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的十二次辽宁行

2024-08-19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三部

共产党员·下 2024年8期

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20周年。在1955年11月至1990年9月的近35年间,邓小平曾先后12次来辽宁考察,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智慧和精神财富。

一、1955年11月第一次辽宁行,邓小平观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东半岛举行的军事演习,视察大连港、鞍钢和沈阳军工企业

1952年,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加强中央的领导力量和中央领导机构,党中央决定抽调各中央局主要负责人到中央工作,一时有“五马进京”之说。邓小平从主政西南调到中央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1955年11月8日,邓小平和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东半岛举行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陆海空三军联合演习。军演场面特别壮观,邓小平看得非常投入,一会儿站起来,举起望远镜仔细观看演习课目和演习部队的战术动作,一会儿坐下来和聂荣臻元帅一起察看地图,不时交换意见。邓小平曾多次讲:“我是一个军人,我真正的专业是打仗。”他的军事生涯丰富,经历了百色起义、红军长征、千里跃进大别山、组织淮海战役、进军大西南、整顿军队、裁军百万,把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引上了精兵强军之路。毛泽东曾评价邓小平说:“他会打仗。”

这期间,邓小平还和刘少奇等人视察大连港、鞍钢和沈阳军工企业。11月5日,邓小平视察大连港,他说:“当初俄、日搞这个港,根本就没有想到要交给我们。现在回到我们手里,要好好利用。”在港区作业现场,他再三嘱咐一定要把海港管理好。当天,邓小平又来到铁道部大连机车车辆工厂视察。他在客车车间抚摸着崭新的车体,语重心长地对干部和工人们说:“做了国家主人的工人阶级,要努力发展生产,富强国家,改善人民生活。要学会搞经济建设,迅速学会管理工厂的本领,既要走我国自己发展工业的道路,也要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关心群众,依靠群众,把工作做好,把工厂办好。”

11月8日下午,邓小平第一次到鞍钢视察,他非常谦逊地说:“我这次随少奇同志来,是来见习的,要向你们学习经济建设。”他鼓励大家说:“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很快,工业、农业、交通、文教都在迅速发展,希望你们多搞一点钢。”“你们多搞一点,不单是多出一点钢的问题,这对全国也是个鼓舞。要知道,全国人民可看着鞍钢啊!”当时,鞍钢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

二、1957年6月第二次辽宁行,邓小平在沈阳听取东北三省整风运动情况汇报

在1956年9月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负责党中央大量日常工作。

根据党的八大精神和现实生活中党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克服党内的不良倾向,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以此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1957年6月5日,为深入了解东北三省整风运动情况,邓小平来到沈阳具体指导整风运动。6日下午,他听取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委关于整风运动情况的汇报。7日上午,他召开东北三省干部大会,作关于整风反右的报告,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精神。他指出:“首先是真正改正我们党自己的错误。执政党要经常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任何时候都必须把改正错误放在第一位。改正错误的目的,是加强和巩固党在各方面的领导,提高党的威信。其次是争取大多数,关键是争取中间分子。我们要以是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划分左、中、右。要善于团结中间分子,不要伤害中间分子。第三是孤立右派。第四是锻炼战斗力。”

邓小平从不推脱反右扩大化中自己的责任。他曾说:“反对资产阶级右派是必要的,但是搞过分了。”“不要造成一个印象,好像别人都完全正确,唯独一个人不正确。这个话我有资格讲,因为我就犯过错误。1957年反右派,我们是积极分子,反右派扩大化我就有责任,我是总书记呀。”在邓小平的关心和指导下,到1981年年底,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人全部得到平反,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三、1958年9月第三次辽宁行,邓小平视察鞍钢、沈阳、抚顺、锦州等地,谈大炼钢铁,看人民公社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面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运动展开后,党内许多人的头脑都“热”了起来,各级层层加码,在原来就高指标的基础上纷纷提出更高的生产指标。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大炼钢铁的高潮,农村迅速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9月2日,邓小平在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时,谈到自己准备出去(调查研究),并说“出去是研究工业问题,先从满洲里往南走”“出去主要是鼓劲”。

邓小平说的“研究工业问题”主要是督促钢铁生产计划的完成。东北地区经过“一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苏联援建的国家重点工程为核心的基础工业的骨架,在全国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58年9月23日下午,邓小平一行抵达沈阳,开始在东北20多天的考察,其间在辽宁视察7天。24日,时隔三年,邓小平再次视察鞍钢。当时,全国钢产量要求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东北所占的一半产量主要在辽宁,又主要在鞍钢。他听取了鞍山市委和鞍钢负责人的工作汇报,鼓励他们说:“要选择尖端作为主攻目标,确保完成任务。从矿石运来到出钢,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百分之百。”“要完全可靠,基本可靠不算数。”25日和26日,邓小平视察盖平县(今盖州市)太阳升人民公社和沈阳市北关区红旗公社。他还欣然为“盖平县人民公社”和《盖平县报》题名。

