史使命,用文化自信之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书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篇章。
参考文献:
[1]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24.
[2]郭晶.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释义、溯源及实践理路[J].山东社会科学,2022(3):154-160.
[3]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7-169.
[4]杜祥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问题研究:以郑州市雁鸣湖镇九堡村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1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