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2024-08-05何慧
摘 要: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更是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1]。随着文化旅游与乡村生活品质的双重提升,威海市乡村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研究基于文旅融合视角,通过对威海市乡村旅游现状的广泛调研,分析威海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威海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提高威海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赞誉度,推动威海市的乡村旅游走向更高层次。
关键词:文旅融合;乡村旅游;措施优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一、文旅融合概念解析
(一)文化旅游融合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日益彰显。文旅融合视野下的文化旅游不仅包括对自然风光的欣赏,还涉及文化的互动与传播。威海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民间艺术种类多样,例如荣成皮影戏和文登石画等项目充满地域魅力,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本。然而,单个文旅元素往往难以形成长久的吸引力,需要通过系统性的文旅融合战略来进一步挖掘其内在价值和外延发展空间。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适应乡村旅游的变革,创新其服务模式和产品,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
(二)文旅融合的理论基础
文旅融合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基于传统旅游业向文化体验旅游转型的新趋势。文旅融合依赖产业融合理论、旅游区位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促进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文旅融合具有两点内涵:一方面,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叠加,而是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另一方面,文旅融合注重在旅游发展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威海乡村旅游发展的文旅资源优势
(一)威海乡村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吸引力
威海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其旅游资源主要由三大类构成:自然风光资源、农业文化资源以及乡村生态资源[2]。2020年威海市委宣传部、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六维看威海·文旅Top10评选”活动结果正式揭晓,“十大名村”也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
(二)威海红色文化的广泛性
威海是红色胶东的源头和起始地,四届胶东特委均诞生在威海,由此积淀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口刘公岛是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甲午战争也在此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刘公岛主要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甲午战争陈列馆、刘公岛博览园、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生动展示了黄海大战、威海卫保卫战等战争场面。在2020年,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入选红色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此外,威海如天福山起义纪念馆、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等纪念馆都是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史党性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
(三)威海渔耕文化的乡土性
威海地区有着古老的渔味风光,也沿袭了数百年的渔家文化。渔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生产技术、海上作业的方式等长期积淀,形成了特有的渔耕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渔民节由过去单纯祭海保平安变成了陶冶情操的民俗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例如有关祭祀李龙王、李龙母的庙会、山会等节俗广传民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李龙文化,在全国乃至海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渔民开洋、谢洋节”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原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文化特色不凸显
多年来,威海为打响旅游品牌,先后提出“走遍四海,还是威海”“千里山海,自在威海”等口号,但始终是不温不火的局面。威海乡村旅游资源集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一体,但正是由于多元文化的复杂性,导致乡村旅游没有展现自身最具特色的代表文化,缺乏创新与个性化特点,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特色优势。甚至不少景区盲目跟风、项目雷同,热衷“造村”,一样的海草房、一样的画葫芦艺术表演等,导致文旅融合无法形成特色。
(二)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欠佳
威海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以“海、岛、山、滩、泉、渔”为特色,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旅游特色村73个。但这些资源没有充分地转换为产业价值,未形成协同效应。目前,威海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各类资源无法形成合力,导致出现规模小、品牌弱、质量差等问题。
(三)运营管理人才缺乏
受产业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威海市成了人口外流较严重的城市之一。然而,乡村人员的外流对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乡村旅游项目中需要融合农产品的种养、餐饮服务、住宿服务、康体娱乐、网络营销等多种业态的情况下,更加突出了综合型人才的缺乏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乡村人才外流和引进人才不足的问题,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管理和经营,是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受挑战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但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垃圾堆放等问题。威海乡村旅游既有的发展路径在推动乡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潜在污染问题。海洋污染、过度开发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的原有生态平衡,限制了乡村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因此,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产业环节,就需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五)乡村旅游发展创新力不足
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游客希望通过旅游活动体验文化内涵,满足身体和心灵的愉悦。然而,威海乡村旅游发展主体还是以当地居民为主,以传统的乡村旅游项目为主,普遍缺乏产品、服务、市场方面的理念。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新意,不善于挖掘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因此,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重视软实力的塑造,积极地发展乡村旅游数字化,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旅游场景、新的旅游文化元素,从而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四、文旅融合视角下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一)增强乡村旅游文化特色
依托威海当地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一系列海洋文化主题旅游项目,如海洋博物馆游学、海滩艺术节等,以此作为吸引游客的独特卖点。结合威海故事性的文化遗产,如刘公岛的甲午战争遗址,开发纪念性商品和特色文创产品,以此提升游客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发展智慧旅游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推广,更好地将威海特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结合,增进旅游体验感和科技感。
(二)有效地整合乡村旅游产业
有效地整合乡村旅游产业关键在于加强政府引导,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和投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引导乡村旅游企业加强合作,建立产业联盟,共同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和品牌。在乡村旅游项目选址上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划分空间功能,推动一体化的规划和综合配置。只有认真做好多规合一的乡村旅游规划,才能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三)培训乡村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重点培训旅游行业管理者、创业带头人、乡村旅游经营者和讲解员,鼓励当地大学生、返乡务工人员、艺术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以提高在项目管理、经营服务、创新创意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助推乡村旅游全面发展,带领乡村旅游项目朝着更加专业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推动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四)促进乡村旅游可持aI8A5EMiq681JP5xGpG+ww==续发展
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构建长效机制,平衡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威海市要针对乡村旅游产品实现精细化管理,注重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标准化和品质化,还需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旅游项目的每个环节,如采用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等绿色发展模式,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保护这样才能既保留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又为游客提供健康、友好的旅游体验。
(五)利用数字化创新赋能文化旅游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媒体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应秉持创新理念,利用数字技术快速获取游客需求,打造文旅IP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用艺术化的且代入感强的方式讲好威海华夏城、猫头山、成山头、那香海、刘公岛、大乳山等独具威海乡村特色的文化故事,探索“行走的山海”文旅品牌。将VR、导航等技术与威海景点、“网红”打卡点、文博场馆进行充分的结合,全景式展现威海文旅资源,以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内容为游客带来极致的体验。
五、结语
总之,结合威海市乡村旅游的自然景观、文化底蕴及区域社会经济特点,文旅融合为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路径。通过深度开发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建立健全的旅游服务体系,优化政策支持环境,威海市的乡村旅游可朝着更加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发展模式指导下,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威海市乡村经济的繁荣,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框架,是值得进一步推广的范例。
参考文献
[1] 姜雨竺.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与对策探讨——以成都三圣花乡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6).
[2] 匡祥琳,文凤平.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