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嗅觉感官的体验性展览设计

2024-08-05李艺蓓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6期

摘 要: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多感官的体验,人们通过感官和身体来认知和体验世界。当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注重让观众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展品,让更多与视觉不同的感官参与展览。观众在多感官的展览中不仅是认知的主体,更是体验的主体,多感官在博物馆中的运用因此得到更多发展的机遇。为了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多的展览空间开始采用互动体验技术,注重展览形式的丰富多样。在五种感官中,嗅觉在博物馆展览中运用得最少,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和归纳,探讨其在体验式展馆中的组织和策划,并研究嗅觉在展览体验中的创新应用,通过结合与嗅觉紧密相关的线索,来打造个性化的结构顺序,实现让身体和感官体验更加生动而有效的目标。

关键词:嗅觉;感官体验;互动装置;展览设计

一、从视觉体验向多感官体验的转变

公元前340年左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人的五感的概念并沿用至今,作为基础的人类知觉分类。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于1966年提出新的五种感官理论,他认为人类感官系统是在主动地搜集信息,而非被动接收信息。当前,学者们对人类感官系统的理论探索仍在进行,并将其做出进一步的划分,更加细致地对应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感官体验的方式被分成了两大类:直观体验与联觉体验。其中,联觉体验是将接收到的物理现象转化为神经信号,各种复杂体验随之带来心理感知,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最终判断。仅依靠观看来了解展览内容既是单一的,也是片面的。在五种感官中,视觉是最基础也是最直接的感官体验,也因此在观展方式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目前的多感官运用中,视听结合的方式最为常见,而嗅觉参与展览的程度最低。从展览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传统的“参观准则”形成之前,展品是可被触碰、嗅闻的,这也说明了在很早之前学者们就意识到了多感官的体验有助于对信息的了解。随着观展意识的普及,博物馆开始以玻璃展柜限定观众与展品的距离,限制观众的行为。大英博物馆在18世纪初期以门票等形式提醒观众,不要触摸任何展品;到19世纪初期,通过建造古希腊神庙样式的建筑来强化观众的参观认知,最终形成博物馆初始的“参观准则”。19世纪中期,旧金山探索馆作为美国第一个科技类展馆,将过程性内容融入科技类博物馆,为多感官展览体验奠定了基础,嗅觉等体验方式才重新进入展览的范围。

如今,嗅觉体验在多种类型的展览里均有应用,尤其在自然、科普类展览里最为常见。当展览向观众科普宇宙的组成时,通常运用图文展示或者视频播放。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展示了气味探究在太空探索中的作用,比如研究人员运用气体嗅探机来探测月球上的水源所在。在历史场景类展览中,嗅觉体验成为尽可能还原以前生活的有力帮手。嗅觉参与学习能显著提高记忆力,因此在亲子互动展览中结合触摸等方式,能够带给儿童多维度的体验。

相较于触觉与听觉,嗅觉在展览中因多方面原因难以得到大规模运用。最主要的是实现技术,从依赖展品自身的气味到合成适合展览氛围的复杂气味,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是气体扩散范围的控制与嗅闻装置的设计与实施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因为存在主观性的因素,所以难以调试出适合全部观众的气味。此外,同一气味在展览中造成的嗅觉疲劳也会对观展质量产生影响。每个人对事物和空间的体验都是多样的,人们对于事物和空间形态的感知,是所有感觉器官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在使用上存在着种种限制,但嗅觉体验仍是观众探索展览的有利途径。

二、展览空间中嗅觉体验的特点

空间对嗅觉体验的影响是直接的,同时也是易被忽视的。用于展览的空间大多满足以下的需求:几何空间、统一颜色的墙壁、可控光源。上述要素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展览的干扰,因此此类空间也会尽可能做到“无味”。然而,完全无味的空间是不存在的,任何材料或者人类活动都会带来气味的残留。同样,空间的面积大小、高度也会影响气味的扩散与滞留时间。

嗅觉的特点将嗅觉体验与记忆、情感连接到了一起。嗅觉的特点可概括为适应性、差异性以及阶段性三种。适应性使人在短时间内接受气味的存在。而每个人对于同一味道的感知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面对同一气味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或体验,因此嗅觉存在差异性和阶段性。气味对空间的影响不在于尺度,而在于氛围与场域的塑造。嗅觉体验的重要性不在于气味本身,而在于通过气味向观众传达展览的理念,给观众带来更加深刻、沉浸的体验,加强观众与展览之间的连接。

