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粤西游日记一》探徐霞客的风景审美
2024-08-12程婷巫柳兰高梓涵
摘要
《粤西游日记一》作为记录徐霞客游历的文字载体,蕴含着徐霞客与各类风景资源互动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思想。梳理游记风景资源可以为桂林当代风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一定的支撑与借鉴。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以《粤西游日记一》为资料来源,对徐霞客风景资源的审美对象、审美方式、审美情感和表达3个层次进行解读,梳理徐霞客在桂林游历的风景审美体验,归纳总结徐霞客风景审美思想为“山水本原,人文纵览”“追根求源,引证探险”“多感感知,动静结合”“天人合一,借景抒情”4方面。
Abstract
As a text carrier to record Xu Xiake's travels,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ideas contained in The First Diary of West Guangdong Journey refle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Xu Xiake's and various landscape. Sorting out travelogue landscape resources can provide some support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Guilin's contemporary landscape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aking The First Diary of West Guangdong Journe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interprets Xu Xiake's landscape aesthetic objects, aesthetic methods, aesthetic emotions and expressions, and clarifies Xu Xiake's aesthetic experience during his travels in Guilin.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es the four aspects of Xu Xiake's aesthetic thoughts : "original landscape, humanities overview ", " seeking the root cause and citing the expedition ", "multi-sensory perception, combination of movement and static, combina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harmony of heaven and man, borrowing the scenery to be lyrical".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2233/j.gdyl.2024.02.013
Xu Xiake's Landscape Aesthetic in The First Diary of West Guangdong Journey
CHENG Ting, WU Liulan*, GAO Zihan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1XMZ080);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编号:桂科AD21220100);广西旅游产业研究院科研培育基金项目(编号:LYCYX2023-12)
文章亮点
