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变迁视角下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发展

2024-08-15罗天荣

牡丹 2024年14期

文琴戏是贵州的地方剧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分布于贵州省贵阳市、毕节市、安顺市等地。毕节的文琴戏以织金县与黔西市为典型,且各个区域的文琴戏在起源与发展传承情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007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把黔西文琴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戏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危机。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制约戏剧现代化的因素方面,董健认为文化进化、文化传播与文化功能这三个问题始终制约着、刺激着,甚至困扰着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进程。在戏剧的发展策略方面,秦刚等人从经济角度出发,认为可以将地方戏作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利用,进而保证地方戏的演出,实现互利共赢;杨若翎认为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对中国戏剧的高效传播和保护;靳艳提出了走群众路线、开辟发展产业化道路等建议来保护和发展文琴戏;刘丽娜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提出“活态性”保护原则、“三贴近”创作原则等策略促进文琴戏的发展。

综上,在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诸多见解,这些观点为本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笔者认为,探讨传统戏剧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应当考虑传统戏剧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即能否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调整发展方向。因此,本文立足于文化变迁视角,以文琴戏为例,探讨有效的发展策略,希望能为传统戏剧的现代发展提szIcPlAoXeFULypP40P4tA==供一定的参考。

一、文琴戏的发展脉络

文琴戏作为黔剧的前身,是黔西县(今黔西市)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一独特艺术形式自诞生以来,便承载着黔西地区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梳理文琴戏的发展脉络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文琴戏的起源

文琴戏的起源可追溯到曲艺中的琴书,又称弹词、扬琴调。它流入黔西的时间众说纷纭,据《黔西县志》记载,该曲艺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6)由四川等地传入黔西,且有“江淮”“蜀鬼”两派之称。光绪年间(1875—1909),琴书在黔西地区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张汉穆等人的玩唱组织和张益哉、徐鼎铭等人组织的“文音斋”更是推动了琴书艺术的发展。1952年,黔西成立了人民业余剧团,内设扬琴组。1953年,黔西扬琴组将琴书搬上舞台,传统剧《搬窑》、移植剧《百日缘》等一经上演便获得大众的好评。为了纪念“文音社”对琴书艺术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一艺术形式被正式命名为“文琴戏”。

(二)文琴戏的兴盛

随着民间文琴戏演出场次的增多,这一艺术形式逐渐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认可。20世纪50年代,文琴戏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956年,贵州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的举办更是为文琴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黔西业余文琴剧团转型为专业剧团,后黔西文琴戏在各省的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迅速引起了贵州省人民政府的高度关注。196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将文琴戏命名为黔剧,并成立了相应的黔剧团。

(三)文琴戏的瓶颈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文化变迁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戏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传承与发展危机。在其他文化的冲击下,文琴戏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其发展和传承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文琴戏,成为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二、文琴戏的生态适应能力

人类学家斯图尔德以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过程为研究对象,阐明不同生态环境与文化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论述了不同的文化如何去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我国学者林耀华阐述了引起文化变迁的因素:一是内部的,是由于该民族社会自身的发展而引起的文化变迁;二是外部的,是在与不同民族的接触中,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播影响,出现借用或创新而导致的文化变迁。这恰恰说明了文化应该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去逐步适应相应的社会环境,以促进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文琴戏也应如此。

回顾文琴戏的兴盛时期,那时娱乐方式相对有限,因此文琴戏备受欢迎。然而,多元文化的今天,文琴戏的生态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在其他文化的影响下,文琴戏虽然面临挑战,但同样也有机会通过借用或者创新其他文化元素来丰富自身。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发展,是文琴戏在文化变迁过程中需要深思的问题。这也是所有传统文化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三、文琴戏的发展困境

文琴戏作为黔西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深深扎根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曾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文琴戏面临着演出场次少,观众覆盖率低;缺乏创新,表现形式单一;传承群体老龄化,人才青黄不接等发展困境,这不利于文琴戏在现代社会中进一步发展。

(一)演出场次少,观众覆盖率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琴戏的演出场次却越来越少。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将黔西武庙划给文琴社作为排练场地,但仍缺乏专门的演出场所。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演出场次减少,观众自然也随之减少。除地方文艺汇演或特定的节日以外,文琴戏很少有机会登上舞台。一方面,由于演出场次减少,许多观众逐渐失去了对文琴戏的关注与兴趣;另一方面,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文琴戏的了解和接触机会更少。这种缺乏亲身体验的情况,使得他们难以对文琴戏产生深厚的感情与认同。演出场所受限,场次减少,无疑加剧了观众数量的流失,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琴戏的发展。

