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光南艺术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演唱探究

2024-08-15刘志方于淑彦

牡丹 2024年14期

《打起手鼓唱起歌》是一首在1972年创作而成的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歌曲,其旋律轻快、活泼,具有韵律感。关于该作品演唱分析方面的理论文章相对较少,本文从曲作家生平简介、歌曲创作背景、旋律、歌词、演唱处理等多角度对这首歌曲进行研究。

一、《打起手鼓唱起歌》曲作者简介

施光南,中国著名作曲家,被誉为“人民音乐家”,1940年出生于重庆,后迁至北京。施光南自幼随家人游历四方,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他曾在天津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这些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施光南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音乐家。首先,他不断吸收外来优秀作品的精华,同时融合中国传统与当代音乐的精髓,并将中国的风土人情与欧洲的作曲技巧相结合,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作品。其次,他在创作中注重表现时代气息和独特的气质与意境,在拟声、拟形、拟态、题材选择、结构布局等方面均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再次,施光南的音乐融合了艺术歌曲与流行歌曲的特点,打破了艺术性与大众性的界限,实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最后,施光南的音乐作品主题宽泛,风格多样,在作曲上突破了传统规则,以丰富的音乐层次、变化的节拍和对时代特征的诠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施光南的音乐作品以优美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和鲜明的音乐意象而著称,其中充满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的代表作品有《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还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至今仍广为流传。施光南的音乐和他的创作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不断探索和创作。

二、《打起手鼓唱起歌》创作背景

《打起手鼓唱起歌》创作于1972年,该曲的出现,为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打起手鼓唱起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节奏非常轻快、活泼,有很强的律动感。这首曲子创作完成后,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1972年,作曲家施光南为妻子洪如丁创作了一首生日歌曲,但歌词部分未能如愿。他向天津歌剧院的韩伟求助。韩伟在游泳时收到了这封信,随即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他反复研读乐谱,觉得旋律有鼓声的节奏,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用“来来来……”作为歌词的副歌部分。这首歌就像被赋予了生命,有了独特的韵味。此歌经施光南交予中央交响乐团,由罗天婵试唱后,迅速走红。

三、旋律分析

《打起手鼓唱起歌》是一首以E大调为主的曲子,全曲分为4个乐段,共36个小节。这首歌曲由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自发行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从音乐的角度来看,这首歌要求歌者以“中速、激情”的方式演唱,表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轻快的音乐特点。

歌曲在2/4拍的基础上,运用了大量的前八后十六节奏型。这种节奏型与新疆的地形地貌、人文环境、民族风俗以及新疆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新疆地处边陲,与多个国家相邻,当地音乐风格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

施光南在前奏中运用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中的首调偏音F,为这首曲子增添了新疆特色韵味。歌曲弱拍子的起音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使得观众能够很快地融入音乐,并陶醉其中。这首歌的第一个乐句共有四个小节,乐句开头使用了新疆乐曲中最常见的一种节奏,即在弱拍后半拍两个十六分音符起音之后,再加上两个八分音符,四个十六分音符。第二乐句也由四个小节构成,它和第一乐句共同构成了一个规则的段落。第二乐句的旋律和第一乐句的旋律一样,都是按照新疆乐曲的节奏进行发展,音符呈波浪形律动。第三乐句一共有四个小节,从乐曲的旋律发展来看,与前两个乐句不同的是,后半拍弱起的旋律音是以前两段音符相邻乐音间的上行级进乐句展开的,这使得乐句有一种听觉上的冲击感。这首歌中的第四乐句,共有三个小节,采用混合拍子的形式进行展开。乐句之间互相衬托,使整曲浑然一体。四句式的歌曲曲式结构一般比较短小,歌者在演唱时,总会觉得过于短促,还会有一种想要继续唱下去的想法,而听众也会觉得意犹未尽。用“来来来……”这样的歌词进行铺垫,既能让歌者和观众都有乐曲的结束感,同时也能让气氛变得轻松、欢快。

四、歌词分析

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歌词上也有改动。笔者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版本的《打起手鼓唱起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关牧村版本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创作于1972年,其演唱的歌词和曲调,都是原版的。她在演唱上的处理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对歌曲情感的一种最原始的诠释。

刀郎版本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在歌词上进行了一些改动,成为一首歌颂祖国、赞美壮丽山河风光的新的赞歌。例如,第三段的歌词中,原来的“各族人民肩并肩”改编为“各族人民跟着党”,更明确地指出,党的领导仿若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快马加鞭建设祖国”改编为“毛主席的光辉暖心窝”,这种改编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崇敬,以及他的思想和精神对人民的激励和温暖。从改编的歌词可以感受到这首新歌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的变化,这首新歌既能表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体现出党的先进性,演唱时也更加朗朗上口。

莫文蔚版本的《打起手鼓唱起歌》歌词改动相对较少,与最初版本相比,她的版本只是把第四乐句“来来来……”的部分减少了一次重复,而加入了许多流行歌曲的旋律元素。曲调和唱法也都有了新的变化,有了“莫式”的活力与朝气。

