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阳梅溪港汇湖水系河流生态廊道规划策略

2024-08-20彭文韬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7期

摘 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面积不断挤压自然地块。借助城市边界汇湖水系,充分利用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等资源来科学规划营造美好生境,有利于构建“天人合一”、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理念,以生境营造规划廊道为核心,融合植物修复法、人工湿地等治理手段,在解决生态问题时融入景观设计,使生境营造与景观规划相得益彰。

关键词:生态廊道;景观规划;景观设计;景观生态学

一、城市生态廊道景观学意义

(一)城市生态廊道在景观生态学上的功能作用

城市生态廊道,作为一种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相交汇的空间地带,连接城市空间各类破碎、分散的生态景观,以及景观斑块,属于景观生态学范畴。从广义上讲,城市中那些带状、线状或连续性破碎斑块景观绿地皆可称为城市生态廊道。它不仅是单一的绿地,更是城市景观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廊道通常具有栖息地、阻隔过滤、通道、源、汇等五大作用。首先,生境营造与物种多样性。城市生态廊道串联起散落的景观斑块,塑造连续而又完整的生境,在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廊道内生物因子之间的流动交汇,构建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其次,环境修复。生态廊道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其内部植物通过列植、丛植等形成封闭空间,对大气污染进行阻隔、分散、净化处理,同时为植物提供养分和生长空间。它能有效改善城市气候环境,降低城市热辐射,修复城市生态环境。最后,物种生态资源供给。城市生态廊道作为景观生态单元,它的建构有利于对城市本土物种、种质资源进行保护、贮存,同时促进各景观斑块之间物质的移动和扩散,增强对周边环境基质的影响。

(二)当前城市生态廊道在景观规划中的问题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有关生态廊道建设的法律法规比较缺失,廊道建设往往落后于城市建设规划。因此,建立生态廊道相关法律法规,使生态廊道的建设更为规范科学已迫在眉睫。

二是城市生态廊道布局单一、缺乏体系性。有资料显示,目前已建成的城市生态廊道以森林、湿地等自然地貌为主,布局单一分散,缺乏整体性布局,难以形成完整的景观生态网络。

三是追求浮夸,景观规划的生态效应往往被忽略。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多以普通公园为景观补充,“先城规后绿规”的开发策略使城市生态廊道规划受到严重制约,规划建设盲目追求高大上、浮夸风,其人文情怀显得十分匮乏。

四是缺乏廊道文化土壤。目前民众对于生态廊道的认知仍停留在市政公园层面。

二、梅溪港生态廊道建设现状

(一)岳阳市高度重视城市廊道建设

岳阳市高度重视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力求通过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等手段,建成生态效益好、覆盖全市的生态廊道网络。制定了《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明确提出将岳阳市金凤桥片区定位为岳阳市对外交通枢纽、市级商业副中心,梅溪港沿岸为城市滨水风光带。

(二)岳阳市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

岳阳市地处长江中下游,位于东洞庭湖,区位优势明显。岳阳有着丰富的生物种群资源:据统计,脊椎动物多达234种;鱼类、鸟类有多个种群,每年有大量的候鸟在此栖息过冬。

(三)岳阳历史人文与文化特色

岳阳自古作为湘楚文化的摇篮,其独特的龙舟文化、岳阳楼文化等为这座古城增添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岳阳楼、张谷英村等古迹具有十分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岳阳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华容的蚌壳戏、汨罗的“扎故事”等。岳阳的红色文化资源亦十分丰富,如平江起义纪念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革命旧址,它们记录着这片红色土地上无数革命先烈热血拼搏的光辉历史。

(四)梅溪港景观空间格局

梅溪港位于岳阳市经济开发区,为南北狭长绿地。从水环境来看,梅溪港与金凤桥水库、王家坡水库、南湖组成了岳阳市环洞庭湖水文系统,水系发达,有着良好的生境构成条件,有利于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

梅溪港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梅溪水库两岸地势平坦,森林密布,植被覆盖率高,与周边形成了“斑块—廊道—基质”显著的景观特征。整个廊道将居民区与廊道内农田、河道、水库等相连接,构建了完整的城市生态景观格局。

