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

2024-08-12李萌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9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普及与深入应用,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采用文献综述和分析、案例研究法等方法,深入了解新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各类信息,以系统性的方式提炼出新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特点、问题与挑战,为提出有效的融合发展路径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的分析,揭示其开放性、隐蔽性和即时性等特征。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融合发展的路径,包括整合新媒体教育平台、借助新媒体虚拟社区、有机融合新媒体与大数据分析、构建深入寝室的新媒体“朋辈心理疏导员”工作机制等措施。其中,通过整合新媒体教育平台,高校能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入口,通过新媒体虚拟社区实现线上线下心理辅导全面覆盖,大数据分析则为个性化心理辅导提供基础,而构建新媒体“朋辈心理疏导员”工作机制则使心理健康服务深入学生寝室一级。研究结果表明,新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便捷而有效的工具,有望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更贴近实际需求的支持与服务。这一综合性的融合发展路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教育效果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163-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黄河科技学院学生工作专项研究课题“职业技术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SZX2023011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而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即时性和互动性,可以更加便捷地触及每一个学生,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

因此,探究新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对于提升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环境的开放性

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等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够跨越地域和学校的界限,被更多的大学生所接触和利用。

同时,教育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讲授,而是通过在线课程、微博、微信、APP等多种渠道传播,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2]。

此外,新媒体的互动性也促进了教育参与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到教育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与教育者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二)教育过程的隐蔽性

借助新媒体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不显露教育意图的情况下进行,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新媒体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私密、安全的空间,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无须担心在现实世界中可能面临的压力和评判,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提高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愿和参与度。

同时,教育者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表现和行为,更加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3]。

(三)教育活动的即时性

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即时通信工具等,使得教育者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困惑,进而迅速作出反应,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干预,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防止心理问题的恶化,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促进他们与教育者之间的信任和沟通[4]。

同时,新媒体平台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能够突破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需求,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5]。

三、新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整合新媒体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入口

要实现新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首先需要高校和教育部门积极构建和完善新媒体教育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并通过平台向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资源获取渠道[6]。

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发心理健康教育APP、开通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有机整合。

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可以集心理健康课程、心理测试、心理咨询预约、心理危机干预等功能于一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APP和微信公众号则可以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适技巧、心理活动信息等内容,帮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心理健康相关资讯。

在整合新媒体教育平台的过程中,高校还需要注重平台内容的建设和管理。

一方面,要确保平台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平台内容的监管和更新,避免过时、错误的信息误导学生[7]。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与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合作,引入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例如,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在线开设讲座、进行心理咨询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如此一来,整合新媒体教育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入口,还为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8]。

(二)借助新媒体虚拟社区,实现线上线下心理辅导全面覆盖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虚拟社区功能,打造线上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与线下心理辅导相衔接,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实施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新媒体平台,创建心理健康教育虚拟社区,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发布心理健康知识、组织线上讨论、分享心理调适技巧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同时,虚拟社区的匿名性也有助于学生更加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困惑,寻求帮助和支持[9]。

为了增强虚拟社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高校可以邀请心理专家、优秀心理咨询师等入驻社区,通过在线聊天、视频通话等方式,与学生实时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指导。高校还可以利用新媒体虚拟社区开展线上心理辅导活动,如线上心理讲座、心理团体辅导等,通过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虚拟社区并不是孤立的,需要与线下的心理辅导衔接,形成互补优势。因此,高校在打造线上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同时,还应加强线下心理辅导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如完善心理咨询室、培训专业心理咨询师等,当学生在线上虚拟社区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顺利转介到线下进行面对面的心理辅导[10]。

(三)有机融合新媒体与大数据分析,提供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社交媒体上的发言、网络搜索历史、在线课程学习记录等,都是反映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要信息源。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数据收集机制,整合学生的浏览记录、互动行为、情感表达等来自不同新媒体平台的数据,构建一个全面、多维的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11]。

为了确保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高校还需要建立一个持续的数据反馈和优化机制。通过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数据,分析心理辅导的效果,并据此调整和优化心理辅导模型,能够实时跟踪学生的心理变化,还能在必要时提供及时的干预和支持[12]。

当然,高校在实施这一路径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和数据安全,尤其在收集和使用学生数据时,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数据的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四)构建深入寝室一级的新媒体“朋辈心理疏导员”工作机制,实现朋辈互助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现状,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学生寝室这一基层的生活单元,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

高校可以通过选拔寝室内心理素质较高、沟通能力强、有责任心和同情心的学生,经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后,充当寝室一级的心理健康疏导员,利用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工具与寝室同学保持紧密的联系,定期排查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13]。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朋辈心理疏导员将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给予同学基本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危机情况,疏导员将立即向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报告,以便及时引入专业的心理干预和辅导。

为了保证朋辈心理疏导员的工作质量和效果,高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和考核机制。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定期对疏导员进行在线培训,传授最新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技能,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应对能力[14]。

值得一提的是,构建深入寝室的新媒体心理健康疏导网络不仅有助于实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支持,还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15]。朋辈心理疏导员通过日常的互动和交流,可以传播正能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寝室同学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适能力。

这一以寝室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有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起一个全面覆盖、高效运作的寝室级心理健康疏导工作网络,实现朋辈互助,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语

通过深入剖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提出整合新媒体教育平台、借助新媒体虚拟社区、有机融合新媒体与大数据分析、构建深入寝室的新媒体“朋辈心理疏导员”工作机制等多层次融合发展路径,为大学生提供更便捷、更贴近实际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在未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教育效果,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丁闽江,苏婷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2):66-72,111.

[2] 郝颖.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现实难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9):107-111.

[3] 薛春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9):72-73,79.

[4] 刘路,张远芝,何国珍,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路径[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1(1):84-88.

[5] 石曼,武迪.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创新路径研究:基于“三全育人”[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9):66-67.

[6] 王征,陈晓萍.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8):85.

[7] 杨丽.新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J].人才资源开发,2020(23):29-30.

[8] 李海云.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22):105-108.

[9] 田爱香,石彩虹.“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20,42(6):51-54.

[10] 谢旭婧.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评《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闻爱好者,2021(11):97-98.

[11] 钱宇凤.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3):91.

[12] 周兰芳.“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7):10-11.

[13] 马文博,王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演进与展望:基于中国知网核心期刊的可视化分析[J].校园心理,2023,21(3):200-206.

[14] 贾洁,郑孟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2):187-189.

[15] 吕畅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的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23,9(22):131-134.

作者简介 李萌,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