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节目制播优化路径探究
2024-08-12胡丽敏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广泛应用,传统的广电节目制播方式亟须转型升级。广电媒体也须探寻优化广电节目制播的有效路径,提高广电节目质量。
文章首先分析媒体融合在广电节目制播中的优势体现,进而深入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节目制播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媒体融合在广电节目制播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传播渠道整合化、媒体优势互补化。文章认为,为进一步优化广电节目制播水平,广电媒体需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转变节目制播思维,遵循发展规律,强化开放性思维,顺应媒体融合趋势;深入挖掘技术资源,运用“5G+”多技术融合、数字编辑技术、交互技术、运动追踪技术等技术,优化观众体验;提高观众参与度,建立集上传、评论等功能于一体的个人素材收集平台,鼓励观众主动参与到节目内容的创制过程中,进而形成间接营销。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电行业;节目制播;“5G+”多技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095-03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1]。
新媒体的诞生与发展带来了碎片化的信息,激发了快节奏社会下受众对短小精悍节目内容的需求。媒体融合背景下,优化节目制播,成为广电媒体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从媒体融合在广电节目制播中的优势体现出发,探究广电节目制播优化路径,以期为广电行业的升级转型提供借鉴。
二、媒体融合在广电节目制播中的优势体现
(一)传播渠道整合化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节目制播经历了从单一的传统媒体向多渠道、多平台、多形式的跨越式发展,传播渠道整合化成为广电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整合化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媒介简单叠加,更是内容、技术与策略的深度融合,促进了节目内容的创新性转化与传播效率最大化。
广电节目的传播渠道既包括传统的广播电视渠道,还涵盖了网络、移动应用、社交媒体平台等新兴媒介,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网络体系[2]。
传播渠道整合化确保了同一档节目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与风格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传播,从而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媒体融合强化了广电节目与观众的交互性,使节目更加多样化、丰富化与创意化。这种交互性不仅体现在内容的传播上,还体现在观众参与度的提升上。通过互动平台的搭建,观众可以直接参与讨论、反馈乃至节目内容生产。这种双向互动模式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媒体优势互补化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介资源、节目资源与媒介信息的全方位、多角度整合,不仅减弱了两者之间的排他性竞争,还形成了一种互补共生的新型关系。
一方面,传统广电媒体凭借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和广泛的传播覆盖面,与新媒体的即时互动性、定制化服务能力相结合,共同构建起多样化、高效率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体系。
另一方面,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化促使广电行业重新审视与优化自身市场定位和运营策略,实现对观众行为的精准分析,进而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同时,这种互补也有助于广电行业探索更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如通过内容付费、会员服务等方式开辟新的收益渠道[3]。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节目制播优化路径
(一)转变思维,顺应融合趋势
1.遵循发展规律
广电媒体从业人员要深刻认识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优化广电节目制播的重要机会,要遵循发展规律,并以此撬动基因思维,将传统媒体的深厚底蕴与新媒体的创新活力相结合,实现新旧媒体优势互补。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优势,生产有深度、有广度的内容。同时,要运用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和用户参与度高等特性,开辟新的节目形态和内容表现手法,以增加节目的吸引力和观众黏性[4]。
另一方面,要注重与新媒体平台合作,探索内容共享、技术交流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合作方式,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广电行业的创新发展和优化升级。
2.强化开放性思维
开放性思维主要体现在广电节目制播战略层面的调整,要求广电行业在平台运营、资本运作、内容创新、技术应用等各个层面实行开放策略,积极探索与社会各界的资源共享与合作模式,以实现节目制播的优化创新。
平台运营方面,要跳出传统电视台或广播站的物理边界,积极拥抱互联网、移动通信等,通过跨平台合作,实现节目内容多渠道分发、共享[5]。通过跨平台的运营策略,能够有效扩大节目的覆盖范围和观众基础,为广电行业打造更丰富的内容生态,挖掘更灵活的运营模式。
资本运作方面,要打造超越传统的自我融资模式,通过与风投基金、产业资本、互联网企业等多元化资本合作,引入外部资金,支持节目制作与平台建设,缓解资金压力。
内容创新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内容生产闭环,引入用户生成内容、众包创作、跨界合作等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创意资源,优化节目内容制作。
(二)深入挖掘技术资源
1.“5G+”多技术融合
5G技术是通信技术多次升级迭代的成果。广电媒体从业人员要充分挖掘5G+技术的资源优势,构建以5G为核心的“5G+4K+VR+AI”多技术融合制作体系,利用5G网络的高速率、低延迟特性,结合4K超高清视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节目制作和传播高效化、高质量化,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高品质的视听体验。
