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文山去
2024-08-06王炜
穿过大半个云南,我们要到文山去。
下过雨的青山更青,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青草和泥土的味道。雨滴在叶尖,慢慢蓄势待发,最终积累够足够的重力,从叶尖滚落。世界在那一刻,减轻了重量。那一瞬间,作为雨滴,有了自我的圆满,把自己归还给大地。当然,如果遇见花朵,雨中的花朵,雨珠散落在上面,花蕊被包裹起来,可以感受到自然有自我的保护方式。生命的传承,是一颗种子经过一系列的生物过程,把更好的保留下来。看着道路两旁的树木由最开始的低矮肥壮,慢慢变成高高的,细细的树木。我想我进入文山的地域范围了。问了同行的人,以及观看路标牌,便确定是进入了文山的范围。
昭通到文山路途遥远。怎么形容呢?从云南版图上看地理位置,一个在滇东北,一个在滇东南。坐车呢,我们从早上六七点开始出发。经昆明转高铁到普者黑,然后转车到文山市区。到文山时已是下午四五点。从气候上看,昭通出发是雨天,昆明是阴天,到文山是晴天。长时间待在昭通,去文山也算是对云南的地州市有了更多了解。比如在那天,我们坐上普者黑到文山市区的大巴车。车上的口音,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是本地人。他们说话的语速,要比我们快一些。说话的语调,要温柔一些。吐出字来,地方的富有少数民族气息的感觉回荡在车上。
入住酒店后,我们便在酒店门口的湖环游。湖的周边呢,是盘龙河。查阅了资料,清康熙初年把古名“壶水”更名为现如今的名。因其河道曲折盘绕、矫若游龙而得名。刚下过雨,河水浑浊,河流流速缓慢,如一条游龙穿过市区去往更远的远方。参会的人,大多是第一次到文山。估摸大家和我们一样,初次抵达一个新的地方,不知道去什么地方散散心,就到湖边闲游。随着环湖的人越来越多,如果在酒店上面往下看,人们在湖边环走,从一个地点出发,又回到起点,仿佛生命就是那般,最后回到刚开始的那个点。大家在繁忙之中,有了休息,环湖就是最好的方式。遇到此次相识的人,彼此再相见。很奇怪,文学好像是有一种魔力似的。常年未见的人见了面,像多年的老友突然见面。
这个说:“好久没见了,你也来参加这次的笔会呀。”
那个说:“好久没见,好久没见”。
握手,拥抱,站在同一个地方哈哈大笑聊了很久很久。我们环湖环了很多圈,他们还在那儿聊着。这种感受,是我未进入文学圈子之前所没有的。记得多年以前,我们在昆明读书。那时的一个姐姐,她和我说:“是文学让我们走在一起”。嗯,是的,是文学。
次日,我们步行到对面的退役军人事务局。估摸需要十分钟的路程。出了酒店,步行几步就到了红绿灯路口。从红绿灯路口左右望去,街道干净整齐,绿化也很好,一眼望不到头。我想我心目中的文明城市就是那样的。对了,过红绿灯的人也很遵守交通规则,大家则在红绿灯路口的凉亭里等绿灯。
有人说:“天啦,真好,等红绿灯还可以乘凉,设置得真贴心。”
人们等红绿灯或走在路上,聊着什么,反正是一直边走边聊。对于我这种不爱社交,有社恐的人来说,聊什么呢,看见他们聊得挺开心的,自然是好奇的。
晚上,我们提前约好前去文笔塔走走散散心。坐车坐了很长的时间,我们绕出城市,抵达城郊,才到文笔塔的山脚。但一想到美好的事物就在前面,谁也没有任何怨言,我们则更加兴奋了。车是由西双版纳来参加此次笔会的东民开的。他说他妻子就在文山,对文山很熟。去的人太多,他的车不够坐,我们分了两批人。一批打车过去,我们则坐他的车。另一帮小伙伴提前到了文笔塔。
他们发信息问:“你们到了没?”。
我们:“我们才到山脚呢!”。
他们:“我们等等你们一起。”
我们:“你们先上去吧,步行还需要一段时间呢!”
东民开车把我们送到门口。我向远处望去,才发现文笔塔的门口在半山腰。到了半山腰,车辆不可以进去。我们便下车步行。
门口停车的地方,路边开满了一路的野菊花。要不是着急上去和朋友们汇合。我还真想顺着路走走。也许景区之外也有很多风景,说不准呀,很多的美好往往走另外一条路,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们很多人的人生,可不是多条道路走了以后,已经心灰意冷。处于一种随意性的感觉去走走,就走出了自己的路。
文笔塔在山顶,我们步行爬上去。我以为是需要很久的路程。但大家边聊天边爬山,不一会儿就到了。通往文笔塔的上山路,一边是水泥路,另一边则是七彩路。虽然也是硬质路,但走在上面,心里感觉暖暖的。总给人一种走脚下的路,也是五彩斑斓的错觉。
那晚的风给闷热的天气带来了惬意。走在山间,天还没有黑透。面对着植被覆盖度高的山林,真想大叫一声。叫什么呢,自己也不知道。由于担心给别人带来困扰,大家谁也没有叫出声。
越往上爬,风铃被风奏响的声音越来越悦耳。
我说:“这风铃声听着可真舒服呀,好想就在这儿睡一觉。那该是多么幸福呀。”
同行的朋友调侃说:“这叫梵音。寺庙里的叫梵音。”
我说:“难怪听着让人感到舒心,就好像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什么都不用做,用心感受忒舒服啦!”
