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是表情 思想底蕴才是相声的生命
2024-08-19孙晨
相声艺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如今的相声市场很大,表面看也很火,说明为相声忙活的人多了。一般来说,二三线城市基本都有小剧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欢乐,尤其现在从事相声行业的年轻人变多了,小剧场数量也变多了,但舞台上能留下来的优秀相声作品却很少。不与传统经典作品相比,就看新创作品,现在也很难找出能够与20世纪80年代前后新相声创作相媲美的优秀作品了。
与那些“寓庄于谐”的相声精神不同的是,现在流行的说法是:“相声不就是一说一乐嘛,哪儿有那么多的事呀!”“相声不搞笑就太搞笑了,相声就是逗人开心的东西,听相声就图一乐。”如果你信以为真,真的接受了这样片面的观点,相声演员就又成了“欢喜虫儿”。如果真的掉转方向,回头走,只为卖票赚钱,把相声艺术当成“玩艺儿”,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辈们为了让曲艺跟上时代步伐,成立“相声改进小组”,做出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我们相声蓬勃向上的新局面将会因误导而被改变。
相声是笑的艺术,但笑不是相声的全部,笑只是相声的一部分。从清末有相声的那天开始,笑就是相声手段,能“腕住人”,能“圆住粘儿”,能赚来钱、吃上饭才是旧社会说相声的目的。解放后的新相声,笑还是手段,配合社会形势的发展进步,发挥文艺的宣传教育作用成了比赚钱更重要的目的。如果今天还说“相声就是搞笑”的,把笑变成相声的全部,这肯定是错误的,因为这个说法不够全面。
相声从业人员都应该弄清楚这个问题。现在部分从业者虽然穿上大褂说了相声,但心里并没有明确的艺术追求,并不知道什么是相声艺术的灵魂。他们不明其理地只求能把“包袱儿”使响,只要能让人咧嘴,哪怕是起哄,他也心满意足。这样下去会不由自主地走上“空戏滑稽”“过度娱乐”的独木桥。为了单纯“笑果”,而忽略思想表达,忽略品位追求,忽略格调,忽略责任担当,最终一定会失去人格。于是,在有些相声表演中,打“擦边球儿”的多了,说灰色话题的多了,嘲笑多了,互阴互贬自损自贱的多了……与此同时却少了人性的善良、少了阳光的心态、少了知识的传播、少了美的欣赏、少了健康观念的传递、少了思想的启迪。
我们不得不承认相声行业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好的现象,例如有些相声从业者美其名曰在继承,实则却在大拆大卸糟改传统相声,把老祖宗留下的经典作品改装成“杂牌二手车”,还有拼接的闲话闲唠扯闲篇儿的“杂碎相声”。还有歪曲了相声“现挂”的本质意义,故意制造“现挂”的话茬儿,以期形成上台“先讨好再惹事儿,勾出话题再犯‘贱’”的表演目的,借此与“目标观众”互损戏码儿,“呛一口哄一下”(也可说是“刨一下缝一下”),以此煽动其他观众跟着群哄群嘲。这样或砸或哄或挖苦或嘲笑地跟观众玩完了,再玩“量活”,砸来砸去损来损去就算一块“新活儿”了。这里虽然有演员随机组织语言反应快的机智表现,可回过味来,感觉却像在马路边上围观了一个没事找事“打嘴仗”的现场。
演员借着观众喜欢的身份,站在舞台上说闲话唠闲嗑儿,呼应发泄煽动情绪,这不是艺术,也不是文学,更不是相声,这是“贫嘴的组合集锦”。这引来的是平滑洗脑的“笑果”,充满了消极颓废。这些打着“相声旗号”的表演,无法形成一般意义上的作品,也无法形成完整的有思想性的作品,更谈不上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作品的艺术性。
不可否认,这样的现象不是少数,它影响着观众的欣赏习惯,也影响着后来的相声爱好者,更毁了曲艺前辈们的努力付出。最为重要的是,它影响着相声事业发展的未来。究其原因,这是在“让观众笑的目的”和“为什么人服务”的大方向上出了问题。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方向,其中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在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扪心自问,曲艺工作者创作相声时是不是“欢乐着人民的欢乐”,这是我们在面对创作、面对表演时,一定要思考、要实践、要解决的原则问题。
相声属于文艺,文艺则归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文艺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任重道远,关乎着国家的长远稳定与民族的复兴大业,只想“卖艺换钱”的人不会考虑这个问题,有责任心、有抱负、有理想的曲艺人要必须明白这个道理。
传统相声留下的创作技术和表演技巧是永恒的,用传统技术为今天的生活和时代服务,为新的思想和新的内容服务才是曲艺发展的正道,走上正道才能守正创新。艺术只有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步才会有生命力,才能有所创新,才能创作生产出如今的经典作品,才能让相声这门艺术在今天不掉队、不落空,让相声艺术世代相传。
