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向

2024-08-17赵雅楠

企业界 2024年12期

一、国有企业改革背景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国有企业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央实施做强做大国有企业方针的重大战略步骤。在新常态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是顺应形势之举,其核心内容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对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是落实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通过对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提升实力,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和完善,传统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的弊端逐步显现,需要通过改革来提升其市场适应能力。三是当代资本市场中,国有企业已在国民经济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改革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四是国有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遗留了一些诸如财务负担、员工关系等遗留问题,可以通过改革进行消化解决,以轻装上阵,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难

在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改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经济增长持续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换挡,市场需求出现疲软态势,过去的高速增长使得许多国有企业在扩张中积累了大量的产能,而现在这些产能却面临着需求不足的问题,许多传统行业,如钢铁、煤炭等,已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国有企业的盈利空间被压缩,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也给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国有企业不仅要与国内企业竞争,还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强劲对手,这些国际企业往往拥有先进的技术、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对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机制的限制,国有企业在这些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与国际企业相抗衡[1]。

除了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国有企业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对传统、僵化,决策效率低、灵活性和竞争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目前看来,许多国有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工具方法,内部管理相对粗放或刻板,对一些外部政策的敏锐性和协同衔接方面不如民营企业更快速、自如,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此外,人才流失严重也是国有企业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国有企业的薪酬体系、晋升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完善之处,许多优秀的人才选择了离开,内部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创造力也未充分发挥,对企业的创新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下降。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没有人才的支持,企业的创新发展就无从谈起。

三、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向

(一)优化治理结构,激发活力

在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在宏观政策的托底下,必须更加灵活地运用资本市场,将其作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质量和效益、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优化治理结构、引入多渠道的社会资本,企业不仅可实现有效发展扩张和构建更加科学的股权结构,还能获取更多的技术、市场和人才资源,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形成更多元、更有制衡力的法人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应密切关注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资源,通过产业协同、并购等方式,实现产业链的整合,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拓展业务范围,还能提高整体运营的协同效应。例如,通过并购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或下游的销售渠道,企业可更好地控制成本,扩大市场份额,进而提升盈利能力。

引入战略投资者也是国有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讲,战略投资者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先进的技术实力以及广泛的市场渠道,他们的加入可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投资主体的进一步多元化还有助于改善企业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治理水平,让企业更具发展活力。

此外,剥离非核心资产也是国有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优化配置的关键步骤,对于一些与主业不相关或盈利能力较弱的资产,企业应通过出售、置换、清算等方式进行剥离,这样不仅可减轻企业的运营负担,还能使企业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

(二)积极改革创新,提升实力

面对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改革创新成为驱动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引擎,发展的方向也更加多元、高效,这也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这种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升级,还包括管理理念、业务模式以及市场开拓、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创新。

在技术创新方面,国有企业应加快推进智能化产业和转型升级发展,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树核心竞争力,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同时还可以转换思路,通过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所等相关方的产学研协同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和渠道,从而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除了技术创新外,国有企业还应在管理创新方面下功夫,针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和不同客户需求,通过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和制度推演完善,实施柔性化、弹性的组织机构等,可提高企业应对机会与挑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还可引入、应用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先进的管理工具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提升客户满意度。

此外,国有企业还应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加强品牌建设。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企业必须紧跟市场趋势,把握消费者需求,积极拓展新的市场和业务领域。通过实现多元化发展,企业可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并寻求更多的增长点和发展机会。

(三)瞄准人才引进,储备潜能

人才是第一发展力,人才管理同时又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问题。国有企业务必重视解决人才流失和高端人才引进问题,将其上升到战略决策层面,为企业的发展积累丰富的人才储备。

首先企业应以战略为导向,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独特而具有充分吸引力的招才引智策略,通过物资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激励,以及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企业,吸引、挖掘优秀和特需人才。

其次,精准识别员工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需求和感受,为其提供满意的薪酬结构待遇和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为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工作环境、培训学习机会和展示平台,以及个性化的薪酬方案,使员工能有更清晰的晋升路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弹性舒适的工作节奏,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例如,企业可通过平衡计分卡、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等绩效考核办法,对员工做出评价和反馈,同时,企业还可引入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机制,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强化风险管控,防范危机

新常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视野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防控,从事后复盘归零转向事前风险转移,从单纯的安全风险控制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充分地识别、分析、评估、监督和控制企业在财务、市场、运营、信誉等各方面的风险,不仅是国有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也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应有之义。

国有企业通过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细化所辖部门及各层级管理职责与权限,设计科学自洽的内控流程和协作关系,提升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实现应对潜在的风险的预警和化解能力,有效防范、控制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企业加强预算管理、完善投资决策机制、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全方位的成本管控和全过程的重大投资监控,同时在实施重大并购策略时充分对并购对象开展尽职调查等,也是防范风险的关键手段之一。在落实提升全员风险管控意识方面,企业应使全体员工深刻认识风险的危害性和预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培塑的方向,成为企业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应区分风险等级和性质,把机会风险视为企业的特殊资源,通过对其合理管理,为企业所用,变危机为价值。

(五)实施政企分离,提升效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政企分离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企业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步骤。通过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职责边界、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可有效地推动政企分离进程,并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应逐步减少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并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实现自主决策、自负盈亏,从而激发企业的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以最少的投入向社会提供更多更良性的产出。同时,政府还可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行为,确保其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开展经营活动。

在政企分离过程中,政府仍需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确保其合法合规经营,并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例如,政府可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加强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的监督,同时,政府还可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以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保障企业稳健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向,包括利用资本市场优化治理结构、积极改革创新、广泛引进人才、建立风险管控机制以及实施政企分离等。整体看来,这些战略方向,有助于国有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实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要求。然而,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未来的改革中,应继续探索,推动国有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