那时,我还以为文笔塔是一座寺庙。
就这样我们在风铃声中登上了文笔塔。你可以尝试着想象一下,风铃和风碰撞在一起发出脆耳悦听的声音回荡在山间,是多么地让人感到舒心,感到惬意。仿佛白日的繁忙抛之脑后,剩下的时间就属于自己了。
文笔塔上的人很多。那天是工作日。尽管大家白日都很忙碌,但夜晚也想走一走,感受山间的美好。上去看一看,视野开阔了,心情也变得好了起来。
文笔塔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景况,我们去了门被锁起来了。
同行有人说:“应该是参观的时间过了。”
山上的风不大。凉风一阵一阵地吹。吹拂着我们每一个登塔的人。给我们不怎么爬山的人带来凉爽。有的是家人同行,有的则是热恋中的情侣,有的则是小孩。遇见了笔会的老师,他提议我们顺时针走三圈,表示以后顺风顺水,前途的路更好走。他开玩笑说他们已经顺时针走过了,再逆时针走三圈,希望能让时光倒流,再次回到年轻。言语中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个很年轻的人。他们速度要比我们快,我们则慢慢悠悠地走。后面我们走到了文笔塔门前。吹着凉风朝山下望去,文山城在那儿可以尽收眼底。文山的灯火,像密密麻麻的星星落在夜空里。天空的晚霞残留,漂浮在天际,给天空增加了金灿灿的底色。
下山的路更好走。我们慢悠悠地说着,聊着。下山的风更凉爽,也许是到了夜晚,越来越深的夜里,风也会眷顾着我们。在炙热的天气里,无疑是雪中送炭一样的享受。我们仨并排走着,像是回到了校园时代,走在篮球场上不奔跑,感受着青春的气息。离文笔塔越来越远,越来越远。风铃声消失了。远离了市区,我们则就像是远离了热闹一样,只有我们。
笔会期间,安排了采风活动。一大早,我们便踏上了去往德厚镇的班车。坐了不一会儿的车,我从车玻璃里往外望去。高速路口横幅标语上写着: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按照字面意思,我以为我到了边境。确实,查阅了相关资料,文山的马关县、麻栗坡县、富宁县和越南接壤。那一刻,我为我生在中国,在红旗下感到骄傲。无数的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太平盛世。同行的人员,先带我们去参观土豆和生姜加工基地。对于一个在滇东北长大的人来说,这两样事物实在是太平常不过了,我从小到大吃着长大。讲解员说当地老百姓卖不出去的土豆和生姜,他们购买回来,用低温保存,等待有人收购再卖出去。这样的话,老百姓就有稳定的收入,不至于卖不出去而损坏浪费心血。后面带我们去参观,我看见地上有很多的生姜。当地人在其中参与劳动,这样又能增加一份收入。面对一大堆的人和摄像机,他们有点茫然。但脱贫攻坚确实有了具象化的展现。
六月的文山有些闷热,好在班车上带有空调,给大家提供了舒适环境。
后面我们去了“红色文山历史展陈馆”。恰逢工作日,人不多,去的都是我们那一帮人。展陈馆里历史被挂在墙上,每一张牌子都是一段历史。我相信历史不止那些。少数不多的字已经概括不完墙上的先辈们,有待于后人去挖掘。
几个“到那时”满满是美好生活的目标:到那时,文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到那时,把文山州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样板,世界民族交融的典范;到那时,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争当全国生态排头兵,筑牢祖国西南的生态安全屏障,把丘北建成文山州“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的重要窗口;到那时,文山州经济总量迈进万亿元俱乐部,位居全省第五位,成为云南名副其实的“东部地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文山同城化建成,全州实现 1 小时经济圈,州府文山成为高铁城市、空港城市、港口城市、口岸城市。每一个“到那时”都响亮着未来的看不见的战争,为人民谋幸福。还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启动‘3815’战略——文山行动”。每一张牌子上都能让人热血沸腾。看着吧,不久的将来,一切的美好都会实现的。
没去过普者黑,德厚镇的荷花也值得一看。村子凹陷在两边的山中。山势并不险峻,一条乡村公路穿过村子,从村中往上一看就能看到山顶。那山顶,我觉得应该也是一番风景吧,夏日的荷花还有一些尚未开放,花苞在等待着时间静静地绽放。微风一吹,可以看见大片大片密密麻麻的荷叶摇曳,从村头到村尾尽是荷花。它们的绿给村庄增添了一份清新。从荷花田往后看,乡村的墙是白色的。不妨低头一点,就能看见仿佛荷花印在了墙面上。不需要任何的彩笔画上去,它就是最好的彩画。偶尔还能看见一辆两辆车在荷花的身后经过。我想每一个司机路过都会置身于无边的绿色中,都会刻意把速度放慢目光多停留一会儿吧!
