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村校园环境设计研究
2024-08-20李欣泽徐亮
摘 要:推动乡村振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乡村振兴必然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因此,乡村校园作为乡村传播文化的场所,其功能性值得深入探讨。如今,乡村校园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校园环境简陋、师资力量不充分、乡村儿童心理压力较大等,实现乡村教育城市化仍有不小的压力。然而乡村独有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可以转化为特色办学理念,因此可以通过创办特色乡村校园,将地域文化融入课堂,以文化润人心。这样有助于在给予乡村儿童关怀与自信心的同时,做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儿童;乡村振兴;乡村校园;特色办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政府将更多的目光投射到了乡村教育,对于教育事业的高度投入,使得城市化教育逐渐走向成熟。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果不能实现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无法实现乡村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作为传播与教育的重要场所,其面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仅要满足教育需求,还需要提供优质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教育氛围、健康的心理引导等,从而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就乡村校园而言,城市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是乡村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的,并且面临应试教育的痛点,多方面的竞争使得本就处于落后的乡村校园更加丧失竞争力。许多乡村儿童笼罩在自卑的心理当中,缺少关爱、缺乏生活目标等问题突出。尽管社会各界对于乡村儿童的关注度逐渐增高,也有不少社会机构与爱心人士伸出了援助之手,但终究不能一直贯穿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乡村学校作为乡村儿童的生活空间,是其得到温暖关怀、正确引导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本文立足于乡村独有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因素,提出乡村“自育化”育人理念,打造“自育化”特色校园,将地域性文化融入校园课堂,坚持走文化可持续发展路线,以文化润人心,消除乡村儿童的自卑感,使其看到更多家乡独特的闪光点,以特色办学理念开办特色乡村校园。
一、目前乡村校园存在的问题
乡村学校指所有坐落在农村的学校,包括隶属于中央和地方的学校。与城市相比,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大都延续了农耕文明与传统习俗,更偏向于自然化,相对落后一些,并且师资力量也较薄弱。因此,乡村学生所接触的环境也间接导致了信息差的产生。
(一)乡村校园环境存在不足
学校不单单是一个教育场所,其更是学生的生活空间。就乡村儿童而言,他们的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学校是能为他们缩短与城市信息差和提供正确引导的主要途径,是孩子们发挥自由天性的场所。而放眼乡村学校,目前一大部分的校园环境仍然存在环境欠佳、功能单一、体育设施配置不足、文化价值缺失等问题,缺少与乡村相照应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首先,乡村校园绿化景观单一。乡村校园所处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大多数都采用封闭式校园进行管理,形成了“教育围笼”。学校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差异巨大,校园内的操场大多都由砂石或水泥铺砌而成,很难见到塑胶跑道的身影。在校园内,没有充分运用其自然景观优势,人造景观也相对单一,缺乏美感,给学生一种“画地为牢”的感觉,他们也就很难产生对于自然的亲切感和对于学校的归属感。而村内却有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自然美景。
其次,乡村校园空间构造缺乏生机。大部分乡村校园布局较为简陋,功能分区及区域功能多样性成为大人普遍关注的问题。例如学校能否开设校园活动区、合理掌控食堂与垃圾处理区的距离、打造多功能教室等,而不只用于教学。
再次,大部分乡村校园只设有公告栏、表扬榜、批评榜等,导致学生面对的只有成绩上的高低之分,缺乏对其兴趣爱好的引导。同时,乡村校园颜色过于单一。水泥墙或者白墙构成了学生每天面对的学习环境,应当为其注入更多较为活泼的色彩,或者增添一些充满趣味性又不失教育意义的涂鸦。
最后,乡村校园寄宿环境较差。部分乡村校园为乡村儿童设立了寄宿制度,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生活空间与成长空间,成为乡村儿童的第二个“家”。学校所提供的宿舍是否安全直接成为乡村儿童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他们对生活充满着探索欲望,并且没有独自解决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因此,学校在安全问题上应当着重考虑,例如学生所使用的生活用品是否有尖锐物,是否选择了四角圆滑的课桌,窗户、走廊等是否设置了围栏,尽可能消除其中存在的极大的安全隐患。管理者应当对校园环境安全提高重视,在降低学生安全隐患的同时,也要营造一种如回家般的温暖氛围。例如,安排教师每周不定时问候,组织装扮宿舍的活动,了解每个孩子的喜好,在不逾越寄宿制度的基础上,满足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
(二)乡村校园课程开展不够丰富
与现代化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甚至是许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这些地域文化往往具有深厚历史积淀,极具地方文化特色。而这些文化往往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们失去了原有的鲜活的文化生命力,即将失传。就乡村学校而言,盲目追求向城市化教育发展看齐,短时间内很难做到在师资、环境、经济等多方面达到相关要求,也会在无形之中带给孩子太多压力,影响孩子的探索欲与好奇心,甚至导致孩子对校园产生更多的抵触情绪。然而如果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中,从小培养孩子对地域文化的兴趣,既能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又有利于实现乡村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大部分乡村校园中,美术、体育与音乐等课程的开展不够理想。如今的育人理念是需要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允许孩子的个性发展得到满足,但乡村校园所开设的美术课、体育课与音乐课往往过于肤浅。对于乡村校园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少能够有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的机会,去感受艺术之美,所以往往需要教师依靠网络去引导孩子们去寻找美、认识美。可见,乡村校园课程开展的丰富性与城市校园存在一定差距。
(三)乡村儿童心理压力较大
