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水彩作品中的画面空间建构分析

2024-08-06李季芃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6期

摘 要:水彩画这一艺术形式于18世纪初由西方传入中国,因水性材料独有的创作技法、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水墨画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同时兼具时下所推崇的光影造型与写实构图特点,受到了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喜爱。至21世纪,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逐渐突破了原有的技法与材料的局限,诸多水彩画家尝试从创作原则、理论基础、个性风格等多个方面着手,对水彩艺术的语言形式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缔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写实水彩、意象水彩、抽象水彩等诸多形式。空间建构作为水彩画在内容表达、风格塑造、审美表现等实践中的重要环节,能够揭示中国当代水彩作品的创作理念与实践思路。通过对中国当代水彩作品空间建构原则及表现形式的研究,把握中国水彩画在主流文化艺术与现代性审美原则中的发展,为当代语境中水彩画的创新实践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当代绘画;水彩画;空间建构

根据学者袁振藻在《中国水彩画史》一书中的描述,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共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形成期、革新期四个阶段。从对水彩画的引入,到教学探索,到市场的完善,再到理论的构建,中国当代水彩画创作语言的构建经历了一个由模仿到探索再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现了材料和技法的不断成熟与创新,还反映了与艺术创作、社会审美相关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例如:技法方面,诸多当代水彩艺术家尝试借鉴丙烯画、数字绘画等其他流行绘画种类的创作元素与表现方式,对水彩画的创作结构进行拓展,丰富了水彩画的审美面貌;理论方面,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等美学原则的不断加入,使中国当代的水彩画创作能够聚焦新的美学命题,从而提高作品的社会价值,丰富作品的美学内涵。

画面空间建构作为水彩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涉及水彩画创作技法的使用与创作内容的攫取,另一方面涉及对当代水彩画创作中美学原则与艺术理论的探讨。因此,对中国当代水彩画作品中空间建构的讨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国水彩画的发展现状与创作问题,从而为中国当代水彩画的发展提供宏观的洞察视野与具体的实践思路。

本文将遵循“理论—表现—实践”这一探索逻辑,结合相关研究基础与具体作品案例,对中国当代水彩画的空间构建展开详细的梳理与分析,以期为水彩画创作者提供可行的实践参照。

一、中国当代水彩作品的创作原则及理论基础

(一)主流文化意识与空间构建

根据中国美术学E3gcIOULVG/3qEnkBKKVLN0LknBx8XB7fKnAblFTc5c=院学者蒋跃在中国当代水彩画相关研究中的论点,中国水彩画中的主流文化意识通常泛指当代所倡导的、能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思潮,水彩画创作者们需要扎根于主流文化这一鲜活土壤中,以更好地吸收当代文化之精华,保持与时代的和谐性、一致性,实现符合水彩画形式规律的创新突破。

学者陈天斌于2022年在《关于主流文化与美术创作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主流文化意识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

首先是与公众审美趣味紧密相关的主流文化,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识、与社会生活相关的文化意识等。这些主流文化意识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诸多现实主义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倾向于从日常生活、人生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积极关注地域文化、人文生态、城市景观等现实题材,在作品空间的构建中,也倾向于使用写实主义的创作方式,通过空气透视、散点透视等方法,营造具有真实性的画面空间氛围。例如:中国北方写实性水彩画家王绍波,其水彩作品《渔歌》《酥油茶》等便致力于对中国不同民族、职业人民的生活环境与形象面貌进行捕捉与再现,画面多使用透视来强化空间关系,同时通过对前景、中景、后景等景别层次的设计,增强画面空间的秩序感与层次感,使画面在空间表现上具有清晰的主次关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叙事主题。

其次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主流文化意识,如以西方消费观念为引导的消费文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文化等。此类文化意识在水彩画中的应用起到了创新画面美学形式、重构画面美学逻辑的作用。受到全球化背景下主流文化意识的影响,当代水彩画艺术家开始借鉴广告、杂志、电影等诸多流行文化的审美范式,在画面空间的构建中尝试使用隐喻、暗示、留白、局部强调等手法,着重突出画面的形式感与氛围感,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传统水彩画创作中对画面空间客观真实性与合理性的强调。例如,中国当代水彩画艺术家应金飞便通过对梦境、意识等内在空间的探索,解构过于生活化的创作语言,使其作品呈现出具有超现实主义特征的、隐喻化的空间结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画面情感氛围的营造。

