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写作及后光效应

2024-08-15祁敬君

阅读时代 2024年8期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感触颇深。作者说,他的一篇作品在《文艺报》上发表之后,对照原文,发现编辑将他引用的词句全部删除了,并给他这样留言:要记住,你是一位作家。一个作家就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人情冷暖、酸甜苦辣,完成自己的表达。

喜欢滥引名人词句的作者,不是少数。我在好几个文学群里,经常拜读文友的作品,作者刻意引用名人词句的现象很普遍。有位乡下走出来的作者写得很淳朴,让我印象颇深。可是,这位作者的散文,指不定读到哪里,就会无缘无故地蹦出一句名人的词句。原本淳朴的文章,顿感别扭,便想弃之一旁,不再有阅读欲望。

一个爱读书的民族,自然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一个人的气质里,也会藏着他或她读过的书的痕迹。读书,是文学创作的捷径。读书,就要读经典。写作的技巧、经验,甚至语言、思维都可以从经典中获得,但要融会成自己的语言与风格,而不是刻意引用,不能像瓷砖一样硬生生地镶嵌在文章里。

纵观中外文学史,文学创作绝对离不开引经据典。现代散文,尤其是政论散文、随笔和文学评论之类,缺少引用这一方法,还真不行。作品若想写得好一些、有文采,需要运用许多方式方法,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引用。但引用名人言语,或者典故,关键是恰切,要为作品服务,为表达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服务,方能锦上添花。不能动辄引用,更不可过多过乱。

有意利用自己以外的事物,或者超越自己以上的东西,是一种自我扩大的表现。平日里书读得多,憧憬权威,想显示权威,但自己不够权威,还想增加自己的光彩,于是就养成了喜欢引用名人语句的癖性。心理学将这种借重外来语的威力增进或扩大自己身份的现象,称为后光效应。

通俗点说,文学创作的后光效应,分明就是——拉大旗,扯虎皮,吓唬人。

后光效应,最开始是指你走在漆黑的路上,看不清前方的路,偏巧这时后面一辆车上来,大灯一照,让你视野清晰很多。后引申为由第三方产生的良好劝导、疏导的效果。这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

然而,文学创作与思想教育工作则不同。文学创作特别讲究原创性,真实的美好,无需修饰。脖子上长着自己的脑袋,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把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情感才会真切,读者才会感动。倘若没有将引用的经典与自己的语言融合的能力,一篇作品就很容易大打折扣。

和哲学研究的形式与形式主义一样,引经据典的原则应该为:后光效应不可有,必要引用不可无。

文学创作,莫要产生后光效应,避免狐假虎威之嫌。

责编: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