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SEB栅格法的“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4-08-14程琳

新西部 2024年7期

牙舟陶是平塘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牙舟陶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牙舟陶概况及其与旅游业的价值耦合的基础上,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对平塘县“牙舟陶+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度剖析。针对内容单一、宣传薄弱、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提出动静结合、多方参与、调动区际资源等建议,以期为助力同质文旅发展,助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伴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旅游的审美情趣与过去大相径庭,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业面临着挑战和机遇。2018年,国务院将文化部和旅游局合并,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自此,全国各地陆续改革组建了新的文化和旅游机构,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开创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牙舟陶概况

牙舟陶因生产于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而得名,是贵州民间陶瓷艺术的代表,为中国十大名陶之一,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陶器制作技艺传入贵州后,与当地布依族文化艺术融合,形成了造型自然古朴、色彩淡雅清幽的牙舟陶。经过岁月的打磨和数代手艺人的传承发展,牙舟陶在烈火中铸就了自己独有的陶魂,对研究我国古代制陶史和布依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极具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平塘县牙舟陶的保护与传承主要以产业化形式为主,其中包含相关部门主办的产业园区、大中小企业和众多家庭手工作坊。牙舟陶的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企业和个体经济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2021年以来,产业园区增加了陶瓷制作体验机制,让游客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陶瓷制作的独特魅力。但随着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塑料制品、不锈钢器具、现代瓷器等现代工艺制品进入大众生活,传统牙舟陶的产品市场受到了巨大冲击。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许多牙舟陶手工艺者热衷于烧制日用品,产品较为单一,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工艺美术陶市场。为了实现更全面的保护与传承,牙舟陶需要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渠道,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寻求自身发展之道。

牙舟陶与旅游发展的价值耦合

(一)牙舟陶促进旅游业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大大增加。相应地,人们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高标准的特征,各个单要素需要具备旅游的复合功能,要素之间需要打通边界、建立足够的关联活动以满足无限度的需要,这成为了旅游业所要面临的日益常态化需求侧。这种市场需求促使旅游业寻求与文化的融合发展,以获得更蓬勃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牙舟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能够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使之适应市场需求,加深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强当地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带动旅游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发展。

(二)旅游推动牙舟陶文化保护与创新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传统民族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延续的最好方式就是抓住机遇通过符号的产品化进入旅游场域。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日新月异,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大众化、规模化是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重要路径,也是抵御异质文化的有效方式。旅游场景能够更好地展现牙舟陶文化的感染力,同时旅游拉动下经济收入的增长给牙舟陶手艺人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也提高了文化传承动力。作为非遗符号的牙舟陶通过产品化进入了旅游场域,不仅拓宽了牙舟陶的传承发展渠道,更是实现了与民众的直接对话,为牙舟陶转变发展模式、创新工艺技术和提高审美价值提供了不竭动力。

“牙舟陶+旅游”发展的ASEB分析

(一)ASEB栅格分析法

ASEB栅格分析法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对消费市场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工具(见表1)。该方法基于消费者体验,将传统SWOT分析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要素与曼宁-哈斯-德赖弗-布朗需求层次分析相结合,能够更好地评估项目情况。运用ASEB分析法对“非遗+旅游”融合发展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能为牙舟陶深度融入旅游发展提供可行的市场预测和实践路径。

(二)具体分析

通过田野调查、文献分析,结合平塘县和牙舟镇旅游发展模式,得出关于牙舟陶融入旅游发展的ASEB矩阵表(见表2)。

“牙舟陶+旅游”优化的实践进路

(一)动静结合,促进文旅融合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设施和活动为主体,为消费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而满足消费者各种需求的综合产业。消费者的需求随着时代改变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传统的单一静态呈现方式已不能满足大众的游览需求。平塘可建立多功能牙舟陶展览馆,增设牙舟陶主题酒店,针对游客受众组织制陶比赛。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使游客参与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中来,扩大牙舟陶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力。总之,相关人员应不断开拓牙舟陶的文化内涵、特色、形象,创新牙舟陶的呈现方式,采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方式调动游客的多种感官,有效利用牙舟陶的独特优势,增加游客黏性,提高再游率。

(二)多方参与,加强文旅宣传

政府、企业和当地居民构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共同体,可以被称为“交互主体”。“交互主体”对于“非遗+旅游”至关重要,因为文旅不仅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呈现,人文也是其吸引游客的核心手段。要积极鼓励传承人争当“非遗网红”,拍摄高质量视频并在自媒体平台广泛发布,积累潜在游客。企业领导层要培养弘扬民族文化的自我使命感,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牙舟陶文化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核。牙舟陶旅游的发展须依靠多个主体凝心聚力,守好各自的位置,发挥不同的功能,方能呈现1+1>2的效果,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脱颖而出。

(三)调动资源,开展合作营销

牙舟镇周边有“中国天眼”“藏字石”“天空之桥”等知名景区,各景区同属平塘县境内,具有竞合关系。牙舟镇知名度相对其他景区稍显逊色,但具备独特的人文特征,如何协调景点间的竞合关系,吸取彼此的“流量”值得深入思考。相关部门应推进各景点协同发展,良性竞争与高效合作并存,整合各景区资源,经营、策划、宣传手段取长补短,形成全面规范完备的旅游经济圈。整顿文创市场,建立健全管理规则,促进营销一体化制度化。此外,平塘民族风情浓郁,境内生活着布依族、苗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有六月六歌节、火龙节、赶月、水龙节等民族节日活动,这与游客对乡村的期待和对旅游目的地的异质性需求相符。平塘可立足当代快节奏生活下游客对慢生活的向往,突出自身独特优势,将民族节日风俗与旅游相衔接,打造民族文化旅游IP,使民族文化成为该旅游区位的特色名片,把握游客主体,精准吸引受众。

结 语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牙舟陶传承人体量缩减,企业生产的陶副产品相对固定,市场空间有待扩展。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平塘应抓住机遇,联合企业和居民共同发力,因地制宜,突出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和牙舟陶文化,下好发展文旅经济的先手棋,牵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牛鼻子,做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功。在不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发展好文化旅游,使非遗通过旅游产业平台实现更广泛的传承和弘扬,同时“活化”非遗,令其为乡村经济发展赋能,借力文旅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禄麒:《论非遗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牙舟陶发展为例》,载《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55(12):49-50页。

[2]孙九霞:《旅游循环凝视与乡村文化修复》,载《旅游学刊》,2019,34(06)。

[3]敖双庆:《符号、产品、场域:传统民族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重构研究——以云南西盟佤族传统织锦为例》,载《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6)。

[4]贾芙豪、段文军:《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基于金竹壮寨的ASEB栅格分析》,载《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31(04):7-12页。

[5]文斌、张小雷、杨兆萍等:《基于ASEB栅格分析的新疆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

[6]孙艳红:《体验经济下的农村旅游开发》,载《商业研究》,2006(11):201-203页。

[7]孙九霞、徐新建、王宁等:《旅游对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作用的途径与模式——“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专家笔谈》,载《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0)。

作者简介

程 琳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