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梦想 走向远方
2024-08-06邓在艳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只要足够虔诚,沉下心来扎根做好一件事,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平凡中彰显伟大!
文山市这片红土上,在“西畴精神”、“老山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无数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天换地、脱贫致富,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孕育了许多催人奋进的故事。坝心的梨、马塘的百香果、新街的血橙、平坝的柿子、新平的仙人掌……都见证着新时代的创业传奇。
德厚的生姜,作为新崛起的农村产业,与山水相连,正在绘就自己的发展蓝图。2021年德厚政府引进了云南玉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了新技术的支持,短短三年就打破了传统“姜”局,成为云南姜行业的翘楚,让文山儿女在就业创业的道路上看到了新的希望,激励越来越多人努力用行动抒写文山自信。
夏日的午后,当我们走进德厚高速路口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厂房上的“科技兴农,创新未来,情系三农,造福百姓”这行大字就映入眼帘。这十六字箴言,如同写在大地上的誓言,是云南玉乡农科公司发展的真实写照,以自身厂房为起点不断扩大“姜”产业辐射范围,全力带动文山姜产业快速扩大规模,给姜农注入了发现的源动力,让全州姜农安心地种植生姜。
这家农科公司的董事长叫张云贵,从红土地里一路走来,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02年高中毕业后,他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落榜,再加上家境贫寒,害怕增加父母的负担,他便没有选择复读。但年轻的张云贵,没有因为高考落榜而自暴自弃,心里总是憋着一股劲儿,深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改写自己的人生。于是,他选择另辟蹊径,成为新时代农民,萌生了与亲戚一起合作种植生姜,深深扎根在家乡土地上的念头。
有了目标,次年张云贵便开始研究起种姜来,经常往返于田间地头,与日月为伴,与风雨同行。晴天、雨天,张云贵从不缺席,痴迷于生姜的种植、药用价值、精深加工、姜黄素提取等研究工作,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张云贵无畏别人的异样眼光,无畏困难与艰辛,深耕在种姜事业里长达二十多年。晨曦的姜地里,午后的姜地里,黄昏的姜地里,都有张云贵的身影,成了姜行业发现的“土专家”。
二十多年“姜”岁月洗礼,非但没让张云贵泄气,反而更多了几分对这份事业的执着。现在,他即便身为公司董事长,依旧每天风尘仆仆,奔忙于生姜种植的田间地头,将自己的汗水与土地、与姜产业融在一起,坚持做接地气、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生他养他的土地,实现了人生的逆风翻盘。
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张云贵向我们证实了一件事:“只要你肯努力、爱思考、能吃苦,人生处处都有春天,每个角落都能开出绚烂的花儿。”苍茫大地,星空日月,属于每一个肯奋斗的年轻人。
曾经,有一段时间,种姜收入不景气,张云贵和同村人一起出去外省打工,收入也能勉强维持生计。但是,张云贵老觉得在外面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没有归属感,回乡创业的种子又在他的心里萌芽。
也许,正如著名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张云贵离不开生他养他的土地,离不开耕耘了半生的田地。
外出打工的张云贵去而复返,又回到了养育他的土地,在老家开始种姜,以自己的老家追栗街镇为坐标起点,把种姜事业渐渐扩大,用自己的技术指导姜农种植,带动当地百姓通过种姜勤劳致富。
几年下来,跟着张云贵一起种姜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他俨然成了老百姓心中的“姜明星”。杨世明、丁桂梅等数以千计的姜农,看着自己种植的生姜长势喜人,心里乐滋滋的。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种下生姜就是种下了自己的梦想,有了梦想就有了走向诗意远方的勇气。有了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在张云贵的带领下,姜农们改善了居住环境,绿美乡村、宜居宜业,他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底气更足了。
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张云贵认为要真正实现产业突破,必须在产业集群上下功夫,创立农业公司成了他的另一个梦想。他开始思考如何把姜产业扩大种植规模,如何让生姜保存长久,如何打通销售通道?怀揣创业梦想的张云贵,又一股脑儿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到姜产业中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姜”局。但个人的力量,如此地渺小,只有借助当地政府的力量发展企业,才能更好保障产业的发展。
德厚镇政府了解到张云贵的需求后,主动为他排忧解难,积极对与接土地流转、库房建设、“惠农e贷”等,采用免租一年的方式招商引资,减轻企业的压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落户。2021年4月,在德厚镇政府的倾情帮助下,张云贵作为董事长的玉乡农科公司与德厚镇政府实现了“双向奔赴”,成功落户在德厚镇现代农业产业园。
