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保街道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实践研究
2024-08-05孙冰赵灿阳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街道环境的认识不断提高。一些伴随城市建设遗留下来的建筑,因外观单调、表皮破旧、功能单一、地域性和人文内涵不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审美的要求。以深圳福保街道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实践为例,将项目建筑的不同类型分组分类,针对建筑立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改造设计的主题、策略以及具体的改造内容,解决沿街建筑立面出现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沿街建筑立面改造提供思路。
关键词:福保街道;沿街建筑;建筑立面
沿街建筑立面作为构成街道空间的主要元素,在展现城市街道内容和为游客留下印象方面格外重要。因此,城市环境提升离不开沿街建筑的更新改造,处理好沿街建筑立面形象成了城市街道环境提升工程中的一个重点。
一、项目概况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深圳作为昔日的南粤边陲农业县,如今已经完美蜕变为一座国际化创新型标杆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1]。福保街道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南端,是福田区委区政府、福田保税区所在地,与香港新界仅一河之隔,与其他区域相比,资源优势突出。然而该区域内的许多建筑已经落后、破败,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福保街道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按照湾区文化生态长廊的定位,实施“一路一街”建设工程,对新洲河东岸建筑立面进行重新设计、规划建设,打造集绿化景观、文化创新、健身休闲于一体的滨河长廊。
本次改造项目位于福保街道新洲路南端富民路至福荣路段,全长约1.5公里,改造范围包括石厦村、司法所、综合大楼、电信大楼、福田花园、中和市场等,共计20余栋建筑。
二、福保街道沿街建筑形态与风格
(一)石厦村
据《沙头之根》记载,历史上的石厦村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当时人们为了方便在此打鱼,在岸边建房居住,久之聚集成村。石厦村作为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及快速城市化的产物,是深圳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城市记忆[2]。目前村中的建筑多建造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中沿街建筑层数4—8层占比过半,6层的占比最大。楼栋性质多为个人自建,建筑以框架结构为主,少数为砖混结构。沿街建筑1层均为商业空间,涉及茶叶零售、餐饮、美妆、五金、日用百货等行业;2层以上为居住空间,屋顶有平屋顶和四面坡两种,外墙色调以白色和淡黄色为主,个别为粉色,立面形式和风格多样。
(二)福田花园、中和市场
福田花园,坐落于新洲南路与福强路交汇处,原是福田区干部的福利住房,迄今已近30年,属于《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界定的老旧小区。该小区共有多层住房6栋,其中两栋楼房毗邻新洲河。一栋楼高9层,底层裙房作小区内部服务使用,2—9层为居民住房,正面面对新洲河;另一栋楼高8层,山墙正对新洲河,由于年代较久,房屋现已破败失修,存在楼顶漏水等问题。
中和市场,又称中和肉菜市场,紧邻新洲同创汇商业广场,是村民集资建房。建筑层数8层,其中1—2层为底层商业,多是销售瓜果、蔬菜、肉类、蛋奶等各类食品的固定场所,3—8层为居住房屋。
(三)司法所、综合大楼、电信大楼
司法所位于福田区新洲南路与石厦四街交汇处东北角,坐东面西,正对新洲河,建筑上下3层,1、2层面阔10间,3层面阔8间,且3层南侧为屋顶平台,现用不锈钢架搭配彩色透明面板搭接顶棚。建筑2、3层外挑,1层形成风雨廊,并在建筑窗台以下涂饰代表法律机构的司法蓝,建筑其余部分通体为白色。1层窗户及2、3层连廊均是不锈钢窗,建筑屋顶原为平屋顶,现在是采用钢架结合彩钢瓦搭接而成的中间空、四面坡的装饰性屋顶。
综合大楼位于新洲南路与石厦四街交汇处东南角,整体建筑呈“U”形布置,东北侧为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其余作为街道办事处办公使用。建筑面向石厦四街有两个出入口。建筑高度7层,西侧、北侧是建筑的主要立面,南侧被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遮挡。
电信大楼坐落于新洲南路与富强路交汇处东南角,建筑呈“L”形布置,北侧面向富强路,西侧面向新洲河。建筑层数为7层,1层部分作为电信公司对外营业大厅,2—7层为内部办公使用。建筑整体以瓷砖贴面,北侧和西侧的2—7层窗外连接走廊。