笔者不否认相声的“包袱儿”很重要,但笑只是相声的表情,相声的思想底蕴才是相声的灵魂所在,思想才是相声的生命。优秀的曲艺作品离不开文学,优秀的曲艺作品更离不开思想内涵。相声在给人欢乐的同时必须给人以思想,这个思想不是个人“私想”,而应该是代表广大群众的共同思想。如果一个演员在台上喋喋不休,却无法说出大多数人的所思所想,那么这样的作品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听一段相声,观众可能会大笑,也可能只是会意的浅笑,可笑过之后,观众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这演员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好的作品会让人在愉悦的同时引导着人去思考,会勾着观众去理解藏在人物表现中,编织在作品情节里的那些善良和思想。当然也有主题直白思想外露不禁琢磨的相声,这样的作品大都是应景的“普品”,不是艺术品。这样的作品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占多数,是气氛,不伤大雅。
能叫相声的作品就应该是一件艺术品,是艺术作品就一定来源于生活。从生活到艺术,它的产生必须经历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有所感悟后再升华至艺术创作阶段最终形成作品的全过程,这些过程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思想。我们要用带着思想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思想和观念,去发现新事物、新故事和鲜活有趣的人物。我们所形成的作品一定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思想,要在作品的演绎中,在观众笑的过程中,让观众去感受作者和演员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作品的厚度,是作品的分量。在正确思想下形成的作品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必须符合社会公共道德标准,这是原则,这是曲艺人的职业操守。那些在小剧场里说的,在酒桌上说的,在大众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前不能说的话就不要在舞台上说了。
没有思想不说话的是木雕石像,没有思想就敢说话的人,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艺术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作品一定是作者在台下一个字一个字呕心沥血推敲出来的,它绝不是演员随意在舞台信口开河张嘴就能喷出来的。现在小剧场里有些演员的表演状态,也是让一些“闲人”惯出来的,你惯着他贫,他才敢胡说八道。现在有些演员嘴上说着“您是我的衣食父母”,可为了找乐儿,挖个坑儿抓你哏,为了得到哄笑,他什么都能说。这样不经大脑的随口一说,充其量只是一说了之的“活儿”,往大了说,是其本人赚钱的一段生活经历,但这绝对不是相声艺术,更不是后来者应该追随、追求的发展方向。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必须经历从生活到艺术的实践过程,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思想,离不开文学。历史上能留下来的,一定是能够反映生活、反映时代进步的有思想性、有文学性、有智慧、有温度、有社会价值的艺术作品。别小看一段相声几千字,它浓缩的是社会万象,是生活百态,是人生态度,是众多姊妹艺术精华,更是作者和演员的生命经历。优秀的相声作品就像万花筒,它有着千变万化的喜剧美,十几分钟表演的瞬间变化,要比人们的预期来得更快更美。你能想到它会变,但你不会想到它会变得那么意外,所以才惊喜,才爆笑。这不是信手拈来的,这是有思想的创作者经过苦心经营才能做到的。回望以往的经典相声作品,一定有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深邃的艺术底蕴,无一例外都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所思所想的生活状态。这是演员与观众共同的欢乐、共同的经历,也是共同的记忆。