首先,乡村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信息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部分乡村在此影响下不断向城市化方向转型,慢慢与以传统地域文化和农耕文明为主的环境产生隔阂。然而由于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乡村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尽如人意。乡村儿童在此环境的影响下,生活目标变得不清晰,他们找不到乡村的闪光点,并认为自己的乡村不值得“炫耀”。
其次,在传统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下,社会部分风气仍然对乡村生态持有不小的偏见,这些处于人们主观的因素会影响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一方面,乡村儿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信息的筛选与辨别能力较弱,心智还未成熟,会产生强烈的社会边界感;另一方面,大多数乡村儿童所受到的教育观念仍然是“翻过那座大山”,走出乡村、告别乡村的理念,这一定程度上成为孩子厌恶出身、产生自卑感的原因之一。
二、乡村校园环境改造原则与设计建议
(一)改造原则
乡村校园在改造时,首先应该遵循保护生态的原则。乡村周围环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改建学校时应注意保护周围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运用绿色设计,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在绿色设计中,发展较为全面的绿色建筑代表了以绿色环保为理念的现代建筑技术及管理水平。因此,学校可以大量利用本土资源,就地取材。一方面,可以节省资金的开销;另一方面,学校建设在乡村之中,应当融入环境。同时,孩子们面对熟悉的材料也能够产生相应的归属感。
其次,学校在满足师生正常教学与住宿的前提下,在校园建设中应遵循可持续性原则,营造绿色校园。例如在住宿区使用太阳能板,或实现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等。同时,在校园内所建设的绿色景观需要融入一定的教育意义,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手段。例如,在学生采集树叶并完成一幅标本画后,鼓励他们挂在校园的展示牌上。这样一来,不仅为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了丰富性,也打破了校园乏味的景观装饰。并且展板可以做到定期更换,不仅为特色课程的展示提供了空间,还实现了材料的重复利用。
(二)设计建议
1.共建设计
共建设计在此指的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建设崭新的校园一角。在很多校园设计中,大多数都按照设计者本身的意愿进行设计。在这一环节中,一些乡村校园并没有听到学生的心声,导致他们心中所盼望的校园的样子往往被人们忽略。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与熟悉感,学校可以单独划分出一片区域交给学生建设。例如打造校园小菜地,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甚至是跨年级组合来种植蔬菜、花卉等植物,并且制作观察表。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还能在对校园的付出中收获到爱的回馈,彼此之间也不再陌生,更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还可以设置校园涂鸦墙,让学生以周、月为单位,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绘制涂鸦墙。学生可以在这里绘制自己心中所想、所爱,尽情释放独属于他们的天性,感受到学校不再是印象中只能获取知识的场所,也可以是展现自己的地方。
共建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听取他们的想法并且落实的一个过程。尤其是对乡村儿童来说,在付出的过程中不断地看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在团队合作中意识到自己被需要,当作品展现在校园中的时候,又会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认可。在校园的共同建设下,学生可以感受付出与收获,感受正确的爱与被爱,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来说,这种方式会更温暖、更生动。
2.功能复合设计
大多数乡村教室通常只是被看作普通的、功能单一的教学场所,学生与教师每天在其中进行教学活动。而如今的趋势已经逐步从单一化转向为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因此,建设特色乡村校园,可以在教学楼内设立开放性教室。
与传统教室不同,开放性教室更看重多样性功能,并且打破了传统教室的壁垒。传统教室的格局大多数为两扇房门、三间窗。而开放性教室的占地面积更大,视野更开阔,大量使用玻璃元素,在视野更加开阔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此外,开放性教室中不再使用传统的教学桌椅,而是由大圆桌与坐垫代替,学生可以席地而坐。同时,在教室的中间设立投影设备与可移动黑板,将课堂氛围打造得更为轻松愉悦;可以将塑胶操场、足球场等地面图案印制在教室中,在遇到特殊天气时,便可以轻松地完成一场室内体育课;在开拓的空间可以使用书架作为隔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以使用不同颜色区分各自的区域,在午休等时间,教室就可以变成一间乡村校园里的阅览室。
(三)“自育化”校园特色办学设计
“自育化”人才是指着重培养可传承地方性文化的人才。对于乡村校园来说,一味地追求城市应试教育的理念,一手操办学生的课业显然是不可取的。乡村与城市的规划不同,因此所走的路线也不相同。城市的优势在于信息传播速度快、现代化程度高、教育资源较多,但这些都是大多数乡村学校所不具备的。民族文化与乡土密不可分,但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多都面临着传承人数较少,甚至有失传的风险,且推广度不高。培育“自育化”人才则可成为特色乡村校园的办学宗旨。乡村校园选取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文化,使其走进校园,在校园内得到推广,进而成立相对应的文化传承班。
乡村培育传承本土文化的人才,从小培养其兴趣爱好,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为这些薄弱的文化命脉注入新的活力。学生在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创新,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学校还可以创办非遗日、周、月等活动,在着重介绍本土非遗文化或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为学生简单介绍其他优秀传统文化,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结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而教育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色乡村校园设计的研究便是基于当下大多数乡村校园的环境,从乡村儿童的角度出发,为学校校园环境的改造与办学理念的转变提出更多的可能性。一个特色的乡村校园需要环境与理念的共同加持,才能够得到持续发展。想要更好地改造校园环境,应在遵循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去探索更多的可能,创造更多的温暖。以文化润人心,成为特色乡村校园的特色办学理念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孙眉,杨梦帆,侯雅洁,等.在乡村,点亮孩子梦想的光[N].农民日报,2024-03-10(4).
[2]朱雨晨.即有乡村学校空间环境重构设计研究:关公镇天官小学为例[D].成都:成都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