三、福保街道沿街建筑立面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风格差异明显,缺少统一规划
福保街道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20余栋房屋,各建筑之间的建造时间跨度较大,既有老旧破损的城中村,又有新建房。例如,石厦村沿街建筑为当地居民自主建造,建筑样式繁多,其余沿街建筑为现代建筑。由于修建时,缺乏统一规划,随意性太强,加之不同时期使用的建筑材料、建造工艺不同,于是一条街上充斥着不同年代、不同风格、不同造型的建筑,显得十分混乱,导致沿街建筑群整体感不强,缺乏协调性,与深圳国际化大都市的整体形象相悖[3]。
(二)底层商铺店招杂乱
本次立面改造项目中的建筑正面新洲路作为城市主干道,车、人流量较大,建筑立面广告标语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在目前商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各类店铺、商品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把商业利益最大化,铺天盖地的广告如片片雪花纷至沓来,杂乱无序。其中的文字、颜色标新立异,比例失调的店招广告遍布沿街立面空间,与建筑风格十分违和,刺激着人们的感官神经,严重影响了城市街道环境风貌。
(三)建筑构件、设施无序散乱
空调室外机、落水管、阳台、防盗窗、栏杆等建筑构件是建筑立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沿街建筑在设计建造时由于个人原因,没有充分考虑立面元素,将空调室外机位随意布置,显得无序散乱;落水管外露,容易破损;部分外走廊、封闭阳台对内部空间无遮挡;防盗窗样式风格不统一,未形成韵律感;部分铁艺栏杆形式过于尖锐;构筑物随意搭建在建筑之上,改变部分建筑功能。这些附属设施与建筑主体之间协调失衡,既有损街道沿街建筑的整体形象,又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4]。
(四)建筑立面脏乱,色彩混乱
深圳市地处南海之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但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常有发生,尤其当“回南天”出现时,更是潮湿不堪。福保街道沿街建筑立面长期遭受阳光的暴晒,以及雨水、潮气的侵袭,加之没有定期的保养、清理,建筑外墙表面覆盖了大量的尘土和雨渍,色彩褪变严重,变得十分斑驳、脏污,失去了当初的光泽。
沿街建筑建造的时间跨度较大,建造时没有对立面色彩、肌理进行整体规划,导致不同时期的建筑在外墙建造上使用了不同的材质,而且不同材质之间存在颜色差异[5]。例如电信大厦、石厦村的部分建筑外墙使用了各式各样的瓷砖,司法所、街道办、福田花园、中和市场等建筑外墙却使用不同色彩的面层涂料,因此,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肌理造成了视觉上的混乱。
四、福保街道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主题和策略
(一)设计主题
福保街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以“焕活福保 最潮新洲”为主题,充分发挥深圳湾文化走廊启动段的引领作用,让城市焕发新颜。设计以尊重城市历史为出发点,不仅要给城市留下记忆,而且作为未来重要的城市街区,更要重新焕发活力。
(二)设计策略
根据建筑场地的不同性质和内容,结合政府相关文件,将场地划分为两个路段:一为历史文化段,以众孚文化为核心,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打造符合现代化城市的沿街建筑立面;二为生活休闲段,以自然休闲为主,实现绿色滨河、联动未来的设计愿景。
建筑改造设计为突出视觉焦点,不仅对改造建筑与周边环境进行风貌控制,还对重点区域的色彩、体量、高度、材质等进行分析。福保街道的空间色彩整体偏灰,没有节奏变化,因此设计提取建筑原色,确定整体建筑立面的主色调,将建筑局部跳色,并将部分建筑立面色彩进行抽象化处理,使不同功能的建筑与周边环境变得更加协调,同时又有凸显处理[6]。
五、福保街道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内容和措施
(一)石厦村
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为凸显地域文化特色,适应深圳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遮挡烈日风雨,借鉴了当地骑楼建筑的样式,在沿街建筑一层架设布置贯通的人行道——骑廊,方便人们全天候穿行其间。店面招牌全部放到骑廊下面,外侧不露,形式统一为背板式组合,色彩、材质、版式等与建筑表皮色彩和建筑结构保持统一、协调设置。相邻门面或经营场所的店面招牌分别设置,将其顶部与底部边线、高度和厚度进行统一。
针对建筑主体部分,在建筑边角区域使用高饱和度的红色和浅米色真石漆进行涂刷。在建筑顶部、骑廊四周使用宝瓶式栏杆,窗户装饰欧式花窗,外包深色窗框,并统一在窗下的位置设置铁艺样式空调外机位,延续当地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风格,彰显开放、平等以及实用的商业文明气息,增加建筑活力,使石厦村焕然一新。