1)从审美对象、审美方式、审美情感和表达3方面分析徐霞客审美思想;2)徐霞客风景审美思想研究有利于补充风景名胜区审美评价理论。
《徐霞客游记》是记录徐霞客历时 34 年游历行程的散文游记,其中记述游历广西的《粤西游日记》共 4 篇,约占《徐霞客游记》整体篇幅的三分之一。而记录徐霞客在桂林游历体验的《粤西游日记一》作为广西的开篇之作,篇幅长,记录游历的时间长,可见桂林在这一书中的重要地位。《粤西游日记一》不仅重点描绘了明代桂林奇特秀美的自然风光,还记录了徐霞客对人文风景与地方民俗的体验感悟,蕴含着徐霞客独特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思想,可以为现代风景资源的开发与风景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依据。
全面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徐霞客游线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其中很多资源已设立为文物保护单位,桂林的风景资源很多也已被开发成景区的旅游资源。随着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目标的提出,自然与人文风景资源的挖掘与保护迫在眉睫。游记中的风景资源展现了桂林传统风景的典型特色,具有良好的现实价值。目前学界已有部分关于徐霞客审美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徐霞客的审美理想主要由好奇、探险和求知 3个要素构成,三者能够相互转化[1],并探讨《徐霞客游记》的美学特征[2];也有学者专门研究徐霞客的寺庙建筑审美观[3]和生命美学观[4];同时有学者从我国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出发,总结徐霞客山水审美特点为“真、奇、灵、大”,论述其审美意识的现代生态保护价
值[5]。这些学者多从审美对象的单一角度对徐霞客审美进行研究。其他相关研究专门针对某一篇游记,从审美对象和审美方法两方面进行徐霞客风景审美评价与审美思想总结[6~7]。目前缺乏从审美对象、审美方式与审美情感等综合视角的研究,且以风景园林视角分析《粤西游日记一》风景资源与审美思想的成果较少。通过分析《粤西游日记一》[8]真实考察的记录文本,识别徐霞客风景审美的对象,进一步梳理徐霞客审美体验方式,分析徐霞客对风景资源的审美情感与表达,探讨徐霞客风景审美的完整过程,从而归纳总结徐霞客风景审美思想,深化和补充我国风景资源审美评价体系[7],为桂林地区传统风景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同时为桂林发展世界级旅游城市助力。
1 徐霞客审美对象
明代崇祯十年(公元 1637 年)闰四月初八,徐霞客从湘江南岸登岸进入桂林市全州县,游历了全州县、兴安县、永福县、桂林城(现桂林市区范围)和阳朔县等地,在经过 63 天的停留考察后于农历六月十二日从永福县进入柳州府境内。根据“成景”“造景”和风景感悟差异[9],并参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 50298-2018),结合徐霞客游览情况,将风景审美对象分为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 两大类。本文以《粤西游日记一》为参考资料,在游踪分析的基础上对游记文本进行逐字研读,识别风景资源并利用数理统计法进行统计,共识别出 594 个风景资源。其中自然风景依托桂林良好的自然资源与独特山水形态,包括山景、水景、生景和气象景观 4 类,共 285 个;人文风景多产生于风景营建与开发,是社会历史与文化变迁的缩影,包括村镇聚落、宗教文化建筑、风景建筑、文化遗迹及园林 5 类,共 309个(表 1)。
1.1 自然风景
