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平面设计面临的变革和创新策略
2024-08-15阮丽敏
随着数字时代到来,平面设计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不仅影响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还对设计作品的呈现形式和传播途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数字化浪潮中,平面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印刷媒介,而是扩展到了网络、移动应用、虚拟现实等多种数字平台。对于设计师来说,如何在保持原创性的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提升设计效率,使所设计的平面作品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审美变迁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数字时代平面设计面临的变革
(一)设计工具的数字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设计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设计师们依靠纸笔和直尺进行创作,使用纸张、塑料板等来呈现艺术作品和设计方案。如今,数字化设计工具已经成为涉足该行业必不可少的条件,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平面设计创意的可能性。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和Adobe InDesign等数字化设计软件,增强了设计师创作的灵活性。例如,Photoshop中的图层功能允许设计师在不同的层上工作,无须担心不同元素之间相互影响,这大大简化了编辑过程。此外,数字化设计工具的迭代速度能够让设计师快速尝试不同的颜色方案、字体和布局,立即查看效果,并据此作出调整,让整个设计过程更加直观和高效,同时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生成多个版本,从而选择最佳方案。
(二)从静态设计向动态设计的转变
数字时代的平面设计已经从单一的静态视觉表达转变为包含动态元素的综合设计实践。这不仅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流程和创作方式,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大的创意空间,也为品牌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品牌传播效果的提升和用户体验的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传统印刷时代,平面设计主要集中在杂志、海报、宣传册等纸质媒介上,这些设计作品往往是静态的,意味着一旦印刷出来,其内容和形式便无法更改。设计师们需要精心考虑版面布局、颜色搭配、字体样式等因素,确保最终的印刷品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并吸引目标观众。进入数字时代后,平面设计的边界被扩展,设计不再局限于纸张上,而是延伸到了电子屏幕。这促使设计师们开始探索如何通过动画、视频、交互式界面和网页设计等动态元素来增强视觉传达的效果。比如,当前流行的GIF动图尽管属于平面视觉设计领域,却允许设计师通过动态化手法,将静态作品转化为具有动态效果的动图,从而呈现出连续动作的演变。该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特别是在移动设备上,用户能够利用这种动态设计来更生动地表达愤怒、快乐、轻蔑或尴尬等个人情绪,使得情感传递更为准确直观。
(三)视觉传达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在数字时代,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已经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于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平面设计师需要不断创新,运用多种视觉元素和技术手段,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来传达信息。第一,在数字时代,平面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媒介,还涉及网站、社交软件等各种数字平台,设计师需要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视觉作品。第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获取信息,这要求平面设计师具备跨媒介的设计思维,能够针对不同的屏幕尺寸和分辨率对作品进行调整,确保作品在各种设备上都能呈现出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设计师还需要考虑网站设计的导航结构、移动应用的触控操作等不同媒介的特点,提高用户的体验感。第三,数字时代,人们对于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平面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灵活运用色彩、字体、布局等元素,充分考虑文化、地域、年龄等因素,为受众量身定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传达方式,从而更好地与其建立情感联系,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和传播力。
(四)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延伸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平面设计已经从传统的纸质媒介扩展到了虚拟世界。这不仅改变了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还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数字时代背景下,平面设计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技术,为用户带来沉浸感更强的体验。一方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在虚拟环境中再现,营造出一种似真感;另一方面,允许用户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的技术满足。
二、数字时代平面设计的创新策略
(一)重视平面设计动态化
在数字化背景下,设计师应该跳出传统的设计框架,重视对新技术和新思维的应用。设计不应仅局限于静态图像,还应关注动态元素、交互式体验和多媒体内容。首先,设计师应该利用数字化设计软件,通过与动画、视频和声音的结合,创作出更具吸引力的设计作品,传达更加丰富的情感。其次,要重视动态的平面设计。动态设计能够捕捉观众的注意力,提供沉浸式的体验。设计师应考虑如何将动态效果与品牌信息或视觉传达目标相结合,创作出既有美感又有功能性的设计作品。例如,一个动态的导航菜单可以在鼠标悬停或点击时展开或收起,从而提供更直观的导航方式。
