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的印记

2024-08-11陈立荣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3期

摘 要:桦树属于落叶乔木,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其中白桦木质细致光滑,纹理顺直,树皮柔韧性强。我国北方居民有使用桦树、桦皮制作生产生活工具和构屋筑室的悠久传统。鄂伦春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掌握了成熟的桦树皮制作技艺。文章撷取鄂伦春民族博物馆收藏的7件桦皮文物,结合先民使用桦树、桦皮历史及鄂伦春族制作桦皮制品工艺进行赏析,将这些质朴的文物展现在大家眼前。

关键词:桦树;桦皮文化;鄂伦春族;纹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3.002

1 桦树和桦皮的使用历史

桦皮文化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性文化,生活在北半球的许多民族都有使用桦皮的历史。在我国历史上,北方狩猎民族对桦皮的使用极其广泛,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桦皮文化,涵盖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桦皮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远古时期的钻木取火,到木简刻字、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从构木为巢、刳木为舟到现代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树木远远早于石器被人类开发利用,经历了从简单的物质需求到精神文化层面的飞跃,在人类文明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东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肃慎便向中原王朝进贡楛矢石砮,也就是以木为箭杆、以石头或玛瑙为箭镞的弓箭。关于“楛矢”,有认为是用木化石做箭杆的观点,但是经考证后大家更加倾向于盛产于大小兴安岭的桦木才是这种箭杆的原料①。这种弓箭深受中原朝廷的喜爱,乃至后来陆续居于东北的挹娄、勿吉、室韦等也时向曹魏、西晋和元魏、南朝宋和唐等中土王朝朝贡此物,换取丰厚的赏赐。南宋人叶隆礼在《契丹国志》中记载后来建立辽政权的契丹人就是削桦木来做箭杆的②。直至清代,东北地区的贡品中还有桦木箭杆及桦皮。

除了作为工具原料外,东北古代民族也常常以桦木、桦皮作为构筑居室的原料,延续到清代,仍用此来建窝棚和围栅栏。

2 白桦的分布及经济价值

白桦主要分布在北温带,耐寒,生命力强,我国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内蒙古等地白桦分布较广,产量较高。白桦为落叶乔木,高20余米,树干修直,树皮洁白,树干上横生着许多皮孔,像一只只黑色的眼睛,叶片轻盈飘逸,成片的白桦林是森林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白桦不但能美化环境,而且经济价值也较高。桦木木质细致光滑,纹理顺直,是各种板材、家具、建筑的理想原材料;树皮柔韧性强,可分解为多层,内皮呈黄色,可炼油,还能制作器皿、桦皮画等;桦树汁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有“森林饮料”的美誉。

3 鄂伦春族桦皮制作技艺

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与森林为伴,他们把大自然的馈赠演绎成了一种文化。桦皮取材方便,能防水、防潮,携带轻便且不易破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桦皮器物几乎代替了陶、铁等其他材质的器物,覆盖了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鄂伦春族源于南北朝时期室韦族的钵室韦和大室韦部族,后经历代发展,至清代被编入布特哈八旗,是祖国东北边疆的重要民族之一③。鄂伦春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北语支,无文字。鄂伦春作为族名,始载于《清太宗实录》,当时称之为“俄尔吞”“俄罗春”,后来通用为“鄂伦春”,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或“使用驯鹿的人”。鄂伦春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定居之前社会形态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以狩猎为生,住所为简易的“斜人柱”,俗名“撮罗子”,呈锥形,里面用三十多根桦木干架成,夏季外面覆盖桦皮,冬天则用兽皮,这种住所搭拆方便,非常适合游猎迁徙的生活。《北史·室韦传》中说钵室韦“用桦皮盖屋”,记载了这一生活情境。桦皮除了用于盖屋外,还被制成各类生活用品,不但实用性强,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鄂伦春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成熟的桦皮制作技艺。

传统的桦皮加工技艺包括切、剥、蒸、压、削、刻、剪裁、刻花、压边、缝合等十几道工序。

兴安岭的初夏是雨水充足的季节,白桦树水分饱满,树皮很容易被剥下,此时是剥桦皮的最佳时间。人们挑选树干挺直、疤节少的桦树,在树干两米左右高处用猎刀划开一圈,向下约一米处再划开一圈,然后在划开的两道之间纵向划开,用刀尖沿划痕撬开,桦皮即可脱离树干,一张完整的桦皮就剥落下来了。划开树皮的时候下刀要轻浅,保证里面一层的嫩皮不受损伤。

剥下的桦皮使用之前需要进行加工处理。

首先将树皮里面的硬皮和木屑刮干净,正面的疤节刮至平整。新剥的桦皮水分充足、质地柔软、可塑性强,可直接使用;放置时间较长的桦皮在使用之前要用水浸泡并煮软,恢复其柔韧性,方可使用。然后将刮好的桦皮压制平整,根据器形大小进行裁剪。为了保证桦皮制品不变形、坚固耐用,器物都由内、外两层桦皮组成,内层选取树皮纹理纵向方向,外层选取树皮纹理横向方向,尺寸要比内层长约0.5厘米,高不变。

