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锦城绿道驿站空间设计研究

2024-08-05冯锡丹王淋蔡睿捷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6期

摘 要:主要探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都锦城绿道驿站空间设计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对锦城绿道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结合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和用户需求,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和有趣的休闲体验,并提出一系列针对绿道驿站空间设计的改进建议,以期推动锦城绿道驿站的发展。

关键词:空间设计;锦城绿道驿站;人群需求;当地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音乐学院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时代的‘精神生活’室内场景设计创新训练”(S200310654031)研究成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人们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交模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革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功能和服务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锦城绿道作为城市的绿色走廊,其驿站不仅仅是游客休憩的场所,更是展示城市文化、提供旅游服务、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节点。公园城市具备普惠和系统的特征。建设公园城市的目的是提高全民生活品质,并将生态要素引入城市,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下,成都着重推进对绿道的建设。截至2022年,其已完成了5 188米的天府绿道建设。在当今环保、生态、低碳、自然的发展理念下,锦城绿道作为一项惠民建设工程,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体验,这也促进了绿道驿站的建设。

“天府绿道的驿站是指沿途设立的服务点和休息点,提供各种便利的设施和服务,方便游客在运动过程中停留休息、加水补给等。”[1]作为成都城市绿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道驿站不仅承载着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捷服务的功能,而且是成都向外界展示其城市魅力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锦城绿道概述

(一)绿道简介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一般是林荫小路,供行人和骑单车者进入的游憩线路,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带等自然道路及人工廊道建立。绿道的建设,串起了城市沿线风景,丰富装点了市民的生活。同时,绿道也传递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它代表着一种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锦城绿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绕城高速内,100公里的锦城绿道是中国最长的城市环城绿道,也是成都环城生态公园一级绿道。整条绿道共有78个“一桥一景”景观桥梁,并串联121个特色生态公园。

锦城绿道将公园、农田、河湖、湿地等原本碎片化的斑块,整合为相对完整的绿色空间系统;依托各级服务站,形成文化、体育、旅游、交通、智慧服务等配套服务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将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相融合,能够激发周边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共同健康成长。

(二)驿站简介

驿站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中,约在西周时期,是指在驿道中途能够为游人提供歇脚、饮食等功能的场所。如今,驿站一词主要指公园或是绿道中为游客提供多种服务的场所[2]。《绿道规划设计导则》指出:绿道驿站是绿道服务设施的综合载体。绿道驿站在绿道体系中按照一定原则与规律进行布局设置,从而为绿道中的游客提供各项服务与基础设施。锦城绿道根据不同环境的具体情况,计划打造四个不同等级的驿站体系。锦城绿道计划建设16个一级驿站、30个二级驿站、170个三级驿站和若干四级驿站。一级驿站为特色小镇,其主要功能是综合服务及旅游服务。二级驿站为特色园,其主要功能是综合服务及展示。三级驿站为林盘院落,其主要功能是基础服务及艺术展览。四级驿站为亭台楼阁,其主要功能是休憩、自行车停放点、自助售货等。

二、锦城绿道驿站现状

(一)锦城绿道规划优势

锦城绿道全线闭合,串联了生态公园、生态水系和城市森林,将碎片的生态斑块整合了起来,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而且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慢行游憩的连续通道,构建了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锦城绿道“可进入、可参与、可感知、可欣赏、可消费”,不仅植入了生活场景,还与周边环境形成联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锦城绿道内的卫生间分布和数量较为合理,现有卫生间54个。设计师根据人流量特征,将锦城绿道卫生间总体规划为南多北少。

(二)锦城绿道驿站规划不足

在调研中发现,锦城绿道现有较多闲置建筑,面积大小不一,一二级驿站分级不清晰,且距离锦城绿道一级干道位置或近或远,使用率不高。锦城绿道规划把精力都集中在“道”上,却忽视了重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存在功能单一、现有服务设施利用率低的情况。在空间设计方面,驿站存在材质选择缺乏多样性、地方特色性表达不充分的问题。在外观设计方面,大部分驿站的外观极为相似,缺乏辨识度,未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因此,现有的锦城绿道驿站难以满足市民游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三、锦城绿道驿站设计策略

(一)科学的驿站选址

锦城绿道作为成都城市绿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亲近自然、享受休闲的好去处。绿道驿站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能够为市民提供休闲便捷的“精神”空间。驿站的选址是锦城绿道规划中的关键环节,它关乎市民及游客的出行体验、驿站的服务效能以及整个绿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绿道建设中对驿站进行科学选址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间距合理。锦城绿道全长100 km,为满足游客在使用绿道时的多元需求,体现成都各行政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方便对绿道安全、设施等进行管理,结合驿站服务半径、功能数量、面积规模等方面对绿道进行了划分,主要设置三个层级的绿道驿站——具有基础功能的初级驿站、优化功能的中级驿站和拥有主题性设计的高级驿站,基本实现了锦城绿道沿线空间服务系统的全覆盖,对提升绿道的活力和促进绿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成都锦城绿道属于郊野型绿道。《绿道规划设计导则》指出:一级驿站宜结合交通接驳点进行设置,间距设置为15—20 km;二级驿站宜依托重要串联节点进行设置,间距设置为5—10 km;三级驿站设置可根据功能需要灵活设置,间距设置为3—5 km。

二是契合人群流量。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置驿站,要满足使用人群的多元需求。不同等级的驿站需要根据所在绿道段的人群特点来制定合适的功能和服务。居住密度高的区域人流量往往较大,可通过对绿道周边的居住密度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确定驿站的具体位置。例如,在紧临居民区的成华区锦城绿道段附近设置驿站,可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和便捷的游玩体验。在实现驿站空间价值的同时,也能调动周边人群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周边商业的发展,形成城市空间的良性循环。

