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典型城市交通规划策略探索

2024-08-05贺鑫磊罗燕南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6期

摘 要: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和空间布局,其交通特征相较于平原城市具有显著差异。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典型城市——陕西延安子长市为例,深入剖析其中心城区的交通特征,并探索适应子长市地形特点、符合子长市发展需要的规划策略。通过实例分析,总结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交通的主要难点和所面临的困境,包括地形限制导致的道路布局特点、交通高度依赖轴向干道、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规划策略,如:构建对外交通环路,疏解交通压力;完善路网体系和优化布局,以适应地形条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及慢行交通,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交通设施与城市发展空间动态相匹配。旨在提高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交通效率,构建高适地性的交通体系。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交通;中心城区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集聚,城市交通压力与日俱增。其中,空间呈现明显带状特征的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因地理空间形态的特殊性,在交通网络布局、交通需求满足以及交通设施配套等方面均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城乡规划领域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已有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例如:刘东旭探索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及空间发展对策[1];张晓荣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现代乡村聚居空间模式与规划方法[2];李佳探讨了交通对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并深入探索了交通影响下的用地布局模式[3];孟育霖等人以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特色村落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乡村地区“三生”空间布局优化策略[4]。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的相关研究更多集中在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农村聚落布局优化等方面,针对此类地区城市交通特征进行剖析、提出在地化和特色化的交通体系建设的相关探索较少。

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典型城市——子长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交通系统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探究适用于此类地理环境的交通规划新思路与策略,尝试为子长市及其他类似城市的交通改进和优化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实践指导,从而改善居民出行体验,提高城市道路交通运行效率,推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交通特征及现实困境

黄土丘陵沟壑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中游,区内树枝状水网较多,黄土丘陵及沟谷穿插其中,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地表切割破碎、沟壑密度较大。在这种环境下发展的城市,由于受限于自然地形条件,其空间特征表现为城市沿着山脉、河谷等自然地理单元进行布局,城市形态通常呈明显的线性或带状扩展,也因此造就了多中心分布的城市空间格局[5]。就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城市而言,其沟壑密度较大、地表破碎、陡坡地形面积较大的地形特征给交通规划带来了较大挑战。

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形地貌,当地城市发展空间普遍受到山体挤压,导致道路交通轴向外拓展,呈现典型的带状路网结构。该类地区城市交通组织主要面临三大现实困境。首先,城市由于带状的空间形态,通常存在多个发展中心或功能区,这些中心或功能区之间需要高效的交通联系,但受到地形和空间的限制,交通流线过于集中于轴向干道,轴向交通拥堵的情况在该类地区的城市较为普遍。其次,由于轴向交通走廊承担联系城市各个发展中心或功能区的主要任务,轴向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城市道路体系的道路等级和功能划分不够明确,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导致城市整体路网建设不够完善。最后,由于丘陵沟壑地区城市的道路网络特点,其公共交通线路在布局和运营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公交线路覆盖不够广泛,难以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地形复杂,公交车辆的运行速度缓慢,公共交通效率低下。

二、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小型城市的交通规划

(一)子长市概况及空间特征

子长市地处陕西省延安市北部,位于延安、榆林两市交界处,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境内峁梁起伏,沟壑纵横,且峁梁沟谷地约占该市总面积的94.6%,是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因此,本文以子长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典型城市的交通规划策略。

作为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典型城市,子长市受到了特殊地理位置、地质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其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沿东西向的秀延河河谷川道横向展开,在南北向则以相对较小规模的支状川道纵向延伸,以东西向为主干、南北向为枝叶的线性模式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此外,由于大部分城市建设空间位于黄土高原的河谷及沟谷之中,受地形限制较大,可开发利用的平地较少。

(二)子长市城区交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子长市城区交通受过境交通干扰严重。例如,205省道、子靖公路和子安公路等过境交通线路均穿越子长市中心城区,既承载了对外交通的功能,又是中心城区交通的主动脉。此外,子长市矿产资源丰富,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传统工业,每日产生的货运交通量巨大,再加上过境的客运交通,对城区内部交通产生了较强的干扰。客货混行、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混行的状况严重影响了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的通行效率,这是城区道路交通产生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城区交通高度依赖轴向干道来联系各个城市片区。作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子长市的城市建设空间高度集中在东西向的秀延河河谷川道和南北向的支状川道内,城市发展可利用空间较少,道路网络建设也受到地形的影响和限制。在子长市中心城区相对狭长的城市空间中,主干道过长且数量较少,与次干道、支路交织形成多个交叉口,导致主干道通行速度相对较低,从而造成城区内部交通通行效率低下,且时常产生拥堵。子长市中心城区现状主要依靠东西向的子靖公路、安定路、开元大道、朝阳路和秀延街以及南北向的长兴街、中山街和富源路来联系城区的各个功能片区,交通布局明显呈轴向发展,交通流高度依赖于沿着河谷、川道布局的几条轴向主干道,且次干道和支路质量、景观普遍较差,尽端路较多,不成体系,导致轴向交通负荷超标,经常在主干道内产生拥堵,高峰时段尤为严重。

第三,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子长市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呈明显带状,公共交通线路的布局和运营都受到较大限制,公交线路覆盖不够广泛,难以充分满足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再加上子长市地形相对复杂,道路宽度较窄而路面车辆较多,公交车辆的运行速度也受到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另外,由于子长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城区短途交通需求增加,进一步导致城区交通流分布不均衡,交通便捷性较差,因此居民更加倾向于选择私家车出行。

