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探究
2024-08-12朱晓晓李润田
摘要: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网络舆论发酵的重要载体,而网络舆论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网络舆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尤为重要。明确互联网的发展情况,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够有效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章结合当前时代背景,阐释新媒体、网络舆论、心理健康等概念的含义,论述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如道德观模糊、非理性情绪蔓延等。文章研究认为,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围绕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措施,包括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提高对网络舆论监管、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重视程度;围绕当前现实环境,构建完善的舆论响应机制,及时就突发性网络舆论进行妥善处理;主动面对公众质疑,进而减轻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咨询,借助网络伴随的身份虚化特点,使大学生能够积极接受心理咨询,与咨询师共同解决心理问题,进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心理健康;不良影响;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8-0097-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山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zSSZSX246
一、引言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孕育了网络舆论,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网络舆论本身并不具有明确的优劣属性,只是由于使用者不同,施加的影响因素也明显不同,由此导致网络舆论的属性出现变化。
而一旦施加与社会主流思想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将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个体与社会发展。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网络舆论影响,进而出现一些过激言行,损害自身心理健康。
因此,文章结合 新媒体时代背景,深入分析网络舆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如何发挥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有效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二、研究背景
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迭代进步,使新媒体在经济社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互联网络由此也对大学生心理、思维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在网民中,大学生群体占比不低。
当代大学生大都活跃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中。考虑到互联网络具有匿名的特点,网络舆论的出现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而新媒体用户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舆论的影响[1]。
不同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和思辨能力,面对复杂的舆情时,有些人难以辨别真相。
考虑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网络舆论信息密切相关,结合网络的时代性特点,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舆论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舆论之间的关联,进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论,促进心理健康[2]。
因此,研究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新媒体时代发展特征相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概念解读
(一)新媒体
新媒体是当前各行业应用与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内容的深入,其概念也在不断变化。早期有学者认为,新媒体中的媒体主要指信息载体,新与旧相对应,因此新媒体即为新的信息载体。还有学者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对应,是借助相关终端传递信息的媒体形态。
通过广泛梳理不同学者对新媒体的理解,文章最终总结新媒体的概念为:互联网不断发展下形成的产物,是由全新技术支撑的媒体形态[3]。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突出特点是互动性。新媒体能借助相关平台、技术,实现网络互通,并进一步支持双向信息传播,与传统媒体应用的信息传播形式具有明显差异。
(二)网络舆论
舆论最早被翻译为公众言论,具有一致性、持久性以及强烈性的特点。舆论是社会中各类现象伴随而来的态度以及情感。有学者认为,舆论是根据个体自身理性判断形成的具有公共性的意见。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在本质上保持一致,都是体现公众意见的表达。而网络舆论在范围上更为具体,主要以网络媒介作为依托。
众多学者认为,网络舆论是大多数人在互联网上对相关热点事件提出的观点。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网络舆论是互联网用户之间进行的交流和互动,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用户能根据相关热点问题表达出具有偏向性的意见。
(三)心理健康
健康主要指在身体、心理以及社会三个方面呈现的良好状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认为,心理健康包括四个方面,即身体、智力以及情绪方面的协调性;环境与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幸福感;能够适应职业并发挥能力。
众多学者认为,健康的心理能让人感受到满意的状态,使人有活力,有利于开发潜能、实现自我。因此,他们认为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强调内部和外部的和谐,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追求。
四、网络舆论特点
(一)隐蔽性与外显性
网络舆论具有隐匿性的特点,用户以昵称在网络上交流,其社会身份隐形化。然而,部分舆论主体往往容易忽略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在网络空间中言行放肆,甚至出现言语偏激的情况,导致舆论不合理化和情绪化。网络身份的隐蔽使大学生在网络中更加自由,他们会积极表达想法,这也凸显了网络舆论的外显性。
(二)丰富性与原生性
网络舆论涉及不同群体的信息和观点,内容相对丰富。具体而言,在不同的舆论议题下,存在的信息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涵盖多个议题的丰富信息。同时,网络容纳了来自不同地区和阶层的大学生,这使舆情主体包含多种意识形态。舆论主体能够围绕网络舆论发表看法、观点,其中也展示了差异化的价值需求[4]。
另外,在网络舆论中,不仅有大学生客观理性的情绪表达,也有大学生非理性的发泄,这也使舆论内容更加复杂。由于大学生表达方式个性化,因此无论是积极的言论还是消极的言论,都能以原生、立体的形式呈现。
五、网络舆论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以及引导措施
(一)道德观模糊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随时随地可给人们带来海量信息,但泥沙俱下、真假难辨的信息环境也容易对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消极影响。
但由于新媒体提供的信息呈现碎片化、多样性、情绪化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往往只聚焦于表面或片段的内容,从而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难以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客观审视。
对于大学生而言,当大量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出现在互联网新媒体并引发关注,传统道德观念很容易受到冲击。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对外来文化及价值观的认知并不理性。大学生在接触和了解这些信息时,可能会对传统道德产生疑问甚至发生动摇,形成模糊或者是矛盾的道德标准。在价值观念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他们可能迷失方向,不知如何选择。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设计往往偏好推送用户倾向于赞同的信息。这种选择性曝光的现象被称为网络回音室效应,这可能加剧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强化原有的观点和偏见,削弱他们面对不同意见和批评的能力。这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道德观的单一化和僵化。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去责任感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部分大学生可能受到网上一些负面言行的影响,例如网络暴力、欺凌和歧视等,模仿和传播这种言行。这些负面言行的匿名和易于传播特性使得不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道德标准构成了负面影响。
