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的发展策略探析

2024-08-12徐曼张秋燕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9期

摘要: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少数民族美食是中华美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电视节目中更好地展示我国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让观众感受到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的魅力,体味到美食文化背后蕴藏的人情冷暖,唤起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美食文化自信,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

在传播美食信息和饮食文化方面,电视曾拥有报纸、广播等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新媒体的出现给少数民族美食节目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虽然少数民族美食节目是电视媒体“破圈”的关键,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美食节目如何继续发挥自身特色、保持竞争优势,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为此,文章结合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的发展沿革与概况,总结得出新媒体环境下观众对交互的个性化需求、多样的宣推途径以及文化赋能的形式给少数民族节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少数民族美食节目也存在同质化严重、宣传方式传统单一、受众定位不明确、选题范围狭窄等问题的结论。对此,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继续以美食为载体,以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深入融合多种元素,如脱口秀、竞赛游戏和真人秀等;积极尝试多元的传播方式,借新媒体的“东风”,提升节目的知名度;进一步加强与观众互动,以便更好地了解观众的需求,拉近节目和观众的距离。

关键词:新媒体;少数民族;美食节目;发展策略;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010-04

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不同的气候、地域、文化及饮食习惯,造就了以鲁菜、川菜、粤菜、湘菜等八大菜系为主,各少数民族美食为补充的中国特色美食体系。

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美食传统,通过电视节目的推动和宣传,少数民族美食得以跨越地域的界限,进入大众视野,并受到人们的欢迎。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既为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的制作和传播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何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竞争优势,是传统少数民族美食节目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的发展概况

c155078cca8c1c8a30f8b73f67b6ade89349eff47fd7bdfb0996702105582d2d

1979年开播的《为您服务》是中国最早一批涉及饮食话题的电视节目,也是早期电视饮食节目的雏形[1]。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荧屏上涌现大量生活服务类节目。此时,独立的电视美食节目也逐渐崭露头角[2]。

1999年,《天天饮食》节目开播,打破了过去在电视美食节目中只是由厨师简单教授烹饪技巧的传统节目形态,开创性地将烹饪与娱乐消遣有机融合[3]。

随着各类美食类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各地方电视台也陆续推出一系列美食节目或纪录片,开始有制作人把目光投向了少数民族美食这个领域,如《美食走四方》节目采用大量篇幅甚至分集介绍了朝鲜族、满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和风土人情[4]。

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如《走进西藏!“食”万八千里》《舌尖上的乡村》等节目引入了综艺元素和竞技元素等,虽本质上是以美食为形,娱乐为内核,但也切实推动了美食节目的发展[5]。

央视、地方卫视和网络视频平台推出少数民族特色专栏美食节目或专题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新疆味道》《蔚蓝的故乡》等,这类节目在不引入过多娱乐元素的前提下,通过能够引发共鸣的叙述和精心雕琢的画面,将一个又一个美食故事娓娓道来[6]。

这类节目往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因而获得了超高的收视热度和观众口碑,也为美食节目树立了金字招牌。

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更愿意以美食为载体,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群体;另一方面是节目组抓住了少数民族的资源和文化优势,突出表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式,也捕捉到了美食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是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的发展机遇

(一)观众对交互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现在的观众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单向的、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他们想要更主动地参与到信息传播当中,与节目组以及其他的观众进行互动与交流,乃至参与到节目的传播过程中[7]。

对节目组而言,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文本分析、网络调查以及大数据挖掘等手段,获取受众对节目的反馈,从而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为节目的形态与内容革新提供借鉴。

对于少数民族美食节目来说亦是如此,节目组要积极探讨线上、线下的实时交流方式,拓宽与受众的交流渠道,完善节目交互方式,以适应受众的个性化交互需要。

例如,广西卫视播出的一档弘扬少数民族美食文化的美食节目——《民族美食汇》,其制作团队带领观众深入广西的少数民族村落,体验独一无二的民族美食盛宴。在《民族美食汇》播出期间,发表了精彩评论的观众有机会收到节目组赠送的一套厨房电器,还有5套奖品供观众选择,这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个性化互动需求。

(二)多样化的宣推途径促进美食节目走向融合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运用,拓宽了传统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的传播途径[8]。现在的受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搜集美食信息,在微博、微信和抖音等平台上参与美食话题讨论,也可以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观看博主拍摄的美食短片,获得更加独特且个性化的体验。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市场,少数民族美食节目若还拘泥于传统制播方式,必将被市场淘汰。