(二)司法所
司法所作为历史文化段和生活休闲段的中间过渡节点,结合AECOM的景观设计,以“文化向绿色共享的渐变”为理念,打造一栋自然亲近的滨水建筑。改造设计保留了建筑原有的连廊形式,添加了实体墙面,营造建筑外包3层疏密不同的券廊,2层、3三层券洞大小间距统一,1层券洞尺寸稍大,上下大小券洞组合巧妙,使人们在不同的角度对建筑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建筑屋顶使用钢构件搭建成四面坡屋顶形式,南侧3层楼台使用宝瓶样式栏杆围合四周,中间穿插方形立柱,与石厦村沿街建筑风格遥相呼应。
(三)综合大楼
福田街道综合大楼沿用了部分石厦村、司法所的改造手法,其建筑整体颜色与前者保持一致,涂刷同一色系真石漆。同时,在建筑个别凹凸部分重点进行色彩提亮,意在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感,进而增加建筑的节奏感和秩序感。空调外机位统一采用长条形穿孔板设计,削减了大量外机位对建筑立面的影响。此外,门卫室去除了原有的色彩鲜艳的钢质格栅,并涂刷米黄色与白色的墙漆,与建筑主体保持一致,极具现代简约感。
(四)电信大厦
电信大楼处于路口转角处,适宜在此打造醒目新颖的视觉效果。因此,结合天桥活力环的设计理念,在建筑两侧采用网格状构架,中间立面采用玻璃幕墙,设置广告液晶屏,以新洲河南端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中的浪潮、红树科植物为设计语言,提取水的波纹与海浪的波动,层叠渐进,互相交错。红树林枝干抽象的伸展形象,在平面上形成菱形、块面的分割,以植物图案装饰建筑墙体,大大丰富了建筑立面效果。
(五)福田花园
福田花园建筑立面使用白色、灰色涂料,山墙部分、阳台及底商采用灰色涂料进行粉刷修整,屋顶改换成饱和度低的蓝灰色屋面瓦,通过使用不同颜色对建筑重新划分,让建筑外立面更加简洁明快。此外,在阳台左右两侧集中布置竖向咖啡色空调外机格栅包裹,解决空调外机随意布置、落水管未隐藏、阳台杂乱无序等问题。同时在阳台部分采用垂直绿化,打造舒适宜人的沿河立面效果。
(六)中和市场
中和市场参照隔壁同创汇商业广场的建筑风貌,去除原有破损、凌乱的立面元素,整体建筑保留红色和白色的基调,将墙体重新涂刷白色墙漆,四周女儿墙涂刷砖红色墙漆。在建筑山墙绘制艺术图案,其灵感提取于树干形象,呼应了南侧远处的红树林,使建筑立面在阳光下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幻。建筑底层商铺采用砖红色金属外框加竖向穿孔板的方式,统一店招。竖向格栅能够遮挡外露的空调外机,营造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息,使建筑底层整齐划一,将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
六、结语
在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街道建筑立面改造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不能简单地将某一个或者某一时期宏观的改造原则和措施嫁接到其他工程项目。作为设计师,应与时俱进,统筹考虑城市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场所现状等因素,化整为零,改造设计沿街建筑立面,改善城市街道环境。
参考文献:
[1]邓璟辉,凌翔,杜巍巍.历史文脉下南头古城中山南街立面改造实践研究[J].城市建筑,2022(3):138-141.
[2]汪洁琼,胡世超.深圳城中村更新改造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22):172-175.
[3]张博强.浅析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立面问题及改造策略[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12):160-163.
[4]闫宇宇.浅谈城市道路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法[J].门窗,2019(20):147.
[5]何璐珂,程亮,陆宜旺.浅谈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的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以武夷山市武夷大道市区段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为例[J].福建建筑,2010(8):17-19,22.
[6]谢安谊.梧州市西江路、中山路、埠民路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J].广西城镇建设,2004(9):34-36.
作者简介:
孙冰,硕士,商丘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居建筑、建筑专业设计。
赵灿阳,硕士,商丘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气候变化影响、可持续发展。