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曲艺东北大鼓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发展
2024-08-15秦硕
东北大鼓又称为“奉天大鼓”“辽宁大鼓”,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北大鼓,最早出现在清朝中期,到目前为止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汲取东北民歌、东北小调等戏曲艺术的营养,涌现出大量经典的曲目佳作。这些曲目以其丰富的曲调和极具东北气息的艺术表现张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类型之一。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新媒体形式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和便捷,传统戏曲表演、曲艺形式的发展与传承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作为传统曲艺艺术的东北大鼓,其发展与传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基于这一现实情况,分析东北大鼓的艺术特征,进而深入探讨东北大鼓面临的挑战及其传承发展的策略。
一、东北大鼓的溯源及其艺术流派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东北大鼓,是基于东北民歌小调,融合、借鉴“弦子书”“屯大鼓”等民间曲种逐步衍化出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它凭借悠扬婉转的唱腔、朴素的语言、浓郁的东北方言音韵和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深受大众的喜爱,并在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及黑龙江等地广为流传。相比其他曲艺形式,东北大鼓更注重直抒胸臆、平实质朴的表达,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文化内涵。现阶段,关于东北大鼓的起源在学术界存在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乾隆年间,子弟书艺人黄辅臣到沈阳献艺,吸收了当地的东北民歌小调,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自己擅长的说书后演变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其表演的方式为两人合奏,一人打板击鼓唱腔,另一人拉RPEGz2OtQmPPtMrxHbanWg==三弦伴奏;第二种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辽西的偏僻农村有人照着唱本和当地的土调唱戏,后来逐渐演变为演绎鼓书的人走街串巷或者摆地摊卖艺。虽然东北大鼓的起源众说纷纭,但这也说明了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发展是多层次、多渠道的,不同局部与时空片段共同构成艺术的整体。
纵观整个东北大鼓的发展历史,它早期主要流行于农村,19世纪末东北大鼓逐渐涌入城市,演唱内容演变为短段唱词,通过借鉴、改编部分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较为著名的曲目有《宝玉探病》《露泪缘》等。20世纪30年代,东北大鼓发展到鼎盛时期,沈阳各个茶楼、市场、小河沿等地方,都可以听到有艺人在演奏东北大鼓。在漫长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受地域因素和流行的唱词的影响,东北大鼓逐渐演变成五大不同的艺术流派,分别为以沈阳为中心的“奉调”,以吉林为中心的“东城调”(榆树东北大鼓),以哈尔滨松花江以北为中心的“江北调”,以辽宁营口为中心的“南城调”,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大鼓的创作表演多反映现实生活,出现了众多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新节目,代表性作品有《烈火金钢》《杨靖宇大摆口袋阵》《红岩》《白求恩》等。
二、东北大鼓的艺术特征
(一)表演方式
东北大鼓的表演方式与其发展源流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东北大鼓的表演往往是艺人独自演奏三弦并进行演唱的一种即兴形式,在节奏和唱词方面具有自由性和灵活性。同时,艺人会将“节子板”绑在腿上用以拍打节奏,故东北大鼓又被称为“弦子书”。随着东北大鼓艺术体裁、题材种类的增多及不同流派先后相继的出现,其表演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一人击鼓、打板、演唱,同时配有专门演员运用三弦、四胡、琵琶、扬琴等乐器进行伴奏。整体而言,东北大鼓的表演具有灵活性、自由性等特征,且多为一人一鼓说一事的形式。此外,东北大鼓在演出前需要运用“鼓套子”进行开场,还会根据现场气氛进行演绎,从而达到烘托气氛与表现气势的效果。其中,在演奏短篇古书这类题材时,表演者会运用二人对话式的大鼓表演形式进行演出。东北大鼓除唱词以外也往往会使用戏曲中常见的“道白”部分,如在戏剧性内容的陈述段落中使用频次相对较高。另外,“道白”部分口语性、结构与篇幅的自由性及无押韵规则的特征,与东北大鼓的表现形式契合。
(二)唱词的韵律
东北大鼓作为一种民族民间的曲艺形式,歌词内容多取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通过借助文辞秀丽、贴近生活的词句生动地反映了百姓的喜怒哀乐,并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幽默。东北大鼓的唱词中善用东北方言,借助对比、拟人及合辙押韵的手法,给人一种极强的叙事性。在传统曲目方面,东北大鼓种类繁多、剧目丰富,有《左传春秋》《吴越春秋》《走马春秋》等的“五大春秋”和《薛家将》《杨家将》《刘公案》《海公案》等的“三将三案”;短篇经典佳作有《目连救母》《赵五娘》和《度林英》等;中篇作品有《响马传》《金环记》和《武松传》等。在句式结构方面,唱词主要由七字句、十字句和混合句等组成,上下对应,很好地展现出故事发展脉络。在题材方面,通过改编或借鉴传统戏曲中的经典故事和人物,将其生动地再现到观众的面前。此外,东北大鼓对于唱词的“韵律”也十分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大鼓曲艺题材种类增多,形成了“十三道大辙”和“两道小辙”两个类型的辙韵。东北大鼓还非常重视唱词尾字的押韵,往往上下句都会押韵,呈现出一种更独特的韵律美。例如,在东北大鼓三国段《草船借箭》的开头部分,唱词为“汉高祖—灭秦楚—龙争虎斗;传流到—汉献帝—三国分头”,上下句尾都遵循着“上尾仄、下尾平”的押韵原则。
(三)唱腔的类别及腔调