完成落户手续后,玉乡农科公司以科技赋能开展集生姜、辣椒、马铃薯等农产品的种植、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以及冷链物流,开启了高速发展模式,迎来了文山姜产业发展的春天。同年,公司采取与农户共同“抱团取暖”的方式,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合作模式,实现了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回购的“三统一”,让德厚的万亩生姜迅速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技术成熟之后,德厚镇政府秉持“扶上马,再送一程”服务理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妈妈式”服务,积极引导公司开展融资工作。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该企业三年时间完成了9700万元的融资,实现了从活了下来到活得好的转变,推动其一举成为文山姜行业的领头企业。
经过多轮融资、扩大规模,玉乡农科公司整体容量达到了1.8万多吨,年吞吐量达到了6万多吨,成了文山州最大的生姜交易中心。张云贵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全国各地的种姜人都来请他“传经送宝”,到玉乡农科公司参观学习。张云贵和他的公司成了姜行业的“香饽饽”。以前,跟着张云贵一起种姜的老百姓,也成了玉乡农科公司的职工,在公司上班每个月有6000~8000元的稳定收入,与张云贵一同“破茧成蝶”,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共同为文山现代农业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的玉乡农科公司,每天平均可提供100~150个就业岗位,吸纳德厚镇及周边的大量村民返乡就业。公司除了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还提供30多间免费的职工宿舍,让企业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帮助越来越多的村民快乐还乡。据统计,2023年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的金额达到了493万元,有效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增收。而今年,市场前景持续向好,仅6月份用于农民工的工资支出就达到了80万元,预计2024年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的金额将达到560万元,将创下三年来的历史新高。
在张云贵的带动下,玉乡农科公司已经带动德厚镇1370户农户种植生姜,与农户签订了长期收购协议,彻底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难题。目前,德厚镇及其周边的种植量就达到了3万多亩,而且体量正在不断扩大。同时,公司还有能力收购德宏、红河、普洱、保山、西双版纳等州市的生姜、土豆,将其销往广东、广西、海南、浙江、越南等国内外市场。自公司成立以来,收购农产品的金额就达到了2.7亿元,现在单日流通量就达到了10万吨,正逐渐成为文山现代农业物流、销售的主力军。
在玉乡农科公司的带动下,文山州每年生姜种植量就达到了40多万吨,约占全省生姜产业市场份额的40%,已然成为云南省最大规模的生姜集散地。当地老百姓看到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好,发展姜产业的信心也越来越足,纷纷回到家乡在玉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业或种植生姜。至此,该公司成了引人回流的大容器,正在为产业经济赋能。
其中,在公司里当搬运工的罗许根,曾在浙江、广东等地做过烤漆、数控、压铸等工作,但常年背井离乡的他,觉得工作、生活一直没有归属感。直到玉乡农科公司在德厚成立,他才实现了回乡就近就业,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漂泊生活。当罗许根看到姜产业发展的势头很足,他也萌生了种植生姜的念头,用挣来的钱投资10多万元种植生姜。现在,只要一谈到有了自己的生姜产业,罗许根的嘴角总是上扬的,对生活也有了更加充足的信心。
生姜要长时间存放,占领更大的市场,必须依靠冷链技术。鉴于此,玉乡农科公司依靠冷链技术,建起了48间冷藏库房,每个库房的存储量在200~500吨之间,气温保持在12.5℃~14℃之间,为生姜打造优质的储存环境。当冷库的大门缓缓打开,冷气就会从库房内扑面而来,随意拆开一筐里面的生姜,都是完好无损的。
有了冷藏库房,生姜就可以从头年的11月开始储存,有效避免生姜变坏腐烂,进而拉长了生姜的销售周期,保证新鲜生姜的跨年供给。炎炎夏日,进入厂房内,我们还能看到许多工人在分拣大筐大筐的贵州1号、湖南2号等多种类型的生姜。这些生姜,大都个头大饱满,卖相看起来也不错,很受市场的青睐,每天出货量就可以达100多吨,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展望未来,德厚镇将以玉乡农科公司为辐射中心,把生姜进出口贸易的量从红河州河口县渐渐移往德厚镇,进一步抢占国外市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拓展业务的同时,加大生姜作为作料、入药、养生、美容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以特色姜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让当地农民有工做、有钱赚、增收有望。从而,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上,让文山的姜产业走得更远,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土地是农民朋友不可割舍的根基,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才能激发离乡农民工的返乡热情。家乡,这片孕育能人的沃土,唯有搭建起他们实现梦想的舞台,才能吸引能人返乡。扎根乡土做项目,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才能让企业家入乡创业。
德厚的姜产业,正是以土地为根、以乡村为舞台、以项目为牵引,实现了让农民返乡、能人回乡、企业入乡,全面推进了人才回流。在此基础上,德厚以姜为媒,为乡村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创造了无限可能的未来,让梦想与远方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