第四,交通设施与城市发展空间不匹配。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地形的限制,子长市城镇建设空间相对较少且分散,而城区的人口、产业活动和其他各类交通需求仍在持续增长,交通设施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例如交通高峰期道路拥堵频发、公共交通覆盖面不足、基础设施欠佳、停车设施缺乏等。其中,缺少停车设施直接导致路面占道停车现象十分普遍,进一步影响了交通的通行效率。另外,由于日益增长的人口和产业活动,当前的客运站已不能充分满足城区的交通需求。总体来说,子长市交通设施的更新升级速度未能跟上城市发展步伐。

(三)子长市交通体系优化策略

1.构建对外交通环路,实现客货分离,疏解城市交通压力

子长市煤炭外运主要依托环城南路和205省道抵达山西省,而目前环城南路拥堵状况时有发生。未来子长市煤炭产量增加后,其交通拥堵形势会更加严峻。基于此,规划建议子长市中心城区建设环城北路,与当前的环城西路、环城南路协同构建城市对外交通环路体系,疏解环城南路的交通压力,并打通火车站区域货运通道,实现客货分离,确保城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良好衔接,同时也能引导过境交通通过对外交通环路绕城而过,避免过境交通对城区内部交通产生干扰。

2.完善城区路网体系,优化道路布局

首先,根据子长市中心城区的地形特点,采用“双环双疏通”的规划策略,将由环城北路、环城西路、环城南路组成的对外交通环路作为城区外环,由滨河路、安定路、秀延街组成的环路作为城区内环,并且在内、外双环线之间保障每个方向最少有两条干路联络线进行交通联系和衔接。

其次,由于子长市中心城区南北向支状川道在东西方向上被丘陵阻隔,规划采取立体化交通设计理念,利用隧道的方式克服地形障碍,加强南北向的各个城市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提升城区交通运营效率。

最后,基于子长市中心城区当前道路不成体系的情况,规划建议打通部分道路,以减少尽端路,完善优化主、次、支三级路网体系;改造老城区域道路,调整优化道路功能,并在地形复杂区域增设交通转换节点,从而达到疏解交通拥堵压力、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的规划目标,以此为主干道交通减负。

3.发展公共交通及慢行交通,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效能”的原则,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策略,建立以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为辅助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从优化公交线路、强化公交与非机动车及步行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推动公交与公共服务设施协同发展等三个维度,增加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占比。

从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出发,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布局,采用主干线与驳运线相结合的布局形式,使公交线路及时向新城区扩展,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同时结合居民出行需求,打造快速公交专线。另外,考虑到早晚高峰时段的交通需求,可推广定制公交、微循环公交等新型公共交通模式。

沿主要道路发展非机动车及步行交通,强化其与公交站点的衔接。在商业、商务中心及城市支路和街巷采取步行优先的政策,在秀延河、南河等水系构建环境优美、开敞的休闲步行空间,进而充分利用子长市中心城区滨水区域的旅游资源,与人行道网络衔接,构筑完整的交通系统。同时,对于新建道路也应合理设置路段和交叉口的人行过街设施。

注重公共交通体系与公共服务设施协同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周边交通便利性。在新建或扩建社区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时,充分考虑交通可达性,优化周边路网布局,增设公交站点,方便居民快捷到达。此外,增设公共绿地与休闲空间。通过合理布局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形成良好的步行与骑行环境,鼓励市民采用绿色出行方式,缓解短途交通压力。

4.交通设施与城市发展空间动态相匹配

加强交通设施与城市发展联动,同步推进交通设施建设与城市扩张,保证交通设施供给与人口、产业增长相适应;扩建fv6QEPgHF5CEpItNiZodYg==当前汽车客运站,根据实际交通需求,结合子长市火车站,增设一处汽车客运站;合理布局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停车场、保养场等交通设施。

结合子长市用地功能和道路交通组织的需要,力求均衡布局停车设施,并与城市道路网有机结合。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机动车拥有量等要素,短期采用“增加以停车供应为主,停车需求为辅”的策略,远期采用“以停车需求管理为主,停车场建设为辅”的策略,合理设置公共停车场和路边停车场。公共停车场主要设置在商业区、公共活动中心等停车需求集中的地段,同时结合公园、广场布置,鼓励采用立体停车模式,如地下停车场、立体车库等,缓解地面停车压力,同时提高道路空间利用率。

三、结语

通过对子长市这一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交通特征的深度剖析,发现其在地理空间布局、交通网络结构、公共交通服务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的交通系统受地形地貌、城市建设空间结构因素的影响较大,面临道路线形曲折、建设用地受限、交通供需矛盾突出等一系列挑战。本文结合子长市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交通规划策略,如:构建对外交通环路,以实现客货分离和疏解交通压力;完善路网体系和优化布局,以适应地形条件;发展公共交通体系和慢行交通系统,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交通设施与城市发展空间动态相匹配。期望在解决子长市中心城区交通困境的同时,为其他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交通发展提供规划思路。

参考文献:

[1]刘东旭.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空间结构探索[D].西安:长安大学,2010.

[2]张晓荣.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下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现代乡村聚居空间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3]李佳.基于交通引导的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用地布局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5.

[4]孟育霖,李立敏,李志民.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特色村落“三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村为例[J].当代建筑,2021(11):10-14.

[5]贾若楠,吴欣,邓逢雪,等.基于品质提升的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更新策略研究:以延安市大砭沟—西沟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11.

作者简介:

贺鑫磊,理想空间(上海)创意设计有限公司规划师。研究方向:国土空间规划。

罗燕南,硕士,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国土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