三、梅溪港生态廊道规划设计策略

(一)梅溪港地貌与水体现状

梅溪港穿越金凤桥片区商贸金融中心,形成了三轴、三带的整体布局。所谓“三轴”,即巴陵东路城市综合轴、分水垄路城市生活轴、金凤桥路城市交通轴;“三带”即临湖路绿化带、梅溪港滨水绿化带和武广高铁绿化带。梅溪港生态廊道属于南北纵向的主要景观轴线。

当前,梅溪港散落的村庄大多为村民自建房,城市景观斑块破碎,景观斑块之间缺乏关联。梅溪港河水体严重污染,农田、果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问题突出,生活污水过量排放,垃圾四处可见,水体污染物沉淀导致富营养化、重金属含量过高、鱼虾死亡严重,生境状况堪忧。

(二)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注重安全性。地面材料采用石灰岩、花岗岩、透水混凝土等材质,采取火烧面、荔枝面等进行防滑处理,亲水平台采用防腐木做粗糙纹理处理,防止雨天地面湿滑,发生游人受伤等情况。滨水区设计护栏扶手、深水区设立安全指示标语等。二是合理规划面积。遮阳区域考虑景观场地和休息区面积。休息区周边增加植被,改善空气质量。三是交融性。场地设计尽量做到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使城市居民在场地游憩时感受自然,没有割裂感,将城市居民的出行活动与廊道绿地充分结合。四是展现民俗文化特色。设计应将滨水空间与文化展示相结合,梳理城市发展文脉,体现地域特色。五是城市廊道的规划建设应做到“隐于世”。城市居民无论是出行、通勤或游憩,都能感受到廊道内舒适宜人的环境,达到城市发展、居民活动与廊道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梅溪港生态廊道规划实施策略

1.生态策略

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交融的综合体,以追求生态性为目的,注重生态平衡与人的完美体验。在梅溪港生态廊道规划上应遵循多样化、生态化、本土化、人性化原则,以区域廊道为骨架、城市廊道为支撑,构建起具备生物迁徙、生态保护、文化体验、居民绿色出行的城市廊道网络。

一是河道改造。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严禁偷钓捕猎行为,以保护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二是加强河道岸线利用,控制水岸线长宽、曲度等。水文部门应加强水文监测,保证廊道内水质总体稳定和健康水文循环。三是加强对湿地生境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四是注重廊道内林区环境保护,防范火灾等灾害及人为破坏。

2.植物群落构建

在自然界,林地、湿地、草地等不同斑块组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相对而言,城市景观结构较为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城市生态廊道应以植物为介质,尽可能保留原有植被,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修复水岸线,种植乡土植物,构建最合适的本土生境。通过人工手法构建多样化的生态群落,有效改善城市生物多样性匮乏问题。

3.生物廊道规划

一是打造迁徙走廊。划定一定区域作为动物栖息环境,亦可在游人无法入内的区域设置架空廊桥,桥面铺设土层、种植灌木等,通过廊桥串联被割裂的景观斑块,构建适合本土生物迁徙、栖息的通道,实现人群活动与生物栖息的分离。

二是净化水源,修复水域环境。定期开展人工打捞漂浮垃圾、沉底垃圾等。对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污染物,采取人工湿地、生物膜技术、生态浮岛等方式,净化受损水体,提升水质,提高物种多样性,构建丰富多样的城市生态系统。

三是设置鸟类觅食浅水湾。通过设置回水湾、河漫滩,打造供鹭类、鸭类栖息取食的浅水湾,营造其觅食场所,建立吸引更多越冬鸟类的栖息环境。

四是建立人工鸟巢。吸引麻雀、八哥、猫头鹰等鸟类筑巢繁衍,并为其提供庇护所。在设计上遵循简约、环保、经济实用原则,注重遮风避雨、耐光照、耐腐蚀等特点。鸟巢位置尽量远离游人活动路线,防止受到人为干扰。人工鸟巢作为一种生态化的基础设施,可有效改善生物栖息地环境,增加鸟类生存概率,进一步优化各类留鸟和候鸟的栖息觅食条件。

4.模拟生境营造

城市生态廊道由地形地貌、廊道结构、植物群落以及廊道内的动物等因子构成。通过模拟各类生态环境因子,建设物种群落丰富多样的城市廊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一是构建深潭浅滩。生态廊道在生境营造中应依据河流驳岸的曲线形态,构建深潭、浅滩、小瀑布等景观,并通过拓宽河道、增加坑塘等,提高泥沙、污泥等物质的沉淀效率。