最后是与互联网生态相关的主流文化意识,例如以网络文学、网络视频为代表的亚文化等。与其相关的水彩艺术创作在画面空间的构建中通常借鉴蒸汽波、梦核、二次元文化等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更加前卫、小众、多元的艺术形式,使水彩画作品在空间内容与空间氛围等方面更加贴合这些流行文化独有的审美趣味,而非以造型、色彩为基础的传统表达。例如:借鉴了梦核文化的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梦核文化独有的“阈限空间”这一空间表现形式,强调空间的虚无性、重复性与不确定性;借鉴了以动漫作品为主的二次元文化的水彩作品,则倾向于平面化的空间表达。

(二)现代性原则与空间构建

艺术创作中的现代性,通常离不开绘画形式中的艺术观念、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美学理论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涉及当代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思想意识与文化内涵,也被视为当代艺术家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根据四川大学学者吴永强在《对审美现代性的知识论考察》一文中对审美现代性内在原则的梳理,艺术创作中的现代性原则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知识论体系展开:第一,脱胎于“活在当下”这一生活方式,以追求新、异、美为价值原则的自律论美学原则,这一原则认为,艺术家可以在社会生活领域为审美现代性构建出新的主体;第二,以符号学为基础的结构主义美学原则,这一原则强调艺术创作中文化语言的建构与视觉符号的生产;第三,游离在表现主义(观念论)与形式主义(自律论)规则外的形式主义美学原则,认为艺术创作能够揭示个人身体的知识与权力场域;第四,以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罗蒂的《语言学转向》为理论基础的“图像转向”美学原则,这一原则认为艺术是独立于客体世界镜像的逻辑系统。

根据上述对艺术创作现代性原则的描述,基于现代性原则的水彩作品的空间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描述:

第一,受到自律论美学原则的影响,在水彩画的创作中,艺术家需要着重发掘水彩这一艺术形式自身的特点与结构,利用水彩媒介独有的通透视觉感受来组织画面的空间层次,例如利用水彩画水性颜料的半透明质感,通过笔触叠压的方式来表现画面空间层次的前后关系。

第二,综合了结构主义美学原则的水彩画创作侧重于对视觉符号的建构,在画面空间的构建中,通过对点、线等视觉元素的使用来暗示画面的空间结构,例如通过对画面中诸多几何形状的变形,引导观者的视觉感受。

第三,基于形式主义美学原则的水彩画创作,更加强调艺术家自身风格的表达,通常具有一定的内容张力与情绪表现力,其画面空间建构方式多以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与个人创造力相关。例如: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画系曹程在其水彩作品《通感》的创作中,便参考了表现主义的绘画观念,着重通过镜面暗示、环境色的渲染等方式进行画面空间的构建,使其更加契合个人化、内心化的艺术表达。

第四,以“图像转向”美学原则为基础的水彩画创作多以艺术家视觉创作本能的激发为基础,同时弱化画面中的理论原则、哲学关键与主题内涵。这些作品在画面空间的建构中,多依赖创作对象或创作主题给眼睛带来的直观视觉感受,因此,色彩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诠释其空间构建特征。例如:在表现近景的内容中使用较暖的颜色,因为暖色能够拉近对象的视觉距离,在表现远景时使用冷色,因为冷色的视觉距离更远。

二、中国当代水彩作品的空间形式及实践方法

根据上文对中国当代水彩画创作中主流文化意识与现代性原则的描述可知,当代水彩作品受到公众趣味、流行文化及亚文化的影响,在创作中倾向于采取写实性空间、写意性空间及抽象性空间三种模式进行画面空间的建构。此外,受到当代性审美观念的影响,创作者在创作时通常依循四种原则进行基于自身知识论与认识论的个性化表达:第一,以艺术形式本身的原则为主(自律论);第二,以客观的视觉原则为主(结构主义);第三,以自身的主观感受为主(表现主义);第四,以图像语言自身的原则为主(图像转向)。本章将着重以当前主流的写实性水彩与写意性水彩的空间形式为例,结合上文中对当代水彩画空间构建原则的描述,对当代水彩画创作中的空间形式与实践方法进行剖析。

