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古镇的往事记忆

2024-08-10祖添翼

中国收藏 2024年8期

濮院名镇 前世今生

濮院,又名幽湖、梅泾,古吴越之槜李地。清光绪《桐乡县志》记载:“春秋时,桐地为吴越边境,南有越王烽火楼、千人坡,在今千金乡,北有走马岗、洗马池,在今永新乡。”

隋唐之际,这里为一草市,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段流经此地,水运交通的便利使得这里的商业贸易初显繁荣。唐宋时期,这里成为嘉兴县永乐乡地,是京杭大运河出嘉兴县域之后流经的第一个乡集。

南宋初,驸马濮凤(字云翔)于建炎二年(112 8年)随驾高宗南渡至临安,之后濮氏家族迁居幽湖,并世居于此。清代《濮川所闻记》有载:“后居语溪之梧桐乡,谓凤栖梧桐,事有适符。”至南宋中晚期,濮凤之六世孙濮斗南,在拥立宋理宗继位的过程中立下功劳,得到理宗赏识与重用。后官至吏部侍郎,并蒙皇帝恩赐,受府邸名曰“濮院”。濮院之名由此而来,濮云翔也成为濮院开镇之鼻祖。

宋元之间,地处运河塘口的永乐乡集逐渐衰落,市集从运河塘口逐渐南移至濮院镇区,濮院开始替代永乐,成为生产和销售丝绸的江南商贸重镇。《濮川志略》记载:“入元,明之公捐金置舍,以待贾,贾人鳞集……”濮氏家族的后人濮鉴(字明之)在乡里广设街市,从事丝绸买卖,与各地商贾密切合作,使濮绸的销售渠道更加畅达,带有濮氏印记的江南绸缎顺势远销各地,名扬万里。

至明清时,地处嘉兴县长水乡、秀水县灵宿乡、桐乡县梧桐乡三乡之会的濮院,同盛泽、震泽、王江泾、双林,合称为“江南五大名镇”。明《濮川志略》载:“(濮院乡人)以机为天,以梭为乐”,万历时,濮院以“日出万匹绸”的盛名,一跃成为嘉禾之第一巨镇。

清咸丰十年(18 6 0)至同治三年(18 6 4),濮院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在这五年间,地方上涌现出一批活跃于团练、安民与善后事务的社会精英阶层,其作为一支社会力量,亦成为清廷与太平军势力之间轮番动员与倚靠的重要力量。武英殿校录、内阁中书、秀水濮川人氏沈梓曾著有《避寇日记》六卷,详实记录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其所居濮院的所见所闻。

濮院镇商业临时欠找券壹分
濮院镇商业临时欠找券伍分

艰苦抗战 临币诞生

1 9 2 9 年,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使美英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受到重挫。为缓解不利影响,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度,实行白银国有政策,这使得世界白银价格飙升。此时我国低廉的白银价格使得国内大量白银外流,以银本位为基础的我国货币体系,此时已至崩溃的边缘,一场挽救危局的货币改革迫在眉睫。

1 9 3 5 年11月,国民党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以及于次年新增的中国农民银行四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国家法定货币的发钞行发行纸币。同时宣布白银国有,禁止银元流通,并于次年开始发行相对应的辅币。

当时,华东地区所供应的辅币主要由上海中央造币厂负责制造。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由于战事紧急,位于闸北的上海中央造币厂被迫内迁至武昌。10月27日,上海中央造币厂被日军侵占,来不及转移的物资和设备不得已悉数落入日寇之手。中央银行辅币的供应渠道随着上海的沦陷而告中断,由此造成了我国华东地区辅币缺乏的窘迫局面。

旧时的濮院,因濮绸贸易频繁,地方商贾云集,市坊规模繁荣,濮院曾出现过多家商会组织。为了应对辅币缺乏的市场流通不利局面,濮院商会自行发行了以旧式铜元为基材,币面加戳“濮院一分”字样的铜币作为辅币进行临时流通。

然而,“ 濮院一分”铜币的发行相对于市场辅币紧缺的现状可谓是杯水车薪。在商会的统筹下,于民国二十九年(194 0年)三月,开始发行名为“濮院镇商业临时欠找券”的一种特殊记值凭证。其中印有“O N E C E N T”记值一分的券别,票幅长10 0 毫米、宽5 0毫米,以蓝色油墨印制票面主景图案,主景图案为庙宇及“尽忠报国”照壁。此外,还见有以绿色油墨印制的贰分券及红色油墨印制的伍分券,其票面布局及主景图案与壹分券相同。

欠找券背面还印刷了关于使用和流通该券所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向持券人清晰说明了该券因何种原因而发行,并将于后续如何实现兑换。票背原文为:“此券因本镇辅币奇缺,权为欠找凭证,不能向外埠使用;此券积满法币壹元,即可向本号调换现钞;此券在本镇辅币有周转可能时,即予以收回;此券如经损坏涂写或加盖其他印戳,切勿承受。”

