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退也不休
2024-08-10陈念
“我出生在上海,总要为上海出一份力!”2024 年5 月8 日下午,位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4 楼展厅里,在一对清乾隆掐丝珐琅凤鸟纹象足熏炉前,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者一边观赏一边欣慰地对媒体说:“博物馆保存得这么好,还将它们拿出来为公众服务,看来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5月2 8日傍晚,位于香港会展中心的佳士得20 24年香港春拍预展现场,偌大的展厅里,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成为全场的焦点。只见他一会儿拿起永乐青花大盘仔细端详,一会儿又轻轻拿起一只小瓷罐敲敲;他还不忘与工作人员探讨几句,遇到熟识的人会适时地寒暄两句……
5月3 0日上午,佳士得香港春拍“十全——望星楼珍藏清代官窑瓷器”专场正在如火如荼激战中,当拍至一件高27.7厘米的清雍正仿哥釉五瓣瓜棱瓶时,只见位于前排就座的一位老者坚定地举起手中的号牌,志在必得地将这件宝物收入囊中。
别看是位老者,在今年香港春拍季期间,他奔走于各家的脚步从未停下。从香港中环到湾仔,从香港苏富比、中国嘉德(香港)再到香港邦瀚斯、佳士得香港……
再早些年,他的步子迈得更快更远。一会儿在香港、北京、上海,一会儿又远赴伦敦、巴黎、纽约等地,有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地方,就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他就是驰骋全球拍卖市场的“N o.1”张宗宪先生。
一身西装、一顶礼帽、一副墨镜,这位97岁高龄的古玩界泰斗,每每都以老派绅士造型亮相于公众面前,他锁定宝物的如炬目光、气定神闲却志在必得的气场,整整在业界叱咤了八十载。逛预展、赏美物、竞拍品、会老友,谈笑风生间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业界传奇故事。
开启“买买买”模式
一本图录、一支笔在手,看到心仪的艺术品便折起页角、做上标记,到预展现场亲自察看实物……科技的快速发展让不少藏家通过手机屏幕审视拍品、参与竞投,但张宗宪却依旧保留着传统拍卖习惯。当他从上衣口袋掏出手机时,你会发现他甚至还在使用十年前上市的苹果手机。当有人向他咨询即将付拍的一件清乾隆瓷仿雕漆圆盒时,张先生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出它上一次现身拍场的时间及价格,这比用网络检索还快。
苏富比亚洲区主席仇国仕曾这样描述他眼中的张宗宪先生:“每次张先生出现在预展现场,洪亮的声音都会响彻全场。他一边轻松地跟我们讲述过往的趣事,一边随意扫视这边一件珐琅彩瓷盘、那边一件明代青花瓷瓶……丝毫不动声色,其实他已心中有数。”在他看来,“9 0后”张宗宪就像5 0岁的人,依旧叱咤拍场。
刚刚结束的香港春拍季,再次让人一睹张宗宪的风采。一场重要专拍,他会在前排就坐,认真地观看全场的一举一动。参与竞投时,他耳聪目明、反应敏捷,手中的竞买号牌总是在关键时刻举起,很快就掌控竞投节奏,心仪之物总能顺利斩获。据不完全统计,仅这一季香港春拍,他购藏了多件古董瓷器,如佳士得香港的清雍正仿哥釉五瓣瓜棱瓶(成交价529. 5万港元)、清乾隆宜兴窑炉钧釉竹节提梁紫砂壶(成交价113 . 4万港元)等,而在香港嘉德拍场则以3 6 0万港元竞得仅10厘米高的清乾隆胭脂红地轧道洋彩缠枝花卉纹小天球瓶,还有香港保利的清雍正粉青釉梅瓶、香港邦瀚斯的清乾隆炉钧釉梅瓶……
熟识艺术品市场的人都知道,老一辈收藏家如今大多都处于只卖不进的状态,而坐拥诸多佳构珍瓷的张宗宪却还在“买买买”,这是为什么?“我还在拍卖会上买,是因为我和他们有着这么多年的交情。”他告诉《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一方面是出于喜欢,一方面是为了一份情谊、一份支持。这些年,只要他的1号竞买牌举起,就是给业界一颗定心丸。
释出也是种支持
从小在古董世家耳濡目染的张宗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孤身闯荡香港,遍尝苦楚后逐渐将古董事业越做越大。1968年,他首次参加伦敦拍卖会,成为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香港人,之后又助力苏富比、佳士得扎根香港,为刚起步的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业指路……在全球艺术品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经历,让张宗宪练就了一双慧眼和一身功夫,也让他站在一个时代的制高点看得更清楚、更长远。