例如,5G融媒演播车通过5G网络实现现场视频的高速传输,结合AI技术进行实时内容编辑和优化,利用4K技术提供超高清的画面质量,配合VR技术创造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这种高度融合的技术应用,不仅能满足节目远程直播的需求,还能极大提升广电媒体对于突发事件报道和现场直播的响应速度和报道质量。
此外,还可以创建“5G+4K”直播模式,依托5G网络的高带宽、低延迟特性,实现超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确保直播画面的清晰度和流畅度,并降低传输过程中的延迟,提高用户的观看体验。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AI技术,对直播内容进行如自动调整画面质量、智能剪辑精彩片段等智能分析和处理,进一步丰富直播内容,提升节目的观赏性。
2.数字编辑技术
数字编辑技术的运用可以让节目制作更加灵活、高效,有效提升节目质量和传播效果。
实践中,可以将该技术细化为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使用、图像和声音的数字化处理、特效制作及动画插入,以及基于云计算的协同编辑等内容[6]。
以天气预报为例,在节目制播工作中,可以运用数字编辑技术对天气动态图像进行处理,运用高级图像合成技术将复杂的气象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或动画,提高信息的可视化水平,使观众更直观、更准确地理解天气的变化。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短时间内对气象数据进行快速更新和调整,能够确保节目内容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后期制作方面,数字编辑技术的运用不局限于视频剪辑和效果添加,还涉及声音的优化处理、色彩校正等环节。运用数字编辑技术,可以提高节目的整体观感和专业度。
例如,音频编辑软件能清晰地分离背景音乐和人声,使节目音频效果更清晰、更生动;色彩校正工具能调整视频的亮度、对比度和饱和度,确保视频画面的色彩表现力。
此外,数字编辑技术还支持节目的多平台发布和内容的再利用,如通过对节目内容进行适当的剪辑和重新包装,可以将电视节目内容快速转换为适合网络和移动端观看的格式,实现跨平台内容共享和分发。
总之,运用数字编辑技术不仅有助于扩大节目的观众范围,还有助于节目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多元化展现[7]。
3.交互技术
交互技术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的视听内容的生产上,还涉及节目的多平台分发、观众互动及数据反馈等多个环节。广电媒体可以利用高度集成的多媒体处理技术、实时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先进的人机交互技术,营造互动性强、反馈及时、内容丰富的广电节目制播新生态。
一方面,可以借助高效的内容管理系统、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以及内容分发网络,实现高质量内容的快速生产、存储与分发[8]。
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先进的人机交互技术,如语音识别、面部识别、手势控制等,挖掘全新的互动方式。以语音识别技术为例,观众可以通过智能音箱等设备,直接参与节目互动,如实时投票、提问嘉宾等。这不仅能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体验感,还能为节目制作团队提供丰富的观众参与数据。
(三)提高观众参与度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媒体在开展节目制播工作时,需增强观众的参与度。
第一,可以构建集上传、评论等功能于一体的个人素材收集平台,以此鼓励观众参与到节目内容的创制过程中,带来丰富的“第一现场”素材,从而增值节目产品。
首先,构建一个易于操作、界面友好的个人门户平台,让用户可以方便地上传捕捉到的突发事件短视频。平台需要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支持大容量视频的快速上传和流畅播放。
其次,设置合理的内容审核机制,确保上传内容的真实性和适宜性。及时筛选并核实用户上传的素材,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9]。
最后,对于符合报道标准的素材进行进一步加工制作,提高新闻的观赏性,充分展现新闻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度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第二,吸引观众参与,形成间接营销。
首先,设置激励机制,如观众分享节目内容到社交网络上,即可获得积分奖励、虚拟礼品甚至是参与节目录制的机会等。
其次,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设置与节目内容相关的热点话题,充分发挥专业内容营销团队的能力,制作高质量、具有吸引力的节目预告、幕后花絮、互动问答等,以此作为引爆点,激发观众的兴趣和讨论热情[10]。
最后,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观众的参与行为、分享习惯以及话题讨论的热度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提高内容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媒体要优化节目制播水平,必须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深入挖掘技术资源,科学运用“5G+”多技术融合、数字编辑技术、运动追踪技术等,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和智能化的互动服务,积极调动观众参与到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活动中,不断强化观众的参与感,形成间接营销。
参考文献:
[1] 李晟.人工智能技术在电视节目制播中的应用研究[J].电视技术,2024,48(1):220-222.
[2] 邰玉泉.新技术支持下的短视频新闻节目制播[J].电视技术,2024,48(1):77-79.
[3] 李青.融合媒体时代XR技术在晚会类节目中的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23(12):72-75.
[4] 汤浩.电视节目制播业务流程简介[J].数字传媒研究,2023,40(5):58-62.
[5] 杜婷婷.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新闻节目制播中的运用[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8):222-224.
[6] 马雪梅,陈美强,丁可.新技术支持下的短视频新闻节目制播[J].电视技术,2023,47(1):75-77.
[7] 胡恒赫.融媒体视域下电视综艺节目受众需求满足提升策略[J].新闻前哨,2022(6):35-36.
[8] 李明远,刘新彦.用项目管理理论指导节目制播业务[J].传媒评论,2021(1):86-87.
[9] 陆德林,施俊.融合媒体云平台在电视节目制播中的应用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0(12):69-70.
[10] 陈志伟.分析融媒体时代下传统电视的发展之路[J].中国传媒科技,2020(1):76-78.
作者简介 胡丽敏,编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