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莲香清韵
2024-08-07周伟
1067年,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摄邵阳事,在邵一年多,操行清修,关心民生,兴办州学,潜心著述。据传,夏天他喜欢一个人在公务之余去城郊的莲荷村走走看看,他喜欢这里的青山绿水,喜欢这里勤劳善良的农人,更喜欢这田垄里漫天碧玉安静的莲荷,粼粼清波,朵朵红莲,重重芰荷,阵阵清香,袭上心头。
据宝庆(邵阳旧名)八景之一“莲池古香”记载:后来,周敦颐把莲荷村的莲荷移植过来,在府署东侧与资江之间辟爱莲池,占地约十余亩,莲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名君子亭,两侧有“之”字桥。池内遍植莲荷,每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不久,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爱莲说》。
“爱莲花,斯人安在?微周子,吾谁与归?”回眸千年,思接当下,我频频点头称是。隔水相望,六岭春色,如诗如画;凭江远眺,秋月清明,入心入梦。
漫步在资水、邵水汇流的河堤上,文化学者千山兄和我谈起周子(周敦颐)爱莲和君子文化。他说,当下社会更应该倡导莲之爱、君子之爱的文化新风,倡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君子仁风。“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早已成了湖湘文化最豪迈的广告语,而爱莲池、君子亭、濂溪第、爱莲书院,无疑是千年宝庆、君子邵阳最具吸引力的文化磁场。魏源、蔡锷等许多邵阳先贤,纷纷就读于爱莲书院,沐浴君子文化之灵光,他们的系列著作都是君子文化理念在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成果。
我曾在宝庆八景之一“山寺晓钟”的铭记中写道:宋代,迁郡学于东山,理学大家濂溪先生(周敦颐)曾到此讲学视察。明代,在此兴建濂溪书院,学风炽盛,享有盛名。至清代,著名学者邓湘皋长期担任东山书院山长,在此兴学育才。宝庆山寺晓钟,历千五百余载,学风不减,晓钟不绝,书声齐鸣,如春风,如和鸣,荡涤尘埃,开启民智。在资、邵河畔,在雪峰山下,汩汩流淌,悠悠回荡。
那日正大暑,我受邀来到邵阳市郊的莲荷村采风。走在莲荷村,山青水碧,置身万苗连片的森林中,立马有了绿色心情,顿觉丝丝清凉。放眼望去,一派绿色世界,林木葱郁,姹紫嫣红,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穿越悠长的时空,在田垄里寻寻觅觅,观满塘碧影,清凉遮夏,看万朵白红粉莲,闻清香徐徐,时光如流水,思绪若流云。
七八月份的荷塘美景最甚,烈日下尽是耀眼的荷花、惹人的莲蓬和碧绿的荷叶。我想,绽放的荷花洋溢着人生的热烈和奔放,结实的莲蓬呈现出生命的厚重与沉稳,而满塘碧绿的荷叶带给大地一片宁静和清凉。莲荷村里观莲,我隐约看见那朵千年清莲在水之田、在云之巅,独自思吟,千年守望,一生珍藏,此时此刻正盛开在大家的心田。
莲的心事,谁人能懂?“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这是一种境界;“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也是一种境界;“银塘珠露三月更,风静荷香远益清”,又是一种境界。可以这么说:在中国人中,几乎找不到不爱荷花的。
莲之爱,世谓多君子,其实老百姓也特别喜爱。不光是莲象征纯洁与高雅、清净和超然,还有荷在民间有着和合美满家庭幸福的寓意。
那些年,每到夏天,奶奶常常坐在大树下乘凉,我家老木屋门前常是一塘莲香清韵,大地静美。奶奶有好几次淡淡地对着年少的我说:莲的心事,莲自己懂得;奶奶的心思,你要懂得。那时我还不明事,但看到奶奶的眼光坚定高远,仿佛越过荷塘越过时空越过千山万水。后来,每次归乡,再也见不到奶奶了,也看不到那一塘的莲香清韵,我感觉若有所失,心神不定。多年后,我仿佛有所懂得:人生懂得,心安即是归处!
由高洁的莲,我想到低贱的草和草民。我曾仿濂溪先生《爱莲说》写过一篇《草莲说》:草色青青,春光皎皎,野草遍地。风刮风累,花开花痛,草长草灭。人兴则草木兴,水长若日月长。心头上种草,草色入帘青。以莲自喻,清韵致远。生命如草,心境向莲。一流清涧,草香淡雅人常在。
选自《海口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