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十步:高中地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与应用的实践
2024-08-10杨绍忠
传统的高中地理“三段五步”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针对性与个性化,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打破局限,笔者提出“三段十步”教学设计,旨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与应用。课前通过学情分析、预习测评和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课中引入情境创设、探究学习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通过作业、微课辅导和反思评价,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为例,加以具体阐述,旨在交流与共勉。
一、课前阶段——以“学情分析”为核心
(一)学情分析
课前,教师采用测试、访谈、问卷调查及课堂观察等方式,对45名学生从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三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知识储备方面,60%左右的学生能区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但对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岩石转化关系的知识储备普遍薄弱;在学习能力上,大部分学生可理解复杂的地质过程;50%左右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适合设置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良好,适合小组和项目式学习;在学习需求上,学生渴望更多实践机会,对案例教学感兴趣,并期待课堂上有更多互动环节。
(二)预习测评
教师精心设计一份试卷,并通过数字平台发布。其中,选择题共5题。
第1题:下列哪种岩石属于变质岩(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D.砂岩
第2题:岩浆岩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石是
(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第3题:岩石圈物质循环中,沉积岩转化为变质岩的主要条件是( )
A.高温高压 B.低温低压
C.高温低压 D.低温高压
第4题:石灰岩经过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是
(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片麻岩 D.石英岩
第5题: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为沉积岩
B.变质岩只能由沉积岩转化而来
C.岩浆只能来源于地壳
D.各类岩石都能相互转化
简答题有2题。
第1题:描述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第2题:简述岩石圈物质循环主要过程及其地壳演变中的作用。
结果显示,有5名学生表现出对知识点有较好的掌握,能准确回答测试中的大部分问题;有15名学生对测试内容几乎一无所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剩下的25名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对部分知识点有所了解,但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化教学、小组合作和互动交流,促进深度学习,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通过引入《西游记》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揭示岩石类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小测验、模型观察和小组讨论,全面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总结提升环节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拓展应用。课后作业和微课辅导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反思评价能促进学生自我提升。
二、课中阶段——以“师生互动”为关键
(一)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探索一个神秘的话题。请大家看教室的灯光,是否感觉有所不同?
生:(环顾四周,感到好奇)是的,老师,灯光变得有些暗。
师:没错。现在请大家闭眼,想象自己正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学生闭眼,开始想象)
师:(播放《西游记》中孙悟空诞生片段)请大家睁眼,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兴奋地)看到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
师:好!孙悟空是从神奇的石头中诞生的,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如果孙悟空真的是由岩石演变而来,那会是哪种岩石赋予了他生命呢?
生:(好奇地)老师,我不知道,您能告诉我吗?
师:不急,我们先来讨论。大家觉得孙悟空的诞生与哪种岩石有关呢?
生1:可能是花岗岩,因为花岗岩很坚硬,就像孙悟空一样。
生2:可能是大理石,大理石有美丽的纹理,就像孙悟空的皮毛一样。
师:那我们如何验证这些想法呢?
生:(思考)查阅相关资料,观察实际岩石样本。
师:大家分组讨论,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推测孙悟空诞生可能与哪种岩石有关。
教师提供《西游记》中花果山地质构造图片和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时间到!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来分享讨论结果。
生3:我们组认为孙悟空诞生可能与沉积岩有关,因为沉积岩是由风化、侵蚀和搬运形成的,与孙悟空从石头中诞生的场景相符。
师:请大家结合老师提供的花果山地质构造图片和资料,看你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学生观察图片和资料,进行讨论)
生4:我们组发现花果山的岩石确实具有沉积岩的特征,如层理结构、化石等。
师:真棒!你们通过观察和讨论,成功揭示了花果山的岩石以沉积岩为主的秘密。
教师通过调整教室灯光、播放《西游记》片段,营造神秘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奇幻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观察图片资料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探究学习
1.教师引导与资源提供
师:同学们,今天讨论岩石的类型、成分及形成环境。(教师呈现地质图、岩石样本等学习资源。)
2.学生分组讨论与深入探究
师:小组讨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分别有什么基本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
生: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沉积岩是由风化的岩石碎屑经过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由其他岩石转化而成的。
师:很好!那这些岩石类型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生:我们组讨论后认为,岩浆岩可以通过风化、侵蚀等过程形成沉积岩,而沉积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又可以转化为变质岩。
师:真棒!你们已经揭示岩石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那这些转化过程是如何构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呢?