27日下午,邓小平在辽宁省和沈阳军区领导干部大会上讲话,仍是“鼓劲”,但对视察中看到的问题讲得更多了。谈到辽宁以及东北三省支援全国建设时,他指出:“东北支援全国的任务很重,辽宁在东北三省中任务又是最重。”谈到农村人民公社时,他指出:“辽宁的架子搭得比较早,全国最先成立人民公社的就是辽宁和河南。农村人民公社的物质基础还比较小,只有建立充分的物质基础,才能把农村人民公社办好。”关于城市人民公社,他强调,“城市办公社还没有经验,应当先做多种多样的试验”,并说在东北看了一些城市公社,“都还有很多困难,经验都不成熟”。28日和29日,邓小平视察抚顺和锦州。

在20多天里,邓小平视察了东北三省很多地方,对各地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提出许多具体意见,起到了“鼓劲”作用。后来,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时,自我批评地说:“我们都想把事情搞好,想搞快一点,心情太急了,1958年的‘大跃进’就是心情过急。心情是好的,愿望是好的,但心一急,出的主意就容易违反客观规律。”

四、1961年7月第四次辽宁行,邓小平到沈阳调查研究,强调要确保鞍钢正常生产,听取制定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意见

面对继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紧张和人民生活困难的局面,党中央决心认真调查研究,纠正错误,调整政策。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确定1961年为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年。

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邓小平负责制定工业企业具体政策。6月,他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指出:“工业比农业复杂得多,(条例)究竟如何搞?现在心里无底。只有结合调查研究,条例才能搞得出来。”

1961年7月14日至19日,邓小平到沈阳调研,连续听取东北局、辽宁省委、沈阳市委的汇报,对鞍钢正常生产和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制定等问题发表意见。

邓小平十分重视保证鞍钢正常生产的问题。由于1961年开始全国工业生产全面下滑,许多煤矿停产减产。鞍钢由于煤炭供应不足,导致三分之二的设备停产。14日,邓小平在听取东北局书记处成员汇报时,指出:“保鞍钢是个战略问题,保鞍钢三分之二生产能力是个界限。”18日,他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全局再次强调,鞍钢的钢铁“产量上不去,一切都无办法。这不仅仅是东北的问题,实际上是全国的问题”。基于钢的产量又取决于煤,他说:“我们国家有两个粮食问题:工业吃饭和人的吃饭。煤上不去什么也上不去。现在就是要把煤搞上去。”他提出三年经济调整要以煤为纲,有多少煤办多少事。“要打开仓库,全力协作”保鞍钢,“鞍钢上不去,全国无希望”,“煤保鞍钢,鞍钢保工业”。

这期间,邓小平在听取辽宁省工业问题汇报时,提出工业整风中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搞企业试点。东北局要搞20个试点,其中在辽宁搞10个点,如抚顺煤矿、本钢、第一机床厂、化工厂、抚顺电厂、水泥厂等,在吉林和黑龙江搞10个点。试点的内容,就是按企业设计能力定员定额,从定任务(包括品种、数量、质量)、定员、定原材料消耗定额、定协作关系等入手,规定每个职能机构和每个人的责任制,一人顶一岗,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和正常的协作关系。

邓小平对在沈阳工业企业做调查的条例起草组成员说:“工业企业的几十条,要有个总帽子,把根本制度和根本原则概括起来,如领导制度、经济核算、计划、协作等问题的原则都要写进去,作为序言。”后来,起草组根据他的意见,在条例前面加写“总则”,对国营企业的性质、根本任务、管理原则和领导制度作了原则规定。

通过对辽宁等地的调研,邓小平对调整国民经济和制定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有了新认识和新想法。1961年9月,中央颁布试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这个条例是当时整顿工业企业的指导性文件,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章程,人们称为“工业宪法”。1981年,邓小平还真切地回忆说:“1961年书记处主持搞‘工业七十条’,还搞了一个工业问题的决定。当时毛泽东同志对‘工业七十条’很满意,很赞赏。他说:我们终究搞出一些章法来了。”

五、1964年6月第五次辽宁行,邓小平视察沈阳、大连、鞍山等地,调查研究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和实行专业化协作问题