拍场无疑是张宗宪最为得意的“战场”。常年穿梭于伦敦、巴黎、纽约、东京、香港、上海、北京等地拍场,乐此不疲地购藏各类艺术品的同时,等着“罗伯特·张”送尖儿货也是多家拍卖行期盼的事儿。市场有起有伏,尤其是市场低迷时,藏家往往会惜售,但张宗宪却总是给予行业前行的力量。
就拿令业界津津乐道的佳士得香港于19 99年、20 00年举行的两场张宗宪藏瓷专拍来说。当时受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影响,拍卖市场较为疲软,但这两场专拍却取得了不错的佳绩——大多数拍品以高价成交、成交总额高达上亿港元。一件清雍正青花五蝠九桃纹橄榄瓶在19 9 9年以110 4 . 5万港元成交,一举创造了当时清代青花瓷器拍卖成交纪录。这之后,清代官窑瓷器行情可谓一路走高。
20 0 6年,香港苏富比、佳士得香港纷纷槌响张宗宪收藏的专场,让世人看到了张宗宪“严选”之作的市场韧性与号召力。
香港苏富比率先推出“ 张宗宪藏重要中国书画”专场,5 8件近现代书画作品不乏齐白石、张大千、林风眠等大师力作。那场拍卖不仅吸引了各路藏家的特别关注,也吸引了诸多业内人士、拍卖同行的目光。在后来的采访中,张宗宪透露到当年释出书画藏品的原因:基于2 0 0 5年中国内地书画交易有所下滑,2 0 0 6 年这场香港苏富比春拍自然成了市场的风向标。在此时他推出自己的书画珍藏,既是给市场注入活力,也是提振大家的信心。
2 0 0 6年正逢张宗宪先生八十大寿,佳士得香港也迎来2 0 周年庆。适时推出的第三场张宗宪藏瓷拍卖“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专场显得格外惹眼。其中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创下1.5132 亿港元天价,不仅打破当时珐琅彩瓷器和清朝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也创下了当时历年亚洲艺术品拍卖成交最高价纪录。2 0 2 3年,在苏富比进驻亚洲5 0周年庆典春拍上,这件重器再一次释出,身价已逾1.98亿港元。
在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30多年的历史上,张宗宪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既是引领者,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市场推手。内地多家拍卖行的首拍或重要节点拍卖,往往少不了“N o.1”号牌的助阵。像3 0年前中国嘉德首场拍卖会上,他便以8.8万元竞得第1号拍品,捧了个好彩头。应该说,这样“壕气”的一幕不时地在大江南北上演。此外,他还会适时地将自己的珍藏拿出来为拍卖行助威或庆生。
已是鲐背之年的张宗宪,近年来很少光顾内地拍卖会,但他一直都很关心这一市场的发展。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华辰2024春拍中,有四件书画作品是张宗宪先生友情提供的。它们曾挂于张先生居室之中,足见他对它们的所爱。在北京华辰拍卖董事长甘学军看来,张先生此举也是给了内地市场雪中送炭般的信心支撑。
他有一颗好学之心
张宗宪每次现身拍场,都会成为人们围观、合影的“明星”,甚至耀眼于多家社交平台上。诚然,他的会买会卖为文物艺术品续写了价格传奇,而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与不羁的个人风格,也成为众多收藏家、收藏爱好者眼中的“男神”与“偶像”。
在2 0 24年佳士得香港拍卖预展现场,一位古董行家直言道:“拍场上,只要看张先生举牌,我就心里妥妥地跟着举牌。”据这位行家讲,“张宗宪旧藏”“张宗宪珍藏”等都会让他心动不已。想必这也是属于这位“90后”独特的标签。
年届百岁的张宗宪记忆很好,面对每一位与他打招呼的熟人,他都能准确叫出名字,甚至还会风趣地问道:“你怎么才来啊?”别看他是古董界的泰斗,却会平易近人地与后辈们切磋交流:“这个万历小碗有点不合乎潮流。”“这件青花瓷瓶再小一点,那就更好了。”“这个盘子底部是不是有冲?”面对业界的后起之秀,他会感叹如今已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并幽默道:“他可是个人才,要是我还年轻,就拜他为师了!”