(一)写实性的空间形式与实践方法

根据学者夏权在《当代中国写实水彩绘画创作观念与表现语言特征研究》一文中对写实性水彩形式的描述,中国当代写实性水彩的创作通常包含客观主题描绘与主观情感表达两部分内容,使画面在契合公众审美趣味、符合现实主题要求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纳现代性审美原则的理论特征,缔造出具有艺术家个人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画面空间的建构中,写实性的水彩作品通常以服务画面主题的呈现为基本创作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性的创新与主观性的改造。例如:艺术家赵记同在创作写实人物水彩作品《天边的彩云》时,对体现画面空间感的建筑背景进行了结构的简化,通过画面主体人物与背景的繁简对比,突出了画面空间的主次关系,同时强调了主体人物的动作与神情,突出了画面的形式美感,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张力。艺术家孙丽莉在其写实水彩作品《有薄雾的清晨》(图1)中,借助水彩颜料易晕染、易扩散的特质,对画面中表现水面的空间进行了创造性的表达,在不刻意描绘水面倒影形态、水中涟漪造型的情况下,使用自然晕染、“点水花”等技法,对画面中由船到水的纵向空间进行了具有独特审美趣味的视觉建构。

此外,中国当代写实主义油画在画面空间的建构中,还倾向于借鉴以油画颜料、丙烯为代表的其他形式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绘画媒材的创新来弥补传统写实水彩作品所不具备的创作手段,通过“厚重感”与“透明感”并存的创作技法的应用,塑造画面层次,强化画面光影关系,营造画面的空间氛围。

(二)意象性的空间形式与实践方法

意象性的水彩画创作一方面受到以极简主义审美为代表的流行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本土水墨画的创作形式,强调通过“骨法用笔”“七墨法”“留白”等手段,进行画面造型与空间形式的意境表达。根据学者廖正定等人在《探析中国与俄罗斯当代水彩画的意象性成因》一文中的表述,写意水彩除了对写意性的审美原则的借鉴及对写意性技法的继承外,还需要依靠创作者对主观经验及自身情绪的创造性表达,通过对景物对象进行组合、变形、赋色来实现情绪化、个性化的水彩画创作。例如:艺术家陈洋《冬日江畔采沙场》的创作中,摒弃了传统水彩画对空间、透视原理的使用,将树木、建筑等景物进行了平面化的处理,通过留白的方式来表现雪的内容,继而通过雪与平面化景物之间的位置营造,交代画面的空间结构,彰显画面广袤、壮丽的意境之美。

此外,对于传统水彩技法的使用同样能够服务意象性水彩画面的空间表达。例如,艺术家高志华《石卡雪峰》等,使用了水色交融的创作技法,通过清水与色彩之间的融合渗透,营造出多样的色彩层次与画面肌理,从而体现出画面空间的层次关系。

三、结语

本文以中国当代水彩画中的空间建构为切入点,从创作原则、创作理论等方面对当代水彩画作品在空间建构时的方法与思路进行梳理,继而以写实水彩、意象水彩这两种主流的水彩形式为例,讨论中国当代水彩作品中的空间建构形式与发展要素,为水彩画技法的发展、语言的丰富提供策略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2]陈天斌.关于主流文化与美术创作的几点思考[J].名家名作,2022(14):114-116.

[3]吴永强.对审美现代性的知识论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20(2):164-169.

[4]夏权.当代中国写实水彩绘画创作观念与表现语言特征研究[J].美与时代(下),2022(7):88-90.

[5]廖正定,张炜健.探析中国与俄罗斯当代水彩画的意象性成因[J].文化月刊,2019(12):196-198.

作者简介:

李季芃,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彩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