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智慧出版的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2024-08-12杨辉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学术期刊逐渐开始拥抱新媒体,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学术内容,探索新的出版模式。进入5G时代,不断更迭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智慧出版成为一种以新兴科技为驱动力的新型出版模式。
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深入分析国内智慧出版的代表性文献,以学术期刊智慧出版的现状、挑战和机会为主要思路,探索智慧出版的优化方向,旨在打造全新的智慧出版生态,深入讨论学术期刊智慧出版的创新发展。文章认为,数字出版产业陆续发布了相关政策,为学术期刊智慧出版的尝试保驾护航;加之逐渐扩大的智慧阅读需求,学术期刊智慧出版有了一定的必要性;数字产业标准化体系的完善,也让学术期刊智慧出版少了后顾之忧。但与此同时,学术期刊的智慧出版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不仅“走出去”步伐缓慢,学术期刊在国内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较为有限,其人才培养机制也亟须完善。为了更好地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学术期刊应该加速对外传播,提高期刊知名度,还要在国内的新媒体平台上制作多元化的易读性内容,通过入驻官方账号、搭建数字化平台等方式建立出版传播矩阵,扩大学术期刊的传播阵地。值得一提的是,专业化的出版团队必不可少,期刊编辑要具备用户思维,为智慧出版贡献力量。
关键词:学术期刊;智慧出版;数字化出版;出版平台;期刊内容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22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学报发展对大学排名的影响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NDJY2307
目前,在新媒体技术持续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也威胁了传统出版业的地位。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普及和运用,出版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纸刊出版模式也逐渐演变成和数字化网络相融合的智慧出版模式[1],这要求期刊编辑在选题、审稿等方面以数据作为重要支撑,“数据为王”的编辑模式逐渐形成。期刊出版也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出版转型,不仅优化了关键词的提炼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内容生产模式。
一、学术期刊智慧出版的现状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面临挑战,以期刊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受到明显冲击,从最开始的“内容搬运”到如今的媒体深度融合,期刊媒体逐渐探索出一条数字化、智慧化出版道路。
(一)政策先行作用日益彰显
自2021年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以来,“产业数字化”成为出版业的首要任务,各大学术期刊积极探索数字出版道路,不断完善数字出版的科技创新体系,助力智慧出版迈上新高度,全方0462ec94ea3e4326a084aafc527c1ce7a1cec31f9bddfc16fc51a305b614a9a7位发展数字出版产业[2]。
2022年印发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大数字化建设和新兴出版业务的部署投入力度,运用先进技术,打造多形态创新、多媒体联动、多版权形式开发和多场景体验,打造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出版IP,着力提升版权价值[3]。
在此背景下,各大学术期刊开始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陆续开通了微博、微信、抖音等官方账号,形成“两微一抖”传播态势,网络舆论阵地逐渐扩大[4]。
(二)智慧阅读需求逐渐增长
新媒体时代,用户逐渐养成了数字化的阅读习惯,纸刊的受众逐渐流失[5]。此外,受到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元的内容形式的影响,用户更加习惯接受碎片化的内容,从停留时长、阅读深度等数据来看,长篇内容变得越来越不受欢迎,这给学术期刊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发布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发表的内容广泛且多样,简单搬运而来的“短平快”的内容难以说清期刊内容的重点。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要在不违背办刊原则和宗旨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带给读者优质的阅读体验。
(三)数字产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健全
随着《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出台,智慧出版迎来了新的规范化标准,陆续推出《数字版权保护 可信计数技术规范》《知识关联服务编码》等,推动数字化出版走向全域化[6]。此外,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明确了一系列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了对数字版权的法律保护,维护了网络信息传播安全,进一步优化了数字化出版的行业环境。《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发布,也为加强数字出版行业治理提供了清晰的政策依据,明确了“先审后发、三审三校”的制度要求,确保了数字出版内容的导向正确、基调健康[7]。
二、学术期刊智慧出版的挑战
(一)“走出去”步伐缓慢
近几年,我国的期刊主办单位与爱思唯尔、威立等国际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创办外文期刊,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新创外文期刊在国外合作方的指导下,瞄准相关政策和学科前沿导向的发力点,对同领域的学术期刊进行前期调研,利用主办单位的学科优势、地域优势,重构学术期刊的内容定位,逐渐完善目标用户、办刊宗旨等要素[8]。这种“借船出海”模式,既能让出版机构给学术期刊提供有关数据库和增加影响因子的专业指导以及专业的市场宣传方案,又可以借助出版机构的储备资源,利用出版机构的官方网站账号宣传、邮箱推介等方式提高新刊的国际知名度[9]。
(二)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期刊的出版机构顺应形势,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积极进行相应的主题策划,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起到了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发刊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一直抱有“与青年学者一同成长”的理念,寻求差异化的创新发展[10]。与此同时,学术期刊利用纸刊、新媒体、论坛、青年、书籍五大方向的传播矩阵,不停探索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方向,使得刊社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内容是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而优秀的期刊编辑则为学术期刊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编辑水平直接影响期刊的办刊水平。但目前部分学术期刊存在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资源供应难以满足学术期刊高质量融合发展要求的困境。这要求学术期刊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分析其原因:一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课程并不能涵盖出版实务的工作内容,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二是相关人才储备有限,且采用的传统编辑模式难以适配新媒体环境需求,跟上新媒体时代转型步伐[11]。加之,很多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对期刊传播的影响力评估不足,导致期刊编辑在福利待遇、人员配置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又因为学科和栏目较杂,大部分编辑并非编辑出版专业出身,工作开展面临不小的挑战。所以学术期刊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让编辑为期刊内容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学术期刊智慧出版的机会
