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历史沿革、鲜明特色与当代启示

2024-08-11陈欣张如

重庆社会科学 2024年7期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人才工作是党执政兴国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回顾百年峥嵘岁月,党的人才工作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这也深刻体现出党的人才工作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并在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人才工作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彰显出其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育才的鲜明特色。为了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新形势,党的人才工作不仅深刻总结了其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的历史经验,还牢牢把握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给人才工作带来的新任务和新挑战,为党的人才工作在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

[中图分类号] C964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7-0099-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7.007

人才作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2]。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3],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也将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地位提升到历史新高度。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为指针,遵循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发展、引进、选拔。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不断提升党的人才工作效率、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的人才力量与智慧能量。因此,全面梳理百年来党的人才工作历程,深刻总结人才工作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时所实施的重要举措,并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探索党的人才工作的鲜明特色,进而为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一、文献回顾: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研究述评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学界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新时代人才工作和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外学界则注重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为本国人才工作的制定与实施提供重要参考。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为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都在积极招揽人才,这一现实需求的不断提升也使得我国学界对党的人才工作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徐明分析了百年来党的人才工作的重要举措及重要经验[4]。李焕荣、韦蓝欢、刘国顺根据时代特征、社会变迁及不同时期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转变,探讨了人才思想的发展过程与形成动因,并深入剖析了人才的内涵及其价值观的演进,探究出人才选用及人才标准的创新与发展,以总结出人才工作的重要经验[5]。同样,黎明辉也对党的人才工作进行了历史梳理,分析了党领导人才工作的动力、取得的成就及经验启示,为今后人才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启示[6]。尹勇立足新时代,重点分析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内涵、发展思路及时代成效,并深入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7]。薄贵利、刘国福也以新时代为背景,探究了人才工作的新使命、新挑战与新措施,以深入剖析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整体运行过程及总体架构[8]。汪怿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切入点,对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所面对的格局、变局、布局进行探讨,深入阐释了人才强国战略在新趋势、新变局下的新布局,突出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性特征[9]。国外学界对人才工作的研究也给予了积极的关注,主要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科技人才跨国迁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对人才概念的研究看,布林利·托马斯(Brinley Thomas)对人才的解读以“专业技术人士”和“技术人员”为主[10]。从对人才策略的研究看,人力资本理论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将人力资本的形成归纳为教育、医疗保健投资和劳动力迁徙等,并认为要解决人才问题,需要从人力资本着手[11]。布莱恩·贝克尔、马克·休斯里德、理查德·贝蒂认为要以人才的战略性贡献制定人才计划的新观点[12]。

上述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均未将百年来党的人才工作的重要举措与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的鲜明特色相联系,难以体现出党的人才工作的系统性与创新性,且未明确这些成果为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怎样的启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需要把党的人才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中去谋划和推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鉴于此,有必要在梳理百年来党的人才工作的基础上,从应用层面对其重要举措、鲜明特色及当代启示进行归纳总结,为早日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历史沿革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党的人才工作在各个时期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因时制宜采用各项有力举措。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前行、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丰富发展,最终走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跨越,党的人才工作都体现出其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并在人才选任、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革命、改革和建设的需要培养、选拔大批人才。

(一)初步探索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与重要举措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初步探索期。为有力打击帝国主义及资本家的残酷剥削,扩大革命队伍的规模及影响力,这一时期党的人才工作重点是培养政治工作人才为主的革命所需的军事、技术、宣传、经济、卫生、文化等各类人才。围绕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办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校,拓宽了人才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13]的人才培养组织原则及提出“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标准。

