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生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4-08-10张秀美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6期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强调的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全面发展的个体。作为高中语文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劝学》以其清晰的文章结构、丰富的知识内容和重要的核心内涵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价值。

一、教学规划

(一)教材分析

《劝学》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一篇文言文,主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强调了持之以恒、不懈怠的学习态度。该文章结构清晰,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提出中心论点,分论则通过比喻、例证等手法展开论述。基于课文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文言文知识,通过注释、翻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并利用课本注释、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

(二)学情分析

在文言文学习方面,对于《劝学》中可能出现的生僻字、典故及修辞手法,学生可能需要额外的指导和练习。另外,学生还可能在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荀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如何将其中的学习观念与现代生活结合等方面遇到困难。

(三)教学目标

了解荀子的生平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在古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分析《劝学》的主旨,理解荀子的教育理念;学习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包括比喻、比较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要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语言的简洁性,理解《劝学》中荀子关于学习重要性的观点,以及其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看法。

2.教学难点:《劝学》中的一些观点和表达可能需要深入分析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如何将荀子的抽象教育理念转化为学生能够具体感知和实践的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知不知道《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什么呀?

学生:人之初,性本善。

教师:那有没有人知道,谁曾提出过“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呢?

学生:我知道,是荀子。

教师:对,就是荀子。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一位重要人物,一生也留下了重要著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荀子的《劝学》。大家跟我一起了解荀子的生平故事。(运用多媒体展示荀子的画像)

教师:了解完荀子的生平后,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文章学习环节。请大家结合自己之前的学习经历,首先说出你认为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其次,大家是如何看待荀子提出的“锲而不舍”这一学习态度的?请大家带着问题去阅读这篇文章。

(二)字词剖析

《劝学》中含有一系列词类活用的词汇,教师要通过多个步骤归纳和讲解文中常见的词汇用法。

教师: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师:“金石可镂”的“镂”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雕刻的意思。

教师:说得对,这个“镂”原本是名词,指雕刻工具,但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雕刻的动作。这是一种名词用作动词的用法,即一个原本用作名词的词汇在句子中承担动词的功能。

教师:那么,谁知道“学不可以已”的“已”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结束的意思。

教师:“已”通常是作为名词,意为结束的意思。但是在这里,它表达的是“使……结束”的意思,强调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是词语的意动用法,即名词用作形容词,表达“使人……”的意思。

教师:那大家举一反三,来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青”是什么意思?

学生:使……变青。

教师:答对了,这里的“青”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变得比蓝色更青翠。文章中涉及很多词类活用,这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能够丰富文章句子的表达,增加文本的文学色彩。请大家再读文章,找一找文章中还有哪些词是涉及这种词类活用的。

学生:老师,“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闻者彰”就是用名词“闻者”作为主语,形容词“彰”作为谓语。

教师:非常好,××学生领悟得很透彻,大家再找找看,小组讨论一下,看还能不能发现更多这种类型的词语。

(三)文本解读

《劝学》一文文章结构清晰,教师在课堂中要做好结构分析和文本解读。

教师: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字词之后,我们就进入了文本分析环节。文章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强调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那么,文章第二段第一句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意指一代更比一代强,只有通过学习和传承,人才能不断提升、进步和超越。

教师:说得很好。这句话意为: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但比水更凉。荀子使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最终达到甚至超越老师的水平。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起到了总领的作用。那大家找一找,文章中有没有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

学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教师:非常好,这句话指的是:我曾经整天深思,还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荀子在这里强调了实际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单纯的思考虽然重要,但如果不结合学习和实践,其效果是有限的。荀子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人们能够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广泛的知识,这也体现了儒家倡导的“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教师:那请大家再找一找,文章中有没有强调学习态度的论述。

学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教师:非常好,整个第四段,作者运用比喻、例证等手法,充分论证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回到我们阅读课文前的问题,大家是否能结合自己之前的学习经历说一说你认为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生1:耐心。

学生2:恒心。

学生3:坚持不懈。

教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就如荀子提出的“锲而不舍”一样,我们在漫漫学习道路上,要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师:学习了这些之后,大家是否能够总结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

学生:议论文。

教师:对。大家再读一遍文章,找出支持论点的论据,如文中的比喻、例证等,并小组讨论这些论据是如何增强说服力的。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根据课堂所列出的文章关键论点和论据进行匹配,向其他同学解释为什么这个论据能够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设计说明:通过文本解读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劝学》的内容和结构,还能够学习到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相应指导应贯穿整个解读过程,确保学生能够在理解和分析中获得成长。

(四)阅读写作训练

为了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教师针对《劝学》一文开展阅读写作训练也是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词汇练习、段落复述与文章写作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提升他们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教师:在学习整篇文章后,相信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新的了解,请大家自选文中的一个段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内容,不使用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

学生自选文段进行翻译。

教师:在本文中,荀子使用了几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大家说一说。

学生1:青与蓝的比喻。

学生2:蚯蚓的比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教师:很好,那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是否也能够运用比喻来论证自己的文章论点?请大家牢记这一手法。下面,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主题,即“学习的重要性”“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荀子的学习方法”等,请大家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写作。

(学生使用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开展写作练习。)

三、教学反思

(一)教学理念反思

高中阶段是学生语言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文言文教学注重对古代汉语词汇、句法和修辞的深入学习。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要强调文言文的文化价值。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文言文知识,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素养的加强。

(二)教学方法反思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着重考虑是否在教学中融入对《劝学》文化背景的深入解读,以及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在以《劝学》为代表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如讲授、讨论、合作学习等。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成果的一次总结,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思考过程、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设计反思

语言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帮助学生摘录必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知识,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技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应加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并及时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方面的设计,教师可以不断优化以《劝学》为代表的文言文教学设计,使其更好地适应高中生的学习特点,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