生:(结合地质图等资料)岩石的侵蚀、搬运、沉积和变质等过程共同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个循环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使地壳中的岩石不断更新和演变。
3.互动交流与实例分析
师:现在给大家展示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岩石分布图。请大家分析该地区的岩石循环过程。
生:(认真观察并展开讨论)这个地区的岩浆岩经过冷却凝固后形成了山地,随着风化和侵蚀作用,山地上的岩石被搬运到低洼地区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沉积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又转化为变质岩。
师:你们已经理解了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呢?
生:在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都需要深入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规律。只有掌握这些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保护地球环境。
师:说得好!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这种探究精神,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上述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的方式,加深了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时检测
首先,教师在完成对岩石的形成、分类、变质及循环过程讲解后,立即进行小测验,内容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选择题共3题。第1题:下列哪种岩石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A.花岗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D.砂岩;第2题:沉积岩形成的主要过程是?A.岩浆冷却凝固 B.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压实 C.高温高压下的变质作用 D.地球内部的熔融作用;第3题:变质岩是由哪种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转化而来的?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火山岩。简答题:描述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其次,教师展示精致的地质模型和生动的动画供学生观察。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指导他们关注循环的各个细节,并鼓励他们积极提问和思考。通过观察模型与动画,学生能清晰地理解岩石的侵蚀、搬运、沉积、变质等现象,从而对循环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特定岩石或循环环节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析这些岩石的形成原因、在循环中的作用及对整个循环的影响。在讨论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展,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学生提交小组讨论报告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批注,明确指出学生在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对在讨论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提供个性化辅导,帮其解决疑惑。
上述设计旨在通过小测验、模型观察和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检测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掌握情况,并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以促进学生对这一复杂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总结提升
师:经过前面的学习和讨论,相信大家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有了深入的理解。谁能总结下今天的学习重点?
生:今天学习了岩石的形成、分类、变质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了解不同类型岩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及转化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重要一环。
师:总结得很到位。那么,大家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它使地壳中的岩石不断更新和演变。此循环过程对地球环境也有着深远影响,如地貌形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
师:好!那我们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呢?
生: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分析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岩石分布特点,从而了解该地区的岩石循环过程及它对地貌和矿产资源的影响。这对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帮助。
师:看来大家已经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课后,希望大家能继续深入探究这个问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拓展资料和案例,供大家课后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教师分发拓展资料和案例)
师:今天大家表现很突出。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热情,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总结提升教学环节旨在通过回顾与整合、知识体系的构建、核心原理的深入剖析及知识的拓展与应用等环节,全面加深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通过提供拓展资料和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此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后阶段——以“个性辅导”为重点
(一)课后作业
1.夯实型作业
填空题:岩浆岩经过____和____会形成碎屑,沉积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会转化为____岩。
简答题:简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描述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及形成过程。
绘制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进行可视化呈现。
2.创新型作业
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条件允许),了解该岩石或矿物的形成过程、特点和用途,并撰写一篇简短报告。
3.挑战型作业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区,深入研究该地区岩石的分布、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撰写一份详细的研究报告,并准备在课堂上展示和交流。
上述三个层次的作业设计,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夯实型作业强调基础知识的巩固,创新型作业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挑战型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和跨学科思维。通过完成这些作业,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理解,还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
(二)微课辅导
1.定时微课解析
课后,教师上传微课,微课中重点讲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教师鼓励学生线上提问,并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解答。
2.固定交流答疑
教师设立固定答疑地点,如教师办公室或学习室,便于学生在课间或课后与教师面对面交流。
3.即时互动平台
教师可利用微信、QQ、钉钉等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即时互动答疑群或频道,并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师要尽快回复并解答问题。
4.紧急求助通道
教师可提供紧急求助电话热线,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教师通过以上措施开展微课辅导,更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重要地理现象。同时,教师通过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调整和完善微课辅导内容,从而确保辅导效果最大化。
(三)反思评价
1.明确反思目标
在反思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明确反思目标:深入理解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掌握岩石循环的基本原理等。
2.复盘学习过程
学生应记录在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某种岩石的形成不清晰,或是循环过程中某环节转换关系不明确等,并记录解决策略,如查阅教材、参考资料,或向教师、同学请教等。
3.客观评价表现
学生应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表现,哪里有优势,哪里存在不足。
4.主动寻求反馈
学生应主动向教师或同学寻求建议,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并根据反馈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通过明确反思目标,学生可以聚焦于学习的关键点,如岩石的分类、形成过程及循环的基本原理,从而确保反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复盘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回顾并总结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这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表现,学生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为后续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通过主动寻求反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综上所述,本文对“三段十步”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全面剖析。该教学设计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为主线,通过精细化的步骤设计,实现了对学生地理探究意识的有效培养。“三段十步”教学策略的实施,不仅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还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展望未来,笔者将继续致力于“三段十步”教学策略的完善与推广,以期为高中地理教育的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