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妆品的未来发展之路将走向何方(六)医研共创篇

2024-08-08

中国化妆品 2024年4期

2021年1月1日《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被视为我国化妆品产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标志。几年来,强而有力的监管、充分的市场竞争和日益理性的消费行为,共同推动中国化妆品产业迈向安全性要求更高、科技力要求更强、融合度要求更深的新阶段。

在这个新的阶段里,“医研共创”引起了人们巨大的关注。尤其是皮肤科医生、生物技术专家等力量加入到化妆品研发中来,赋予了化妆品“产业大健康”的全新视角:医研共创,防治并举。事实证明,医研共创有利于提升化妆品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既是企业增强品牌竞争力、赢得市场份额的需要,更是人民群众追求美丽健康的需要。

本期“美妆沙龙”栏目,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徐慧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系主任王久存教授、北京工商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妆品系赵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丽娃皮肤健康研究院院长徐林教授、上海医学美容和皮肤健康研究所秘书长鲁楠博士,从不同视角共同探讨“医研共创”有关话题。

沙龙话题:医研共创的路怎样越走越宽

主持人 :《中国化妆品》杂志社主编 滕兴才

沙龙嘉宾:

徐 慧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上海九院激光美容科副主任,擅长疑难皮肤病的诊治和激光美容,并开展果酸治疗难治性痤疮和黄褐斑,专业方向为皮肤病理的研究以及皮肤美容、激光美容和微整形。

王久存 教授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系主任,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硬皮病和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分子机制研究及皮肤表型组学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单元、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 示范课题等项目。

赵 华 教授

北京工商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妆品系教授,主要从事化妆品法规、化妆品安全和功效评价研究(安全评价、感官评价、功效评价)及流变学特性研究,出版专著3 部,主持制定行业标准6 项,在各类杂志刊物上发表论文50 余篇。

徐 林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丽娃皮肤健康研究院院长。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大环芳烃超分子化学学术新星奖等项目资助或荣誉。

鲁 楠 博士

上海医学美容和皮肤健康研究所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医学博士,化妆品研发高级工程师,具有十多年化妆品研发工作经验,撰写功效护肤品发明专利20 件,发表论文20 篇,带领团队共参与17 项国家标准的审查工作。

特别感谢

本期沙龙由《中国化妆品》杂志与上海科盟皮肤健康服务科技创新促进中心( 简称SIA 科盟) 共创。

SIA 科盟是由来自中国皮肤健康产业产、学、研、医四大领域中头部单位、企业组成的民办非营利机构,于2023 年11 月获上海市民政局正式批复,业务主管单位为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作为垂直皮肤健康领域医学科研与转化信息服务平台,SIA 科盟致力于汇聚行业医研人才,促进创新技术交流,赋能科学研究及应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已有近百位来自国内外产、学、研、医领域的领衔人物受聘成为SIA 科盟首席专家,并加入“SIA 百人智库”。

Part 1

医研共创提升化妆品安全性及功效性

CCR 在化妆品产业,医研共创的合作模式都有哪些?

● 徐慧教授: 科学护肤作为大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而医研共创是确保其有效实施的关键。在化妆品产业内,医研共创渗透多个环节,皮肤科医生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目前,在我们医院,医研共创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种:企业直接与医院皮肤科携手,常见做法分为两类——共建护肤品研发实验室,或设立横向课题基金共同进行科研,旨在成果转化应用;企业吸纳皮肤科专家或团队加入研发队伍,直接参与产品研发,以及具备丰富护肤品领域经验的皮肤科医生自行创立品牌,邀请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由医生主导医研共创过程。

● 鲁楠博士:医研共创的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前置性研发,即由医学专家参与前期的技术路径设计,以取得具有创新性机制及功效的技术产品,通常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归属权的协商、技术成果的转化等层面的操作。另一类为完成开发后的功效验证。通常是在品牌或厂商完成产品研发后,通过医生参与的观察性研究以确认其临床功效。

● 赵华教授:医研共创在不同情境下命名各异,如校企合作、产学研共建等,但其宗旨皆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学术与产业界深度融合,达成双赢。此合作基于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学校优势是人才培育与科研基础硬件,企业则擅长市场需求与行业动态。通过此类合作,学校能在学生培养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如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通过配备企业导师,强化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行业经验与指导。

对企业而言,参与合作意味着为学校贡献资源,弥补自身产业链某些环节的人才缺口,同时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学校不明了行业需求,行业亦难直接触及合适人才。通过共建平台,我们旨在消除这类隔阂,促进信息流通,精准对接供需,使教育资源与行业需求有效整合,携手扩大合作成果,共同推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CCR 医研共创从哪些环节对于提升化妆品的安全性与功效性等起到促进作用?