自然风景审美对象是徐霞客的重点探险游历对象,审美体验内容涉及山水象形美、山水灵奇之处、山水整体环境特征与空间布局和植物的形色味等内容。在自然风景中,山景数量最多,占比 34.3%,远多于其他类型,说明山景是徐霞客主要的审美对象。游记中的山景包括岩、岭、山、石、洞、顶、崖、峰和台等类型,山体态势各具特色,审美内容既有宏观山形山势的描写,也有山体景观的细部刻画,如“荔枝岩其色玄黄,形如荔枝”。水体数量第二,这与桂林市山水格局有密切关系。游记中水体形态变化多样,既有江、湖、溪和瀑等动态水景,又有水随山跌落下,凝聚于岩洞的潭、泉和池中的静态之景,亦兼有城市防御、交通运输与观光游览的护城壕河。水景依山顺势,与山景相互交织。徐霞客乐于探寻岩洞内地下水的汇集之处与水体形态,追溯江河的发源之地及流向,关注水体的水态、水质和水声,如钟灵山内灵泉“其内水时滴沥,声如宏钟”。生景和气象景观的数量最少,生景包括植物与动物景观,游记对植物类生景记录较多,主要记载了植物的生长状况、形态、颜色与香味等内容,其中以竹、榕和莲三者记载数量最多,如“其梁北塘中,莲花盛开,幽香艳色……令人不能去”写出莲花色香之美令人不舍离去。气象景观中常出现的类型包括月、云、雨、雷、日、风和烟等,游行时的月色最受徐霞客喜爱,如“月色当空,见平畴绕麓,稻畦溢水,致甚幽旷”一句写出月色朦胧之下的稻田风光。徐霞客在桂林游历途中也多遇下雨天气,所以游记中也多雨天记载,如“雨帘外窥,内映乳幕,仙仙乎有凌云餐霞之想”,记录了徐霞客对雨中观景的美好遐想。
1.2 人文风景
在人文风景审美对象中,村镇聚落、宗教文化建筑与风景建筑数量位居前三,数量占比分别为 15.3%、13.0%和 12.3%,分别反映出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文化活动与风景营建的兴旺。徐霞客在桂林游历过的村镇聚落包括铺、村、墟、坪、寨和堡等,展示了不同类型与大小的聚落特色。对村镇聚落的描写包括记录行程里数、村与山水的方位关系、周围环境布局与聚落周边景色等内容。如“白沙湾在城东南二里,民居颇盛……其南有三峰并列,江流南抵其下……抱此一湾”,可见白沙湾村聚居颇盛,地处三面临山、一面会水之地,是风水学理论中典型的风水宝地。此外,徐霞客偶尔也会对景色较好的村落景观进行审美评价,如“一村依山逐涧,亦幽栖之胜”。村镇聚落多沿山脚与水系分布,其中记录的兴安镇、严关镇和熊村等已成为传统历史名镇名村。“天下名山僧占多”,秀丽雅致的桂林山水是佛徒信士们修道参禅的适意之地,多供桂林民众祈福祷告与官宦骚客们乘兴观览。因此,当地宗教文化建筑种类多样、数量丰富,既包括零散分布于名山之上的庵、祠、庙、观和坛等建筑类型,如湘山寺、栖霞寺和庆林观等,也包括承载着一定文化传播功能的馆、坊、堂、宫、院和馆等类型。徐霞客对宗教文化建筑的考察多关注建筑形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建筑空间布局与历史变迁等内容,如游历龙隐岩时,记载“昔为释迦寺,僧庐甚盛,宋人之刻多萃其间……今已废弃,寂无人居”。桂林城官员经营山水时往往对景区内某一关键景点做重点建设,强化风景区整体的山水形势,因此关键景点一般是景区最佳视线观赏点[10] 。景点建筑或点缀于山体风景优美及观景视线良好之处,或藏身于岩洞之后,或与植物相互配合成一景。风景建筑这类审美对象以桥、门和亭等为主,徐霞客多记录风景建筑的名称、历史沿革及传说故事等,如“先沿江登山,是为薰风亭,曹学佺附书”。徐霞客对游历途中的文化遗迹也颇感兴趣,主要包括摩崖石刻与坟,以摩崖石刻游览数量最多,如“(刘仙岩)《养气汤方》甚妙,唐少卿书奇,俱附镌焉”。此外,游记也涉及部分王府园林和私家园林,各类园林的记录也反映明代桂林地区山水园林类型发展全面,如游记中记载廉泉园“园在居右,后临大塘,远山近水,映带颇盛,果树峰石,杂植其中,而亭榭则雕镂缋饰,板而无纹也”。
2 徐霞客审美方式
风景审美是人与大自然复杂交互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需求[11] 。徐霞客从实地考察出发,借助多感官和多视角与风景资源进行互动,基于自己的审美喜好与实际感受,完成对风景资源的审美评价与表达,进而达到精神的满足,是一种比较完整的审美方式。徐霞客在审美感知方式、审美游观方式2个方面,通过多感感知、动静结合和俯仰结合等方式对风景资源进行审美体验(表 2)。
2.1 审美感知方式