(二)缺乏创新,表现形式单一

文琴戏在表达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文琴戏的大部分剧目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故事题材上,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传承,这些剧目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表演模式和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使人们更加倾向于轻松、快速的娱乐方式,而文琴戏等传统戏曲往往需要观众花费较长时间去理解和欣赏。当戏剧创作者未能及时创作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作品时,戏剧的发展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若表演者仍然表演传统的剧本,而这些剧本的内容与现代现实生活脱节,这样的戏剧将难以得到人们的认可。

(三)传承群体老龄化,人才青黄不接

2007年之前,没有固定的文琴戏团体,水西文琴社于2007年成立,这是一个民间业余团队,没有专项资金也没有专业人才,仅靠民间爱好者来传承文琴戏,且成员较为年长。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使得许多传统戏曲剧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文琴戏也不例外。由于演出市场不景气、经济效益普遍不高以及缺乏资金投入等,许多年轻演员对从事文琴戏事业缺乏动力与热情。这进一步影响了其传承人的培养。

四、文琴戏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变迁理论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文化变迁理论强调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地适应、演变和创新,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文化现象、预测文化发展趋势及制定文化传承策略的重要视角。因此,本文结合这一理论,针对文琴戏面临的困境为其传承与发展制定合理的策略。

(一)拓展观众覆盖范围

提高文琴戏的市场可见度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步骤,这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观众。首先,除地方会演和节日庆典之外,可以考虑在人流密集的广场或公园定期举行文琴戏演出。这些场所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展示传统文化艺术的绝佳舞台,能够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逐渐知道并了解文琴戏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其次,与商业机构达成合作,共同推广文琴戏。例如,在购物中心等场所设置文琴戏演出区域或在相关文化活动中安排文琴戏表演环节。这些合作不仅可以为文琴戏带来更多的曝光机会,还可以为其发展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与资源。最后,制作与文琴戏有关的短视频、采取直播演出等形式,进行多渠道传播,进一步拓展观众覆盖范围,这有利于让更多的观众随时随地欣赏文琴戏的精彩表演,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观看体验。

以上策略旨在促进文琴戏观众群体的不断扩大,进一步推广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创新表演形式

由于传统剧目相对固定的表演模式和风格,表演形式难免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首先,需要关注老年人群体、年轻群众等不同主体的需求和审美习惯。坚持走群众路线,创作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观看的剧目。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创作更多符合他们兴趣的剧目。其次,可以尝试与现代艺术形式进行融合,丰富文琴戏的表演形式,让文琴戏脱离单一化与程式化的表演形式。例如,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结合,推出具有新颖性和多样性的文琴戏演出。最后,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琴戏的舞台效果和观赏性。例如,设计具有现代感的舞台布景与灯光效果等,使得文琴戏的表演更具新颖性与现代性,以规避文琴戏表演形式单一的问题。

(三)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是文琴戏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文琴戏的传承必须解决传承人员老龄化问题。首先,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邀请文琴戏艺术家对学生进行戏曲知识、唱腔、形体等方面知识的普及,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文琴戏的同时,将文琴戏的教学系统化与常态化。例如,制定专门的教材、设置课程,确保文琴戏的教学内容系统全面。其次,相关部门与各类社会组织应加大对文琴戏的演出、比赛、展览等活动的支持力度,激发大众对文琴戏的兴趣和热情,为文琴戏的传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最后,相关部门可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更多人从事文琴戏事业。例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文琴戏的演出、宣传与人才培养;提供经费支持、场地等。这些举措将为文琴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五、结语

本文首先从文琴戏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述,其次对文琴戏的生态适应能力进行分析,发现文琴戏目前存在演出场次受限,观众覆盖率低;缺乏创新,表现形式单一;传承群体老龄化,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最后立足文化变迁视角,与文琴戏当前实际情况结合,提出了拓展观众覆盖范围、创新表演形式、注重人才培养等策略,为文琴戏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优化路径。

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持续加强对戏剧人才的培养、演出活动的组织以及非遗项目的保护。同时,应积极探索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方式,提高传统戏剧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