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谋发展,勇开新局向前进

2024-08-10

纺织服装周刊 2024年26期

编者按:

7月8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五届五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作题为“守正创新谋发展,勇开新局向前进”的工作报告。本刊节选部分报告内容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正在打开,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即将开启。以科技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为内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纺织行业发展面临着全新形势、全新任务、全新要求。适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质态变化,需要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时与势的变化中把握方向,在破与立的实践中总结规律。

本次常务理事会的重要目的是,审视当前,辨析行业工作方法方向;开诚布公,推动机构建设规范自律。

在新的结构中

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性

力的效果取决于大小、方向、作用点。“力”之“执”为势。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放到发展的大趋势、所处的大环境、演变的大逻辑中思考,在全球竞合、市场供求、区域发展的结构之变中把握方向、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一)应全球格局之变,在发展与安全的平衡中发力

全球产业,全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安全与发展,在国际竞合体系中找到发展方向。一要适应供应链的新调整。离岸制造、回岸制造、近岸制造、友岸制造广泛发展。二要应对经贸环境的新变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强度和韧性。要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机遇,开拓新兴市场,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贸易、投资、产能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二)应市场格局之变,在供给与需求的升级中发力

热梗“City不City”生动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高速经济增长与高度社会流动相伴发生,构筑起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形成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纵深。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适应消费升级大势。新生活观、文化观正在转化为新时尚观、消费观。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圈层化特征日益明显。文化认同、体验经济、情绪价值变得日渐重要。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场景消费、亚文化消费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适应多元市场结构。受外部环境影响,市场存量经济特征突出,产品同质化、产业内卷化加剧。“平替”趋势更加明显,内容电商、直播电商赋能,新兴品牌、细分品类涌现。如何推动“白牌”到品牌、网红到“长红”的发展是重要课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特征与机遇,推动产品升级、技术升级、模式升级、服务升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三)应区域格局之变,在错位与补位的联动中发力

改革开放以来,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纺织行业形成以五省一市为主体的生产力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立足基本盘,巩固既有优势,形成引领力。

地区差别大,产业不平衡,是行业的分布现状,也是发展空间。沿江合作、跨省协同,东西互济、城乡融合,区域间产业发展协调性不断提升。伴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政策规划配套衔接,城市群、都市圈不断扩容升级。

新时代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序幕正在拉开,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变量。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把握机遇,打造全球产业链合作新节点。原料、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比较优势加速调整。要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将资源优势、要素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统筹资源禀赋、发展环境、现实需要,要把握先机、抢位发展,做强优势、错位发展。

在新的风口中

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破局点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是创新的事业。做好创新,需要把握时机,找准切口,做深做细,以点带面。

(一)企业出海

依托强大的制造能力和高效的供应链优势,“Made in China”的全球辨识度和认同感不断提升。从产品、产能走出去到品牌、资本走出去,企业出海蔚然成风。我们要充分发挥供应链优势,将国内的红海,成为全球的蓝海。推动更加多元化的市场布局,加强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区域合作。推动本土化创新,合规化发展,以多元化、优质化供给嵌入国际市场体系。通过合资、并购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全球布局。

(二)人工智能

把握人工智能机遇,需要回归本质,加强垂直领域攻关,实现重点场景应用突破,构筑丰富应用生态。大模型在制造领域落地与深化应用的一个核心难题在于数据。将散落在各生产环节里、闭锁在人员经验中、运行在软件平台上的关键技术、流程、工艺数据,汇集、整理、封装形成高质量数据集与语料库,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行业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把握人工智能风口,要适度前瞻布局,整合碎片化场景,沉淀高质量数据,做好“人工智能+”,将设计、制造、营销、品牌建设,架构于“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上。

(三)新中式审美

新中式服装成为一种集体叙事、时尚浪潮。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先进文化的系统性挖掘和时代性转化,正在形成中国时尚产业新的突围和崛起路径,美学价值、情感价值、品牌价值的重要来源。从文化内容到传播模式,数字经济正在形成中国文化崛起的历史性节点。时尚策源地正在从传统的T台秀场、时尚杂志逐渐向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迁移。行业要把握国牌国潮风口,挖掘优秀文化,以差异化、特色化的符号和产品表达中国时尚;掌握流量密码,在数字经济语境中打造大师大牌大事;要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时尚范式之变,建立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时尚大模型。