所以,节目组要顺应媒体融合的潮流,积极优化节目内容,调整节目的播放模式、宣推途径。通过丰富的传播途径,扩大节目的覆盖面,提高节目的影响力。

例如,云南系列美食文化纪录片《美食令》融合了云南民族民间饮食文化,以节令为线索记录云南各地美食。该片在央视纪录片频道(CCTV-9)黄金时段播出,在腾讯、优酷、爱奇艺等网络平台同步上线,并通过抖音、西瓜视频等新媒体短视频平台的个性化和碎片化的视频剪辑进行宣传。这不仅丰富了观众的节目观看渠道,还扩大了节目的受众面。

(三)以美食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

饮食文化贯穿人类文明发展史,具有丰富的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在少数民族美食节目中,美食不单单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还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互。美食节目之所以能吸引众多受众关注,除了食物本身,与美食相关的故事是关键因素。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该节目侧重展现人类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融入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以及相关的感人故事。透过美味佳肴,观众能感受到融洽的人与人、人与美食、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9]。

各个区域特有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孕育出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饮食习惯,这既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共识,也是人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智慧,这彰显了中国的美食文化自信,把各个民族的美食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助益。

三、少数民族美食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形式和宣传方式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线上沟通方式实现信息传播和互动。

一时间,网络平台上美食节目数量激增,并且节目类型丰富多样。在形式上,它们开始转向“美食+”的模式,涵盖了明星、游戏、电商等多种元素。这使得传统电视美食节目流失大批忠实观众,其市场占有率下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10]。

新形势下,少数民族美食节目也面临巨大挑战,节目组可以在遵循“内容为王”原则的基础上,融合多种元素,打造特色IP。同时,节目组应在各大网络平台加强宣传,丰富节目的传播途径。

(二)受众定位不明确,导致受众流失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对少数民族美食节目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期望获取更多有新意、个性化的节目内容。

然而目前,少数民族美食节目并未从现实角度出发对受众进行定位,并未从传统的大众化传播向分众化传播转型。少数民族美食节目普遍存在目标受众定位模糊的问题,个性化、定制化内容的缺失,进一步削弱了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

(三)选题范围狭窄,呈现方式单一

我国的电视美食节目所涉领域不广,其呈现方式和主题选择也较为单一。美食节目的呈现形式大同小异,基本围绕“吃”这一主题进行,而且呈现“吃”的方法也比较固定。大部分美食节目主要集中在吃的地点、吃的方法以及吃的食物上,这使节目的多样性和有趣性大打折扣。大部分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的策划团队在策划节目时仅停留于表面,一味用各种视听语言去展示食物的色、香、味,却忽略了深度探索美食背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并且,没有适当地在节目中制造冲突和矛盾,节目内容缺乏故事性。这大大降低了美食节目的吸引力。

四、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的发展策略

(一)“内容为王”,多元素融合,创新节目形式与内容

对于少数民族美食节目而言,为了适应节目垂直化的发展趋势,节目组必须深层次挖掘节目内容。另外,节目组要进行内容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开辟新的少数民族美食节目制作路径。

美食与美食文化的融合,构成了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的独特魅力[11]。因此在创作这类节目时,节目组要精心策划美食与美食文化的展示方式,从而提高节目品质。

例如,《厨王争霸》以确保节目真实性为核心,融入厨艺比赛和竞争等元素,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还融入了人文关怀和情节演绎元素,使节目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有效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成熟,移动视频用户不断增加,美食短视频节目的热播让更多视频制作博主将目光集中在美食领域,层出不穷的美食视频抢夺着人们的注意力。

在此形势下,美食节目呈现出更多样态。比如,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传播的《日食记》《黄小厨》《君之烘焙》等,具有短小即时、交互性强、娱乐化色彩鲜明等特点,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深受观众喜爱[12]。

(二)强化地方特色,提高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的文化底蕴

在展现色香味俱全的少数民族美食的同时,少数民族美食节目还应体现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和地域风情,更好地呈现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美食文化、人文特色及其独特的民族文化[13]。

例如,《蔚蓝的故乡》主要围绕草原文化,呈现北方地域的自然景观和多元民族的人文特色。其系列饮食文化节目《蔚蓝的故乡·小吃搜天下》,不仅展示了各地的特色美食,还融入人类历史因素,如《布里亚特婚礼》和《阿尔山杀猪菜》等节目,充分展示了人类文化与美食的交融。通过仔细观察和耐心探索,节目制作团队创新制作方法,增强了节目的独特吸引力。通过融合展示少数民族美食的差异性、地域性和特色,使节目更具吸引力[14]。

