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文脉发展中的价值

2024-08-20张恩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7期

摘 要:通过公共艺术设计的方式保留城市的文化记忆,能够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综合实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城市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在城市更新中的赋能作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基于此,探析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文脉发展的关系,结合具体案例加以说明,并试着讨论公共艺术在城市文脉发展中的设计表达方式,总结并强调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文脉发展中的价值,继而推动二者相互交融、相互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城市文脉;文化发展

一、公共艺术设计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紧紧抓住发展机遇,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科技爆炸时代。科技赋能经济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等高新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在全球各行业被广泛运用,使得人们生活更加便利,各城市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城市文化体系原本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现实却适得其反,城市环境逐渐趋同僵化且内容庞杂。近几十年来,公共艺术设计领域深受其影响,使城市面貌的趋同性变得更加明显。因此,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问题值得深思,需要进一步研究城市发展建设,增强人们对于发展城市文脉的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的重要论述,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并整理城市的优秀文化和旅游资源,使各个城市均形成独树一帜的城市文脉。城市文脉的载体不仅存在于有“凝固的音乐”之称的建筑中,还存在于有“文脉创作者”之称的市民生活中。然而,抽象的城市文脉是虚空的,它存在于人们长期形成的传统风俗和集体记忆中,若想将其具象化,那最好的载体除了已存在的历史遗迹如历史建筑、名胜古迹等外,还有与文脉创作主体息息相关的“城市客厅”,也就是市民日常生活活动区。

公共艺术设计指在公共空间内,以艺术为手段,通过创意和设计,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公共空间。通过公共艺术设计,可以将存在于城市文脉中的公共性进行挖掘和表达,将城市文化特色和历史记忆融入其中,唤醒市民潜在意识的同时又形成新的城市形象。

二、公共艺术设计于城市文脉发展的重要性

从探讨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其表达形式往往传达着以“公共性思想”为主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往往符合大众共同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利益,同时也是形成城市文脉必备的基本要素。因此,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文脉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需求。城市文脉的产生、继承和发扬都需要公共艺术作品作为载体来承载文化信息,再以公共艺术作品为名片将城市文脉传递出来,同时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促进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空间的交流,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打造新的城市文脉,不断推动城市发展。

(一)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城市文脉的载体

公共艺术设计通过艺术手段,使城市文脉得以传承和弘扬。“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区别于其他艺术设计类别的根本,也决定了其成为最有效的城市文脉载体。公共艺术设计丰富的表现形式,为设计师和市民提供了多角度、全方面的弘扬和了解城市文脉内涵的形式,不仅记录了城市的过去,还记录着城市正在发生的当下。公共艺术作品承载了广泛的城市记忆,将充沛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通过具象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使民众的感受更加立体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花江南岸的中央大街作为哈尔滨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承载了哈尔滨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1928年7月,中央大街从旧时“中国大街”正式更名,允许外国人进驻经商,经济贸易往来空前繁荣。迅速发展的经济刺激了商人在此大兴土木,由此,这里汇集了大量欧式及仿欧式建筑,包括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新艺术风格和古典主义多种风格,其中市级保护建筑13栋,展示了哈尔滨独特的建筑艺术,是国内罕见的建筑艺术长廊。同时,这里也是哈尔滨人欧式生活的缩影,无论是漫步街头的市民还是繁忙的商贩,都散发着一种别样的欧洲风情。正因如此,中央大街被誉为“亚洲第一街”,成了展现哈尔滨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中央大街作为一条历史色彩浓郁的老街,向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讲述着哈尔滨的前世今生。

中央大街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北端广场上建成于1958年的防洪胜利纪念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哈尔滨连续遭受洪水侵害,数万人四处逃命,男女老幼露宿街头,人民陷入灾难之中。1957年1月,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英勇的哈尔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荣领导下不畏寒冬、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开始修筑市区永久性江堤。在江堤工程圆满竣工后,为纪念防洪斗争和筑堤工程的胜利,表彰全市人民展现出的英勇无畏与卓越贡献,修筑了这座防洪胜利纪念塔。此塔不仅象征了人们对抗自然灾害的坚定决心,还代表了全市人民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的伟大精神。防洪胜利纪念塔由基座塔身、水池喷泉、柱廊和广场四部分组成,塔身上的群像浮雕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了当年哈尔滨人民从宣誓上堤、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的场面,突出了人们在防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让民众看到了哈尔滨人民战胜洪水的生动场面,表达了对过去的深切缅怀。该塔旨在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将城市文脉从精神层面传达给大众,这样不仅赋予了雕塑作品以深刻的社会责任感,还将历史空间中对于事件的回忆与情感进行了传递。如今,抗洪精神已在每位哈尔滨人、每位去过哈尔滨的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成为哈尔滨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洪胜利纪念塔也成了哈尔滨最亮丽的城市名片之一。