● 徐慧教授:医研共创可以在多个环节发挥作用,比如作为皮肤科医生,在化妆品临床评估阶段,通过设计临床观察方案,解读皮肤无创检测数据,了解受试者的使用体验,从而为化妆品的安全性和功效性提供客观结论。在化妆品上市后,对于不良反应的症状,发展过程与转归,皮肤科医生也能在监测过程中发挥作用。相信医研共创能够促进化妆品行业的良性发展,造福消费者。

Part 2

医研共创是推动化妆品创新的重要源泉

CCR 在推动创新方面,医研共创如何为化妆品品牌赋能?

● 徐林教授:在我看来,医研共创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品牌的影响力与持久性,确保不论是单一产品还是整个品牌,都能在市场洪流中稳立潮头,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品牌辐射力。在这个过程中,品质扮演着基石的角色,其重要性超越了任何营销手段的短期效应。因此,深入挖掘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以此奠定品牌坚实的底层架构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技术成果为消费者所感知极为必要。通过叙述富含科技性、人文性和历史感的品牌故事,不仅能展现产品功效,还能激发情感共鸣,这里华东师范大学凭借其文学、历史及设计学等多领域优势,能有效助力讲述化妆品背后的全面故事。

此外,加强公众与公益传播对提升品牌力同样不可或缺,高校在此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开放实验室与科普教育基地,是连接产学研的纽带,能有效提升公众对品牌从研发到文化的全面理解。利用这些平台,向学生、行业内外及公众普及知识,可拓宽品牌影响力边界。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品牌力,需要采取一种综合策略,强化品质、创新传播策略、拓展公共教育是构筑品牌力的三大支柱,需协同推进以实现品牌的长远发展与广泛认可。

● 王久存教授:医研共创的核心应体现在产品上,展现其独特价值。每个品牌背后是企业整合研发、医学等多领域成果的结晶。从品牌构思到市场推广,技术研究贯穿始终,不可或缺。速成品牌虽能快速入市,但往往生命周期短暂,凸显了深层次研发的重要性。在品牌构思之初就应回归基础,深入探究皮肤结构、明确产品目标、理解改善机制,甚至考虑到个体差异,这些前期的科学投入能为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产品效用,延长品牌生命力。成立科学护肤创新联盟,汇聚各界精英,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协作平台。

我期待,有志于打造特色品牌的企业,能携手合作,深度融合医学与科研力量,共同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让每一个诞生的品牌都根植于深厚的科学土壤,绽放持久光彩。

Part 3

医研共创对于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CCR 医研共创能给消费者带来哪些不一样的获得感?

● 徐慧教授:化妆品行业品牌众多,质量良莠不齐。通过医研共创模式,更容易找到消费者的痛点,也促使厂家在研发上更严谨,将更多安全有效的产品呈现给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消费者使用时更安心。

CCR 您觉得消费者应该怎样科学看待医研共创的化妆品?

● 徐慧教授:我所在的九院皮肤科日常两类患者较多:皮肤病患者与美容需求者。近年来,我发现中青年群体对科学护肤的理解越发准确,对科研导向的护肤产品接受度极高。从早年间的“医学护肤品”到现今的“功效性化妆品”,这一变化反映出市场对科学验证功效护肤产品的高度认可。

● 赵华教授:我观察到,当前消费者对于医疗安全及产品背景的了解需求日益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诸如薇诺娜这样的行业先驱所做出的市场教育和品牌建设。然而,伴随这一趋势,也出现了几个挑战:首先,部分消费者可能存在误解,期望护肤品能具备药物般的治疗效果,未能清晰区分化妆品与药品的界限;其次,市场上产品的高度细分与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导致信息过载,各品牌纷纷强调其复杂的科学机理,这反而可能加大了普通消费者理解的难度。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通过更加细致且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帮助消费者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框架,使他们能够基于充分的信息理解产品的实际效用,从而在众多医疗级护肤品中做出明智选择,最终实现我们倡导的健康护肤目标。

Part 4

高校是医研共创的重要力量

CCR 高校对于医研共创分别有哪些鼓励政策?如何有效提高医研共创的经济效率,实现高速转化?