(一)加强情感体验

独特的气味有助于观众对展览印象的形成,“展览气味”作为展览的一部分,在构建观众对展览的记忆的过程中起到隐性的作用,有利于加强感动、欢愉、悲伤等情绪,实现与观众的互动。气味带来的情感体验被运用到展览中,起到一个“预告”的作用。当人们谈到博物馆的“情境化”时,这里的“境”本身就指三维的场域,具有空间感。“情融于境”就是指博物馆提供的场域消弭了观众与展览的无形界限。这个场域不涉及参观目标,将观展的过程轻松化,并且将观众的感受与展览信息的传达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个体的不同,每个人获得的体验都不尽相同。

例如,伦敦码头区博物馆中的气味部分让人想起码头本身——木材、海洋空气、汗水,以及茶叶仓库和码头工人的家——“在火上烘干的外套的味道,烟草的味道”。在针对博物馆与观众体验的相关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展览带来的“真实感”比历史真实更加重要。展览呈现的内容,通常是通过历史研究,将素材复原,以想象填补空白的区域“创作”出来的,更为丰富的感官情景带来的是更强的沉浸感,观众在此时体验的是场景氛围。

(二)加深参观记忆

当观展结束后,观众会回忆起什么?一个月后,观众又能想起哪些与展览相关的内容?人体的感知是体验物品背后文化意义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之一,嗅觉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远感的嗅觉,其记忆保留时长比其他感官都要长。这种感知方式具有的回忆功能,使观众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与自己、展品展开对话,有效地激发探索心理,使展览内容变得立体丰满。

情感会影响观众对于展览内容的判断与记忆,展厅空间中的气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展的心理走向。2021年的“感知香奈儿”香水展以香味为引线串联起整个展览。作为广为人知的品牌,如何在知名度较高和显著性较强的情况下推广更深层的品牌内涵与精神是该展览的难点所在。

(三)助力无障碍设计

自1974年无障碍设计被首次提出以来,面向不同人群需求的设计都在逐步完善。五感体验在展览设计中的运用,能使各年龄段观众、特殊需求群体尽可能完整地体验设计内容。嗅觉体验与触觉体验同样可以作为视障观众体验感提升的手段。第38届“国际盲人节”展出了很多装置,包括概括不同城市气味的装置、不同石材气味的装置等。展览是基于视觉体验的设计,对于视障观众来说难以直观感受其理念,而嗅觉体验的加入弥补了这一空缺。

三、嗅觉体验在展览空间中的运用

嗅觉体验在艺术展览中与其他展览中占据的地位并不相同。一些艺术展览将气味作为作品来呈现,嗅觉体验的重要性不亚于观看;而科普类、历史类等展览中使用嗅觉体验的数量较少,嗅觉也只是作为组成部分而存在,并不是展览的主体。嗅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联结观众与展览的手段。

(一)艺术展览中的嗅觉体验

1.嗅闻作为展览的主体

马歇尔·杜尚被认为是第一个运用嗅觉的艺术家。1938年,他将咖啡烘焙后的香气运用到位于巴黎的超现实主义展览中,掀起艺术家把多维度感官运用在作品中的热潮。人们对于气味的初步描述通常只有“好闻”与“难闻”两个选项,忽略了气味构成的复杂程度与个体的喜好差异。艺术家詹妮弗·费舍尔与吉姆·多罗拔尼克共同创作了“气味极限”的展览,旨在打破气味有限的观点,引发观众对于地域差异、生活空间等多元化的思考。

2.嗅闻提升多维的体验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天气计划》于2003年在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展出,该作品涵盖了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等多感官体验方式。造雾机、镜面铝箔与灯光配合打造出伦敦少有的晴天,天花板上的镜面在扩展空间感的同时可供观众观察自己的观看行为,气味方面则由蜂蜜、糖以及芳香剂混合而成,配合朦胧雾气,将该作品中梦幻感的部分进一步提升。

(二)主题展览中的嗅觉体验

区别于艺术展览,在主题展览中嗅觉体验是作为过程性的手段,而非展品。确定展览中气味的发生方式是设计实践必不可少的步骤。

1.身体互动式

一些展览中嗅觉的体验方式主要依靠身体的活动进行,需要观众低头或挤压、打开装置进行嗅闻,大致可以分为拿取-嗅闻、气味容器、嗅闻-品尝、内部嵌入等。通过视觉或触觉的引导,触发观众的体验,带给观众更多的参与感。

