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东周时期三足鼎的制作技术刍议
2024-08-11王璐郝玉洁
摘 要:三足铜鼎最早见于夏代,并作为主要的礼容器一直流行至东周时期,从三足鼎造型及附件部位的设计能窥探到不同时期铸造技术的变化。东周时期是青铜冶铸技术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以中原地区实力较强的郑、楚、卫等诸侯国出土三足鼎为案例进行铸造技术分析,可知这一阶段郑、卫三足鼎延续了中原式风格,制作范式相似,受中原冶铸体系的影响较大,楚式三足鼎在纹饰及附件部位的设计更加夸张繁复,这对于铸工分范设计水平及多范合铸技术的要求也更高。
关键词:中原地区;东周;三足鼎;制作技术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3.038
铜鼎是中国古代常见的铜器器类,从用途来说属于烹煮和盛食器,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是中国最早的礼容器组合之一。到了商周时期,铜鼎依然是地位最重要的礼器,与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息息相关,象征着权力与地位。铜鼎的形制可粗略分为方形鼎和圆形鼎,也有研究依据鼎的腹部形态分为盆鼎、罐鼎、平底鼎、方鼎等①。方形鼎对应四足,在分范铸型方面更复杂一些;圆形鼎对应三足,也是东周时期随葬列鼎的常见器型。不同地域鼎的形制与装饰代表了区域特色,尤其体现在鼎耳、鼎足等附件部位及鼎腹部的装饰风格上。东周时期的社会变革推动了铜器制作技术的多元化。中原地区以铜鼎为代表的姬周文化传统影响深远,用鼎数量也是贵族的身份象征。本文通过出土于中原地区东周时期楚、卫、郑等诸侯国的三足鼎局部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地域三足鼎铸造技术及装饰风格的特征。
1 三足鼎的铸造特点
铜三足鼎是最早的铜制容器造型之一,夏商时期的三足鼎,有研究认为形制仿陶鬲,三足呈锥形,与陶鬲的锥形足相似,足的变化也表明三足鼎的制作技术由简单到复杂,到西周以后流行柱形足三足鼎,东周时期开始增加蹄形足及兽面装饰。此外,耳部也由直立耳变为附Sth1EzO0JRWA79DbKiaOvA==耳,腹部的纹饰装饰也由单一的几何纹饰转变为三层浮纹。可见三足鼎的铸造技术的难点主要在于足部、耳部这类附件部位,附件的难易关系到模块、铸范的分范与制作技术。
早期三足鼎,鼎耳于口沿上方呈直立状,口沿平展较宽,一般一耳位置与一足对应,另一耳对应另外两足之间的位置,外壁分范沿足中线分为三块外范,耳部嵌在顶范,外范分范范线一直延伸过足部汇聚于器底,底部无需底范②,尤其锥形足,可见范线过足痕迹。图1为二里头遗址出土夏代三足鼎,腹部饰简单几何纹饰,三个锥形足内侧中线存留范线痕迹;图2为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出土商代饕餮纹鼎,三足形制介于锥形向柱形转变阶段,足外侧及内侧中线可见范线残留,腹部纹饰为略带浮凸的饕餮纹,三组饕餮纹分范残留痕迹刚好为腹部三块外范分范范线,腹部外范分上下两层,上层包括纹饰带及两耳,延伸至口沿底部,从口沿顶端观察腹腔内范延伸顶部在口沿顶端残留一圈范线痕迹,足内侧中空,一足对应其中一耳,另一耳对应另外两足中间位置。腹部下层外范包括三足,相当于鼎的外范,总共六块。
商代的多范合铸技术比夏代的更加复杂,这对于铸工模范的制作及分范运用要求更高,耳部加厚且内范与外范结合处在口沿部位留下范线,足的形制向柱形演变,意味着底部需要增加底范,鼎的形制风格逐渐变得规整厚重。随着铸器厚度和重量的增加,简单的分范已满足不了鼎的分型,需要提升多范合范技术,尤其浮凸纹饰带及附件部位分范设计更加复杂。