道德观念的模糊化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对个人而言,大学生可能在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时感到迷茫,无法明确区分对与错,这会影响他们的个人品行和决策能力,造成道德上的徘徊和冲突。从社会层面看,道德标准的模糊和混乱可能导致不诚信、不公正等现象增加,削弱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对未来而言,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他们的道德观念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道德风貌和社会规范的建设。如果他们无法树立和践行主流价值观,将难以承担起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
(二)非理性情绪蔓延
网络社交平台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其便捷、迅速和广泛的特点能让人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海量信息。
然而,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网络信息环境的复杂性和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形成了挑战,引发了一系列负面情绪的产生与传播。
首先,随着各类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的兴起,大学生面对海量信息的冲击,很容易出现信息过载的问题。无休止的信息流让人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筛选和处理,尤其是在区分信息真伪方面。谣言、误导性消息的泛滥,使得大学生很难判断信息的准确性,进而可能导致他们的认知困惑甚至是思维定式。当他们发现自己认为真实的消息被证伪时,容易产生愤怒与失望的情绪,从而对网络资讯的真实性产生普遍的不信任感。
其次,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由于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和实时性,某些带有情绪化色彩的内容往往更加容易激发人们的共鸣并迅速传播。这些内容多为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和悲伤等,能够迅速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并在用户间形成共鸣。而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活跃用户,更容易被这些负面情绪所感染,他们的情绪状态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有可能变得愤世嫉俗和郁郁寡欢。
再者,网络的匿名性特点让一些用户得以在不用承担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发布具有攻击性和挑衅性的言论。大学生在面对这些带有负面情绪和攻击性的信息时,可能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从而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表现出非理性的情感反应。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这类非理性的情绪反应会进一步加剧网络言论的极端化,形成一种负面情绪的传播链条。
更重要的是,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波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长期处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大学生可能变得焦虑不安,这种情绪状况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干扰到他们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由于网络信息带有一定的虚拟性,大学生也可能因此形成与现实脱节的价值观,这种认知偏差会导致他们的决策与行为出现问题。
(三)引导措施
1.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应切实加强网络舆论正向引导,通过积极应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加大宣传力度,进而形成正能量的舆论,有效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5]。因此,应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有效的宣传教育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应进一步巩固主流媒体地位,将其作为宣传主阵地。而主流媒体需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增强权威性,确保在突发性事件中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一旦相关热点事件发生,大学生质疑事件处理结果、宣泄情绪时,主流媒体应及时表明态度,安抚情绪。
同时,主流媒体应加强新媒体的内容建设工作,增强其有效性。虽然多数网民认为新媒体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但不可讳言的是,不少人对互联网、新媒体信息的真实性也存在质疑[6]。因此,应重视新媒体的内容建设,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完善舆论响应机制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平台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平台。在高校,有关部门应通过新媒体平台能够及时了解民意,有效回应大学生关切。由此在应对突发网络舆论甚至网络舆情时,才能及时规避潜在的舆论风险。
为此,可根据当前网络舆论情况建立完善的网络舆论响应机制。
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实现需求,通过新媒体平台参与相关事务、表达诉求、发出声音、提出建议,能够有效满足他们的诉求[7]。应当提高对大学生声音的重视程度,倾听其意见,及时发现并纠正个别人的不当行为。充分尊重大学生表达诉求的权利,防止大学生受到负面舆论影响,避免引发网络舆情。同时,应该借助主流媒体及时回应公众质疑,以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
通过及时揭示真相、公布真实信息,避免网络谣言滋生,防止大学生受到错误网络舆论的误导和影响。这样有助于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和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开展网络心理咨询
网络心理咨询可以围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配合多种方式,明确问题原因,并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8]。
因此,高校可以提供相关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利用网络的隐匿性,让大学生在身份虚化后更愿意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烦恼。
在实际交谈中,大学生也更容易客观描述问题,剖析心理,与心理咨询师共同努力,明确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进一步强化心理教育,促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4.加强信息交流
高校应切实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预见性地降低学生受到负面舆论信息的影响。高校可以主动与家长沟通,构建双向沟通机制,并与家长合作,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教育工作[9]。通过家校联通,有效减轻学生受到的负面影响。
此外,高校还应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通过主动与大学生对话,解答疑惑,有效调控负面舆论,进一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六、结语
科技发展使新媒体与大学生的联系更加密切,互联网络使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网络舆论与当前大学生心理特点相符,互动形式与大学生思维、情感表达、行为特点相符。
因此,网络舆论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文章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基于网络舆论特点,分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并由此提出应对措施,以强化对大学生的引导,进而帮助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坚定立场,保障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希望文章提出的引导措施能为相关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凌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机制的构建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148-150.
[2] 汪鹤.基于网络舆情治理的高校思政教学策略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1):78-82.
[3] 杨建燕.大学生网络舆情新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3(22):77-78.
[4] 张一茗.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受众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3.
[5] 王紫千.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22.
[6] 黄鹤.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及应对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7] 赵琛.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管理体系研究[D].郑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22.
[8] 向清礼.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
[9] 祁昕,周凤玲.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新课程研究,2021(36):71-72.
作者简介 朱晓晓,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大学生思政教育。 李润田,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大学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