针对“大跃进”以来中央权力下放过多,工业管理方面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严重和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从1963年开始,中央决定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提出试办托拉斯。

为了研究解决在试办托拉斯过程中如何搞好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和实行专业化协作的问题,1964年6月22日至7月5日,邓小平一行到辽宁进行视察。6月22日,邓小平在沈阳先后视察了一些军工企业,还参观了辽宁工业展览馆。26日下午,在沈阳机床厂视察时,邓小平谈话比较多。当时,东北的机械工业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辽宁的机械工业占东北的三分之二左右,而辽宁的机械工业又集中在沈阳。邓小平说:“沈阳的机械工业搞好了,全国就有希望了。”他还提出机械工业在试办托拉斯的过程中,要实行专业化协作。他说:“机械工业要实行专业化生产,可以把分散在各分厂的通用设备适当集中,搞专业化生产,把整个机械工业的铸造厂、锻造厂适当集中,搞专业化生产。”“这样做可以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没有专业化,就不可能发展先进技术。”“把机械工业改组好,还能把其他行业带动起来。”

邓小平对机械工业企业改组、调整和技术改造问题提出意见。他指出:“目前通用机械品种太单调,精密的太少,是机械工业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做好机械工业的改组、改造和调整。”他特别强调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和调整要统筹考虑,打破行政界限。他说:“工厂的设备更新要用新的精密设备,沈阳机床厂的改造要由国家经委、计委组织进行,打破中央、省、市的界限,技术力量和设备的调整,要通盘考虑,一项一项地安排。”

6月28日,邓小平一行抵达大连。7月2日,在考察大连造船厂时,邓小平再次讲到专业化协作问题。他说:“要注意组织专业化协作,不要搞‘万能厂’,不要事事都自己干。”3日下午,邓小平一行视察鞍钢。当时,鞍钢正在按“工业七十条”的精神进行企业整顿,下大力气抓管理、抓技术、抓质量、抓经济核算等。对此,邓小平强调说:“鞍钢贯彻‘工业七十条’要和贯彻‘鞍钢宪法’结合起来,企业无论如何要有个制度,有个规矩,有个约束的东西。”

1964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同意《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辽宁也开始试办由地方管理的托拉斯企业,例如省柞蚕丝绸工业公司。试办托拉斯,是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的一次有益尝试,尽管因为“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但积累的经验,特别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的思想认识,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六、1964年9月第六次辽宁行,邓小平陪同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参观沈飞、黎明、鞍钢等企业

1964年9月10日至14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率代表团访问中国。邓小平在沈阳迎接金日成,陪同金日成参观了沈飞、黎明、鞍钢等企业,观看辽宁工业科技成果展览。

9月11日,邓小平在沈阳会见金日成。邓小平在谈到国内问题时指出:“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的基建投资比第一个五年计划还要多,问题是生产布局一定要更合理,一定要考虑技术革命的问题。过去苏联帮助我们搞的一些企业都是全能型的,结果用人很多,成本很高。汽车工业,包括拖拉机工业,也是这样。如果实行专业化协作,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今年七月,我到大连造船厂看了一下,提出了要革命的问题。他们算了一下,说可以拿出三十几个项目,实行专业化、协作化。因此,如何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是个大问题。要发展生产力,各行各业就一定要实现专业化协作生产。”他还指出:“我们要设法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

上述为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前到辽宁的六次考察,也是体现他信念坚定、热爱人民、实事求是的崇高风范的重要历史片段,浓缩着他开拓创新、高瞻远瞩、坦荡无私的独具魅力的精神品格,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七、1978年9月第七次辽宁行,邓小平视察本溪、沈阳、鞍山等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谈话,形成“北方谈话”的重要内容

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这是第三次复出。

1978年9月8日,邓小平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参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13日回国后,他先后视察本溪、沈阳、鞍山等地,针对“两个凡是”的争论和国家需要发展等问题谈自己思考已久的想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到处点火”,在辽宁也点了一把火,促成解放思想的浩大声势。