景观审美体验是一种从感知、情感和认知等心理过程中获得的愉悦感,而这一过程产生于人们对周围景观中水、植物、地貌和建筑结构等细微形态及特征的快速捕捉[12]。审美感知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徐霞客在风景审美过程中,出于对风景欣赏与探险的体验需要,首先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知觉刺激形成审美第一步[13],快速获取环境中的审美信息。多感感知是徐霞客运用最多的审美方式,以视觉感知为基础,内容涉及自然风景的形态与色彩、岩洞内部光线、观景视线、水体状态及人文风景中建筑布局与形态等内容,如看到屏风山“色碧形幻”、荷叶洞“有石肺垂洞中,其色正绿,登覆田田”,如佛子岩西洞“其洞南下北上,穹然高透”的透亮之景,钟灵山“内有泉澄澈如镜,久注不泄,屡斟辄满”,摘星亭“先有亭翼然迎客”,在提及仙人足迹时提到“迹在石上,比余足更长其半”。徐霞客也常使用听觉进行感受,不同的声音能够在不同的场所给徐霞客传达不一样的听觉体验。在山体岩洞外部的听觉感知主要以动态水声、动物声音、雨声及雷声为主,如“溪声甚厉”和竹鼠“但活而有声”等;在岩洞内部的声音主要以洞内回声及静态水声为主,在游历过程中听见“其内水时滴沥,声如洪钟”。嗅觉、味觉与触觉感知相对较少,但在整个审美体验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徐霞客在游历途中多次提及莲花“香艳远暨”“幽香艳色”,也曾提及荔枝甘香之气。触觉则为徐霞客与审美对象最直接的接触,徐霞客触觉感知最多的是攀爬岩洞时“攀条扪隙”。味觉能够让人品味审美对象的味道,从而获得满足,在寻找金宝顶途中提到“其竹……此处大如管,金宝顶上更大……肥美”。徐霞客通常采取风景外部视觉感知和风景内部多感官体验相结合的感知方式,探索审美对象的本质。
2.2 审美游观方式
“游观”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种独特审美方式,也是古人游历山川,感悟自然的重要方式,是主体通过内心感悟对象,并发挥能动性的审美方式[14]。陈从周认为游观有较长的游览线,而游观与静观是相对而言的,二者之间是形影相随、相得益彰的关系[15]。徐霞客的游历并不只是单纯的游观,而是采用动观与静观相结合的方式探索风景审美对象。“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游观法[16],审美主体通过不断改变观察的视角、地理位置与距离,形成对风景的不同认识,构建“动静之间,俯仰自得”的游观视野[17]。徐霞客的动静之观与俯仰之观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采用两者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动观多应用于寻山途中登高眺望山顶之景、登高俯视山底之景,或平视远方之景,包括行观、行观俯瞰、行观仰望、泛舟流观和内外兼视多种形式,如自山底仰望巨鼠崖,“又有二小鼠下垂,其巨鼠自下望之,睁目张牙……如猫之腾空逐前二小鼠者”;山顶俯瞰西山之景,“然俯瞰城堞西山,则甚畅也”;净瓶山“须泛舟沿流观之,其上莫窥也”;屏风岩“及抵山东麓,则削崖平展,列幛危悬……初向南平入,十丈之内,忽少转东南向,忽明穴天开,自下望之,层楼结腰,高镜悬空”,岩洞内外奇异之景均映入眼帘。静观多适用于欣赏岩洞内部细节景观、驻足于某一地欣赏水景,观看建筑形态或牌匾,及查阅石壁上的摩崖石刻等,包括静观、静观俯瞰、静观仰望、静观远眺等。如从金鼎山顶静看周围山势,“惟南面群峦纷丛岚雾中,若聚米,若流火,俯瞰其出没甚近”;于朝云岩洞口的飞阁之上“下瞰江城,远挹西山”。徐霞客对同一景点也常采用多种观赏方式,从山底开始游览,处在动静交替的不断变化中,多视线观赏景物,在游观的过程中获得旷奥交替的空间体验,形成一系列连续的景观印象[18]。徐霞客采用游观的方式将自己投身于山水之中,动中有静地探索山水与人文风景,从而获得独特审美体验。
3 徐霞客审美情感与表达
随着游览活动的深入,徐霞客不仅仅满足于感官层面的浅层体验,越发注重深层次的审美情感与表达。审美情感包括审美偏好与情感 2个方面的内容,即在感知的基础上,对风景资源形成初层次印象,再对风景的外在景象和内在成因进行理解,从环境中提取重要信息,运用更多的自我认识感受审美对象蕴含的审美内容,基于个人的自我特征和经验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偏好[13],选择性地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表达。郭熙谓之山有三远,观景视线也有深远、高远与平远之分,步随山转,景随步异,视线亦随山变。徐霞客在进行风景欣赏的过程中,善于使用多角度、多视线欣赏美景,俯仰之间,景色万千,再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偏好之景进行情感体验,或者直接表明自己的情感偏好。