其次是制作纹饰。在裁剪好的外层桦皮上刻划或描画出花纹图案,然后在器物的盖、腹身各部刻压纹饰。刻压工具由犴骨、鹿骨、狍角等制成,鄂伦春语叫“托克托文”④。犴骨压花工具是将一根5~15厘米长的犴骨磨光,在一端磨出2到4个齿,2齿工具用于刻花,3齿、4齿工具用于刻压花边。使用的时候用木棒或猎刀侧面敲击“托克托文”,沿着桦皮上描绘的纹饰线条反复刻压,就会凸显出浮雕感的花纹。

最后是缝合。以桦皮盒为例:刻花完毕后,将里外两层桦皮分别缝合形成两个圆柱体,带纹饰的为外层,将两个缝好的圆柱体套在一起,两层缝合处要在相对的方向。桦皮盒身做好后,盒口用柳木条镶边,盒底围用桦皮条镶边,边高2~3厘米,起到加固的作用。盒底是将两层的底与三层的圆柱体盒身缝合在一起,五层桦皮叠在一起缝合难度很大,一般用兽筋线、马鬃线或麻线缝合,结实耐磨,不易腐烂。

4 桦皮文物赏析

鄂伦春自治旗位于祖国的东北部,1951年成立。鄂伦春民族博物馆成立于1991年,藏品主要为鄂伦春民族文物,其中以桦皮和兽皮文物最具艺术特色。桦皮文物器型有箱、盒、篓、桶、盆、碗、船、斜仁柱围盖、背包、摇篮、帽、狍哨等10余种。这些藏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鄂伦春族过去古老的社会风貌,它们经历了岁月的风霜与磨砺,颜色由天然的淡黄色渐变为斑驳的古铜色,古朴典雅的纹饰如刻在森林中的印记,沉淀了历史,惊艳了时光,散发出淳美的气韵,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内涵。以下撷取几件精品进行赏析。

4.1 近现代鄂伦春族刻压水波纹桦皮篓(图1)

二级文物,鄂伦春自治旗托河乡征集。桦皮篓底部呈长方形,器身向上梯状逐渐收分,椭圆形收口。底长42厘米、宽25厘米,高41厘米。篓身上腹部附加一层桦皮,交替刻压水波纹和回纹各两周,其中水波纹加有墨彩,使纹饰更富层次感。附有椭圆形桦皮盖,盖上刻划“米”字形线纹将盖分为六个区,中部上下对应装饰两株枝叶纹饰。上腹对应穿有两皮条作为提梁,侧腹也对应加有皮条,可与盖两侧的皮环绑结固定。

桦皮器物上的纹饰多使用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以回纹、团寿纹、水波纹、花草纹、折线纹、连弧纹为主,动物纹较少见。回纹和水波纹最早均见于陶器。回纹以横竖折线组成“回”字而得名,主要有方回单体型、简笔组合型、一正一反型、一笔连环型。纹饰线条连续不断,意为富贵不断头,象征生生不息、吉利永长。水是生命之源,是流淌的文明,人们根据江河湖海的流动之美,设计出由单条或多条并行的曲线连续的“S”形、旋涡形、鳞形等状态的水波纹饰,线条富于变幻,可波涛翻滚、气势磅礴,亦可平和柔美、静如止水,寓意厚德载物、海纳百川。

这件桦皮篓运用简笔组合型回纹,线条规整,简约朴拙,与水波纹组合,形成动静结合之韵,象征着幸福与美好绵延不断。

4.2 近现代鄂伦春族桦皮船(图2)

一级文物,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乡征集。长601.5厘米,宽63.4厘米,高25厘米。船体两端尖翘,船身细长,形似柳叶,船骨架由五十多张樟松薄板条制成,外包三张拼接成一体的桦皮,船内均匀排列四根横梁起到支撑的作用,船桨也由松木制成。船体四周用松木条嵌合,接缝处涂有松树油,防止漏水。桦皮船是鄂伦春族水上交通运输工具,船体轻,速度快,携带十分方便。桦皮船据用途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小船能坐1人,适合在较窄的丛林河道里穿行;大船能承载2~3人,也可载物。桦皮船也用于渔猎生产,还可以用于狩猎,由于船在水中划行时悄无声息,猎人乘坐桦皮船隐蔽在河边,当猎物走近时立即将其捕获。

4.3 近现代鄂伦春族椭圆形压花墨绘桦皮箱(图3)

一级文物,鄂伦春自治旗托河乡征集。高18厘米,盖长44厘米、宽29.8厘米。箱椭圆形,通体刻压纹饰并墨绘,肩及下腹部各为一周回纹,中腹饰三组水波纹。椭圆拱形盖,有子口,可嵌合于箱体内。盖上补贴一块椭圆形桦皮,边饰回纹,中心刻压落花流水纹:两朵间饰“万”字纹的四叶花飘于水波中。箱口沿和箱底边均围有一圈柳木条定型和加固,箱上腹部均匀对称分布八个小圆孔,其内的细狍皮条既可作为提梁又可绑结固定箱盖。