(一)加速对外传播,提高期刊知名度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关键。具体而言,要不断提高浏览量、互动量、阅读量等,拥抱数字化浪潮,激发期刊编辑的工作热情[12]。
首先,学术期刊要扩大期刊出版的覆盖面,形成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推出接地气的内容和深入浅出的数字化项目,在吸引潜在用户的同时提高期刊的知名度。
其次,学术期刊应分析国内外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成功案例,借鉴其成功经验,分析相应的数据变化,以此找到契合国内用户需求的数字化出版方式。采用上述策略,学术期刊可以快速打开数字出版市场,借助自身权威性强的优势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形成稳定的受众群。
(二)多元化制作易读性内容
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数字化阅读快速兴起,学术期刊必须积极探索媒体融合道路,积极学习互联网思维,尝试制作易读性内容,吸引用户的注意力[13]。
一方面,期刊编辑要恰当应用网络语言,制作碎片化内容,借此拉近和用户的距离,以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学术内容。比如短视频、音频等,扩大学术期刊的受众群体,便于用户的二次传播,增强期刊影响力。
另一方面,期刊编辑可以抓住长视频、图文等内容形式的优势,用简单易懂的标题吸引用户点击,从而展现更全面的期刊内容,便于用户阅读。
(三)搭建数字化出版矩阵
新媒体技术孕育了众多新媒体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学术期刊应建立新媒体矩阵,尽可能扩大期刊内容的传播阵地,从而发挥学术期刊的内容优势[14]。
一方面,学术期刊可以入驻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建立微信群、粉丝群等,加强和用户的沟通交流,借助网络平台的公域流量向私域运营转型,从而增强用户黏性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可以自建数字出版平台,通过媒体客户端和用户接触,不仅能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学术内容,还可以和各大期刊社合作,吸引其他期刊入驻,让媒体客户端吸纳更多优质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媒介价值。
(四)建设专业化出版团队
技术、内容、传播渠道都在变化,学术期刊有必要建设专业的出版团队,积极运用互联网逻辑和用户思维,以多元视角传播学术内容。与传统纸刊不同,新媒体信息整体呈现碎片化特征,期刊编辑需要提取关键词,产出反映不同内容题材的碎片化信息,为更多用户提供垂直化内容[15]。此外,学术期刊在探索数字出版的同时,还要重视用户体验,用新媒体技术不断优化平台功能,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期刊编辑还要积极回应用户反馈,通过多元化渠道和用户沟通交流,还可以定期举办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
四、结语
随着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学术期刊也要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而5G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又进一步赋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促进智慧出版产业的发展。在数字出版产业政策逐渐完善,数字化产业标准陆续建立,以及用户的智慧阅读需求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学术期刊有必要向智慧出版迈进。面对影响力和传播力有限的现实困境,学术期刊应发挥自身价值,挖掘对外传播的可能,制作易读性内容,搭建数字化出版矩阵,建设专业化出版团队,多维度提高期刊知名度,从而创新发展学术期刊的智慧出版。
参考文献:
[1] 张新新.生成式智能出版:知识生成原理、沿革与启迪:从智慧驱动到数据驱动[J].编辑之友,2023(11):36-44.
[2] 江爱霞.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教育出版向智慧教育出版转型路径探析[J].传播与版权,2023(7):78-80.
[3] 庄晓明.智慧教育对传统教育出版的重构与对策探究:以上海教育出版社智慧教育出版为例[J].编辑学刊,2022(5):21-26.
[4] 刘林.教育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功能和策略:以《江西教育》数字化平台为例[J].采写编,2023(12):128-130.
[5] 谭华,习琲,朱天潇,等.人工智能和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高校期刊智慧化出版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1(10):126-128.
[6] 薛楠,王志芳.传统与革新:传统期刊出版与智能技术的碰撞、融合与发展:以ChatGPT为例[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3,36(4):78-81.
[7] 王妮,蒋永忠.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人才队伍的建设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19):71-74.
[8] 刘林.教育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功能和策略:以《江西教育》数字化平台为例[J].采写编,2023(12):128-130.
[9] 顾青.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上海大学期刊社的实践与探索[J].传媒,2022(10):14-16.
[10] 杨春磊,刘远军.从“重发行”到“重互动”:学术期刊数字转型的变革方向[J].中国出版,2022(4):47-50.
[11] 王梦雅.传统教育期刊融合出版的路径探索:以《教师博览》为例[J].新闻世界,2023(10):47-49.
[12] 张维,冷怀明,游滨,等.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庆市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4):493-500.
[13] 刘德文,顾雪竹,张丰丰,等.中医药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实践与应用:以《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为例[J].科技传播,2021,13(7):48-50.
[14] 梁凤鸣.出版新业态下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基于ChatGPT带来的思考[J].泰山学院学报,2023,45(5):137-144.
[15] 唐志荣,康锋,陈丽琼.大数据时代高校科技期刊全程数字化出版及其知识服务转型[J].未来传播,2019,26(6):21-27.
作者简介 杨辉,副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