尽管是三个不同的演唱版本,但他们都将人们内心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出来。同时展现出人们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五、演唱处理

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由主歌和副歌两部分构成。主歌为四个乐句的乐段,有很强的韵律感。副歌则为曲目高潮,具有浓厚的西域风情。在歌曲的前奏部分,有与之相对应的高潮,营造出一种积极、活泼的氛围,将观众和歌者更快地带入这首曲子。

歌曲的主歌部分属于中音区,主要是通过自然的声音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歌者需要用叙事的感觉来演唱这一部分。第一乐句“打起手鼓唱起歌,我骑着马儿翻山坡”“打起手鼓唱起歌,我骑着马儿跨江河”“打起手鼓唱起歌,我唱得豪情红似火”,运用“同音进行”的方法,以一种类似说话的方式进行歌唱,歌唱的过程就像是在对他人讲话。唱的过程中,歌者需要注意不应把自己的声音压得太低。本段描写的是人们边击鼓边唱歌,骑着马儿翻山越岭,看见牧场上茁壮成长的牛羊,等待收获的农作物果实累累,漫山遍野金灿灿一片的场景。在歌唱的时候,歌者要有欢乐的情绪,仿佛沉浸在这一幅五谷丰登、大有希望的景象之中。在演唱时,歌者必须要准确地把握好节奏,同时注意音量,让整首乐曲呈现出“半抛物线”的艺术形态。在演唱时,要严格地根据乐谱上的力度记号标志和音高准确地进行演唱,将乐曲的重音体现出来。歌曲开头以中强的力度进行演唱,歌者要将内心喜悦体现出来。随着乐音位置的逐步升高,音量慢慢增大,在第4小节乐音级进变化的地方,音量再逐渐减小,到弱接收尾音为止。歌者要随着呼吸的节奏,把欢乐的气氛、情绪展现出来。

第二乐句“千里牧场牛羊,丰收的庄稼闪金波”“歌声溶进泉水里,流得家乡遍地歌”“各族人民肩并肩,前进的道路多宽阔”,当中的“波”“歌”“阔”对应二分音符,在演唱时,时值要保持住,气息要持续输出,横隔肌在支撑的同时自然向外扩张,否则会导致音高偏低。第二乐句以第一乐句为基础,两个乐句在旋律上相近,但歌词内容却不相同,从而使这首歌更具叙事色彩。这一乐句描述的是当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唱着歌儿策马过江时,歌声就像融入了山泉里,流淌到故乡的每一个角落。在演唱这一乐句的时候,歌者的心中同样要充满欢乐,要将自身的感情带入歌曲中,与歌词相结合。在歌曲的表达上,要重点体现出广大劳动人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家乡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与赞美。

第三乐句“我的手鼓纵情唱,跃进的歌声震山河”“我的手鼓纵情唱,唱不尽美好的新生活”“我的手鼓纵情唱,党的光辉暖心窝”,歌者演唱时要注重句子之间的强弱对比,前后语气要有改变,要将自己对这份幸福的感恩之情表达出来。这一乐句中,“纵”的音阶高于“情”,演唱时声音需要注意音量较大;“情”的音阶低于“纵”,声音音量需要较小于“纵”,但要保持整体节奏的连贯性。这两个词的读音区别较大,当两个词交替出现的时候,施光南便用了一个跳跃的音阶来进行融合表达。在歌唱的时候,歌者应该充满激情地将歌词中的每个字音都演唱出来,每个字都要饱满圆润,不脱离主情绪,从而给听众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歌曲氛围。

第四乐句“草原盛开幸福花,花开千万朵”“站在草原望北京,越唱歌越多”“红日永远照边疆,歌声永不落”,应以中强的力度来唱,为后面副歌部分的强力度作铺垫。在声音的处理上要更加活泼积极,为副歌进入高潮作准备。

副歌部分只有“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几句词,节奏对比应当更加明显,声音要富有弹性,音乐处理层次要鲜明。先是八分空拍加两个十六分音符的出现,两个十六分音符要以强的力度亮相。紧接着是级进的上行音阶纯四度推向本首乐曲的最高音。在演唱最高音时需要注意,这一乐句第一个音便需要将口咽腔打开至最高音的声音位置,以保持统一,否则声音会卡住,导致最高音唱不到乐谱音高上。在下行的音阶中要作渐弱的处理,每一遍演唱时可以作不同的处理,体现出本首歌曲的活泼性。在演唱整首歌曲时,需要注意保持口腔以打哈欠的状态竖向打开,如此整体的声音位置才会统一、圆润。

歌者在演唱歌曲时,需要带给听众仿若身临其境,置身于大美新疆的感受。同时,应将深情带入歌中,给听众余味无穷之感。

六、结语

本文从演唱角度对施光南的艺术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进行研究,使歌者在演唱该作品时可以从歌曲的情感、歌词、旋律、节奏、演唱细节及风格内涵等方面进行梳理。歌者在演唱中应从内而外地感受音乐,并结合理论知识与演唱经验,体会词曲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及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诠释该歌曲。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 时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