濮院镇商业临时欠找券虽然是一种在战时临时救急流通的凭证,然而其印制工艺讲究,要素齐全。其在区域范围内流通完全依靠濮院商会作为信用背书,该券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濮商严谨的处事态度和以信义为先的从商之道。

《桐乡文史资料》中曾介绍濮院镇商业临时欠找券在发行过程中票面主景图案的选用问题。作为地方发行的临时流通券,其票面所选用的主景图案理应是代表地方的人文及自然风光。就这一问题,濮院商会与汪伪镇公所进行了激烈斗争,在商会不懈努力下最终确定以人文景观庙宇及“尽忠报国”照壁作为票面主景,粉碎了汪伪政权主张的以汪伪政府国旗和日本太阳旗为票面图案的卖国行径。

通过一张濮院镇商业临时欠找券和一枚“ 濮院一分”铜币,充分体现了抗日战争初期,桐乡濮院商界的志士仁人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印刻在濮商骨子里的那份浩然正气与爱国情怀。

濮院镇商业临时欠找券无不体现濮商严谨的处事态度和以信义为先的从商之道。图为濮商会馆。
濮院镇商业临时欠找券票面选用“尽忠报国”照壁作为主景图案,必有深意。

票面主景 人文景观

关于濮院镇商业临时欠找券票面的主景选材,由桐乡市濮院镇人民政府编撰的《濮院古镇商贸旧事》一书中,选用了票面主景为濮院人文景观——东岳庙及庙墙“尽忠报国”四字的观点,然余觉得似有不妥。

东岳庙是民间供奉东岳大帝及诸神的道教场所,自清康熙之后,濮院就沿袭定期举行东岳庙会的地方风俗。濮院的东岳庙原位于京杭大运河北岸的陡门,相传为元代濮提举修建。然而陡门距离濮院镇区较远,在举行庙会期间不甚方便。而位于镇区东北角的十景塘口北岸,原本就有一座创制于宋代的五通庙。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江宁巡抚汤斌奏请毁五通及五方贤圣等非正统庙宇,由此五通寺便更名为东岳庙,成为清代中期濮院举行东岳庙会新的重要场所。然而,沈梓在其《避寇日记》中曾有记述,太平天国运动中濮院东岳庙及香海寺、翔云观等多处庙宇皆被叛军所毁。

细观濮院镇商业临时欠找券票面的主景图案,其左侧为一所屋舍及院墙,右侧为写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的照壁,照壁之后似有大树及稍远的屋舍,主景的最前方为低矮错综的草木。综合以上所有细节,最直观且最具有参考价值的便是“尽忠报国”照壁。

在濮商会馆旧址东侧不远,隔着一条小河便是岳氏三进士第,该所宅院是由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岳飞的二十三世孙岳鉴所建,岳氏后人世居于此。明万历时,濮院岳氏家族之岳元声、岳和声、岳骏声三兄弟相继折桂登科,岳氏旧宅也因此名声大噪。

艰苦抗战时期,濮院商会发行濮院镇商业临时欠找券,选用“尽忠报国”照壁作为主景图案,其中必有深意。此乃余认为欠找券票面主景图案选材于岳氏旧宅,而非东岳庙的理由之一。此外,东岳庙乃民间供奉东岳大帝及诸神的道教场所,其中建“尽忠报国”照壁似无此案例,此乃理由之二。其三,濮院之东岳庙在清末太平天国运动中即已被毁,发行于民国二十九年的濮院镇商业临时欠找券当无此用。

在濮商会馆旧址东侧不远便是岳氏三进士第,该所宅院是由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岳飞的二十三世孙岳鉴所建,岳氏后人世居于此。明万历时,濮院岳氏家族之岳元声、岳和声、岳骏声三兄弟相继折桂登科,岳氏旧宅也因此名声大噪。
“濮院一分”打戳临时流通币

乡土情怀 文化传承

“濮院一分”铜币、濮院镇商业临时欠找券壹分及伍分券,因发行量甚少,流通区域窄,流通时间短,后期又尽数兑回,流传至今极少,目前已很难再见到实物。

余所藏“濮院一分”打戳临时流通币,是祖父留下来的。余祖父名虎生,19 3 3年生于京杭运河畔之崇德祖家埭,幼年时便失去双亲。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日寇侵占上海,战火很快蔓延至桐乡,家中的房舍被毁殆尽,以至无家可归的境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朝鲜半岛战事又起,战火一直烧到了我国东北鸭绿江畔。作为在解放战争中即已入伍的年轻“老兵”,祖父再次响应祖国的号召,北上参加抗美援朝。

抗战归来,祖父进入桐乡梧桐供销社工作,在桐乡城区和濮院镇之间的稻乐,负责供销社农村下伸店的日常经营。也是在这期间,作为熔制取暖用铜火炉的材料,祖父陆续收集了一些铜钱、铜元。零星的数枚一直保存至今,“ 濮院一分”铜元正是其中的一枚。

用心守护乡土情怀,认真践行文化传承。一枚“濮院一分”铜元,即见证了地方抗战的不屈历史,绽放出光彩夺目的红色星火,同时也留存了一段余之祖氏家族的往事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