西周时期三足鼎形制趋于规整但不厚重,变化较大的是口沿和足部,足部已流行柱形足,口沿变窄,仍以立耳为主。图3为洛阳出土的西周饕餮纹鼎,底部有明显范线残留痕迹,柱形足需在底部增加底范,从足部内侧延伸至底部边缘,在鼎底留下三角形范线,每一柱形足内侧有两条范线残留。东周时期铸铜技术更加多元化,就三足鼎而言,足部、耳部和鼎盖的形制及装饰变化最大,多见立体及堆塑纹饰,鼎的形制也不再有统一的范式,造型及装饰风格各有地域色彩。图4为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战国弦纹兽钮盖鼎,鼎盖上饰三个兽首钮,鼎耳为附耳,鼎足已演变为瘦蹄形足。东周时期明显的铸鼎技术变化在于附件部位,相对于商代西周时期在鼎腹部流行的多层浮凸纹饰带,附件部位的象形化制作难度更大。商至西周流行的浑铸法,即多范合铸一体浇铸而成,在东周时期由于附件部位造型更加立体,脱模难度增加,转变为流行分铸法,但分铸的铸接部位容易松动、脱落,难以铸造厚重的器物。图4所示的战国弦纹兽钮盖鼎的盖鼎兽钮与器盖连接部位有铸接痕迹,蹄形足根部及鼎耳与鼎身有铸接痕迹,三足先铸,置于铸范并与鼎腹部浇铸连接成形。
2 中原地区东周时期的三足鼎
东周时期,基于商和西周青铜冶铸技术的积淀,在多范合铸及装饰工艺方面出现新的变革,诸侯国冶铸业所代表的不同地域风格兴起,分铸法、浑铸法应用成熟,附件部位的铸接方式也有更多选择,三门峡虢国墓地及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现分铸焊接工艺,虢国墓地的壶耳、匜鋬等附件部位采用低熔点铅焊料与器体凸榫连接,郑公大墓莲鹤方壶同样采用榫卯铸接的方式,利用铅锡焊料将耳部、蹄形足套焊在器体凸榫上③。铜鼎附件的装饰流行象形化的立体造型及浮雕、透雕、复合材质的纹饰等,贴金、鎏金、错金银、红铜镶嵌、镀锡等装饰技艺运用广泛,这种变化增加了分范及制范难度,东周时期的三足鼎虽少见商代铸器的规整和厚重感,但器物的造型更加灵动和多元化。以下就几件中原地区东周时期的三足鼎进行制作工艺分析。
新郑李家菜园郑公大墓出土的1件春秋时期蟠夔纹沿耳鼎(图5∶1),现藏河南博物院。双耳外撇立于口沿之上,圆腹圜底,三足呈兽首蹄形,形制厚重规整,这种造型承袭了西周末期周体系三足鼎的形态,折沿立耳鼎一直发展到战国中期④。该鼎耳部外侧表面布满纹饰,内侧与口沿连接处有覆盖痕迹,应是单独制作后与器身铸接而成的(图5∶2)。腹部饰一圈绹索纹,将蟠夔纹分为上下两层,在对应三足及三足中间位置共饰有六个竖状扉棱,结合器底范缝残留痕迹,就腹部而言,应是在扉棱位置分范,共六块外范,扉棱起到固定外范合范位置的作用,另一辅助依据是部分扉棱两侧的纹饰有轻微错位现象。每个扉棱两侧均有似长方形局部区域为素面,连接着两侧纹饰带,素面区域边缘未见明显范缝,再加上连接的纹饰也不完整,应是利用扉棱在视觉上分割大面积纹饰带,即便出现外范结合错位现象,也可将扉棱两侧打磨成素面以弱化这种错位缺陷,同时又可以避免后期打磨表面范缝时损伤纹饰(图5∶3)。三个兽蹄形足内侧有一残留范缝,表面各饰一个扉棱,足部的纹饰有浮凸,与腹部有连接痕迹,但应是先合范铸制兽蹄足,再与腹部铸接或焊接(图5∶4)。
另有1件河南博物院藏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春秋时期蟠虺纹盖鼎(图6∶1),器盖与口沿呈子母口,器盖与器身布满纹饰,盖顶有六挡环形捉手,外圈纹饰带四周各铸一环形钮,器身深腹圜底,饰有三圈蟠虺纹纹饰带,每圈纹饰带以绹索纹分割,三足均为兽首蹄形足,与腹部连接处痕迹明显(图6∶2),应为铸接或焊接而成的。双耳为附耳,每个附耳与口沿附近有两处柱状连接(图6∶3),耳根部呈兽首造型,也是单独制作后再与器身铸接而成的,附耳的铸接常用到榫卯式铸接,耳根部在铸接时套铸于口沿附近留下的榫头,以便契合附耳的位置。
辉县琉璃阁战国墓出土的1件战国蟠虺纹鼎(图7∶1),现藏河南博物院,鼎耳为附耳,三足为蹄形足,形制与上文郑公大墓出土春秋时期蟠夔纹沿耳鼎类似,双耳外撇,深腹圜底,口沿下一直到腹底部满饰蟠虺纹,腹部饰两圈类绹索纹,将蟠虺纹分为三层,在对应三足及三足中间位置饰有六个竖状扉棱,在扉棱两侧也见有长方形素面区域,扉棱两侧的纹饰有轻微错位现象,说明与郑公大墓出土春秋时期蟠夔纹沿耳鼎的扉棱一样,起到固定外范合范位置的作用(图7∶2)。双耳为附耳,耳根有两个兽首造型,与鼎身铸接而成(图7∶3),这类形制厚重造型复杂的附耳,多见使用榫卯式铸接,先铸鼎身,后单独制作鼎耳铸接,或使用套焊连接。三足也与上文郑公大墓出土春秋时期蟠夔纹沿耳鼎类似,足根为兽首造型,每足各带有一个扉棱,这种带浮凸纹饰的蹄形足需单独铸制,再与鼎身铸接或焊接(图7∶4)。