荷花田后则是一片一片的格桑花海。每一束花都站立在自己的位置上,尽情地把自己的最美展现出来。格桑花的花语则是美好纯洁爱情的象征。我想等我有爱人了,要带她去看一看格桑花。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身穿白裙子的人,披着秀发,蹲着或者斜着嗅花香,微风一吹,她的秀发飘飘,格桑花飘飘,在同一张照片里,是多么美的画面哇!
荷花田和格桑花海的旁边呢?则是一条河流。我去的时候河水浑浊,颜色黄黄的,像是大地不安分之后的样子。我想应该是昨夜的落雨造成的。昨夜我睡得太香,是否下过雨,我是不曾知道的。同行的解说员则说夏季天气炎热干燥,河水流量少了很多,不然可以在上面划船。可以试想一下: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在河里划船(想起了博尔赫斯的诗句:生活是苦难的,我又划着我的断桨出发了),慢慢悠悠地划,两岸的杨柳为自己带来阴凉,清风为自己带来凉爽。边划边欣赏杨柳把枝条垂下的轻柔,边划边欣赏荷花在微风中微微摇曳,花朵的白中带红,以及格桑花在风中一起摇摆的身姿,该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呀!仿佛一切都慢了下来,慢了下来的不仅是万物,也是时间,也是自己的内心,让一颗疲倦的心得到慰藉。
走过荷花田和格桑花海,则是村庄污水集中的地方,但并没有感到恶臭杂乱,出来的水也是清澈的。
我在旁边和朋友们说:“这里面应该有龙虾吧!”
讲解员:“里面确实有龙虾。”
再走两三分钟,我们到了一处空旷地。空旷地上铺就了很多的碎石子,小小的,走在上面并不磕脚。讲解员说它以后规划成烧烤摊,供游客们吃东西的同时,也可以欣赏其他的,比如前面的荷花和格桑花。
我看见三个垃圾桶贴好不同的标签摆放在角落处。有一面单独粉刷过的白墙,上面画上了竹子,墙后面则是村庄。也就是说我们来到了村子的另外一面。几朵白云在天上飘着,天空蓝得让人觉得干净。几棵电线杆横架在村子之间。往下看,好像白云是被电线切开的。
没有远山,山就在村子不远处。几处低矮的山顶着云端。山峦线要是在傍晚的时候,夕阳漂浮在天空中,光线一点一点地暗下去,最后漏出蓝和黑均等的时候,山峦线那个时候就是最明显最美的。我想,应该和我在我的滇东北农村所见到的是一样的。
模范示范村的路是用石头镶嵌的。走在上面,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每家每户门口栽种了桃树、李子树之类的,还栽种了许多花。围墙则是用石头堆砌而起。走在村里,用手触摸,可以感受到每个匠人的心血。闭上眼,感受风的吹拂,用心去感受,每一口的空气都是新鲜的。走累了,我们便去农家乐吃饭,各种各样的菜肴美得哩!对了,村子里还种有大片的菊花,小朵小朵地向着天空开放。
刺绣当属文山钰幅戎刺绣有限公司。我们在一间很大的屋子里,工作人员播放视频给我们看。视频里穿各种少数民族服饰的模特,美得震撼。我从未真正接触过少数民族服饰。可以看到上面一针一线都透出手工艺人的细心。讲解员为我们讲解了陈列的服饰,富有韵味。把历史穿在身上,把特色展现给世界。服饰上面有山川河流大地,可以看出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后面我们去了工厂。公司还为工人们分配了房子住。天啦,羡慕!有工作还有房子住。我用手机拍下机器生产过程。机器在设置的系统里,速度相当快,而且不会出错。效率提高了,这样既能让更多的人能穿得起,穿得好,也能更好地推广出去。
德厚镇洒戛竜的红色之美也令人向往。在那儿,你可以感受到点燃文山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处处都有红色革命的气息。青砖白瓦间刻画着红色革命的事迹。洒戛竜美名远扬的是厚重的红色文化,文山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云南省第一个少数民族武装游击队、云南省第一个儿童团组织、云南省第一个向少数民族宣传的经典之作《苗夷三字经》。讲解员一一为我们讲解。红色的旗帜飘扬在春风中。门柱上,悬挂着“一片丹心为革命,誓将头颅报中华”的对联,可以看出红色革命时,人们心中的激涌澎湃。我们站在大树下乘凉,树影倒映在地上。如果不是先辈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又怎能得到那种舒适。短短几字的描写,有太多的故事需要我们去了解。历史不应该被遗忘,也不能被遗忘。把历史还原,把旧址修复,一个个呈现在我们面前。
聚散终有时,分别是为了下次更好地相见。在文山所见的每一处,都像电影中的每一帧画面。去时在大雨中上车,离开时在晴日当空里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