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景观提升策略研究
2024-08-05叶凌颖
摘 要:“农文旅”融合与乡村景观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乡村作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乡村各产业发展均立足于此,良好的乡村景观不仅能为村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提高生活品质,也能够帮助乡村吸引外来访客,提升乡村经济,帮助农民增收。从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沙江镇小马村规划开发出发,着重分析小马村景观建设现阶段存在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合理提出小马村未来改造优化建议,例如增加小马村景观地域特性,形成农业产业景观空间链条,合理利用与保护地方植被,提高新建建筑的实用性,希望为“农文旅”结合发展的乡村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乡村景观提升策略。
关键词:“农文旅”融合;乡村景观;地域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了12个针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始终将解决好“三农”问题视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展现了国家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定决心。“农文旅”融合作为发展农村地区产业融合的主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可以开拓农业的第三产业功能,促使一三产业良性互补、农村农业生态资源良性发展,吸引科技人才的加入,带动地方产业全方位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1];另一方面,乡村传统文化以乡村为依托,通过合理开发乡村资源、改造乡村景观,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强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够营造更好的乡村传统文化发展基础环境。
一、相关概念及其价值
(一)“农文旅”融合
“农文旅”融合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农业、文化、旅游的相加,或者是“农文”“农旅”“文旅”的叠加,而是农业与旅游产业突破传统产业束缚,形成跨界融合的多产业模式[2]。与传统农业相比,“农文旅”融合兼具了第三产业的消费属性与文化延续;与普通乡村旅游相比,“农文旅”融合保障了农业产业的根基,分布形态多样,更具适农性,也更有利于提高乡村自然风貌保存能力。
(二)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指的是在乡村区域范围内,融合了乡村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景观类型,是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及延续的重要载体。乡村间的景观主要因地方劳动生产方式、农业种类、地理条件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根据景观的基础要素对乡村景观要素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人工景观三大类别[3]。乡村自然景观指的是受人类直接或间接影响但未产生明显的自然面貌改变的景观,或是受人类长期影响但相对服从于自然发展规律而形成的景观,如高山、湿地、田野以及受人类干扰较少的部分自然保护区等[4]。人文景观包括地域物质文化遗存、人文非物质文化、地方精神文化内涵等。人工景观是指包括乡村村落、建筑庭院、农田等在内的,由人类顺应自然又希望改变自然而产生的社会活动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
(三)“农文旅”融合与乡村景观建设的联系
“农文旅”融合与乡村景观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乡村景观作为“农文旅”融合的重要阵地,“农文旅”涵盖的农业活动、文化建设、旅游开发等多方面社会活动都立足于此。乡村景观的提升有助于改善“农文旅”基础环境,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性,提高乡风文明建设程度,进一步吸引人才,带动乡村产业飞速发展;“农文旅”融合带动了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又会进一步反哺于乡村当地,加大改善乡村生态生活环境的投入力度,提高生活品质,积极建设乡村在地景观。
二、小马村概况
(一)区位条件
小马村地处于霞浦县沙江镇西部,距离霞浦县高铁站约23公里[5]。村内有定时通往县城的巴士,交通较为便利。小马村背倚黄瓜山,东临东吾洋,是个半农半渔、畲汉同居的传统村落。
(二)历史文化条件