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1件春秋时期鳞纹升鼎(图8∶1),现藏河南博物院。束腰平底,口沿上一对立耳外撇,内侧素面、外表面饰浮凸兽面纹及蟠虺纹,双耳纹饰复杂厚重,内侧与口沿连接处有覆盖痕迹,应是单独铸制后与器身铸接而成(图8∶2)。腹部满饰鳞纹,以凸起绹索纹分上、下两部分,在对应三足及三足中间的位置,共装饰六个曲身卷尾攀附口沿的变异神兽,造型灵动复杂,局部有少量透雕附件,这类复杂浮雕装饰也是单独制作后与器身铸接或焊接相连的(图8∶3)。三足呈兽蹄形,足根部浮凸纹饰与郑公大墓的蟠虺纹盖鼎类似,与腹部铸接或焊接而成(图8∶4),足外侧扉棱形态夸张厚重。整体体现了楚式鼎的装饰风格,纹饰的制作相对复杂,鼎身以鳞纹粗分布局,在鳞纹上以细线条刻画蟠虺纹;在耳、扉棱、足附件部位,均饰铸制浮凸或透雕纹饰,在神兽上也能见到细线条的刻划纹饰,该鼎的纹饰设计应是在铸制整体形制后,以细线条再进行细节的刻制,从局部线条不平整、边缘歪扭等现象判断应是铸后刻画制作(图8∶5)。
3 结语
三足鼎的造型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三足陶制容器,作为青铜器来说,鼎身及附件部位的连接及装饰对多范合铸技术是个挑战。夏至西周时期,从三足鼎造型及附件部位的设计能窥探到铸造技术的变化,早期的锥形足加宽沿立耳可以无需底范,直接外范以三足三分范浇铸。商代至西周,柱形足逐渐流行,腹部纹饰也出现浮凸加地纹模式,为了便于一体浇铸需要增加底范,腹部分范在考虑三足外,还需对应纹饰带的分割与对称,尤其商代流行厚重的礼容器铸制风格,对于铸范质量的要求更高。
东周时期中原地区郑、楚、卫等诸侯国实力较强,这一阶段也是青铜冶铸技术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商和西周时期已稳定的中原冶铸体系的基础上,纹饰的制作、附件部位的装饰及器物的造型都趋向于夸张繁复的风格,三足鼎作为从夏代一直延续至东周时期主要礼容器类型,呈现出不同地域的铸造风格和技术水平。通过几件典型的郑国、卫国、楚国三足鼎的铸造特点分析,可以看出东周时期,三足鼎的制作有一定的范式,如在腹部装饰扉棱,一般是选三足及三足中间对应部位,既能弱化分范带来的错缝等瑕疵影响,又能在视觉上也符合对称布局的传统美学观念;再如兽蹄形足的装饰,兽首浮凸纹饰均设计在足根部与鼎腹连接部位,个别也会在兽首中部再加扉棱与腹部扉棱对应,这种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分范衔接等浇铸难题,若在足下部饰浮凸装饰,蹄形足中部弯曲足底外凸,则分范设计有难度,易在纹饰上留下范线不好后期打磨处理,而足根部为蹄形足外凸部位,设计浮凸纹饰便于分范,且加扉棱也可掩盖范缝等瑕疵,这对于工匠分范设计水平要求较高。此外,在三足鼎的装饰风格上,楚式鼎相较于郑、卫等中原式鼎,附件部位的装饰更加复杂,纹饰占器物比重更大,单个附件制作需要的时效也更多,如扉棱部位神兽造型局部透雕也需要连接、兽蹄形足及扉棱也需分别铸制再做组合,纹饰的设计分为主纹与细纹,也采用了铸、刻结合的方式,这对于冶铸工匠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体现了东周时期楚国北进中原的强盛实力。
注释
①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67-73.
②田长浒.中国古代青铜鼎铸造技术的研究[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82(4):167-177.
③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181-184.
④高崇文.东周楚式鼎形态分析[J].江汉考古,1983(1):1-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