唱腔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核心部分,是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所使用的音调、节奏、声音技巧及与伴奏配合的综合体现。东北大鼓作为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的传统曲艺,其高亢嘹亮的声音、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形式,展现出了独特的唱腔板式。这种唱腔板式是以一个基本音调为主,通过多样化的发展形成在艺术特征和功能方面各不相同的板腔类型,如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及散板等。在唱腔种类方面则形成了大口调唱腔、小口调、半京韵、悲调及四截腔,如在作品《忆真妃》开始部分的演唱中,要运用大口调唱腔进行演唱,通过平稳、低沉、粗重的声音特色,贴切交代出“贵妃葬身的地点”这一故事情节,表达对贵妃深切的感怀之情;在《渔夫恨》的唱段中,乐曲旋律的音域多为中音区,第一乐句歌词“失神的女孩子一言不语”中的“语”字位于低音区,很好地烘托出悲剧氛围;第四句“在家还不知你身亡”的“亡”字押韵为“ang”,在演唱时可以运用甩腔来突出作品低沉郁郁的情绪。总而言之,东北大鼓的唱腔是融合京剧、京韵大鼓及东北民歌、小调等其他戏曲艺术发展形成的,故事和民歌相辅相成,音乐的曲调丰富、简洁,唱腔流畅自然,其中粗犷浑厚之感更是呈现出独特的韵味。另外,东北大鼓唱腔中小嗓和真嗓的结合,对于传统西河大鼓、京东大鼓、京韵大鼓、竹板书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东北大鼓发展现状及其传承保护策略
(一)东北大鼓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初开始,东北大鼓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重要的时期,分别为20世纪20—30年代的繁荣期、60年代的衰退期及70年代的濒临灭绝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2006年,东北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由此,东北大鼓这一艺术形式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并迎来了新的发展转机。这一时期,黑、吉、辽三省的相关部门、音乐团体及曲艺工作者们等共同努力,借助政策的扶持开始挖掘、整理相关的资料,通过培养传承人、艺术创新和广泛宣传来推动东北大鼓的发展,以期实现传承与保护东北大鼓这一传统曲艺的目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现阶段,东北大鼓中的众多唱段几乎无人能唱,且很少有东北大鼓的演出场地。
(二)东北大鼓的传承建议
1.保存传统剧目,培养传承人
民族民间音乐与传统剧目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渊源和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可以说,作为艺术载体的传统剧目是东北大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它承载了地域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历史。在当前新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保护东北大鼓传统剧目,可以使东北大鼓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在文化艺术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相关的“非遗”保护工作小组、“东北大鼓研究课题组”、省级“东北大鼓”保护与传承组织等,可以深入民间走访、调查以及实地考察,对搜集到的唱词、唱腔和表演形式等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确保传统剧目内容完整、准确地保存下来。此外,这些组织也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传承人培养机制,鼓励老艺人收徒授艺,通过师徒制、培训班等形式,培养年轻一代的东北大鼓艺人。
2.创新艺术形式,更新传播方式
虽然,传统曲目是东北大鼓发展与传承的基石,但随着时代和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传统曲目的内容与当代观众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所以,有必要对东北大鼓的艺术形式与传播方式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可以将传统经典曲目与现代音乐元素(如电子音乐、流行音乐)相结合,形成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新的表现形式。另外,也可以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来增强东北大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首先,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快手等)进行全面推广,通过发布表演视频、幕后花絮、演员访谈等内容,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其次,可以与知名品牌、媒体平台及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展联合推广活动,如与视频网站合作推出专题节目,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东北大鼓的文化与艺术;最后,可以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出相关的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进一步扩大东北大鼓的影响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东北大鼓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东北大鼓作为一种以说唱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丰富的唱曲音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但现如今,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北大鼓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与传承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不仅需要保存传统剧目,培养传承人,还要创新艺术形式,更新传播方式,以此推动东北大鼓这一珍贵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传承并实现良性发展。
(哈尔滨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秦硕(2004—),女,黑龙江鸡西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音乐学(师范类、少数民族非遗传承)。
责任编辑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