从人才培养方式看,党中央通过创办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以政治工作人才为主的革命所需的各类人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必须依靠并造就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才能推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蓬勃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14]这表明农民是中国革命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在革命进程中,党中央带头创办了多种类型的学校,如“抗日军政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为革命的顺利推进培养了大批包括军事、医疗、技术在内的各类人才,并不断强化人才的思想意识,为革命队伍的壮大筑牢思想高墙。从人才培养组织看,党中央提出“支部建在连上”,明确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也为培养革命所需的各类人才提供了组织保障。大革命的失败让党中央意识到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的核心问题。为此,在古田会议上,党中央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人才培养组织原则,这不仅提升了红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也从组织上明确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进一步规范了革命军队的政治属性。从人才选拔标准看,党中央为革命队伍质量的提升明确了“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标准。1937年到1938年,毛泽东同志先后提出了人才选拔不仅要德才兼备,还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这也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标准,并体现出党的人才工作具有鲜明的群众性。

(二)曲折前进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与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曲折前进期。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并推动国家工业化建设,这一时期党的人才工作重点是“培养一批真正能掌握高级技术的专门人才”[15],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等各行各业的需要。围绕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运用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营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才发展氛围,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选拔标准。

从人才培养方式看,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对人才的培养。1951年,北京部分高校组织学生参与土地改革运动,并开设了“新民主主义论”课程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促进他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这也强化了人才素质。从人才发展核心看,党中央为人才发展营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6]的良好氛围。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逐渐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提上日程,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不仅为国内的人才培养营造了宽松的环境,也吸引广大海外留学人员归国。截至1965年底,全国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已达到245.8万人,为国防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人才资源[17]。从人才选拔理念看,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又红又专”[18]的人才选拔标准,以实现人才“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19]。

(三)丰富发展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与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丰富发展期。为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一时期党的人才工作重点是解放民众长期被束缚的思想,以培养出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围绕这一主题,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发展方针及“以人为本”的人才选拔理念。

从人才培养战略看,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20]战略。随着世界科技革命出现了新高潮,科学技术作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得到了广泛关注。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不仅为我国培养现代科学文化人才提供了制度支撑,也推动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在邓小平同志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教师社会地位的同时,教育部也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截至2010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达到1.2亿人[21]。从人才发展方针看,党中央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2]。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就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人才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从2000年中央提出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到2002年首次提出“人才强国战略”[23],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制度遵循。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生产力,而人则成了最先进的生产力。”[24]只有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培养出具有现代科技文化的人才。从人才选拔理念看,党中央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人才观的关键。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全面部署实施了人才强国战略,其核心是尊重人才、发展人才,最终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25]。2010年,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这也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6]。

(四)历史跨越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

进入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我国从人才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这一时期党的人才工作重点是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围绕这一主题,党中央提出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选拔理念。

党管人才的核心是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只有明确了“党管人才”[27],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深刻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加强和完善人才工作建设。以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满足人民生活所需提供了技术支撑。从人才发展核心看,中国共产党探索出“教育—科技—人才”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人才工作与教育、科技相结合,形成了系统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了人才工作中的“八个坚持”,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人才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也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明确了要求[28]。从人才选拔理念看,党中央确立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为了吸纳更多人才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02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海内外优秀人才来华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并不断开创党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三、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鲜明特色

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它不仅继承了百年来党的人才工作的重要经验,更结合了“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3]27这一人才工作的新定位,从党的人才工作的逻辑起点、重要保障、核心目的、关键要素、基础工程等方面,深刻总结出党的人才工作具有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育才的鲜明特色。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内涵,为党的人才工作在新时代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识才:党的人才工作的逻辑起点