在业内人士看来,“张宗宪的经历和传奇不仅仅属于他自己,也是重要的社会财富。”2 0 18 年年初,《张宗宪的收藏江湖》一书面世,一跃成为古董收藏圈的教科书。不少人还将张宗宪书中所写的“看得懂、买得起、留得住、卖得出”收藏箴言奉为圭臬,希望能找到“复制”他成功的秘诀。显然,这12个字看似浅显易懂,但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
对新入行的藏家,张宗宪的建言是“要有耐心”,要多问、多听、多讲、多学,即便有钱买也要等真正的好货出现在市场上才出手。其实他自己就有一颗“好学之心”——常年飞来飞去,看似周游世界,而一小半是为了“游”,一多半则是为了去参加拍卖会、去博物馆看展。可以说,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
他,心有大爱
相信每一位曾走进香港张宅客厅的人,都会对沙发旁一对体型硕大的掐丝珐琅熏炉印象深刻。炉身有掐丝浅蓝地勾莲纹,由嵌宝石象首形三足承托而起,庄重大气。还有一对掐丝珐琅蝴蝶屏风,四面屏心填浅蓝色珐琅釉,掐丝工艺下的海棠蛱蝶、荷塘山雀、白兰戏蝶图案栩栩如生……
不久前,它们集体亮相于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金琅华灿:张宗宪捐赠掐丝珐琅器展”上。这场展览向公众敞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不少观众头一次36 0度无死角欣赏到了中国掐丝珐琅工艺的“金琅华灿”之美。
作为当今收藏明清宫廷掐丝珐琅器的重要私人藏家,张宗宪了解到上海博物馆在该领域的收藏较少,于是在2023年9月和今年上半年分两批将历年珍藏的5 5件珐琅器捐赠给该馆。这些掐丝珐琅器年代从明代跨越至民国,涵盖陈设用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品类,多角度呈现了中国掐丝珐琅制作工艺的发展历史,是推进相关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特别是当中的清康熙、乾隆时期造办处珐琅作精品,展现了清代宫廷珐琅器巅峰时的制作水平。
“这么多掐丝珐琅重器可谓价值不菲,怎么说捐就捐了?”面对《中国收藏》杂志记者的提问,张先生回答道:“因为我是上海人,我爱中国,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我想在世一天,能多报效祖国一点就是最好的。能捐赠藏品给上海博物馆,也是我为上海出的一份力。”在他看来,景泰蓝仍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挖掘的地方,但这种传统工艺杰作曾是专为明清宫廷定制的御用“奢侈品”,寻常人没有机会接触,如今也仅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雍和宫等处可以见到,世界范围内都没有专门的景泰蓝展览场馆。“希望借上海博物馆这一平台,让全世界都能在此欣赏到中国景泰蓝工艺之美,感受到中国和‘中国制造’的强大”。
张宗宪还向我们透露,他的掐丝珐琅器捐赠行动并没有结束,只要再遇到捐赠品中没有涵盖的器型,他还会专门买下来捐给博物馆。采访中,他还讲述了前不久梦见的一个景泰蓝作品,“实在是很大,漂亮得不得了!醒了之后,我很想知道,会不会真有这样的景泰蓝之作,只是我还没见过?”张先生边说边兴奋地用手比划着,语气中充满着向往。
这位久经沙场的大家,其过手的各式宝贝不胜枚举,从珍瓷佳器、古董文玩,到明清掐丝珐琅器、鼻烟壶,再到明清玉雕以及近现代名家书画等,无一不精,每一件藏品都是经过张宗宪“严选”而来的。这么多的文物艺术品,他看过、拥有过、展览过、出版过……在不少人看来,到了这个地位、这把年纪,早就可以收山颐养天年了,而他却坚持“不退也不休”,“藏无止境,也学无止境。”他这样对《中国收藏》记者说。或许这正是他与众不同的收藏江湖。
这位传奇人物对中国文物艺术品的热爱之情,正如他在佳士得为其出版的《张宗宪珍藏中国玉雕》图录中所写:“A n t i q u e i s i n mybl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