● 徐林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在医研共创领域,如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及加强与企业合作方面的创新政策与实践,具有一定代表性。

关键改革举措包括科研成果全部赋权:华东师范大学已实施一项重大改革,即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可获得100%权益分配,极大激励了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专利快速通道:可利用专利申请的快速绿色通道,显著缩短授权时间,加速知识产权保护进程,有利于产品快速迭代与市场响应;跨学科整合平台:鉴于皮肤健康产业研究的复杂性,华东师范大学凭借其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整合文、理、工多学科资源,成立皮肤健康研究院。该研究院不仅汇聚了强大的师范教育资源,还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的理工科研究力量,覆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产品设计的全过程,旨在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无缝对接的综合解决方案,减少沟通成本,全方位赋能企业创新。

综上,华东师范大学通过这些政策调整与机构建设,有效打破了传统体制束缚,促进了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展现了高校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 王久存教授:同在高校,除了刚才徐林教授提到的一些类似的政策,复旦大学在促进产学研医合作上,还采取了几项举措:搭建专业协作平台、开创个性化人才培养路径、构筑全面开放的合作体系等,我坚信,通过这些开放的渠道,我们能够吸引更多有志于该领域发展的企业伙伴,共同探索更多的合作可能。

Part 5

医研共创未来可期

CCR 您认为针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护肤需求,医研共创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 鲁楠博士:首先是来自消费者护肤习惯的变更。例如随着消费者/求美者对于轻医美治疗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使得原来的单纯使用日常护肤产品升级到“轻医美+日常护肤”的护肤场景,由此催生了热门的光电整合护肤的新护肤品类别,主要聚焦术后的修复和增效以及防护(防色沉、防晒等)等新产品的研发。

随着消费者对护肤品认知能力的升级,原来单纯的以成分打功效的配方设计逻辑已经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转而升级到讲究功效的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及新成分新原料的配方设计理念。这对化妆品研发提出了更高 要求。

● 赵华教授:我觉得有三方面的趋势。第一,针对肌肤问题的研究日趋专业化,化妆品不是仅停留在“化学”层面,而是多学科包括医学在内的交叉融合;第二,针对化妆品作用机制或机理的研究日益加强,追求标本兼顾,科学性提高;第三,针对消费者的传播的有效性也在逐步提升。

● 徐林教授: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医研共创在开发护肤产品方面正逐步应用最新的前沿科研成果。护肤领域涵盖多个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强调跨学科合作,促进护肤研究的综合化发展,创造更创新、功能更多样化的产品。个性化护肤方案随之日益受欢迎,通过先进的检测技术、人工智能和高端制造技术,能够定制符合个体特征和需求的护肤产品,显著提升护肤效果和用户满意度。此外,消费者对护肤品与整体健康的关联日益关注,未来护肤品可能不仅关注外在美容效果,还会融入更多健康成分,以改善皮肤的健康状态。

CCR 在推动医研共创的过程中,您认为会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您认为医学美容和皮肤健康研究所、SIA 科盟等平台型机构在化妆品医研共创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 徐林教授:医研共创涉及多个前沿科技领域的集成,将这些技术有效地整合并应用于护肤产品的开发。这一过程需要克服技术交叉应用的复杂性和技术成熟度的挑战。成功的医研共创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协调和管理跨学科团队,确保各方专业知识能够有效整合和沟通,这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新型护肤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是推广医研共创成果的关键因素。消费者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可能受到文化、经济和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科研实验室的创新到商业化产品的推广,涉及技术转化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化产品,需要考虑市场需求、资金投入、生产制造等多个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需要建立和维护跨学科团队的有效沟通和协作,通过团队合作促进技术的整合和创新。跨学科工作坊、共同研究项目和跨学科教育培训是促进团队合作的有效手段。科普活动和教育项目可以提升公众对新技术和产品的理解和接受度,从而促进市场认可。总之,需要不断追求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保持在医研共创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应对市场和技术的变化和挑战。

● 赵华教授: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等,在“医”“研” 之间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医”“研”双方各自都有既有的工作模式和流程,并不完全理解彼此所需,需要相互融合,把各自的优势集中到产品开发这一主线上来。

● 鲁楠博士:作为产学研医的平台,可以起到几个作用:第一是不同行业的信息共享平台,提供跨行业之间的信息互通。第二是提供产学研医合作过程中的专业化解决方案,特别是对不同理论体系及思维方式的理解、翻译及转化的工作。第三是可以提供商务合作模型及投融资模型的解决方案及渠道来源,大大提高产学研医合作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