识才就是要认识到“什么是人才”和“如何识别人才”,这是党的人才工作的逻辑起点。人才识别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实践工作,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方法,才能识别出群众公认的、有素质有能力的人才。《资治通鉴·周纪》中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29]的记载,强调识才要坚持以德为先;在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百年历程中也明确了这一原则,将品德作为人才识别的重要标准。1937年,毛泽东同志对党的干部提出富有牺牲精神、大公无私的品德要求和“懂得马克思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30]的才能要求,体现出“德”与“才”是党识别人才的两大标准;1938年,毛泽东同志针对人才选用提出干部选拔不仅要德才兼备,还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进一步完善了党的人才识别标准,也为党的人才工作在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一标准的提出和完善,深刻体现出党的人才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由人民评判,这也增强了人才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百年来党的人才工作的重要经验,最终凝练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识别标准和实践辨才的识才方法,以识别出优秀人才。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在延续人才识别“德才兼备”这一优良传统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其内涵要义。其中,“德”主要指品德,“才”则指对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掌握。“德才兼备”的识才标准不仅符合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出党对人民群众负责任的态度,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德行的看重,更是关乎国计民生、人民福祉。新时代的“德”要求人才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1],只有既具备“德”又具备“才”,才能成为优秀人才。实践是检验人才价值的重要渠道,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磨砺人才、识别人才、发现人才,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机会。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干部从基层培养、人才从基层选拔”,就是要激发干部的潜力、提升其综合能力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以选出真正为民服务、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爱才:党的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

爱才,就是重视人才、诚意待才、贴心服务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32]269爱才不仅可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能够帮助他们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推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党的人才工作百年发展历程看,党中央始终关心、爱护、培养人才,并因此吸引了大批人才为国效力。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要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要百家争鸣,为各行各业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钱学森、钱三强等大批海外留学人员纷纷回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33],这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未来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与国外专家亲切座谈,并亲自为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颁发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及国家荣誉称号,充分展现出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和爱护,进一步激励广大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推动我国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始终重视、关心、爱护人才。人才成长于现代化建设,集聚于现代化建设,作用于现代化建设。作为实现民族振兴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对人才的关爱有着巨大的公共价值。首先,重视人才是爱才的首要表现,对人才的重视可以促进人才自身素质的提升,并不断推动全社会形成爱才的新风尚。其次,诚意待才是爱才的内核。党和人民的关怀是人才全身心投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对人才的关怀不是利用金钱利益诱导,而是在对待人才时诚心诚意、尽心呵护,以敬畏之心对待人才。最后,贴心服务人才是爱才的保障。对人才生活和工作的保障是其施展才华的必要前提。党和国家对人才的关心关爱不仅体现在对人才的精神鼓励上,还体现在对其生活所需的物质保障方面。在引进人才时,既要为人才提供资金保障,也要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真正做到关心人才、爱护人才,让人才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用才:党的人才工作的核心目的

用才,就是帮助人才各显其能,让人才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34]全方位引进用好人才,发挥人才队伍优势,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举措。党在使用人才时要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35]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公平机会,让各类人才能够各得其所、各尽其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党中央突破过去唯资历、唯职称等对人才的片面认识,强调“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36],以凸显人才的平等性和广泛性,让人才到合适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新征程上,人才工作将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切实做到用其所长、用其当时、用其适位。用其所长,就是要利用和挖掘人才的优势,发挥其长处,在展示自身才华的同时,也能够创造价值。每个人都有其特点和优势,擅长领域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在用人过程中发现人才的优点和长处,加强对各类人才的识别,为其安排合理的工作。这不仅可以促进人才优势的发挥,使人才使用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也能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用其当时,就是在人才的最佳状态时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中青年时期是人才创造力的高峰时期,各部门、单位应该大胆使用青年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给予他们更多发展机遇,以促进人才自身价值实现。用其适位,就是根据人才的不同素质、能力及优势,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人才素质与岗位的匹配不仅是人才自身选择决定的,也可以通过完善人才流动配置进行合理的引导,让人才在合理的岗位上发挥自身价值,这也有助于提升新时代人才工作质量效率。

(四)容才:党的人才工作的关键要素

容才,就是为人才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37]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38]的人才理念,旨在破除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松绑。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包容的现代化,人才作为现代化的创造者和主体,与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交融。人才成长和发展依托于现代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制度管理体系。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所提出的创新举措,符合党和人民的发展要求[39]。2021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8%,其中人才贡献率达到34.5%[40]。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与全面向好的经济趋势相辅相成,推动人才贡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