二是构建差异化的植物群落。依据河流生态廊道特点,大致分为陆生、湿生、挺水、沉水等四类植物群落。陆生植物在绿地中占比最大,结构层次最丰富。通过人工搭建拟自然形态树枝、草团、碎石浅滩等方式,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湿生植物带一般以河岸、浅滩、泥沼、草甸为主,植物茂盛,但耐旱性较差,可放置枯木、树桩、小石子等模拟湿生带动物的生存环境,为螃蟹、蛙类等提供藏匿场所。挺水植物如荷花是草鱼等鱼类的主食,芦苇、慈姑等植物为绿头鸭、蜻蜓等提供藏身空间。沉水植物长年处于被浸没的水体环境中,变化小。可在上部放置石子做垫层,石子中填充砂土,为藻类以及田螺、河蚬等贝类生物提供繁衍生长空间,亦可作为小型鱼类产卵繁殖场所。

5.生态驳岸

生态驳岸技术是一种将现代水利工程与植物相结合、用以防范河流洪峰的新型生态技术,生态驳岸的构建对于河流生态系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维护生态廊道的物种群落完整也能起到辅助作用。其设计原则:一是生态效益优先。生态驳岸以维护本土物种多样性为要求,维护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循环,实现河流自净。二是因地制宜。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将自然岸线结构与城市生态景观格局、地域特征相结合,确保驳岸景观、周围环境、生态网络布局三者和谐统一。三是结构稳定性。驳岸设计中应考虑具备防洪性,在结构上保障驳岸曲度、坡度、高度,材料上选择生态混凝土、三维网、混凝土格栅等来植草固定水土。四是景观具有统一性。综合考虑水资源保护及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以整体设计优美的河道驳岸景观。

6.生态浮岛

以人工轻质钢材为基底,覆盖轻质材料,建立生态浮岛,种植鸢尾、芦苇等净水植物,防止水体污染,为候鸟提供歇脚处,构建简单的小生态圈。通过各类辅助措施建立完善的生境条件,实现整个城市廊道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运转。

(四)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的人文策略

以生态廊道为文化展线,与滨水人性化空间景观、慢行系统相结合,体现蜿蜒向前、生生不息的生态文化脉络。一是在廊道内构建生态文化展馆,展示各类昆虫标本以及乔灌木花卉、鸟类、鱼类等图片资料,结合AI演算、全息投影等新科技,增强展馆、人与实物的交互性。二是设立农业生态文化体验区,种植各类瓜果蔬菜等农作物,既能使城市居民感受乡野风情,也能体验自己动手采摘的乐趣。三是适时举办放风筝、放孔明灯、打陀螺等民俗文化活动,让市民感受与城市生活不一样的乐趣。四是举行认识自然研学活动,通过外出踏青赏景等形式参观体验生态廊道,培养中小学生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城市的认同,为艺术专业学生提供写生绘画平台,吸引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打卡留念,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生态廊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网络的组成部分,为城区居民提供散步漫游、社交休憩的功能,而廊道的慢行系统作为组成廊道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因子,它的建设能有效提升城市廊道整体景观品质与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例如:陆上慢行系统以骑行、步行、慢跑等为主,水上慢行系统以舟行系统为主。通过打造河道观景路线,以小型游船为载体,沿途经过河道、林区、沼泽湿地、湖泊等生态单元,感受不断变化的景观,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慢行系统与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相融合,使居民更加亲近自然;舒适的环境可以减轻市民生活的压力,通过减少机动车出行,减轻城市交通负载,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与整体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于婧,汤昪,陈艳红,等.山水资源型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张家界市为例[J].生态学报,2022(4):1 290-1 299.

[2]李晟,李涛,彭重华,等.基于综合评价法的洞庭湖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J].应用生态学报,2020(8):2 687-2 698.

[3]杨帆,唐菲儿.河网型城市雨洪生态空间规划:方法体系与控制框架:以岳阳市雨洪生态空间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8):23-30.

[4]吴承照,吴志强,张尚武,等.公园城市的公园形态类型与规划特征[J].城乡规划,2019(1):47-54.

[5]王胜,杨蕊,胡建华,等.君山区天井山森林公园鸟类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8(6):44-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