如狗头洞“洞虽奇而名不雅,竟舍之”,王孙之苑“中多果木,方建亭饬庑焉……非余所欲观也”,狗头洞和王孙之苑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因不符合徐霞客审美偏好而被舍弃游览。又如“朱君有家乐,效吴腔,以为此中盛事,不知余之厌闻也”,也是审美偏好的直接表达。而徐霞客看到想要游览之景时亦会进行说明,如“刘仙篆雷符于上岩右壁,又有寇忠愍准大书,俱余所欲得者”。徐霞客对自然风景的偏好主要集中在攀登险峰、探寻岩洞、溯源溪流和纠正地理位置等方面,对不确定名字的山体岩洞,坚持追根求源,直至寻得相应的题记或石刻以证明其名称的真实性。对人文风景的偏好集中在名人轶事、历史沿革、空间布局、景观特征与特色民俗等方面,对景观良好或具有一定历史渊源的关键风景建筑会进行重点描写,如花桥“花桥东涯有小石突临桥端,修溪缀村”。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感受的直接表现。徐霞客的审美情感以积极正向为主,多为看到美景的赞扬、震撼、愉悦、放松和兴奋等,登上摘星亭俯瞰西山“则甚畅也”,对漓江寸金滩“江左右自是皆石峰巑岏,争奇炫诡,靡不出人意表矣”感到震撼。徐霞客也偶有对环境破坏的批判、失望与悲痛,其在经过七星山南岩碧虚阁时记录“其奈南岩之碧虚阁,反以人掩何”,此时表现出来的就是消极情感。审美偏好与审美情感是徐霞客审美思想重要的一环,展示了徐霞客深度的审美体验过程,蕴含着他对自然的保护与热爱之情。
审美表达是风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度情感体验后的重点,是徐霞客自然生态观的传达。审美表达包括审美联想、审美评价与审美转移 3 个方面。
审美联想是一种有意识的认识活动,在游览活动中,不同景物的形态与景名等都能够引导游客进行审美联想。徐霞客审美联想的方式有 3 种:一是山水实体象形美的审美联想,如月牙岩“上环如玦而西缺其口……形如上弦之状”,通过形态观察奠定了初步审美联想的基础;二是多感感知的审美联想,徐霞客游叠彩山时通过视觉感知与心理活动,达到“余时倦甚,遂憩卧一觉,去羲皇真不远”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是景点命名的审美联想,徐霞客多凭借石刻及诗文描述对景点进行联想,表明命名由来、景点特征与历史变迁,如其因寻得《吕公洞诗》才知佛子岩、吕公岩与中隐岩是同一景点。
审美评价是对审美体验的最直接表达,利用多感感知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联想后,再对资源的特点进行审美评价,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或是表达自己对自然环境的真实评价,从而把握风景资源的实际情况。徐霞客采用多手法描写的形式对风景进行审美评价,在知觉之上借助形象化的描写形成更加深刻的风景印象,评价的内容包括风景特征、风景格局、风景历史变迁及审美心理变化等,如对屏风岩“北奥有大石幢,盘叠至顶,圆若转轮,累若覆莲,色碧形幻”的评价为“何造物之设奇若此也”。其中对比手法是徐霞客最常用的审美评价形式,他擅长对所游之景进行时空对比分析与虚实对比分析,得出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对比的对象包括不同景区的不同资源、同一景区的不同资源及同一资源 3 类,如从宝积山俯瞰城景“晚烟历历,荷叶田田”,因山景与烟的对比联想发出“虽无诸葛遗踪,亦为八桂胜地”的感慨;提及“桂林城四隅,各有小峰特立”,对四小峰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它们特色各不相同,但均“以小见奇,若合简节”;将全州大小金峰进行比较,因状元峰高而尖圆,其左峰薄而蜗竘,而以大、小之称;将道士岩与黄鹂洞进行对比,认为黄鹂洞“涤虑怡神,可以久托”,而道士岩“重閟险巇,骇心恫目”。此外,比喻、拟人、排比及联想等也是他进行风景审美评价的方法,如观音竹“大如莲肉,小如大豆”、白岩洞“如莲叶卷覆”;尖峰“东望白面,可与平揖,南揽巾子,如为对谈”;从大源村前进途中“连捣三潭:上方,瀑长如布,中凹,瀑转如倾;下圆整,瀑匀成帘”。