新形势下,推动党的创新型人才建设、落实好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41],为人才成长提供必要物质条件和精神支持,满足人才的合理需求。我国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取得先机,聚天下英才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在全社会培育容才的优质土壤。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战略资源,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尽展其长,要在全社会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不断激励人才积极投身于创新发展实践。同时要认识到人才并不是完美的,也会存在一些缺陷,但只要不是根本性、实质性的缺陷,就应该根据实际状况宽容处理,最大限度包容人才的失败,坚持用唯物辩证的人才工作方法,正确看待失败与成功的关系。容才既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能力,其蕴含着用人者的修养和责任。对人才的宽容不仅是“自上而下”的,也要形成“自下而上”的宽容心态,破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错误观念,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中。

(五)育才:党的人才工作的基础工程

育才,指的是对人才的孕育与培养过程。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42]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人才新的使命与任务,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和国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从党的人才工作的百年历程看,党在成立之初就通过创办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校,为革命的进行培养了大批包括军事、医疗、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党中央开展高等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锻炼;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相继提出,进一步促进我国人才队伍的壮大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为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人才培育方式主要包括内部培育和外来访求两种途径,而这两种途径培育出的人才也要经历一个再培育的过程。从对内部人才的培养看,我国坚持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是培养内部基础研究人才的重要平台,始终坚持以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提升人才质量、壮大人才数量。虽然我国强调人才自主培养,但也绝不会自我隔绝。从对外部人才的培养看,我国坚持引进高精尖人才。随着《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办法》的实施,我国人才培育逐渐与国际接轨,为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来华工作提供制度支撑。如果只注重引进而忽视培育,则会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给人才工作推进带来巨大风险。因此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强人才再培育也是育才的重要一环。人才培育工作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不仅需要着眼于本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还要让人才树立起为社会、国家、人民服务的大局意识,不断激发人才活力,最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效赋能。

四、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当代启示

当今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了发展中的诸多困难与挑战,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前进,我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人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共产党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改革和创新党的人才工作,并始终坚持延续党管人才的工作原则、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战略、坚持实施“人才强国”的工作方略,这为我国加快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延续党管人才的工作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43]党管人才是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力量整合等方式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机遇和空间。因此,党管人才是党的人才工作健康有序进行的必然之举。从党的人才工作发展历程可知,党管人才是人才发展的首要原则和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党对人才工作的绝对领导,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根本保障。

长期以来,党管人才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才工作之路。“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23]59党对人才的管理主要包括了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和服务管,以全面系统地推进人才管理工作。在党的人才工作百年发展历程中,党管人才的主要内容随时代需要不断变化发展。在新时代,党管人才将继续立足新的时代特征、掌握新的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党委统筹协调能力,以进一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服务人民的价值观念。可以说,只有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资源、激发人才效能、鼓励人才创新,让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

(二)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战略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44]是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提及的人才策略,其核心要义是通过党的人才工作将国内外的人才聚集起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交往日益紧密,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这使得人才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从各国制定和实施的人才战略可知,为了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各国都在积极引进用好人才。这充分表明,人力资源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人才的引进和用好成为各国发展的核心要素,“要想实现储才聚才,就需要营造爱才的环境、容才的‘肚量’,这样才能营造出信任、包容的用人氛围”[4]。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引进国外人才成为提升我国人才素质及创造更多科研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虽然在一些领域跻身世界前列,但参与国际竞争的首席专家并不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尚且不足,人才活力激发程度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之间也存在差距,为了能够顺应世界科技进步与加快人才强国建设,我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广纳天下英才。所以,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要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三)实施“人才强国”的工作方略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45]“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46]当前,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人才发展体制也出现了更深层次的矛盾,这就需要党的人才工作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引领,不断调整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才强国战略作为我国人才发展的长远战略谋划,为我国人才自主培养及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标尺,也符合我国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律。在不同时期,人才强国战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爱护人才、团结人才、激励人才,让战略科学家、技术领军人才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等各级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添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人才工作与教育、科技相融合,以形成系统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创新,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要不断调整其内部的体系结构、激发人才活力,并引导人才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与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结合,“在‘三位一体’的格局中,教育是先导,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47],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也是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南。