(二)公共艺术设计可打造城市文脉的名片

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还能够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游玩和人才在此定居。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大量的现代主义建筑星罗棋布,许多历史遗迹因城市规划建设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独特的中华文脉被淹没,更鲜少看到特色鲜明的城市文脉。公共艺术作为文化和艺术的载体,将国家文化及各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反映了艺术形式本质的精神与意识,还明确了公共艺术在表达上的功能性。城市形象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传播,将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元素集中表达,这样,城市文脉得到了更好的延续,也提高了城市的文化生活品质。因此,公共艺术作品是一张代表城市文脉的重要名片。

西安于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是我国六大古都中建都历史最长的城市。西安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浓重的历史气息,尤其是浓郁的大唐文化。唐朝时期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外交活跃,西安作为当时的都城迎来了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成为同时期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博大精深的城市之一。2002年在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当地仿照唐朝芙蓉园的园林样式修建了一处大型唐朝文化主题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园中御苑门、彩霞长廊等建筑形式的公共艺术和唐诗意境的雕塑小品让人恍若穿越千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游玩打卡。如今的大唐芙蓉园和与之毗邻的大雁塔、大唐不夜城等成为西安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名片,令国内外人民心驰神往。这些名片不仅成了带动西安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还是发扬大唐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文旅典范。

唐朝时期,中国与海外各国交往频繁且影响巨大,很多海外国家称中国人为唐人,将中国人在海外聚集的生活区称为唐人街。唐人街的文化形象是集中化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明确性,比如中国红、福禄寿、龙凤松鹤等。它们都是公共艺术设计中常被用来表达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没有明显的年代差异和地域差异。另外,在各地唐人街中还有一种必不可少的公共艺术,那就是牌楼,它鲜明的文化形象不仅有视觉上的功能性,还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有力名片。

(三)公共艺术设计可促进城市文脉的交流

城市文脉的发展要尊重集体记忆,最重要的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但当下城市的社区结构和人际交往模式与以往“远亲不如近邻”的模式大不相同,群体交往逐渐淡化,“单人文化”盛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筑中往往有公共连廊、公共厨房等大量公共空间,也是人们的交流互动空间。而当下社会更追求私密性和独立性,在同样具有居住功能的建筑群中公共交流的空间逐渐减少,社区交流随之贫乏。民众是具有强烈社会属性的人,是具有社交需求的,公共艺术的公共特性则可以丰富社区交流方式,营造社区交流氛围,比如绿化设施、公共设施、各类雕塑等,将它们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改善居住环境并进行有效的组织联合,能够推动社区空间里的交流和互动。

公共艺术设计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市民和游客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魅力。公共艺术设计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城市故事,让城市历史和文化在每一处角落都得到生动的展示和传承。公共艺术设计为城市空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公园、广场还是街道,公共艺术设计都能以其独特的创意和美感,让原本平淡无奇的空间变得生动起来。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城市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底蕴,还增强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让城市完成过去与现代的时空对话。这样的设计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享受城市生活。此外,公共艺术设计在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独特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会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如青岛五四广场中的《五月的风》雕塑,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与之相对是现代主义风格下的城市色彩趋向单一,但自然生态的居住环境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公共艺术设计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艺术形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向观众展示自身的内容和功能。公共艺术的传播性能表达出公众对生态宜居环境更深层次的追求,唤醒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将其与构建生态宜居环境相结合可以提高其功能性,实现人们对审美意识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加强人们在居住环境中的沟通和交流。

三、基于城市文脉的公共艺术设计表达

城市文脉记录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是城市历史、文化、人文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具体表现在有形或无形的历史遗迹或历史事件中。当下的公共艺术设计具备的公共性、互动性、直观性等基本特征都是继承和发展城市文脉的关键,也是发展城市文脉的有效形式。因此,公共艺术设计可以基于城市文脉完成自己的表达。

公共艺术设计有强烈的公共性特质,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普遍性,进行全方位的剖析,以便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公共艺术作品要以尊重集体记忆的情感性、传承文脉的合理场域性、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尺度性和体现互动的功能性为原则。对于城市文脉的提取,可以从城市的历史路径、地理路径和民俗路径中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表达方法可以从情景再现与抽象隐喻、抒情装饰与象征符号、视觉谑戏与趣味体验等方面入手,并选择合理的艺术风格加以处理。公共艺术设计要符合场域内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不能脱离文脉语境,不然会产生城市文脉的割裂感,对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脉起到反作用,难以传达出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

四、结语

公共艺术设计在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能够提升市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这些充满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时,他们会对自己的城市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城市。这种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不仅能够增强市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此外,公共艺术设计还能够促进城市的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和公共艺术作品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能够为城市的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创意和灵感,推动城市的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

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文脉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公共艺术设计的创意和品质,通过艺术手段将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记忆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中,为城市文脉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高雨辰.城市文脉保护视野下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6.

[2]江哲丰,张淞.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价值及其数据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3]杨小舟.城市艺术设计视角下的城市文脉保护与再生策略[D].天津:天津大学,2015.

[4]崔斌.公共艺术与现代城市的发展关系研究[C]//中国创意设计年鉴·2018-2019论文集.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20:5.

[5]张相南.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传播与城市形象建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3.

[6]王梦雅,陈彦翰.艺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公共艺术与城市更新发展主题研讨会议综述[J].上海艺术评论,2023(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