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理念下老旧小区改造策略探索
2024-08-20武旭日刘浩洋韩梦新
摘 要:阐述微更新理念与老旧小区的定义,探索我国老旧小区的更新历程,明晰城市建设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深入分析老旧小区面临的问题及改造目标,并基于微更新理念,针对性地提出老旧小区的改造策略。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以确保改造项目顺利进行。通过综合设计策略,旨在促进老旧小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老旧小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微更新理念;老旧小区;可持续发展
一、微更新理念与老旧小区
(一)微更新理念概述
微更新是一种有温度的城市改造新模式,专注于小规模、分散的项目,旨在改善特定区域或社区,而非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它采取逐步、有机的方式,考虑居民的适应能力,避免大规模改造带来的不适感。微更新强调改造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并结合环境和自然要素,致力于持续改进。它强调局部范围内的小规模干预,鼓励社区成员参与决策,确保项目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和符合他们的期望。微更新通过低成本干预措施实现改善效果,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吸引力。
微更新理念是对大规模城市更新引发的空间问题的反思。其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广泛、小规模、灵活可调的项目,具体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1]。与现代主义建筑中的“乌托邦情结”和“空想主义”相比,微更新是一种实用且高效的工作策略和方法。与传统推行的跨越式扩张不同,微更新更加符合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和需求,强调实际可行的步骤和逐步的进展,而非一次性的大规模重建。微更新作为一种逐渐受到重视的城市发展策略,通过小规模但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造,有效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活化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二)老旧小区的定义与更新历程
1.老旧小区的定义
我国的老旧居住区主要分为三类:棚户区、危房居住区和老旧小区。老旧小区指建成时间20年以上的较早的住宅区。目前,全国老旧小区约有15.9万个,涉及4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尚未完成改造的建筑面积约29亿平方米,其中基础设施老化、环境差的老旧小区10万余个,占总数的63.6%[2]。
2.老旧小区的更新历程
我国老旧小区的更新历程与政策背景和社区结构的变化联系密切。改革开放前,社区基于“单位制”模式,结合居住与生产,形成自给自足的单元,但社会功能较弱。改革开放后,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单位制”解体,社区发展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刺激,住房商品化推动了社区建设。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引入了渐进式改造原则。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房地产行业崛起,住房建设转向了市场,导致“封闭社区”成了主流。2010年,社区更新强调以人为本,旨在满足居民对多元化空间和文化的需求。更新方式转向了政府、非营利机构和居民的联合治理,采用“有机更新”“重建微循环”等理论,同时关注城市发展对交通的影响。我国社区改造的发展趋势从单纯的物质改善转向了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更新,从政府和单位的单一控制转向了多方参与和多元共治,从大规模拆建的基本需求更新转向了以人为本的高品质有机更新。从我国老旧小区的更新历程来看,其是一个从大拆大建到小规模微更新、从单纯的物质层面到以人为本的多层面考虑、从政府为主导转向居民参与多元共治的转变过程[3]。
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所有新建小区最终都会成为老旧小区。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对老旧小区进行更新和改造,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因此,老旧小区的改造和更新是城市发展和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老旧小区面临的问题及改造目标
(一)老旧小区面临的问题
老旧小区面临诸多问题,如环境、公共设施、安全性和社区服务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环境问题包括绿化不足、噪声污染和空气质量差等。公共设施方面缺乏休闲娱乐设施、儿童游乐场和健身设施等。长期缺乏维护的老旧小区大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如建筑结构和消防安全问题。社区服务方面如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资源和社区管理服务等存在不足。
另外,老旧小区的主要居住人群是中老年人,他们与居住环境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需要关注他们与公共空间的情感纽带。通过展现社区文化、历史和民俗,增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依恋。同时,老旧小区改造也面临资金挑战,需探索多元融资方式,可考虑采用政企合作(PPP)模式[4]。值得注意的是,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是难点,需平衡各方利益。
突破老旧小区改造的困境需要政府、设计师、社区居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紧密合作和有效沟通。跨学科合作、创新设计思路、政策支持和社区参与是关键,需要深入考虑可持续发展。
(二)老旧小区的改造目标
面对老旧小区的复杂情况和繁重的改造任务,结合有限的财政支持和多样化的更新需求,无论是为了维护城市发展的内在秩序、适应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还是为了持续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都迫切需要将微更新理念与老旧小区治理的具体情境、制度安排和居民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5]。
老旧小区改造设计主要关注以下方面:人本主义设计,满足居民需求和提高生活品质;可持续性与环保,使用环保材料和增加绿化设施;社区参与和共创,鼓励居民参与设计过程;历史文化保护,尊重并保护文化和历史价值;空间再利用与功能更新,重新规划,提高利用率;智能化与技术整合,利用科技提高生活便利性;安全性和无障碍设计,为居民提供便利。这些方面都体现了综合性思考,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更新,还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老旧小区改造设计应以提升居民居住质量、保护社区历史文化特色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具体改造目标包括升级基础设施、改善公共空间、增加绿化环境、翻新建筑外观、保障交通安全、完善社区服务、节能环保、鼓励居民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智能化升级等。这些目标旨在为居民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美观、有社区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社区发展,同时保留社区的独特文化和历史价值,使得老旧小区焕发新生,促进老旧小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微更新理念下老旧小区改造策略