审美转移是审美体验的内化与升华,单次审美体验完成后,会在审美主体头脑中留下审美记忆与经验,待下一次审美体验开启时,之前的审美经验能够被激发,并应用于当下的审美体验。徐霞客通过经验记忆与借景抒情,表达对某一景物的看法,如在游历刘岩山明月洞时提及“不若穿山、叠彩、中隐、南峰诸洞,扩然平通,下望明皎,内无余奥也”;在考察兴安读书岩后,再游历桂林市区与阳朔两地的读书岩时,均指明其历史,这也是审美体验的经验沉淀,最终完成完整审美体验。经过循环往复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景审美思想。
4 徐霞客风景审美思想
《粤西游日记一》中关于风景资源的记录与描述可以反映徐霞客游历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与情感变化。将游记中的景点记录进行文本梳理和总结,可以从审美对象、审美方式、审美情感与表达 3 方面总结归纳徐霞客特有的风景审美思想(图 1)。
4.1 山水本原,人文纵览
喀斯特岩溶地貌所造就的独特山形水势,既是桂林山水园林的构成主体,也是其园林审美原型[19]。自然山水作为徐霞客主要的审美对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徐霞客常关注山水本原特征,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讲究错综掩映与灵异奇幻之美,多从形状、姿态、尺度、色彩、肌理、声音、光影和空间位置等方面对风景资源进行欣赏与描写。“有纹层络,绿树沿映,石质黄红青白,杂彩交错成章”展示了漓江九马画山的掩映之景,省春岩“然石片之奇,峰瓣之异,远望则掩映,而愈披愈出,令人心目俱眩”。奇灵是徐霞客山水审美思想的核心,被作为标准用于相似形态山水景观的比较分析中,从而定等级、说异同,如“路右有小峰,如佛掌高擎,下合而上岐,下束而上展,于众峰中尤示灵怪”,牛洞“北洞其奥窟也,中洞则左右逢源,内外共贯,何岩洞之灵异,出人意表如此”。徐霞客也很重视对人文风景类审美对象的考察,对桂林地区的名人遗迹、摩崖石刻、坊匾题额和关键风景建筑等历史人文风景情有独钟,会详细描述关键风景建筑的布局、历史变迁及观景效果,也总是不遗余力地去搜寻、拜谒与观赏游玩,看到喜欢或著名的石刻总会克服万难去临摹摘录与印拓。
4.2 多感感知,动静结合
游观是徐霞客重要的审美游览方式,“游观性”在游记中得到全方位展示,桂林城“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山水格局给徐霞客提供了良好游山观览的载体。他采用多感感知和动静结合的审美方式探索桂林风景的奇美,具体而言,即利用多感感知对审美对象进行初层次体验与感受,通过不同角度的视线流动与空间观察获得山水美感,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达到从宏观感受到细微体验的审美状态,从而形成山水欣赏的独特审美体验。如登高望远可以看清楚城市格局或山水态势,徐霞客登上状元峰顶时便一览其周围山水态势。徐霞客也常采用从远及近的多角度观赏方式,先远观“似巨鼠飞空下腾之石”,再走至崖下仰望“巨鼠睁目张牙之态”,最后“沿崖腰微痕着足而下,近观东处巨擘,分合都辨”。此外,徐霞客还很注重风景建筑与山体岩洞等外部环境是否和谐,对建筑阻挡观景视线之例会进行批判。如七星岩前建碧虚阁掩七星岩之胜,徐霞客认为“若去其轩阁则前后通映”。由此也可以看出,徐霞客重视山水自然之美,强调建筑合宜。
4.3 追根求源,引证探险
徐霞客的游历不只是单纯的风景欣赏,而是游览、求知、溯源和探险相结合的行为。希望通过了解山川的真实面目以纠正古代书上的不实记载,这是徐霞客风景审美偏好的内在表现。因此,他对风景资源的审美评价还包括岩洞探险、成因探索及历史变迁分析,是风景欣赏与科学考察相结合的审美方式。徐霞客在桂林游历了很多名山,对山体整体态势、奇峰异石和岩洞内部景观等作了详实记录和描写。在游历途中若遇到自己不熟悉的情况,徐霞客会积极向当地居民询问以求寻得正确的地点,并结合查询方志的方式寻找目的地,力求弄清楚景物的历史渊源;如果遇到所见之景与方志记载不一致的现象,则会凭借自己科学的客观分析辨别正确的景点名字与位置,对错误之处进行纠正。如徐霞客在探寻石人峰的过程中,“见一峰拟为石人,而志言石人峰在县西七里”,后经其考察证明,此峰即石人峰。越是险要之地,徐霞客越会克服艰难险阻,寻奇探险。面对难以攀登的险峰,也决不轻言放弃,坚持前往以查明洞内构造,且常去衣赤体,攀条扪隙而上。如探访辰山,“悉去衣赤体,伏地蛇伸以进”。在人文风景方面,徐霞客常记录与风景建筑相关的历史故事或变迁,详细解释匾额、题刻的题书、建造者。如湘山寸月亭、虞山薰风亭、叠彩山门额“北牖洞天”“争奇门”均为曹能始所书,七星山摘星亭为曹能始所构。徐霞客也会对摩崖石刻、碑文和题记等进行详细抄录,并辨别撰写者与附诗者。