不同时代日新月异的生活,是创作者创作的艺术源泉。有了源头的艺术创作一定会引起观众舒心欢笑的共鸣。其中不仅有笑,还有笑的警示,有生活真谛,有共同感悟,也有思想启迪。听相声《夜行记》笑过之后,人们会知道不守规矩、不听人劝的“犟种”是要吃亏、被人笑话的;听相声《友谊颂》笑过之后,我们会佩服中国铁路工人,佩服他们既有奉献精神,又有机智幽默的生活态度;听了相声《帽子工厂》《舞台风雷》《如此照相》的人笑痛快了,压抑了十年的气也吐顺了,神清气爽地为社会做什么工作都有新的力量了。相声《假大空》提炼了那个时代的假话、大话、空话满天飞的社会现象,浓缩提炼塑造出了当时人人熟悉而舞台没有的人物——“假大空”。这个人物的每句话、每个动作都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时至今日,这路人虽然少了,偶尔还是会遇上的。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知识大爆炸”的特殊历史时期,相声《诗歌与爱情》应运而生,让人眼前一亮。相声里有当时敏感的不能在台面说的“爱情”话题,有人们想听又听不到的流行歌曲,其中更有之前所不能触碰的诗词歌赋,在“有爱不敢言爱”和“知识无用论”盛行一时的背景下,这样作品的思想底蕴尽可意会。其后出现的相声《威胁》不用意会直接写实。父亲对孩子的提问无言以答,一家之长在“小蹦豆子”面前无限尴尬,应该有知识的老爸没有知识,稚童小儿气势逼人反倒让老爸颜面扫地。父子之间倒置产生的喜感和“包袱儿”是艺术编织却不是随意杜撰,这是当时真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种“威胁”是在巨大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种“威胁”是生活真实,这种尴尬也是那一代人自悟自觉的过程。观众在得到快乐的同时也会引起反思,产生危机感,这也是那一代人“恶补学习”的动力,这一切都是在笑声中得到思想启发后的自觉。当然,如果你不想被启发,只图一乐儿,那就认可尴尬哈哈一笑开心就好了。
由此可见,欣赏有思想的作品,可以乐过之后得到放松一笑了之,也可以乐过之后咀嚼回味找到动力受到启迪。有思想底蕴的艺术作品总会给观者受众多项选择,总会给人积极面对生活的动力。
这些相声在当时的出现,不但有娱乐性,也有新闻性,同时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这些经典相声作品紧跟时代,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所思所想,这样的作品演出时不仅有极好的剧场效果,同时也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超越了时代,传得开、留得下,自然而然能成为中国曲艺历史中永恒的艺术瑰宝。
不能否认,经典的相声作品大都和那个时代一起进入了时代艺术的殿堂,留在了那个时代,因为它们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历史地看,这些作品都是阶段性的,但其艺术魅力的影响却是长久的、永恒的。跟上时代、记录时代、歌颂时代,为时代鼓与呼是每个艺术工作者的责任,这是我们必须追求并努力学习的。
反观一些以基本生存需求为出发点,平视或向下使劲的作品的“使用时间”比较长。虽然“使用时间”比较长,但它一直也没有获得艺术生命。这一类作品大都是表现人性弱点的,或比智商、比能耐,其中有你损我、我刨你的,有你占便宜我不吃亏的,也有糗事无下限,争强好胜、论酒色财气、玩男女伦理的……这样的题材用阳光的心态来演绎还算勉强可听,如若稍不留神擦了边,稍有大意玩成了灰色,就会被人不齿了。
2005年出版的《中国曲艺概论》中有这样一段话:“经过几十年努力,相声艺术基本上摆正了庄与谐的关系,走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斗争还会反复,如何防止和克服单纯搞笑的‘包袱主义’,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至今非但没有解决,而且还有愈来愈严重之势。我们反对单纯搞笑的“包袱主义”,重点词是“单纯搞笑”,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反对“包袱儿”,别说“肉中噱”“大雷子”,就连“小呲牙”都是相声创作者梦寐以求要得到的,我们的相声离不开笑,但我们要在有思想、有文学性的基础上,去发挥相声娱乐的艺术功能,而不是单纯的“娱乐至死”。
娱乐是百花园中的一朵花,但绝对不是满园的“全面娱乐化”。不能为了“全面娱乐化”而否定经典唱衰其他,不能为“全面娱乐化”的立足,用“排他牌”的锄头去刨别人的根,否定别人的努力,否认别人的历史成就。在我们的曲艺百花园中,应该有讽刺、有歌颂、有娱乐,应该有诗情画意的抒情,也应该有荡响天地间的豪情壮志,应该有大红大紫,也应该有清新淡雅。百花齐放才是春,五彩缤纷的百花园才能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时代是永远向前的,人是要积极向上不断进步发展的。艺术追求有上下,而我们要求其上,可能与前辈艺术家相比,我们的能力还有限,但“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我们目前虽无法超越经典,但我们可以学习经典,尽最大能力向上攀登,努力创作出优秀的曲艺作品,保不齐没留神儿也会“经典”一下。