(三)线上线下融合,创新节目传播形式

传统的电视节目主要通过单向的方式与观众互动,观众更多的是被动地接收电视信息,但是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技术为传统的电视节目提供了技术支持,打破了这一现象,新一代的观众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

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美食节目要主动创新传播方式,邀请各方参与进来,以提升节目的人气,加深观众对餐饮、服务、食品等领域的热门话题的认识,解答观众的问题,增强民众对消费的信心。

比如,《中国米食大会》这档央视财经频道的大型美食文化探索节目,在芒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的引导下,主持人谢颖颖和嘉宾王才林找到了“芒市春天的味道”——景颇族绿叶宴。他们与当地最有名的绿叶宴大厨石木介大姐一起,从采集野菜和削竹子开始,亲身体验了原汁原味的绿叶宴制作过程;《地宝当家》的公众号推出了互动功能,关注公众号即可参与约饭活动,广大市民还可以通过平台线上约饭,线下享受打折优惠。

(四)利用新媒体对节目进行宣传

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美食节目应充分利用其优势,更有效地与新媒体进行整合,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传播平台,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大规模推广,以提升节目的知名度,扩大节目的受众群体。利用短视频或美食图片等形式,剪辑节目精华,然后在抖音、微信视频、微博视频等平台上进行展示和推广,以达到理想的推广效果。

同样,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的主持人或烹饪师可以开通微博账号,每日定时发布和分享关于美食的知识、某道菜的食谱、节目的最新动态以及做菜经验。这样可以吸引大量微博用户阅读和分享,增强节目的宣传效果,最终达到为节目引流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邀请一些明星参加节目,通过明星自带的流量吸引更多受众,从而达到推广目的。

(五)融入直播元素,加强与观众互动

当前直播这种形式极受欢迎,这要求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积极开通新媒体直播,深化对少数民族美食节目的推广,加强与观众互动,拉近节目和观众的距离。观众可以随时跟随主持人的步伐去寻找美食,同时也能分享他们独特的美食体验[15]。

此外,烹饪师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烹饪直播,观众也能在直播中提出疑问或表达观点,与烹饪师或主持人进行即时交流,从而提升节目的灵活度和现场体验。

为了提高互动性和观众的参与度,少数民族美食节目可以根据观众的偏好创建有趣的美食游戏。这样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忠实的观众,还能让节目在新媒体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美食节目制作团队应坚持以美食为基础,以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地域风情、人文特色为依托,深入融合多种元素,如脱口秀、竞赛游戏和真人秀等,以情为经,以人为纬,用味蕾串起国人的人情态度,讲好少数民族的美食故事。

同时,还应积极推进线上和线下融合,借新媒体的“东风”,合理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打破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壁垒,以便更好地展现节目内容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盛宴,为少数民族美食节目注入新的活力,拓展其发展空间。

此外,还应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对受众心理的精准解读,运用大数据整合观众的日常生活状态和情感需求等信息,打造出更能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节目,促进少数民族美食节目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亚男.我国美食电视节目理念、形态及节目元素演变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2] 陈小娟.国内电视美食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20-25.

[3] 张浩,李安娜.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表达[J].美食研究,2020,37(3):18-23.

[4] 李蔓.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叙事策略与情感表达[D].长春:吉林大学,2023.

[5] 郑文华,王红.明星美食综艺节目的兴起和创新发展[J].新闻知识,2016(7):41-43.

[6] 蔡卓楷.《舌尖上的中国》背后的乡村情怀[J].电影评介,2012(15):87-88.

[7] 吴懿姿,刘朝猛,李炳昌.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9(2):54-56.

[8] 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3):108-116.

[9] 李怡颖.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美食节目的发展之路[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3):171-173.

[10] 龚文芳.新媒体环境下美食节目的创新发展:以江西广播电视台《地宝当家》节目为例[J].中国报业,2022(11):84-85.

[11] 王俊超.当代美食类纪录片叙事特点:以《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为例[J].艺术评鉴,2023(13):153-158.

[12] 刘洋.美食类电视节目对传统饮食文化传播的影响[J].记者摇篮,2022(3):123-125.

[13] 王蕾,黄竹兰.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J].采写编,2018(4):46-48.

[14] 韩晓光,刘璐.少数民族地区美食节目发展探究:以内蒙古卫视《蔚蓝的故乡》为例[J].新闻论坛,2015(2):34-35.

[15] 徐毅豪,宋赞翰.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困境与路径创新[J].视听,2023(11):132-136.

作者简介 徐曼,副教授,长春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党支部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影视创作。 张秋燕,研究方向:影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