4.4 天人合一,借景抒情
仁爱万物是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典型代表,他常常把自然万物拟人化,在与自然的往来互动中感受天地灵气,以达到精神的升华,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徐霞客作为早期探险旅行家,对风景的审美往往表现了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真挚情感。他在旅行途中能够密切关注所见之物,无论是山体岩洞,还是高处隐蔽的石刻,或是动植物都能够得到他的欣赏与关注,如录《张安国碑》时“以衣质梯,复肩至岩中,缘拭数字,尽录无遗”,“其侧崖棘中,有百合花一枝,五萼甚钜”。徐霞客也会对发生变化或遭受破坏的山水风景作出评价与感慨,如前往白岩洞途中看到僧人将牛栏猪笠放置在岩洞中,表达“此中之点缀名胜者如此”的惋惜,由此也反映了他爱护环境的生态保护观。通过对偏好之景进行审美联想、审美评价与审美转移,实现对风景体验的审美情感与表达,采用比喻、拟人和对比等多手法描写对风景审美对象进行情感表达,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通过借景抒情实现心灵的满足,达到物我交融的情感体验。徐霞客游阳朔珠明洞时,认为此地“此真群玉山头、蕊珠宫里也”,发出“飘然欲仙,嗒然丧我,心境变虚物我皆失,此亦人世之极遇矣”的惊叹,在欣赏美景时通过审美联想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其游历下岩尽观岩洞内外奇异景色时,将此景与所见类似之景进行对比,做出“诚胜境也,予所见粤中重楼之胜,此为第一”的评价与表达。
5 结论
《粤西游日记一》详细记录了明代桂林风景,同时也是徐霞客风景审美思想的研究载体。徐霞客风景审美思想以徐霞客风景审美对象为基础,通过多感感知与动静俯仰结合的游观方式展开。在审美过程中,徐霞客作为审美主体,将自己融入风景之中,结合自己的审美偏好与经验进行风景审美和情感表达,再通过审美联想、多手法描写等形式进行风景资源的审美评价,在与风景审美对象间的循环互动中促使审美体验与审美认知不断丰富与完善,完成审美转移与审美升华。最终,本文从审美对象、审美方式和审美情感与表达 3 个方面总结徐霞客独特的审美思想。徐霞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会采用不同的审美方法,在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与表达中蕴含其独特的山水观与生态观,以山水本原为重点的同时关注人文风景,通过动静结合与俯仰自得的审美方式,实现对审美对象的探险游览与审美表达,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本文对明代桂林传统风景的研究具有一定典型性,丰富了桂林传统风景研究。在桂林创建世界级旅游城市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对明代桂林传统风景的挖掘与现代化开发保护还有待深入。通过识别徐霞客风景资源与分析其风景审美,得到以下启示:首先,可以结合徐霞客的风景考察方式与审美方式,采用动态考察的方式对风景资源进行考察评价分析,对于徐霞客桂林风景资源的开发和风景审美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将徐霞客游线与徐霞客风景审美相结合,注重游线的开发价值,推进区域联动开发,推进徐霞客游线保护和申遗。最后,徐霞客风景审美蕴含着良好的生态价值观,是科学考察评价的思想总结,能够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注:图片均由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王小舒. 论徐霞客的审美观[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59-63.
