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居住区植物造景美学探究
2024-08-20贾若琪
摘 要:为丰富植物造景美学的创新思路,针对居住区内存在的植物类型单一、种植未重视可持续发展以及绿地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结合针对生态美学与形式美法则的探究,在考虑植物生长习性基础上,采用借助季相变化、优化植物配置、加强垂直绿化等方法使各种植物在植物造景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旨在为植物群落结构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居住区园林景观的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进一步使植物的造景更加丰富、多样的同时,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植物;造景;美学
植物造景主要是指,利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等来创造植物景观,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给人们一种美的感受与联想。然而当前部分北方居住区的绿化存在千篇一律、缺少创新性等问题,在植物造景方面既没有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也没有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体验。
首先,现代居住区绿地存在着分布不合理的问题,造成区域绿地不均衡现象,从而影响市民的视觉感受和生活质量。根据调查,目前居住区内绿地类型单一,植物主要集中于草坪或者灌木的应用;而藤本植物、水生植物、花卉等种类较为缺少,导致植物种类缺乏多样性,容易使人们视觉产生疲劳甚至破坏生态平衡。另外,绿地与建筑物之间的比例若是不协调,还可能导致居住区整体美观度下降,影响居民的居住体验。部分社区还存在“毁绿、占绿”的问题,阻碍了社区环境的改善。
其次,在植物种植配置过程中,还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居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到养护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一点,既要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又要兼顾未来发展[1]。在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做到以人为本,突出居住区植物造景的人性化和生态化,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一、遵循生态美学原则,满足审美需求
(一)借助季相变化,提升植物多变性
居住区内构建“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场景。可以根据植物季相变化,借助不同的植物配置,将植物的枝干、花叶、色彩、轮廓的生态之美置于季节更替的动态中,包括选择春季开花、夏季繁茂、秋季变色和冬季耐寒的植物,从而形成四季不同的景观特色,以此给居民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植物所展现的形态外貌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比如针对冬季气温寒冷这一特点,可以选择具有耐寒性的植物,如松树、冬青等。松树在冬季展现出傲寒姿态,春季时,松树的wah6nWPCbD3PWjY9K4h6BNTx/WDwcyawHeP72x0Fe60=枝头会长出黄色的小花,到了夏天,松树的树冠又像一把大伞,可供人们乘凉。秋季是硕果累累的季节,可以选择叶子会变成金黄或红色的植物,如枫树、银杏等。炎夏时,枫树的叶子会呈现出深绿色,十分茂盛;到了秋季,枫树的叶子渐渐变黄,最终变为红色。此外,还需要考虑季相之间的过渡,使景观变化更加流畅自然。选择一些具有持续性花期或叶色变化的植物,使得景观在季相转换时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协调性。由此可以看出,借助季相变化能够提升植物的多变性。
(二)增强植物配置,丰富植物品种
在植物配置与造型设计中注重生态原则,就是要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满足居住环境中人类回归自然的精神要求,同时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有序平衡发展。因此,在居住环境植物配置与造景的过程中要尤其关注园林植物景观的生态价值,创造出生态功能齐全的居住环境[2]。在进行居住区的植物配置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搭配各种类型的植物,提升植物的多样性,并且在坚持美观的同时,还要注意植物种类的选择与周围建筑物、功能分区等合理搭配。
设计师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具备强烈的构图意识,可以将藤本植物、灌木、乔木等各种类型的植物按照美学原则进行结合,还要根据植物整体的密度以及植物间错落高差的合理性搭配,来增强整体设计价值。居住区内的植物种类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来选择,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绿化效果好、生长适应性强的植物。在植物造景的搭配时,还要注意植物的季节、色彩等变化,保证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此来打造出宜居、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友好的居住环境。
(三)加强垂直绿化,增加美学意象
垂直绿化在现代居住区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可以在等面积条件下提高覆盖率。从植物生态学方面考虑,垂直绿化不仅能丰富植物层次,有较好的视觉效果,而且能达到增加绿量的目的。垂直绿化的呈现形式不再局限于建筑的外立面,更多是在景观墙、栅栏、假山、遮阳棚等位置做设计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垂直绿化要选择喜光、耐旱、耐寒的植物,如美国红栌、迎春花、松叶菊等。
由于植物与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居住区内增加垂直绿化设计,可以增强居住区的美观度和特色。垂直绿化中所体现的设计思想更倾向于生态化、去人为化,为建筑物和公共区域带来不同的色彩和结构,从而创造出更具居住体验的宜居环境。此外,植物和鲜花在垂直墙面上的种植也可以增加居住区的艺术价值。作为一种新兴的绿化形式,垂直绿化既可以通过自身独特的结构形式在有限空间内增加绿化率,降低城市环境温度,又可以通过植物种类搭配,打造立体感强的植物群落,实现较为理想的生态、景观功能。
二、借助形式美法则提升植物造景的观赏性
(一)凭借统一与变化构建整体性
统一与变化是形式美法则中的基本构景原则,统一能使整个景观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而变化增加了景观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在植物造景的设计中,植物的颜色、形态、种类、质感等要具有一定的变化,以显示差异性;同时还要使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统一,从而体现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可以使居住区的植物景观看起来更加有机、完整,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植物造景的统一性必不可少,在设计中可以通过运用对比、重复、分割等构景手法使整个居住区景观具有一致性与协调性。而通过丰富多样的类别、层次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单调乏味,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视觉趣味,为居住区的植物景观增添生动性。
(二)利用对比与协调提升审美性