巴黎香水博物馆是致力于介绍“气味”的,互动内容囊括了大部分的身体互动式嗅觉体验。展览以不同的体验方式向观众呈现香水的研发、制作过程以及所用原料。捏-闻的装置设置了三个独立气味出口,分别展示了三种构成大家认知中的玫瑰气味的分子,直观展现了气味的复杂性。《气味花园》是该展览最著名的装置,该装置以牵牛花为形态来源,并进行元素的简化,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形态考虑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观众可以在靠近扩香口的位置嗅闻到内部置入的香气,锥形的造型有效在小范围内进行扩香,又避免了因气味扩散面积过大造成的气味糅杂而给人带来不适感。

除了以拿取装置或展馆内置外,嗅觉体验也可作为提示类的线索。无论是香甜气息给人带来甜蜜的味觉联觉,还是榴莲等食物给人带来的反差感,从中都可看出,嗅闻是人类品尝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日本合味道纪念馆“我的合味道工厂”展区中,观众可以自己组合泡面的材料,制作独一无二的泡面。沈阳味觉博物馆从生理科学、人文历史、艺术审美三个维度出发,介绍了味觉感官。在味觉森林部分,运用三十多根白桦木打造出室内森林的效果,树芯上的金属圆孔展示的是“东北味道”,展现了晚香玉、冷杉等东北本土的自然元素气味。

2.展品发散式

依靠展品自身的气味是最早、最传统的嗅觉体验方式。药材、花草等强气味的物品被放置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其中蕴含的嗅觉分子足以让观众很快察觉到。该方式多用于科普类展览,并且适用于以亲子教育为目的的展览。在“鼻尖上的喜悦——嗅觉的秘密与香文化”展览中展出了制香常用的原材料,观众通过嗅闻再结合讲解,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制香文化。

3.空间弥散式

作为塑造展览氛围的良好手段,将气味通过内置装置和新风系统在展厅内进行传播,配合情景再现,可多方位还原当时、当地的生活。空间弥散式中通常使用单一的气味,主要用于主题明确的展览,有助于提高展览辨识度。1999年的德国施泰德艺术博物馆就尝试过这种方式。策展人将啤酒花与葡萄酒的气味提取出来置入管道中,再输送到展览场地,这场介绍食物的展览因气味的加入更加具有真实感。德国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的主要展示目的之一就是引导观众反思战争,基于这个理念,馆内设置了各种可以嗅闻“历史气息”的装置。区别于令人舒适的芳香,在这个馆内可以闻到硝烟与泥土的气味,提醒观众战争的残酷与平静生活的可贵。

三、结语

体验性展览设计,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进行信息传递,将观众从信息被动接收方转化为主动参与者。嗅觉体验是当代展览互动中重要的一环,既可以加强观众对信息的获取,又能提升观展的愉悦程度,对于特殊需求观众来说更是一种人文关怀。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嗅觉体验进入展览,观众在生理与心理层面形成共鸣,从而产生更长久的记忆,将传播时效尽可能地延长。但如何有效提升嗅觉体验的趣味性和互动方式的多样性仍面临着挑战。当前,观众对以视听为主导的展览模式逐渐失去兴趣,传统的展览模式无法予以观众多样化的展览体验。触觉与听觉在展览中的体验模式已经为大家熟知,而嗅觉体验仍有待开发。虽然气味的特性导致了其展示的难度,但是嗅觉体验仍是观众探索展览的有利方式,体验经济的兴起促进了嗅觉体验设计的发展,为嗅觉体验的展示形式提供了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王祖远.“五感”激发为中心的展陈设计策略:以日本感觉博物馆为例[J].中国博物馆,2020(1):65-71.

[2]王思怡.多感官体验在博物馆展览营造中的理论与运用:以浙江台州博物馆“海滨之民”展项为例[J].东南文化,2017(4):121-126.

[3]王思怡.多感官博物馆学:具身与博物馆现象的认知与传播[D].杭州:浙江大学,2021.

[4]生枫凯.浅议交互体验技术在博物馆陈展设计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6):33-34.

[5]杜宇静.探究博物馆空间中“真实感”的互动体验设计[J].今传媒,2022(1):97-100.

[6]王思怡.《多感知博物馆:基于触摸、声音、嗅味、空间与记忆的跨学科视野》:突破博物馆传统展陈设计的新理念[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8(6):437-438.

作者简介:

李艺蓓,硕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展览展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