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交互技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2024-08-05王龙樊凡凡何丹尼
摘 要:围绕城市公共艺术与多感官交互技术的融合,对二者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展开介绍,并详述多感官交互技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具体应用,探讨其增强公众互动和城市活力的优势。另外,还指出了二者融合所面临的技术实施、资金筹集和公众接受度等挑战,以及未来发展前景。通过这种创新结合,城市公共艺术为文化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多感官交互技术;公众参与;文化发展
在当代城市环境中,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和视觉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美化环境、反映社会先进思想、促进公众参与等多重功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感官交互技术应运而生,同时它的应用为城市公共艺术带来了创新机遇,使艺术作品能超越传统的视觉审美,给观众提供丰富多元的感官体验。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中结合触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元素,能增强公众的艺术体验,促进城市空间的活化和社会文化的繁荣。
一、多感官交互技术与城市公共艺术概述
(一)城市公共艺术
城市公共艺术指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为大众提供的视觉艺术作品,包括雕塑、壁画、装置艺术、光影艺术等。这类艺术作品美化了城市环境,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和社会价值观。
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古代文明时期,早期主要是雕像和纪念碑,用于纪念历史事件或显赫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艺术的形式和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单一的纪念和装饰功能,扩展到了促进社区参与、反映社会问题和激发公共空间活力的多重功能。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城市公共艺术家开始更多地关注观众的互动和参与,以及对城市空间的再思考和创新利用,使其成为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多感官交互技术
多感官交互技术能够同时刺激人类的多种感官,进而创造出更为沉浸和综合的用户体验。其通过模拟现实世界的感觉,让人们能够在虚拟或增强的环境中以更自然的方式互动。
多感官交互技术的实现依赖于高度发达的硬件和软件,包括传感器、界面、数据处理算法和反馈机制等。视觉和听觉是最常见的交互途径,可通过屏幕显示和声音输出获取信息。随着技术的进步,触觉技术也开始被广泛探索,例如通过振动反馈模拟真实触感。嗅觉和味觉技术虽然目前应用较少,但也在逐步开发中,旨在模拟和传达更多维度的感官体验。多感官交互技术在研发时,追求与用户自然感官体验的高度一致性,力图在互动中模拟现实感受,达到高度仿真的效果,其在教育、娱乐、医疗和艺术等多个领域有着较大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在创建沉浸式环境和增强现实体验方面展现出巨大的价值。
二、城市公共艺术与多感官交互技术的交汇点
艺术家和技术开发者共同探索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激发和利用人类的多感官能力,让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是被动观赏的对象,也是能与观众产生互动的实体,这种互动不仅限于视觉和听觉,也包括触觉、嗅觉甚至味觉,从而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
多感官交互技术的使用能使艺术作品具有互动性,这样一来,观众就能够通过直接参与和体验来感知和理解艺术,其应用效果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观赏方式。例如,通过触觉反馈装置,观众可以“触摸”到光影艺术中的虚拟元素,或者通过嗅觉发生器体验与视觉艺术作品相匹配的气味。这种形式能增强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也为观众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感官世界。多感官交互技术的运用能推动公共艺术项目的社会参与和公共空间的活化,通过创建能够引发观众主动探索和交流的艺术环境,鼓励更广泛的社会互动,强化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社会功能,使公共艺术项目变成连接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桥梁,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
三、多感官交互技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一)视觉交互技术的应用
视觉交互技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运用能极大地丰富观众的视觉体验,如增强现实(AR)技术。通过智能设备的屏幕,将虚拟图像与现实世界的景象巧妙融合,艺术家由此可以创造出超乎想象的虚拟艺术作品。同时,观众通过下载特定应用程序或使用特制设备,可以在现实环境中看到这些原本无法存在于物理世界中的艺术创作,仿佛这些艺术作品真实地占据了现实空间。
互动投影技术通过结合先进的投影设备和运动捕捉系统,创造出能实时响应观众动作的视觉艺术装置。在公共空间,如广场或街道上,观众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引发投影图像的变化,进而营造出一种互动和动态的视觉体验。作品能跟踪行人的移动轨迹产生一定的视觉效果,如在脚下绽放虚拟花朵,或是随着步伐改变产生彩色光斑,由此将人们的日常行走变成一场奇妙的视觉盛宴。
(二)听觉交互技术的应用
利用先进技术,将声音精准地定位到特定区域内,创造出一种只有在该区域才能体验到的声音环境,在其外则几乎察觉不到任何声响。艺术家们巧妙地运用这项技术,在公共的公园或广场里营造出一种只有走近才能发现的隐形声音景观,如同悄然布下的声音陷阱,令人惊喜。声音装置可能播放自然界的声音、人声、语言或是编排的音乐,旨在通过声音的突然出现和变化,引导观众对周遭环境产生新的感受和认知。还有一些互动性的声音艺术装置,通过触摸、运动乃至社交媒体的互动来激活声音,创造出一种动态参与的艺术体验。
这种艺术形态让观众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参与者、创作者,通过参与和互动,增强艺术作品的生动性和吸引力。观众在参与的同时,与艺术品、环境乃至其他观众之间建立起新的连接和对话,在共享的公共空间中创造一种集体的艺术体验。这样能使公共空间变得更加活跃和有趣,有利于促进社会交流和文化共鸣,展现声音艺术在城市环境中探索新感官维度的无限可能。
(三)触觉与嗅觉交互技术的应用
触觉和嗅觉交互技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运用提供了独特的艺术体验。在公共艺术装置中巧妙集成触摸反馈设备,如触摸敏感的表面或互动式物体,激活人类的基本感官,允许观众通过触摸来与艺术作品对话。当参与者的手指轻抚这些表面时,装置通过震动、温度变化或其他创新的物理反馈机制来响应,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互动体验,让艺术的接受途径变得更加多元,还深刻地传递了艺术家想要分享的情感和信息。这种触觉艺术作品极大地丰富了视觉障碍者的艺术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探索和感受艺术作品的途径。
嗅觉交互技术则通过引入特定的气味来丰富公共空间的艺术体验。一些艺术项目通过释放与作品主题相关联的气味,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记忆印象。例如,装置艺术可能模拟自然环境的气味,如森林或海洋,引导观众在城市中进行一次虚拟的自然之旅。通过气味的变化,激发人们对环境、记忆乃至社会议题的反思。
四、多感官交互技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意义
(一)增强公众艺术体验与参与