对比是指事物正反对立因素之间的一种并列组合关系。运用差异和变化的配置手法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对比美具有强烈的醒豁作用,容易成为视觉中心点,起到活跃造型的作用[3]。在植物配置和造景中常用对比手法来突出重点或引导人们的视线焦点,具体可体现为:疏与密的对比、藏与露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例如:空旷的草坪与竖向高耸的密林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居住区入口大门及主要景观节点处,可以应用植物的色彩对比手法,以此吸引人们的注意。
物与物之间通常存在着协调关系,最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便是黄金分割比例,可以使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建立更加协调的关系,做到将物融入周围的环境。若是只重视协调,忽略了对比,会导致主次不明,给人一种抓不到重点的茫然感;若是缺乏协调,则很难达到静谧安逸的效果,整个景观会存在割裂感。因此,二者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此外,植物与建筑物也存在着对比与协调的关系。利用植物的质感和自然躯干,来衬托人工建造的硬质建筑物,二者形成对比,使之更能突出植物的自然曲线和建筑物的体量与轮廓。在植物配置的选择上,多选择自然弯曲、生机勃勃的植物种类,能够起到“软化”生硬建筑物的作用,达到一种动态均衡感,这种对比与协调更能体现两种物体的质感。
(三)依靠比例与尺度增强空间感
依靠合理选择与布局的基本原则,在控制比例与尺度关系基础上实现空间感的增强。在植物个体之间、植物个体与群体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植物与观赏者之间等,都存在着比例与尺度的问题[4]。比例是指植物造景中各个植物的高矮、大小、深度、形状等各方面之间的尺寸对比关系。尺度指植物与周围环境和与观赏者之间的相对关系。植物的大小应与人的尺度相协调,使人们在欣赏和使用空间时感到舒适和自然。例如,在居住区范围内靠近建筑主体处,种植过多高大宏伟的树木会阻碍视线,使人感到压抑,并且影响居民的采光。在植物造景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比例与尺度协调的美学原则,使植物与周围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以达到美学上的平衡、视觉上的和谐,给人们创造出舒适的美感。
(四)借助节奏与韵律创造意境美
如果说建筑艺术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植物景观艺术则可称为“流动的旋律”。因为植物景观与其他景点景观同样具有完整独立的可欣赏性,而且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还具有常新的动态景观[5]。可以通过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形态来创造节奏感,通过植物布局设计和颜色搭配来增加韵律感。韵律存在于节奏中,节奏也包含着韵律的特征,二者相互交融。而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6]。自由的动线,足够的进深,引导着空间在各个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例如,在庭院中间种植高大的乔木,并在周围种植几排矮小的灌木,就可以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感的韵律效果。这种动态的节奏感可以使居住区的植物景观更加有活力和变化。此外,在颜色的选择和搭配上也可以创造出视觉上的韵律效果。在花坛中将相似或相反颜色的花朵交替使用,也可以形成一种有节奏感的视觉效果。
借助节奏与韵律的美学手法,意在通过“情”去感染人们,实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植物材料的特定意义,居住区植物造景营造出的意境美,不仅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在嗅觉、触觉等感官上其也能获得美好的体验。
三、光影对植物造景的表现效果
在植物造景的景观设计中,光影一直被有意或无意地运用。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说:“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此句表达的就是通过光影手法使葱郁、高大的林木在庭院中投下阴影。在造景中,园林的留白、光影、声色等自然虚景,都能够使造景的艺术境界有进一步的提升,并且通过人的感知来获得意境美。
光影还可以结合季相、时分、介质等的变化来凸显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自然光斜射在植物叶片上,不仅突出植物的纹理和轮廓,还能够柔化光线,形成斑驳的光影景观。柔和的光影可以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氛围,使居住区的植物景观更加宜人。尤其是在清晨和傍晚,自然光影柔和而温暖,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能够调节植物群落的氛围和景观效果,为居住区带来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光影虽然给人的感觉是虚无的,但它作为景观设计中的一种渗透元素,能够与一切造景物相互影响。光影的投射可以在植物群中形成明暗交错的层次,使得景观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这种现象可以通过阳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植物群而产生的阴影效果来实现。选择不同高度和形态的植物,在植物群落中形成明暗对比以及上下错落的层次感。此外,还可以根据设计需要,通过调整植物的密度、树冠形态和植物群落的结构,来控制光线的渗透和反射,从而达到更理想的光影效果。
在植物意境的营造中,光影对植物造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视觉效果,还包括了对植物生长、氛围营造等方面的影响,在景观美学和生态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引入自然光,充分考虑光影效果,可创造出更加丰富、生动的景观。
四、结语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多处居住区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植物造景在居住区环境中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植物的选择、配置、设计等都能为居住区增添美感和舒适感。但目前的居住区植物造景的设计还存在着片面性和主观性,对植物的选择不够完善,对植物与周围的环境没有做到完美融合。如今的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已经超越了仅仅考虑人们视觉感官效果的阶段,更加注重从塑造居住区的角度出发,通过生态美和形式美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营造出更自然的环境。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植物造景与居住区社区互动、居民幸福感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利用新技术和材料的创新来改进植物造景的观赏效果和可持续性。要强调功能性与美学并重,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总之,现代居住区植物造景美学是一个富有潜力和重要性的领域,需要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为现代居住区打造更美丽、健康和可持续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洪项目.浅谈居住区绿地可持续发展问题[J].福建林业科技,2007(3):223-226.
[2]蒋跃军.居住环境的植物配置与造景:评《环境美化》[J].环境工程,2019(5):208.
[3]张鸽香.植物造景的美学原则[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92-94.
[4]赵爱华,李冬梅,胡海燕,等.园林植物景观的形式美与意境美浅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4):170-173.
[5]杨卓.植物造景与美学相结合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11):39-41.
[6]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