社区微更新聚焦于两个核心概念:“微”和“更新”。其中,“微”涉及居民需求和问题的细微之处、社区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小规模改造及投入,而“更新”既包括公共空间和设施等物质层面的更新,又包括社区的社会关系、组织结构、行为方式等社会层面的改进,以及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家园感等情感层面的提升[6]。
目前,老旧小区通常缺乏有效的物业管理。此类小区中老年人较多,他们不仅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而且在社区中形成了紧密的邻里关系,利用这一优势,可以动员居民共同参与改造和维护工作。通过鼓励居民参与,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在小区内的体力活动和与自然的互动,还可以促进邻里间的交流,从而有效降低维护成本。笔者从提升老旧小区居民居住质量的方向设计了改造方案(图1),探讨微更新理念下老旧小区的改造策略。
(一)升级基础设施
针对老旧小区因建成年代较早而出现的基础设施与现代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应深入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有效利用小区有限的空间。通过合理增设必要设施,有效提升小区居民的居住质量。随着经济和物流业的发展,许多老旧小区没有专门的快递存取区域,导致快递经常放在门岗或便利店等非专业地点,给居民带来了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老旧小区入口的未使用边界空间,增设自助式快递存取设施。此外,老旧小区建设时未考虑到电动车的充电需求,部分居民私自拉电线充电,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确保居民安全,可利用小区内的未使用空间建设带雨棚的电动车充电区。同时,为了解决老旧小区内自行车和电动车乱停放的问题,可利用小区边缘未使用空间设置专用停车区,并配备雨棚设施。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居民有序停车,还能提升小区空间的利用率。
(二)改善公共空间
改造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如广场等,是提升居民居住质量的有效途径。考虑到老旧小区的居住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和儿童,设计规划时应特别关注这些群体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因此,应充分利用小区内的公共空间,如宅前和宅间区域,选取适宜的空间进行细致的空间改造。首先,考虑到儿童及家长的需求,可将小区广场中央改造成儿童玩乐活动区。同时增设有趣的滑梯和独特的玩乐设施,丰富儿童的日常生活,进而提升小区的活力和趣味性。其次,考虑到小区内的老年人口较多,可以在公共区域增加多样化的健身器材。这些设施方便老年人进行锻炼,增强体魄,同时也可以促进住户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小区的整体活力。此外,还可在儿童玩乐区旁规划一个公共休闲区,这样既为居民提供了交谈和休息空间,又方便家长照看孩子。在改善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可采用石材和传统风格的桌椅,并结合环保材料的遮阳架,满足老年群体的审美喜好。
(三)绿化与环境美化
在老旧小区中,居民居住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绿化和环境美化。一个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不仅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视觉上的享受。因此,要特别关注老旧小区的环境问题,可在每栋楼前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站,避免居民乱投放垃圾,从而改善小区环境。此外,老旧小区路面往往因老化而影响美观和通行,重新铺装和进行美化是必要的。对此,可以借鉴同济大学在上海社区成功实践的微型疗愈花园的概念,设置居民参与型的绿地空间[7]。这样的花园不仅鼓励了居民将个人的植物带到公共空间共同照料,让小区居民都能感受到植物的生命力,还促进了邻里之间在种植经验上的交流。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绿地维护成本,还有效美化了小区环境。
(四)安全改进
老旧小区的改造不仅要关注交通布局规划,停车位的划分也至关重要。由于老旧小区建造时未考虑地下停车场和停车位的合理规划,车辆往往乱停乱放,引发交通堵塞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重新规划停车区域,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划定停车位,并合理安排布局,以实现车辆有序停放和居民活动空间的高效利用。此外,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智能化设施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智能化门禁系统的引入。安装智能化门禁可以智能识别小区住户的车牌号,阻止外来可疑车辆进出,保障居民的居住安全,也避免了外来车辆占用车位。
四、结语
对微更新理念下老旧小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行的综合性改造策略。例如:升级基础设施,有效利用小区有限的空间;改善公共空间,特别关注一些特殊群体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绿化与环境美化,为他们提供视觉上的享受;安全改进,保障居民的居住安全。在提升居民居住质量、保持社区历史文化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进行改造提升,有效应对改造过程中的各种挑战,营造一个更加宜居、可持续和具有文化特色的社区环境。
参考文献:
[1]孙维,衣晓新,姚远.城市更新背景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设计策略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3(10):106-108.
[2]许悦,胡啸,于鑫苗.城乡传统风貌样板区的微更新实践:以缙云老城溪滨南路有机更新为例[J].浙江建筑,2022(增刊1):26-29.
[3]梁诗佳.微更新视角下老旧社区改造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22.
[4]徐晓明.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价值导向与市场机制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6):17-22.
[5]戴祥玉,唐文浩.嵌合式治理:行政主导下老旧小区“微更新”的实践探索[J].学习与实践,2021(9):91-101.
[6]于洋,姜丽.城市老旧社区公共设施微更新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10):107-111.
[7]舒平,尹若竹.疗愈视角下天津老旧住区户外空间更新策略[J].建筑学报,2020(增刊2):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