多感官交互技术融入城市公共艺术项目中,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方式,使得艺术作品能够超越传统的视觉和听觉限制,引入触觉、嗅觉甚至味觉等感官元素,创建出更加沉浸和综合的体验。当公众与这些作品互动时,他们不再是单向接收信息,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反应成为艺术创作过程的一部分。这使得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参与性显著增强,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欣赏者,而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动作直接影响艺术表现,甚至在某些项目中,观众的参与直接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最终形态。这种方式能激发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也能加深他们对艺术信息的理解和消化。
多感官交互技术的应用还使得城市公共艺术能够触及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例如,触觉和嗅觉的引入,使视觉障碍人士也能够获得艺术体验。包容性的提高,让艺术作品本身更加丰富多元,也让城市公共空间成了所有人共享和体验艺术的平台。多感官交互技术的运用让艺术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促进了艺术与公众之间更深层次的互动和连接。
(二)提升城市空间与社会的活力
艺术作品通过创造性地利用城市的公共空间,美化了环境,也激发了社区活力。互动艺术装置能吸引人们停留和参与,使原本可能被忽略的城市角落变成社交和文化交流的聚点。当公众与这些艺术作品互动时,城市空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用途。例如,一个能互动的光影装置可以将晚上的公园转变为一个充满魔法的场所,吸引人们在夜晚出行探索,鼓励人们对公共空间进行再认识和利用,增加了城市的夜间活动和经济活力。加入了多感官交互技术的公共艺术项目还提升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因为多感官交互技术使得艺术作品能够触及不同年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群,为他们提供共同体验艺术的机会,增强了个体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不同社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在某些情况下,艺术项目还能直接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通过艺术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发公众的思考和对话。
城市公共艺术和多感官交互技术的结合为城市带来了视觉和感官上的刷新,也激活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动力。自此,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
(三)探索新的艺术表达与创作手段
城市公共艺术与多感官交互技术的融合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的界限,允许艺术家利用最新的科技工具和理念,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们通过运用多感官交互技术,如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感应技术等,能够创造出既能触动观众视觉也能激发听觉、触觉乃至嗅觉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能够提供更为沉浸和动态的艺术体验,使观众能够以全新的方式参与艺术作品的互动和解读。还鼓励艺术家跨越学科界限,与科技专家、工程师甚至社会科学家合作,共同开发新的创作工具和表达手段。这种跨学科合作拓宽了艺术的表达范围,促进了艺术与科技、社会的深度融合,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探索与多感官交互技术结合的新艺术形式,艺术家能够发掘并表达复杂的主题和情感,促进公众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将艺术创作推向新的高度。这样丰富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也为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建立了新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开辟艺术探索和创作的新领域。
五、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城市公共艺术与多感官交互技术的结合开辟了艺术创新和互动体验的新领域,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艺术家、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和适应新工具和平台,这不仅涉及技术技能的提升,也包括对如何有效融合艺术表达与技术应用的深入理解。资金也是一大问题,高科技艺术作品往往需要昂贵的设备和软件以及专业人员的参与,项目的成本很高,所以需要寻找资金支持,包括公共资金、私人赞助及其他创新融资方式。还要考量公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虽然多感官交互技术为公众提供了新的艺术体验方式,但不同背景和年龄的观众对这类艺术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可能存在差异。艺术家和策展人需要考虑如何设计作品,以吸引广泛的观众群体,同时保持艺术的深度和严肃性。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艺术创新的深入,城市公共艺术与多感官交互技术的结合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能进一步推动公共空间的活化和社会参与,还将为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乃至城市品牌塑造开辟新的路径。
总而言之,城市公共艺术与多感官交互技术的结合展现了艺术创新与公众体验的新维度,通过引入触觉、嗅觉等多感官元素,艺术家拓展了作品的感受范围,增强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感。这种艺术形式美化了城市空间,也促进了社会参与和文化内涵的丰富。面对技术、资金和公众接受度的挑战,艺术家、技术专家和规划者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意探索的深入,这种融合将为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创新,预示着公共艺术在丰富城市生活、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持续潜力和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胡天君,刘月.城市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交互设计探索[J].建筑结构,2023(14):193.
[2]柳燕,张丽莉.数字化时代下城市公共艺术[J].中国包装,2023(6):127-130.
[3]刘筱晨.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公众参与度提升策略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12):80-82.
[4]董景刚,陆季军,季翔.基于多感官交互的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研究:以南通博物苑新馆为例[J].工业设计,2024(1):108-111.
[5]曲璐璐.基于多感官体验的地铁广告优化策略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23(6):118-122.
作者简介:
王龙,博士,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交互与服务设计。
樊凡凡,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设计。
何丹尼,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