邓小平在辽宁主要讲两个大问题:一是思想路线,二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在思想路线方面,他再次号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9月17日上午,邓小平在听取辽宁省委汇报时指出:“全党全国范围的问题,昨天在长春概括地讲了一下,中心讲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恢复毛主席给我们树立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我们要根据现在的国际国内条件,敢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千万不要搞‘禁区’。‘禁区’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他指出:“不开动脑筋,就没有实事求是。”“要提倡、要教育所有的干部独立思考。”“要教育所有干部开动脑筋,实事求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问题上,邓小平集中对社会主义要加快发展生产力、要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发表了一系列看法。他发人深省地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我们要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来个革命,发展生产,增加职工收入。要加大地方的权力,特别是企业的权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一句话,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在谈到本钢发展时,他说:“现在就是要好好向世界先进经验学习,不然老是跟在人家后面爬行。你们在国内是比较好的,但是同发达国家比,还是落后的。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应当看看人家是怎样搞的。”在谈到鞍钢改造时,他说:“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凡是引进的技术设备都应该是现代化的。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邓小平“北方谈话”的重要主张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赞同,为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伟大转折,准备了充分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实际上已经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八、1981年4月第八次辽宁行,邓小平在沈阳接待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谈对毛泽东评价;听取辽宁省委汇报,提出干部队伍要年轻化

邓小平和金日成是多次见面的老朋友,用邓小平的话说:“我们之间相互了解是最深的。”1981年4月17日至19日,邓小平在沈阳接待来中国访问的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

18日下午,邓小平同金日成单独会谈。当时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此时在邓小平主持下,党中央正在起草修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他在会谈中就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指出:“这个问题在中共党内、在中国人民中是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党的历史,我们是怎样奋斗的,怎样成功的,他们不清楚。他们只看到‘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因此对毛主席持否定态度。我提出完整地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全党接受了。我们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不是坚持只言片语。对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意见很多,经过多次反复。评价毛主席,现在讲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普遍地能接受。至于毛泽东思想,是另一个概念。它是在建党以后,尤其在遵义会议以后逐渐形成的,我们党的七大肯定了毛泽东思想。那时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这个概念。年轻人不懂得这个历史。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对世界也有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还有发展。我们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像坚持马列主义一样坚持毛泽东思想。”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

邓小平十分重视干部队伍新老合作与交替问题,反复提醒全党同志要注意培养、选拔合格的接班人。4月19日上午,他在听取辽宁省委汇报时指出:“我要说一个问题,就是找些年轻人慢慢带出来。这是个长远的战略问题,是关键性问题。省委的各部门、省政府的厅局可以先找些年轻同志当二把手、三把手,省委常委也要增加四五十岁的年轻干部,不能搞论资排辈。现在选拔年轻干部的条件比较好,政治面貌比较清楚,可供选拔的人很多。年轻干部选拔上来后,开始时工作可能不太熟悉,干一两年就会熟悉。不把他们放到领导岗位上,他们自己没有办法锻炼。我们全党对这个问题在认识上还没有统一。这个问题比较大,如果在三年内不能逐步解决,再过五年,我们的干部队伍就要发生很大的危机。因此,对待这项工作不能光讲,要见诸行动,最好搞个规划,有意识地去做。”5月2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电话会议,传达邓小平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抓紧安排做好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提出要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要求成为全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有力推动了干部新老交替和干部队伍结构的改善。

九、1982年4月第九次辽宁行,邓小平访问朝鲜,途经沈阳、本溪、丹东车站,接见辽宁省委和本溪、丹东市委负责人

1982年4月,邓小平和胡耀邦赴朝鲜访问,同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举行了三次会谈,表明中国高度重视与朝鲜的传统友谊,定格为“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时邓小平已78岁了,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国访问。26日途经沈阳车站时,邓小平饶有兴致地询问了站台售货亭商品销售情况,同时提出希望,要把站台商品销售搞得繁荣一点。

27日,邓小平在朝鲜同金日成谈到香港问题时说:“现在我们定的方针是,到1997年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整个收回。英国的‘盘子’是放在能够继续维持英国的统治这点上的。这不行。在中国,不管哪个人当政都不会同意新界延长租期……到1997年,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中国全收回。在这个前提下,维持香港自由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的社会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也不变。香港由香港人自己管理,组织地方政府,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挂中国国旗,也可能有个地方的旗帜,这可以商量,因为它也有些外事活动和国际交往。保留这样一个香港对我们益处比较大。不管怎样,香港必须收回。不搞这一条全国人民要反对。”

邓小平第一次对香港回归的时间、主权回归的范围和回归后香港的未来,提出了一个明晰的构想。1982年9月,他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香港问题时,态度坚决地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他生前的心愿是到香港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十、1983年8月第十次辽宁行,邓小平到大连休养,视察大连市容和滨海路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党的十二大在北京举行。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邓小平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邓小平逐渐从繁忙的一线工作岗位上退下来。1983年8月14日至21日,邓小平乘专列到大连休养。这是他第一次不是因为工作来到辽宁。14日下午,他一下火车,就对前来迎接的辽宁省和大连市负责同志说:“我这次来主要是休息,我不影响大家工作,咱们互不干扰。”