五、总结: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新时代意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为指针,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开展党的人才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逐渐形成了基本框架体系。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人才与教育、科技构建出三合一体系,以科技为关键,人才为支撑,教育为根本,实现了三者功能的耦合与协同联动。教育是人才成才、发展的必要环节,以社会发展为导向并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以推动人才工作的发展及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科技的自立自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归根结底要以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为支撑,而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中之重。未来,在准确把握、有效解决党的人才工作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其与国家和社会整体发展计划、各项重大发展战略部署紧密结合。一是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是继续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用人主体的关系,极大激活人才效能;三是深入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选人用人政策,促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的集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奠定人才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人才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

[2]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04.

[3]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7-28.

[4] 徐明.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才思想的理论进路与实践向度[J].北京社会科学,2022(2):4-15.

[5] 李焕荣,韦蓝欢,刘国顺.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百年发展与演进[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6):4-11+30.

[6] 黎明辉.新时代党领导人才工作的动力、成就与经验[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10-118.

[7] 尹勇.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质内涵、实践思路、时代成效[J].新疆社科论坛,2022(1):81-87.

[8] 薄贵利,刘国福.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新使命、新挑战与应对挑战的新举措[J].政治学研究,2021(5):41-50+156.

[9] 汪怿.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格局、变局、布局[J].南京社会科学,2021(12):1-11+20.

[10] Walter Adams,ed. ,The Brain Drain,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68,pp. 28-33.

[11]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9-10.

[12] 布莱恩·贝克尔,马克·休斯里德,理查德·贝蒂.重新定义人才[M].曾佳,康至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62.

[13] 沙健孙.中国共产党史稿(1921—1949):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91.

[1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2.

[1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13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65.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58.

[17] 卢洁.中国梦·复兴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78.

[18] 范香保.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0.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603.

[20]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5.

[21] 中共中央组织部.坚持改革创新 服务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组织工作的进步历程(2002—201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6.

[2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23]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中国小康之路——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热点问题探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14.

[24] 赵光辉.人才发展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227.

[25] 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执政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

[26] 顾海良,李楠.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1921—2021)[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510-511.

[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85.

[28] 郑庆东.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202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31.

[29] 王小甫译解.资治通鉴选注[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3.

[30]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

[3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97.

[3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2021年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69.

[33] 科学技术部编写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17.

[3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4.

[35]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90.

[36]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

[37] 刘业超.文心雕龙通论(上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5.

[3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39.

[3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马建堂.十年伟大飞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

[40] 王成斌.让人才发展现代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源泉[N].光明日报,2023-01-15(07).

[4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6.

[42]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蔡奇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3-04-14(1).

[43] 习近平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 让人才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刘云山出席座谈会并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7(1).

[4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

[45] 周卫东.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3.

[46] 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李克强主持 栗战书汪洋赵乐际韩正出席 王沪宁讲话[N].人民日报,2021-09-29(1).

[47] 裴哲.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的集成功能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3(2):27-33.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of the talent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en Xin Zhang Ru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e talent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key to the party's ruling country and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Looking back on the party's century -old years, the talent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learned from history to the wisdom of the future, which also deeply reflects the party's talent work always serves the central work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nd in talent training, talent selection, talent development of talents, and talent development I have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the party's talent work is based on the tw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overall situations. With the goal of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it is aimed at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s and education. In order to face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world's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the world" and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party's talent work not only profoundly summarized its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the century -old development process, but also firmly grasped the main society in our society. The new tasks and new challenges brought by contradictions to talent work have provided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the party's talent work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alent work; New era;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alent power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