[2]张智辉. 论《徐霞客游记》的美学特质[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60-64.
[3]曹姝. 论徐霞客寺庙建筑审美观[J]. 东岳论丛,2010,31(9):176-179.
[4]王椰林. 自然人化的新维度 《徐霞客游记》蕴含的生命美学观[J]. 中华建设,2017(9):102-104.
[5]高雪. 徐霞客山水审美意识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9.
[6]张司晗,高琪,刘晓明. 徐霞客风景审美评价思想和方法——以雁荡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 中国城市林业,2020,18(3):110-115.
[7]汪佳伟,唐晓岚. 徐霞客《江右游日记》中的风景审美思想研究[J]. 园林,2023,40 (1):111-117.
[8]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校注[M].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9]毛华松,梁斐斐,熊瑞迪. 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要素梳理及组织特征探究[J].风景园林,2018,25 (9):27-33.
[10]张立立. 城市旅游蓬发下的宋代桂林风景资源开发与景点营建特征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21.
[11]王馨梓,毛华松. 延续与嬗变:基于《良友》画报图文史料的近代风景审美探析(1926—1945 年)[J]. 风景园林,2022,29(9):135-141.
[12]李佳阳,琼·艾弗森·纳索. 以生态健康的文化可持续性为目标进行审美体验设计[J].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2021,9(5):72-79.
[13]吴恒,何文俊. 因何而美:旅游审美体验的溯源与机制[J]. 旅游学刊,2022,37(1):99-108.
[14]章明,吴尤. 游目与观想:城市公共空间复合意象构建[J]. 中国园林,2023,39(5):21-26.
[15]白舸,屈行甫. 中国古典园林中“游观”的美学阐释[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4):120-124.
[16]宗白华. 美学与意境[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9.
[17]高伟,刘音. 风景园林视野中的传统山水审美范式的迷失与重构[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刊,2021,36(2):119-124.
[18]唐孝祥,傅俊杰. 西樵山风景名胜审美文化特色研究[J].广东园林,2019,41(3):61-65.
[19]吴曼妮,郑文俊,胡露瑶,等. 风景的人文化进程——桂林山水园林审美历程之解读[J]. 中国园林,2020,36(3):50-54.
文章编号:1671-2641(2024)02-0087-07
关键词
风景园林;徐霞客;风景资源;审美体验;审美思想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Xu Xiake; Landscape resources; Aesthetic experience; Aesthetic thought
收稿日期:2023-12-01
修回日期:2024-02-26
作者简介:
程婷/1998 年生/女/湖南邵阳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桂林 541000)/专业方向为风景资源与遗产保护
(*通信作者)巫柳兰/1985 年生/女/广西柳城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桂林 541000)/副教授/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风景资源与遗产保护/E-mail:261611610@qq.com
高梓涵/2000 年生/男/河南商丘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桂林 541000)/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乡土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