(二)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的需求和感受
数字时代,用户体验已成为衡量设计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这不仅适用于网页设计和应用程序开发,也适用于平面设计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期望的不断提升,平面设计师必须将用户的需求和感受置于设计过程的核心位置,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创新。第一,用户体验的核心在于理解用户的心理、行为和习惯。设计师应通过进行用户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用户测试和数据分析等方式,从喜欢程度、使用习惯等方面研究目标受众,从而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作品。第二,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确保色彩对比度合理,让用户获得舒适的阅读体验;确保布局直观,使用户能够轻松地找到需要的信息。此外,设计应该是响应式的,能够适应不同设备和屏幕尺寸,便于用户在各平台获得一致的体验。第三,要重视平面作品中的情感设计,这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设计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有吸引力的视觉元素,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引起用户情感反应。因为用户在与设计作品互动中感到愉悦、受到启发或产生归属感时,更有可能记住品牌信息并与之建立长期联系,从而提高对作品的满意度和对品牌的忠诚度。
(三)基于传达视觉,强化三维视觉形态
视觉传达是平面设计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数字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越发分散,而有效的视觉传达可以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提高信息的接收效率。一方面,平面设计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视觉传达界限,逐步融入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体验。因此,设计者应重视对平面设计表现技巧的创新,通过色彩、形状、排版等视觉元素来传递信息和情感,利用对比、重复、对齐和亲密性等设计原则来增强视觉冲击力和传达效果。另一方面,加强三维视觉形态表现。目前,三维视觉形态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平面上的布局和构图,还要考虑如何在三维空间中展现视觉效果,通过VR、AR以及3D打印技术,提高立体构造能力,增强平面设计作品的空间感。以图1作品为例,该作品展现了设计者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特别是对多点透视技术的熟练运用。设计者不仅吸取了希罗尼莫斯·波希《人间乐园》中的创作精髓,还充分利用球体与尖塔的形态学构造,打造出基础的三维空间感。通过光点的巧妙运用,引导观者进入设计者预设的视觉路径。具体来讲,在初次审视该平面作品时,观者可看见一副构图略显松散的画面。其中前景的球体与中景尖塔相互交错,让观者产生一种画面斜倚、失衡的错觉。随着观看角度的调整,观者可以观察到各个元素实际上保持了垂直状态,并未发生倾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者深化了色调,以类似晚霞的“城市之光”为背景,拓宽了视野范围,赋予了作品一种深远的空间立体效果。
(四)依托技术赋能,开展虚拟现实化创作
VR、AR以及混合现实等技术的出现,为平面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设计人员应当充分意识到技术赋能途径的关键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虚拟现实化的设计创作。首先,设计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的视觉体验,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允许用户通过头戴设备或其他接口进入完全由设计师构建的三维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色彩、形状、纹理和布局等平面设计元素被重新构想,设计师需要考虑用户的视角、视距以及与虚拟环境的交互方式,从而创造出全新的视觉语言和叙事手法。例如,为了突破平面设计的局限性,西班牙工作室relajaelcoco打造图形实验项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破平面设计的局限性,将平面图形设计元素通过编码再现于三维空间中,跳脱出固有的设计思维,用抽象的几何元素和丰富的颜色创建一个全新的360°图形运动轨迹的视觉体验,以不同视角去探索和发现未来的世界,具体如图2所示。
其次,设计师应通过AR技术,将数字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让平面设计作品与现实世界的物体或场景结合。设计师可以创建图形、动画或交互式元素,并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摄像头将其映射到用户的现实世界中,从而增强用户的视觉体验。再次,设计师可运用混合现实技术,允许用户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进行更加流畅的过渡,为用户提供既熟悉又新奇的体验。最后,为更好地进行虚拟现实化创作,设计师还应该了解和掌握3D建模、动画制作、用户界面设计以及编程等方面的知识,与软件开发人员进行沟通,确保所设计的作品既美观又具有较强的功能性。
三、结语
数字时代为平面设计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设计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平面设计领域发生的改变,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和工具,培养创新思维,并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合作,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设计作品,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
(昭通市职业教育中心)
作者简介:阮丽敏(1991—),女,回族,云南昭通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 时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