相声的创作既要有现实意义也要有前瞻性,作品效果的设计更要有引导性。相声要在娱乐中借用快乐的手段,用正确的思想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达给观众。这种传达是有“正能量”的演员和“正能量”的观众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所产生的效果是“笑声裹着正气”的回荡。如果用所谓的“包袱儿”把观众晕在“贫”和“恶”的傻笑中去接受尖酸刻薄,久而久之地潜移默化会污染观众,会把像“海绵”一样的年轻人领偏了。剧场里传播开来的不良风气,也会影响到社会风气。现在小剧场的舞台上,有些演员说到“爸爸”观众就敢答应“哎”,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追求进步是人类的共识和方向,回到阴损刻薄只是某些人某一阶段的发泄。追求进步的人不会始终去接受没有思想的艺术,不能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作品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我们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相声当宝贝,为今天的生活“有机活化”,为新生活服务。我们不能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相声当成讨饭的碗,反复兑水掺“零碎儿”再毁给人看,那早晚会有让人听烦、听腻、听跑的一天。我们要用有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的作品,用鲜活的有魅力的,反映时代进步的相声作品来引导观众的欣赏习惯,同时让自己自律起来,这是一件长期的工作。
我们的新相声不但要有思想,还要有新思想,不但要有超前意识,还要有新观念,要有新的人物、新的故事、新的喜剧内容。新作品难就难在要有新智慧,要有新见解,要有新发现。不能重复、不能随意、不能无趣,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但只有知难而上,才能有所突破,才会有所成就。不能忽视的是,要想写出有思想的作品,创作者自己首先要有思想。要做“正能量”的人,才能写出“正能量”的作品。嬉笑怒骂是舞台的表演状态,是舞台表演的需要,但绝对不是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寓教于乐”是由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提出的,意思是在娱乐中寄托教育的作用,强调通过娱乐活动来传递教育内容,使之变得轻松愉快。这是人类的共识,相声也要这样去做。即使我们不是为了“寓教”而写相声,但我们的相声在让观众愉悦的同时不能不给人以启发,不能不给人以思想。在创作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深化相声作品的思想性,提高相声作品的幽默程度,加强相声作品的文学性,发挥艺术作品的引导作用。好在现在小剧场的一些青年演员在努力地跳出小剧场思维,努力地走向大舞台、走到群众中,走进更广大的生活空间,这是可喜的进步。解决了对相声艺术的认识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艺术的镜像功能,才能在我们的作品中把人民性、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完美结合起来,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新生活和新形象,达到相声艺术为生活服务、为时代服务的目的。
综上所述,优秀的曲艺作品无不蕴含着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无不以热情深刻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只有记录了时代生活的作品才能成为时代永恒的艺术经典。笑只是相声的表情,这表情应该是健康的、幽默的、灿烂的、善良的、有内涵的,不能是“娱乐至死”的贱笑,不能是内涵阴险的耻笑,更不应该是浅白下作的嘲笑。
思想是相声的灵魂,思想是相声的生命。没有思想底蕴的作品不可能是艺术作品,没有灵魂的相声一定是没有生命、没有价值的。一个人表情再美,失去了生命表情不复存在。笑失去了思想,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对于相声创作者和表演者来说,一定要走在“守正创新”的光明大道上。守正就是要认准方向,走在相声艺术发展历史的正道上,我们回头是去探寻学习历史上艺术宝库中的经典,绝不是去抱残守缺,这个目的要明确,更不能迷失。如果认错了方向,不但无法创新,连“正”也守不了,那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了。不仅会毁掉一个人的艺术人生,更会危及几代人共同努力打下的根基。
(作者: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文联文艺创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