在大连棒棰岛休息的7天,每天上午10时,邓小平几乎都在棒棰岛海滨浴场游泳一小时左右。人们很难相信,他已是近80岁高龄的老人。他曾经说过:“我能游泳,特别喜欢在大海中游泳,证明我身体还行,我打桥牌,证明我的脑筋还清楚。”

其间,他还乘车视察大连市容和滨海路。在获悉滨海路建设与某军队院校没有协调好的情况后,他指出军队要服从地方的建设规划。随后,中央军委专门派人前往大连进行协调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8月21日上午,邓小平乘专列离开大连。行前,他欣然与大连党政领导和警卫员、医疗保障人员、服务人员合影留念。当日途经沈阳时,在车站接见了辽宁省、沈阳军区及沈阳市的负责人。

十一、1983年9月第十一次辽宁行,邓小平在大连会见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谈中美、中苏关系

1983年9月22日,时隔一个月,邓小平再次来到辽宁,入住大连棒棰岛宾馆。此次来辽宁,邓小平主要是为迎接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一行。

23日上午,邓小平和胡耀邦同金日成举行会谈。主要由胡耀邦通报中国国内的情况。24日下午,邓小平和胡耀邦同金日成举行第二次会谈。谈了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中美和中苏关系。

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大选前后和上任初期,中美关系一度处于危机之中。会谈中,邓小平在回顾中美关系时说:“冷静地判断一下中美关系,关系正常化以后,我去华盛顿访问,那时是高点。那以后,从卡特后期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开始降低,不仅是里根时期,卡特时期就已经开始下降了。有一段时期降得很低,面临破裂的危险。我们做了准备,准备破裂。因为我们的立足点放在不怕破裂上,所以取得了这一系列进展。我对美国人说,我们的关系现在开始回升,好起来了。我们希望恢复到关系正常化那个时候,但这不由我们决定,由美国决定。”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中美两国关系的关键问题就是两个:一个是台湾问题,一个是技术转让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台湾问题。”1984年4月26日,里根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他是中美两国自1979年建交以来访问中国的第一位在职的美国总统。4月28日上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坦率地说:“两国都有发展关系的愿望。希望两国领导人、政府成员更多往来,交换意见,解开疙瘩,较快地发展中美交流和中美关系。”

中苏两国从1982年开始就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磋商,邓小平在谈到中苏关系时说:“在许多国际争端问题上,我们针对美国的做法进行了很多批评。在这些斗争中,我们加强了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而美国感觉到不同中国搞好,它也不好过。”“最近安德罗波夫的讲话有变化,过去讲两国改善关系不要涉及第三国,现在讲不要损害第三国的利益。解决中苏关系问题,毕竟还有三个障碍,谈判还是要继续下去。”1989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5月16日上午,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中苏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在美苏争霸的战略格局下,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十二、1990年9月第十二次辽宁行,邓小平最后一次来辽宁,与江泽民在沈阳会见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

1990年9月11日,邓小平最后一次来辽宁,在沈阳会见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陪他一起来的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国际形势复杂。1989年春夏之交我国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党和政府依靠人民,旗帜鲜明反对动乱,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这次与金日成会谈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邓小平再次强调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他说:“这一年来变化很大,但这个变化才开始,旧的秩序彻底打破,新的秩序还未露端倪,刚刚冒头。过去的矛盾是东西矛盾,还有南北问题。美苏两霸,苏联集团现在没有了。究竟世界局势变化到什么样子,怎么形成一个新的比较稳定的格局,现在还看不出来。苏联国内怎样变化还不清楚。现在我们要冷静地对待变化,要耐心一些。处理所有的国际问题,都要采取这样的冷静态度,这一点对中国特别重要。七国首脑会议对中国的制裁,实际上对中国影响不大,我们表示了反对,但也不大在乎,相当克制。观察世界的变化,争取向好的方面变化,向有利于我们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面变化,需要采取这样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绝不会放弃。四项基本原则核心问题有两个,坚持社会主义和坚持党的领导。”

邓小平谈到当前国内政局刚稳定下来,要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他说:“我们也要看到自己的失误,比如腐败现象、官僚主义,等等,要认真纠正。前一段我们忙于搞四化建设,发展经济,政治思想工作薄弱了。现在是个机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振奋人心。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对于西方的那些‘反响’,我们不在乎。”

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邓小平同志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华民族抗争、独立、振兴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和改革开放、振兴发展凝聚着、饱含着邓小平同志的历史贡献和丰功伟绩。在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重温邓小平同志十二次辽宁之行留下的重要思想智慧和彰显的崇高精神风范,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激励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