落花流水纹最早产生于宋代,纹饰一般由单朵花或折枝花与水波纹组合而成,寓意美好的时光如流水一般,值得珍惜。至明清两代逐渐发展演变,变化灵活,种类繁多,多用于陶瓷、织锦和各类器具上。

桦皮箱有椭圆形和长方形两种,这件做工考究的桦皮箱是姑娘出嫁时的陪嫁品,用于盛放贵重首饰、服饰、腰带、帽子等生活用品。嫁妆通常都由母亲亲手制作,在桦皮箱上刻上吉祥花纹图案,寄托着美好的祝福。这件桦皮箱纹饰精美,象征吉祥如意、永恒和美好。

4.4 近现代鄂伦春族椭圆形刻花彩绘桦皮盒(图4)

一级文物,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乡征集。高4.7厘米,盖长42.8厘米、宽20.7厘米。椭圆形扁盒,盖附子口。下腹饰一周水波纹;盒盖满饰“南绰罗花”纹,以穗形绳纹勾勒每朵花的轮廓,并向外延伸至边饰处,显得花朵连绵不断。桦皮盒上着红、黄、黑三种颜色,染料取自野生植物的叶汁、花汁、果汁,通体刷一层薄薄的油衣,色泽光鲜亮丽,持久不变。红色象征姑娘之喜,黄色象征男子之喜,黑色象征爱情永恒。盒口沿及盖的子口由柳木条围成,盒口有四个相对的圆孔,内有皮条,用于绑定盒盖。

“南绰罗花”为鄂伦春语,意为“最美丽的花”,象征着纯洁、忠贞的爱情。北方的春天乍暖还寒,兴安杜鹃盛开在积雪未融化的山坡,似粉色的花海。它也被称为“报春的使者”,是美丽、坚韧的象征。夏季,山谷、河边野百合竞相开放,花呈喇叭形,六瓣,花色有红色、黄色、白色等,是纯洁美好、百年好合的象征。“南绰罗花”以兴安杜鹃和野百合为原型,融合了云纹元素,经抽象变形呈“十”字形,花瓣为四或六瓣,花形似如意云卷,两两相对,形成一组纹饰。“南绰罗花”可单独或多组连续使用,也可呈辐射状使用,给人以曼妙多姿、如梦如幻的美感。这是一件典型的陪嫁品,色彩斑斓,华丽典雅。

4.5 近现代鄂伦春族刻压团寿纹桦皮桶(图5)

一级文物,高15.1厘米,盖直径14.4厘米,底径15.4厘米。桶圆柱形,器身上收下展,桶下腹刻压一周凸形纹饰,为正反组合的变形回纹,状如连绵的凸形山峰;肩部为一周水波纹。盖面刻压团寿纹。盖两端对应各有一孔,一侧拴有皮条与桶口上的小孔相连。通体墨绘。“寿”字纹是中国传统吉祥纹饰,深受人们的喜爱。从古至今,长寿都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五福临门”之说,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寿”居五福之首。团寿纹是“寿”字纹的一种,“寿”字经艺术变形后,轮廓为圆形,线条连绵不断,常用于装饰陶瓷、织物、建筑、家具等,寓意团圆和长寿。这件桦皮桶以团寿纹和回纹、水波纹相呼应,象征着家庭团圆、健康长寿、幸福绵长。

4.6 近现代鄂伦春族桦皮神冠盒1(图6)

一级文物,鄂伦春自治旗朝阳村征集。高15.5厘米,口径20.4厘米,底径21厘米。圆柱形盒体,斗笠状盖,扣合后呈谷仓形。上腹刻压一周变形回纹,底边补贴一周水波纹。盒盖的纹饰分三区,自上而下分别为四瓣花纹、回纹、弧形对称纹样。盒盖边沿有两个小圆孔穿皮条带,可与口沿上的皮条相系。

4.7 近现代鄂伦春族桦皮神冠盒2(图7)

一级文物,鄂伦春自治旗托河乡征集。高32.5厘米,口径28.7厘米,底径29厘米。墨绘纹饰,圆柱形盒体,盒胫部绘回纹,中腹为水波纹。斗笠形盖的顶部补贴一小块桦皮,边缘刻划两层水波纹;盖身墨绘六组正反间饰的树形纹。

鄂伦春族有信奉萨满教的传统。萨满教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他们敬畏自然,认为万物有灵,故而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如鄂伦春族狩猎时都会供奉“白那恰”(山神),他们认为“白那恰”统治着森林里的山川、河流、动物,便在山上找一棵高大的树,在距地面约2米处的树干处削去树皮,修理平整,画上人脸形,即为山神。猎人出猎时要拜山神,以保佑他们平安和收获猎物。神冠盒即为装置神偶像和萨满法帽的器具。

注释

①宋德金.谈桦木与东北古代文明[M]//宋德金.辽金史论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②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二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③赵复兴.鄂伦春族游猎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7.

④苏日台.鄂伦春狩猎民俗与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