(四)未来产业

行业要把握未来产业的风口,前瞻谋划、长远布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造产学研用资创新联合体,以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为牵引加速构建“新技术突破—新场景应用—新物种涌现—新赛道爆发”的未来产业生态。要探索建立概念验证中心、新型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畅通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链条,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发挥产业体系优势,持续搭建与延伸技术阶梯,实现资源、技术和能力优化配置、创新聚合,推动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五)ESG实践

围绕ESG实践,高效能、高品质、高责任、低成本的产业形态加快形成。要实现ESG的价值自洽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市场方法推进,用创新工具撬动。要关注环境资产。要关注技术市场。要关注金融创新。

下半年工作方向

——把握改革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破除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和治理体系深层次调整、实现顶层战略规划与基层实践创新高水平结合,是必由之路。

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在拉开。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对行业定位与作用予以新的思考,坚持用改革精神推进各项事业,在立与破的有序转换中彰显勇气魄力,在呼与应的互动中践行使命旨归,在谋与干的有机统一中探寻价值意义。把握机遇,守正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以“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为牵引,开展产业研究

以研究引领实践。围绕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新方向与新要求、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规律与新趋势,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展“十五五”相关领域研究。以项目为载体,做好顶层规划与具体实践的研究、外部环境与产业实际的研究,既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也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出台提供有力支撑。

以实践丰富研究。求真务实,扎根泥土,开展调研与统计工作,及时了解企业诉求痛点,真实掌握产业发展情况。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不墨守成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发现真问题,寻求真答案。

(二)以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为保障,推进产业创新

强化科技创新。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围绕新材料、装备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探索以新型举国体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打造“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强化文化创新。继续推进纺织非遗、新中式发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保护传承与应用转化。继续推进流行趋势、生活方式研究。把握人工智能重塑时尚话语权机遇,加快构筑新的路径优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时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三)以专精特新企业和未来产业为切口,构建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梯次发展。巩固制造基础,加快制造环节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找到行业与大健康、生物经济等领域的结合点,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把握好时度效,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构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推动主体梯度培育。以集约化、全球化为方向,支持大企业在兼并、收购、联合中做强做优,加快成为生态主导型企业、世界一流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强化专业化优势,打造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完善公共服务,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中小企业加速集聚,保障产业生态稳定。顺应产业变革,培育平台企业等新市场主体。

(四)以消费投资扩容、内外贸一体为方向,打造产业循环

升级供需平衡。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以优质供给促进消费升级。培育纺织行业在国货“潮品”、文娱旅游、体育运动等领域的新增长点。丰富消费场景,以VR、数字人等新技术提升消费新体验。继续把握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挥展会平台优势,提升能级、扩大影响。

深化内外融通。坚持以内循环牵引外循环、以外循环促进内循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改善进出口结构,发展跨境电商等新模式,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推动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整合原料、技术、品牌等优质国际资源,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增进与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的常态化联系。

(五)以推动产业集群升级、产业链重构为内容,优化产业布局

提升集群能级。聚焦集群高端化转型,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数字集群、绿色集群等新兴集群,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强化区域联动。积极融入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握新时期中部崛起、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机遇,促进产业资源在区域间有序流动、高效配置,推动产业错位发展、协同发展。

推动全球布局。聚焦发展与安全,平衡好本土发展和国际转移的关系。在增强优质产业链根植性、完整性的同时,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开拓新兴市场,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六)以生态价值和民生价值为核心,夯实产业责任

创造生态价值。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用能结构,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进一步发展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制造,打造绿色工厂。完善纺织品生命周期绿色评价服务平台,丰富社会责任和ESG治理方法和工具。

创造民生价值。发挥纺织连接一二三产、衔接城乡的优势,在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区域差别中发挥更大作用。坚持就业优先,以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着力解决收入分配、技能培训、安全卫生等核心关切。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在伟大的变革中,把握时代的韵脚,转动命运的齿轮,惟勇敢者进,惟坚毅者强,惟笃实者成,惟创新者胜。让我们躬身入局,挺膺担当,以胸中丘壑,手中锦绣,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