小马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域内除了有黄瓜山贝丘遗址与海埕汐路桥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拥有明朝抗倭古城堡、古官道、千年古树群,以及霞浦县小马国营炼油厂、清潭寺等[6]。
(三)产业条件
小马村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大面积种植蜜柚,开发冬季马铃薯、反季节大白菜、花菜等果蔬种植,创建了高位池对虾养殖、浅海鱼蟹生态养殖等滩涂经济[7]。第二产业主要为水产品农产品加工,规模较小。围绕渔村主题展开的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但吃住行条件不成熟,还处于萌芽阶段。
三、小马村提升改造阶段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看,小马村具有较好的资源条件基础,并有意识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但现阶段对于“农文旅”的融合不够深入,没有很好地达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目的,乡村景观提升改造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地域特性保护不当
小马村内遗存的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或土砌、石砌建筑。相较于其他地区的传统建筑,尤其是沿海的小马村,墙面装饰上混合有贝壳材质,具有地方特色。小马村在乡村景观风貌提升中,对于乡村原有建筑外观只停留于简单地提取原建筑色彩并稍做明度上的调整,忽略了建筑墙体上原有的地域材质细节。大部分传统民居的大门为拱门,门上放有祭祀用的居民自制香炉,翻新后的建筑大门不再采用弧形的样式,而是简单地安装成品大门[8]。
(二)植被选择不合理
村内主干道种植的行道树为竹柏。一方面,对于植物本身来说,主干道上来往车辆较多,土壤板结程度较大,不利于竹柏的生长与保护;另一方面,竹柏因树形亦不适宜作为行道树使用,主干道上的大部分竹柏枝下较低,不方便路人行走,冠幅较窄,且遮阴程度较低,夏季无法提供较好的遮阴效果。
(三)农业生产未形成景观空间链条
良好的农业产业链条在乡村可以辅助形成流畅有趣的景观空间链条,给来访者提供良好的观光体验。小马村第二产业匮乏,霞浦县小马国营炼油厂已停止生产,成为废弃遗址;第三产业乡村旅游业、服务业依附于第一产业,处于刚起步开发状态,且受到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小马村的农业产业还未形成产业链。乡村西北部多为农林用地穿插农田用地,农业养殖水域位于乡村东南部,整体乡村景观面积较为广袤,但由于农业产业链未成形,没有较好的景观效果。零星几处田埂水域具有观赏性,但较为分散,空间上分布为斑块状,未形成景观空间链条。基于第二产业形成的工业景观,穿插于大片农业景观之中,由于其利用率低下,不仅无法连接其他乡村景观空间,反而阻碍了导览行进。
(四)新建建筑实用性不高,打破乡村原有风貌
新建建筑没做到因地制宜,当地人们未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建筑原型,盲目搬运其他地域建筑外观,导致新建成的构筑物效果与当地原有建筑物色彩、材质、样式等方面差异较大,小范围内整体风格多变,较为割裂。在空间位置上,处于乡村村落的外围,并运用围墙围合起来,降低了村民与来访者的可达性及建筑的利用率,实用性不高。
四、“农文旅”融合视角下小马村景观提升策略
(一)因地制宜,增加小马村景观地域特征
“农文旅”融合视角下,景观地域提升不能只停留于符号堆砌层面,而应具有乡村本土气息,并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元素提取上,小马村可以从黄瓜山贝丘遗址出土文物及古建筑等历史遗存中提取地域特色元素,通过将地域性元素夸张化或抽象化,删繁就简,保留基本形式与内在意义,提炼出更具神韵的简单清新图样语言,形成地域元素新符号集合,将其作为未来景观设计的地域元素库;亦可以运用重构的方式,针对地域元素的某些特点,进行局部强化,将其运用于景观道路、景观小品、景观建筑中,保证地域特性。在材料选择上,小马村村域内养殖贝类、食用贝类等人群较多,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乡村内回收贝壳材料,降低购买材料费用、运输费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建筑外立面低矮位置成片黏合打磨过的贝壳,搭配色漆使用,适当保留原有乡村建筑风貌,且提升乡村建筑安全性;或使用石笼奠基,装饰以渔网、生蚝壳等材料,构造景墙、地方性路标等特色乡村景观元素。
(二)农业产业链延伸,形成乡村景观空间链条
在“农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景观空间链条的形成可促进乡村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小马村地域特色农业产业丰富,应充分利用当地农业产业资源基础,有效开发乡村渔业养殖、乡村农业体验、配套服务等方面。再依据这些延伸出的产业链,合理划分乡村空间,依次形成适宜的景观空间链。空间分布上可分为村镇中心的配套服务区、村东南面的乡村渔业养殖区以及村西北方向的农业体验区。