三是选址交通便利。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设置驿站,可确保绿道驿站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发挥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提高驿站的运营效率,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服务。绿道受众人群的出行方式影响着其出行意愿和频率,他们希望绿道驿站具有较大规模的公共交通停靠站点和停车场。而绿道出入口作为连接绿道内部与外部空间的交通枢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绿道周边的交通点和出入口进行调查,根据交通便利程度设定驿站的具体位置。例如,在热闹的桂溪生态公园附近设置驿站,由于此处交通站台数量多且绿道出入口集中,人群活动路线便捷,能够形成人气较高的绿道驿站空间。同时,在此处设置驿站还可以与附近公园的功能进行互补,为公园使用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可见,在交通便利和绿道出入口集中的位置设置驿站,更能方便人们抵达,提高空间利用价值。

因此,要想做到科学的驿站选址,首先要对绿道进行初步数值上的间距设置,其次调查其附近的居民区密度及交通便利度,最后确定驿站选址,以确保驿站在提升市民和游客的出行体验、促进旅游业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考虑人群需求的驿站设计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指出:绿道规划设计应以满足市民休闲健身为重点,注重人性化设计。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完善驿站功能的期望,说明在驿站功能上,应考虑不同使用者的特点,以满足人们多样的行为需求、活动需求、交往需求。当同一个驿站空间提供多重功能时,可以为各类人群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促进不同活动的交流转化,提升驿站活力。位于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综合保护工程五个系列驿站之一的绪塘人家驿站,其主体功能为共享活动室和公共厕所,在满足基本休憩观景功能的同时,亦为周边村民提供各类便利服务。该驿站不仅可以成为村里的快递站点,还可作为开放平台,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渠道,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并拉动全村集体经济,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由此可见,在满足基础的休憩与补给功能条件下,还可结合周边人群的需求,扩展一定的空间功能,让驿站空间形式从单一趋向复合、开放与多元,以此发挥更多的空间优势,同时也能有效避免空间闲置。

(三)符合当地文化的驿站设计

将驿站所处区位的文化特色融入驿站设计,可以提高驿站的辨识度,让游客对当地文化产生认同感。成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锦城绿道串联12个行政区,每个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尽相同。通过主题性设计,在确保整体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各行政区的特色,使整个绿道系统设计更具多样性。例如,环洱海生态廊道五号驿站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镇下鸡邑村,场地东侧紧邻环海自行车道。设计师提出“在洱海边,立一片帆”的构想,大胆地将驿站建筑中观景台的造型设计为一面“帆”,凸显了大理白族传统的帆船文化。此外,白族扎染也是云南省大理市地方传统技艺。设计师将白族传统的扎染艺术运用于驿站建筑设计。在驿站建筑空间设计中运用传统扎染最具代表性的蓝色,并采用传统扎染布艺的拼花图案装饰墙面,彰显云南当地的文化特色。成都锦城绿道驿站现有卫生间的建筑风格以川西民俗坡屋顶民居建筑群为主。通过院坝、檐廊等元素的巧妙组合,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效果,增强了民居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建筑材质上,选用青砖、天然石等材料,体现了川西民居朴实、自然的特点。设计师将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展现了四川地域的文化与特色。从上述的分析可见,驿站的设计可以通过挖掘当地的传统建筑形式、民族文化、本土故事等,同时通过形态、色彩、材料、装饰等设计要素来表现,形成不同地区驿站设计表达的重点,从而设计出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所需的驿站公共空间。

(四)表达特色主题的驿站设计

驿站设计除了可以从当地文化入手外,还可以设定不同的主题,强化驿站特色,吸引人流。海南省海口市“海口·海边的驿站”公共艺术项目在共同的“自然·共生·未来”理念下,计划打造不同主题的服务性驿站,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其中已有两个项目落地,分别为云洞书店和“天空之山”滨海驿站。云洞书店以自然界的“洞”为主题,利用曲线造型,通过设计大小不同的孔洞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形成多个室内外空间和露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天空之山”滨海驿站则以连绵起伏的“山”为主题,建筑外观呈环状波浪形,像一座海滨沙丘,流动而飘逸,使人与自然形成良好的互动。在成都锦城绿道驿站主题性设计上,由于面向的人群年龄层跨度较大,因此驿站作为市政的公共空间,要尽可能地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设定不同的主题,强调不同驿站的特色,扩大服务辐射范围,与区域配套设施、人群需求等相呼应,并将其运用于建筑室内外建设。

综上所述,绿道驿站作为绿道上重要的服务设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为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在实际调研和理论研究过程中意识到,首先,绿道驿站要有科学的选址,并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对距离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实际人流量合理分布驿站点位;其次,驿站是为使用者服务的,要以人们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满足基本休憩和资源补给的条件下,根据当地情况,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空间,提升驿站活力;最后,绿道驿站是重要的文化展示载体,将地域文化和元素融入驿站设计当中,采用不同的主题进行设计,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同时也顺应了时代发展。对传统文化进行个性化打造,不仅提高了辨识度,还增强了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杜佳.文体旅融合视角下的天府绿道发展路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24(1):115-120.

[2]邹健聪.城市森林公园绿道驿站:小型公服建筑的复合型空间探索:以成都龙泉山森林合江驿站方案设计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1):45-47.

作者简介:

冯锡丹,四川音乐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

王淋,四川音乐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

蔡睿捷,四川音乐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