乡村渔业养殖区、农业体验区:利用当地特有的地方资源优势,优化养殖业、种植业格局,改造渔排,发展农业景观,围绕海滨渔业文化、农耕种植文化,丰富当地特色旅游类型,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可以通过发展地方海产品科普、渔排餐饮、赶海互动、滩涂运动、滩涂摄影等活动,丰富滨海乡村旅游体验。
配套服务区:村落中心应进一步提升乡村配套服务设施,这样既提高了村民生活的环境与质量,又衍生了部分岗位,帮助乡村发展与居民创收。可结合小马村老年人食堂综合构建乡村餐饮服务区,一方面,提供特色美食,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为外地游客提供深入了解地方饮食、文化、民俗等的平台,拓宽其与当地村民的沟通渠道。
特色集市:基于乡村渔业养殖与农业种植等特色资源,打造小马村特色集市。特色集市不仅可以满足游客购买当地特色产品的需求,还可提供特色集市摊,供游客体验集市销售互动。产品与摊位由小马集市统一管理,游客可以提前预约报名,亲身体验售卖地方特色产品的乐趣,游客售出产品后可获得小面额地方产品代金券,用于购买地方特色产品。这样既丰富了游客的体验感,又为乡村创收开拓了新路径。
(三)植被选择与保护
植被选择以当地本土树种为主,运用现代科学的种植方法,种植地域特色植被,保证树种的成活率,降低经济成本,打造具有乡村记忆的植物环境。对于行道树种的选择,应在本土树种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树种的遮阴性与不良条件下的生存抗性。优先考虑选择枝下高2.5米以上树种以保证路人通行,冠幅能够遮蔽人行道且不对主干道车辆通行造成影响,以喜阳、抗旱、抗扰动能力强的树种为宜。针对原先种植于不良环境情况下的近危植物,尽可能采用迁地保护措施,使其在更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四)发展科技小院,提高乡村建筑利用率
在原有的建筑空间上进行提升,避免大拆大改,脱离乡村原有风貌。运用有形科技小院,打造无形平台。乡村科技小院基地统一规划建设,相对规模较小,扎根于一个院落与几间农舍之间,汲取乡村文化元素,借助当地现有建筑,依托涉农高校的科技力量,通过青年人才赋能,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有助于解决科学理论与生产实际脱节、科研人员与农产农户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辅助延伸乡村产业链,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9]。
五、结语
“农文旅”融合作为现代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多方面提升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景观建设等,增强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与吸引力,助推乡村全方位融合发展。乡村的发展应建立于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整个规划设计建设周期的成本费用,避免劳民伤财,破坏乡村原有风貌。对于小马村这类具有特色乡土文化与农业资源的村庄来说,可通过发展科技小院等方式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助力乡村发挥地域优势,延伸产业链与景观空间链条,形成良好的乡村“农文旅”融合路径闭环,打造特色乡村名片。
参考文献:
[1]张明,许雯燕,成怡琳,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文旅耦合发展研究:以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3(12):32-34.
[2]许玉琴.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24(1):20-23.
[3]闫晓晴,李东升,燕亚飞,等.文化传承理念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以柏谷坞村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4(4):132-135.
[4]张皖宁.数字媒体艺术在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8.
[5]沙江镇人民政府.沙江镇小马村情况简介[EB/OL].[2024-2-18].http://www.xiapu.gov.cn/zwgk/gkzl/bmzfxxgk/xzjdbsc/sjzzf/gkml_25235/jgsz/xzcsq/202212/t20221218_1707381.htm.
[6]陈元甫.关于景观形态研究的思考[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4):135-136.
[7]周垚.乡村家庭旅馆“参与性”空间设计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3.
[8]苏争荣.闽东地区传统村落水环境景观营造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9.
[9]降蕴彰.透过科技小院看科技兴农[J].小康,2023(28):35-38.
作者简介:
叶凌颖,硕士,福州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